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2023-07-28赵永青

智库时代 2023年13期
关键词:校史育人思政

赵永青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 年9 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将其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由此可见,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课程思政是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重要教育组成部分;是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及全员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举措。而高校校史文化是大学精神和优良文化传统的凝练,有着丰富且独特的思想教育价值。在当前倡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及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将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路径的探索与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校史文化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输入“校史文化”进行主题检索,发现自2007 年以来学者们对校史文化的研究逐年增加,尤其在2010 年之后,相关文献资料数量呈高速增长趋势,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校史文化建设、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路径、校史文化载体等方面。

(一)校史文化建设研究

孙永超以吉林大学为例,针对该校校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在全新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校史文化载体建设,并培养校史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1]林建认为校史研究应结合“互联网+”模式,整合现有的网络平台资源,配合校园活动,开展校史文化宣传工作;将校史宣传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校史的热情;转变研究重点,建立系统的校史教学和德育资源。[2]谢瑶妮认为,要更好地传承校史文化,就应从建设校史文化政策保障机制、校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机制与研究利用机制以及校史文化育人机制等方面入手。[3]

(二)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路径研究

学者们对校史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这一层面的研究。康婧等针对河北医科大学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发挥校史文化在学校理念传承、学生情感陶冶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教育功能。[4]戴震、李翠针对强化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软件Vensim 绘制出校史文化认知系统内化量的因果关系图,在重点阐释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作用机制基础上,提出完善校史教育工作机制、构建校史文化展示平台、创新校史文化育人体系等路径。[5]李蕊、戴士崴基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认为应从深耕校史、丰富体验形式、弘扬校史精神、建立制度框架四个方面着手,探索校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6]

(三)校史文化载体研究

田贵双认为,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应建立校史文化微信公众号平台,提高校史文化传播速度。[7]马小春提出,以“互联网+”为契机和纽带,优化设施建设,丰富校史馆发展内容,打造高质量的校史馆。[8]梁旭莹对四十二所“双一流”高校的校史网站与校史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和特点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校史理论建设、完善校史网络资源评价体系和开拓新的网络资源途径等发展对策。[9]

综上所述,近十余年来国内学者们对校史文化的研究成果颇多。从研究趋势看,紧密结合了“互联网+”以及自媒体等社会发展背景,开展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与热点问题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对校史文化的研究越来越趋专业化、多样化,但是研究内容多数还是集中于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路径方面的研究,尤其对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研究较多;无论从选题角度还是从研究内容看,其探索深度与广度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这都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在课程思政成为研究热点的背景下,鲜见将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

二、高校校史文化的内涵

校史文化作为一所高校多年来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其涵盖了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学术成就、杰出校友、优秀事迹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等诸方面内容,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教育价值。

校史文化成果的呈现也是多元的,一类是显性的,比如校史馆等物质形态以及名人名家、典型事迹等。一类是隐形的,其所展现的、凝练的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规范体系,是达成共识的文化传统、教育理念、治学风格与精神风范。比如校训、校歌、教风、师风、学风等。[10]

三、高校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作为高校优秀文化的积淀,校史文化天然与高校师生具有紧密联系,是开展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将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既有利于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内容,有助于提升高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学生爱校爱国情怀。

(一)有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学生在拓宽视野、丰富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在思想上给学生带来正面引导,通过让学生接触校史文化,让学生对学校的发展轨迹、治学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有清晰的认识,真正理解校歌、校训、校徽等元素的创作内涵,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爱校爱国情怀,真正让学生将校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校史文化中通常包含许多精神文化财富,学校和教师如果能在课程思政中有效渗透校史文化,能够真正让校史走出档案室,充分发挥校史文化的教育功能。同时,将校史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中,可以深度挖掘相关的教育元素,这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校史学习中,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有利于为学生树立榜样

