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审美教育
2023-07-28李慧敏
李慧敏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教育活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创新,着眼于现实的发展与需要,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丰富教育内容。高校作为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论,注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维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值得借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审美教育的相关理论,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的同时,可以更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美”除了可以用来表述事物的漂亮、具体的美丽的事物之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一种抽象的感觉,即人们通过看到美丽的事物而产生的愉悦的心情。对事物进行何种评判,以何种态度对直观事物的“美”进行观察和审视,以产生自己的感悟,这便是审美。审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态度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理解或评判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通过对事物美丑以及其有用性等方面的感知而对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
审美教育就是在欣赏美,感知美的基础上,通过创造美以及发掘事物本身的美来给予受教育者美的教育。以此来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各方面进行教育。审美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教育渠道进行,例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但学校作为学生受教育活动的主体,审美教育不可忽视。审美教育以其较强的融合性,可以与各学科的发展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意识领域的教育,其本身具有魅力,通过审美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审美教育的影响力。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审美作为艺术领域的概念是全新的认知领域,审美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发展仍旧不足,要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发展的现状,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教育环境内审美观扭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新事物层出不穷,“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也导致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给现代人带来了深刻的负面影响,如现代人审美价值观扭曲、审美能力的弱化和西方审美文化的侵袭,这些都给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现实挑战。”①首先,如今社会文化纷繁复杂,大量低俗文化产品涌现,以及出现过度娱乐化的现象,不正当思想和言论的传播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其次,全球化深入发展,多样化的商品容易在青少年之间产生攀比之风,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审美观。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侵蚀威胁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推行,青年容易受到其他思想观念的影响。再者,优良的氛围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深入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的活动空间更多的还是在校园内,教育氛围对大学生有着陶冶作用。但当前高校内由于娱乐主义等消极思想的侵入,大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逐渐扭曲,过度追星,攀比之风等现象引申出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审美观的偏差而影响了高校整体的教育氛围,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亟待改善。
(二)教育主体忽视审美教育,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教材的讲授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在教育者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教育者不注意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当前部分教育者言行举止有失风范,其言行融入到思想等无形之中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再者,教育主体对审美认知欠缺。审美教育是艺术领域的内容,部分思政课老师对其理解掌握不充分,不能精确掌握审美的相关理念和审美教育的方法,导致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审美教育。由于社会对审美教育的关注度不高,教育主体也忽视了审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再者,教育者不能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在高校内的发展现况多是两个分割开的主体而各自发展,两者发展脱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欠缺审美方法的运用,在教育内容中也难以见到审美的身影。教育主体对审美维度的忽视在阻碍两者融合发展的同时,也会影响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客体审美认知欠缺,有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要依照学生自身的规律,因而掌握高校大学生对审美的观点态度是推进教育的重要方面。首先,学生的审美素养较低。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大学生群体存在盲目追星,崇洋媚外等问题,对自我及社会以及社会产品审美不当。并且大学生在包括审美能力发展不均衡,绝大多数的同学对审美知识也缺乏了解。其次,大学生忽视审美的重要性。社会包括高校内对于审美重视度不高,由于对审美的研究不深入,不能发掘出审美内在所包含的深刻理念。大学生对审美理念也难以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因而不能认识到审美对自身以及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再者,大学生对美的认知不深入。当前形式多样的文化冲击着社会,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对于不良文化绝大多数能够识别并抵制,但是深入理解剖析的能力欠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做到古为今用,去陈出新。当代大学生审美层面存在的问题在影响自身价值观的同时,妨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审美教育的传播。
(四)教育形式缺乏审美活力,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
当前社会灌输教育已经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同样较为单一,缺乏活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多样传播方式与渠道。首先,思政课课程体系单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体现为系列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缺乏活力,而且单一的课程体系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涉猎较少,不能全方面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审美元素的缺失。其次,思政课教育形式创新度低,缺乏形式之美。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单纯的听课难以引起兴趣。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多以文字内容为主,对学生来说多少有些枯燥,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再者,仅仅只是课本知识的灌输不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发展,不能迎合教育客体的兴趣也不能更好地适应其发展规律。
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化的实践路径
审美能力也是一种艺术鉴赏力,指的是人们所具有的鉴赏、感受美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因而,要利用审美维度的多个方面,深化“思想之美”,强化“教师之美”,丰富“内容之美”,注重“方法之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发展。
(一)深化“思想之美”,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在一个人的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其思想观念,正确价值感将会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审美价值观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两者相互制约又共同发展。通过思想优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审美教育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第一,价值观对审美教育具有影响意义。健康的三观会优化人们看待各种问题的心态,能够以客观、公正、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并处理发生的各种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审美价值观扭曲而带来的问题,更加利于高校大学生的长久发展。高校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念高速发展的时期,通过正确思想的引导教育,能够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也能以正确的审美观看待事物。