高校校史文化中包括许多真实的人物和故事,这些都是为学校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完全可以为学生重点讲述学校发展中曾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和典型事迹,突出故事中光辉人物形象,这有利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让学生在榜样的作用下砥砺前行,充分强化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形成强大的校园凝聚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有利于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校史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下的优良传统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文化契约。本校学生对于校史文化具有先天的亲切感,因此,校史文化应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或主导。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地吸收融合校史文化资源,能够传承和发扬高校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四、课程思政与校史文化的内在联系

(一)拥有相同的教育目的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和思政理念的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校史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同样蕴含较强的育人功能,通过社会主流意识和思政教育理念的融合,在思想意识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发展导向。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和校史文化具有相同的教育目的,学校和教师应该在课程思政中广泛渗透校史文化,从而有效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完善的价值观体系,为学生提供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

(二)内容互补

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教师需要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集专业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念塑造为一体的教育模式,这也是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校史文化主要囊括了学校从创建至今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许多积极的思想文化内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内容方面来看,课程思政和校史文化互为补充,可以从专业知识和生活等角度为学生开展更加全面的思政教育,从而有效优化教育效果。

(三)教育途径相一致

从教育途径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和校史文化同样具有一定的联系,二者都需要立足于学校政策、师生共建和资源挖掘等途径开展教育。同时,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二者也都离不开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和校史文化的高度融合,从而达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目标,为当代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助力打造更加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思政学习水平提供可靠保障。

五、高校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将校史文化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堂课

大学新生对学校虽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是肤浅的、不全面的。将校史文化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堂课,通过参观校史馆或者举办校史文化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学校的历史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校、荣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对外经贸大学早在2008 年就将“校史、传统文化与学校精神”专题讲座作为新生首场入学教育课,让学生对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园建设、学校精神等方面有更详细、深入的了解。南昌航空大学也在2015 年将参观校史馆、接受校史文化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以此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校情结,提升学生作为学校一分子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其使命感。

(二)挖掘校史资源,开设相关校本育人课程

每所高校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与治学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可复制的校史文化。校史是学校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载体;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挖掘校史资源,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将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021 年9 月首次开设了校史主题通识选修课《校史文化与中南大精神》。该课程包含了中南大七十多年的辉煌历史,展现了学校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成为该校“读懂中国”系列通识教育的特色课程。课程团队收集了大量校史素材,编写并出版了教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简明校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校史中的名师名家、重大事件和重大成果娓娓道来,避免了历史教学的枯燥乏味,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历史、精准把握校情、深入理解中南大精神的内涵。该课程以97%的超高满意度,赢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同,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显著。

(三)增设《专业导论》课程,并将校史文化融入其中

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上了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课,还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笔者认为,针对大一新生增设《专业导论》课程非常有必要。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发现,已有很多院校专业早已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专业导论》课程可以将专业认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融为一体。作为大学新生的专业入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和了解所学专业以及所涉行业,解决思想困惑,提高其专业认同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校史文化,将校风、校训、名人、优秀事迹等校史文化元素融入《专业导论》课程。笔者所在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旅游系,针对2021 级旅游管理专业新生增设了《专业导论》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将我校“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融入其中,强调了“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既让学生了解了校史文化,掌握了学习方法,也向学生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

(四)丰富第二课堂,开展校史文化教育活动

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不断拓展和丰富教学活动,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不仅要立足第一课堂主渠道,而且还应充分融入第二课堂,发挥其育人作用。高校要深入挖掘校史校情,举办以校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各类文体活动与社团活动,开展“校史文化宣传周”或者“校史文化活动月”,打造具有明确育人导向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强校史育人的趣味性,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例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2020 年11 月开展了以“沉浸式校史传播 体验式四史教育”为主题的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系列活动。该活动分设了五大板块,开展了15场教育活动,形式极具特色且丰富多样,主题内容生动并紧密衔接,依托校史馆场地平台,组织相关专家以及学校师生等深入开展宣讲教育。学生在此过程中系统地接受了校史教育,厚植爱校爱国情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校史之于大学,如同国史之于国家,是兴替之镜、正身之基、致远之源。”[11]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文化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载体,对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史文化的育人作用与课程思政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将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效应,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校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