第二,审美对于价值观念的构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审美思想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培育中要充分发现各种美的存在,善于运用文艺作品、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美来加强品德教育。审美活动因其对象的直观、内容的丰富而更加具有教育优势,更有利于价值观的培育。我们可以通过挖掘身边事物的美来加强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于文艺作品的充分利用来传达美,涵养人们的审美思想,优化审美念,只有怀以正确的美的心态,才更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大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社会,更应提升“思想之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健康的思想氛围,以此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二)强化“教师之美”,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素质精良。”②老师在教育活动中起着教书育人的关键作用。
第一,教师应具备崇高的品格。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极高的,被学生视为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着影响,也影响着学生三观的构建。老师不仅担负着教授知识的任务,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老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三观,在对事物进行评判时应有正确的观点,才能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更要保证自己的语言合乎规范,展现出一个思政课老师应有的形象。
第二,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学识。知识的储备量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老师充沛的知识量可以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在知识扩展中进行启迪教育,传播正确的观念。教育者通过对艺术领域的美的理解掌握,将美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育活动中将这种意识表达出来,贯穿在教育过程中,利用美的规律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渊博的学识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只有拥有科学的认识论,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才能保证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启发。
第三,教师应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操纵课堂,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在课本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思想品德的培育。专业技能还包括对于多种教育方式的运用,运用艺术化的方式,使课堂也彰显魅力,利于教育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三)丰富“内容之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审美教育元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教育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审美理论,结合审美教育,可以使通过学生对事物整体、教育内容的把握而形成对理论的总体认识。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融入“美”的相关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为主,以教材为本但又可以超脱于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又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辅以新时代的思想理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较强。“美”的理论属于艺术层面的知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入相关的艺术知识,增加同学们对事物美的敏感度,通过对美学知识的掌握多方面地丰富个人思想,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
第二,使教育内容的表达更具美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对枯燥,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首先,可以选取合适的素材,比如历史事件、现实题材等,通过相关素材来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其次,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可以进一步优化,用一些修辞手法来美化句子,古诗词句或典例的运用也会使文章整体更加具有美感,也能够更好地发扬中华语言文化,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
第三,教育内容遵循应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策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传播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高校所面对的群体是广大学生,学生仍处于学习的重要阶段,而且学生作为年轻群体,更侧重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采用更加活泼灵动的语言,能够贴合学生需求,丰富教育内容。时代的不断前进同样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在坚持党思想体系的引领下,能够针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而产生正确的理论观点,解决问题,传播正确观念。
(四)注重“方法之美”,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更要注重教育方法之美,将审美理论运用于教育方法之中。借助审美想象的理论,选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题情感发展,对教育内容产生自我的认知,并能够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
第一,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是进行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点。由于大学生处于思想发展的阶段,其接触的事物也较为新颖,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更重要的是,若想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深入发展并取得良好反响,更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其需要,投其所好,运用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手段进行教育。
第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本为主要载体,以思政课堂为主要平台。课堂单一的形式不易提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效果上也容易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理论传输,融合性较强。思政教育可以与多种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日常生活或实践活动来进行教育。例如通过红色观影活动来弘扬时代精神等多种渠道来进行教育。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可以使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深化教育意义。
第三,创新教育的手段方法。在一些高中学校十分重视对于课堂形式的创新,而大学思想文化较为活跃,课堂形式更应多加改善。例如讨论式、辩论式等课堂都能够更好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育形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表达也会影响整体氛围,教师可以采用幽默化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采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段,例如音乐、视频、美术等多样的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总融入审美理念,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活中到处可以发现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也体现着美,能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事物,提取事物中的美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审美素养,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审视美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正确理想价值观念的传播。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可以从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来美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审美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用,巩固思想价值观念,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庞桂甲,刘建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审美向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0).
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43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