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分析*

2023-07-28

智库时代 2023年13期
关键词:工匠院校精神

王 静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不可否认,在过去十几年间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不断发展,大幅度提升了生产力水平。然而,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市场监管却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存在部分产业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同时,考虑到诸多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商品质量问题依然频繁发生。一方面,减少了我国市场的内需,另一方面,也对我国商品国际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来自不同层面,其中较为典型的原因之一即为“工匠”意识的匮乏。目前,“工匠精神”培养已经被我国中央政府提升到了工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因此,作为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则必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纳入“工匠精神”培养。

一、工匠精神意涵概述

(一)历史蕴意与现代内涵

所谓“工匠”,指的是具备特定素质的一类人才,其往往针对特定领域中的特定产品,进行长期的产品开发与制作工作,进而达到至臻标准。对于我国而言,自古以来都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培养,要求匠人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事工艺。在现阶段,“工匠精神”依然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如果想要达成“创造业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同样需要得到“工匠精神”的有力支撑,而这符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具体而言,应该秉持以下几项理念:第一,精益求精的创新理念。追求至臻即为精益求精的核心内涵。也就是说,在制造业中,从业人员应该以精雕细琢的作业态度进行制造或加工。唯有如此,我国制造业才能够不断发展。第二,实事求是的职业品格。对于制造业从业人员而言,在具备较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也应该具备务实及求真的意识,并且持续学习和接受培训,掌握先进理念和专业能力。第三,兢兢业业的职业态度。制造业从业人员还应该具备奋斗意识,保持工作热忱,提高工作持久力,进而以匠人道德规范自身行为。而上述各项品质也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中的重中之重。

(二)“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价值大体分为以下几项:第一,敬业精神,其为“工匠精神”的根本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从业人员是否能够不断进步。第二,专注精神,要求从业人员以心无旁骛的意识从事工作。也就是说,从业人员应该将本职工作作为主要关注点,而排除人情等影响要素。唯有如此,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第三,精益求精精神。如今,制造业呈现出了显著的精细化发展态势,也唯有精细的商品才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第四,创新精神,其为“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通过创新活动,则能够大幅度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具备以上各项品质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工匠精神”的传承与现状

众所周知,决定了劳动生产效益的主要要素即为技术。通过特定的传承和创新路径,技术才能够得以保留和发展。在我国,主要通过师徒传承进行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是说,通过选择传承人的办法,传承特定的技术。在古中国,人民群众能够凭借接受教育实现阶级跨越。而近现代,科技理论往往无法融合工业技术。而在工业时代背景下,工业生产呈现出了显著的规范化发展态势,师徒传承基本上名存实亡。

二、工匠精神与德育教育工作融合的可行性关系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而言,其基础工作即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而德育教育则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基础工作,因此,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发展的前提之一[1]。

(一)工匠精神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考虑到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依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因此尚无法全面掌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如此,很可能会降低德育教育效益,甚至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失去意义。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方面帮助学生明确“工匠精神”内核,即专业的技能和积极的态度,人文素质及创新意识等。

(二)德育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

在最近几年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高度关注“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然而,考虑到“工匠精神”培养内容和形式都较为固化,故往往无法取得既定的教育目标。为了避免上述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则应该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匠人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也应该提高德育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如此,也能够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

三、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创新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各环节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效衔接“工匠精神”培养和德育教育工作。同时,应该将“以德为先”作为教育工作的导向,并基于此通过“第二课堂”等路径,融合“工匠精神”与专业知识及实践。唯有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品质和匠人意识。

(一)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我国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三校生”比例相对较大。此类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表现出抵触学习的心理,很多学生甚至存在违纪等不良行为,继而导致德育教育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大幅度增加了德育教育难度。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与内容进行创新和改善,而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实践中,则应该从学生职业教育角度出发,在学生职业教育中融入职业素质与品行教育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对传统道德理论进行不断探究,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基于此针对德育教育课堂及实践环节进行系统规划,以此为德育教育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同时,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之上,结合学生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指引其行为举止,对其“工匠精神”进行培养。唯有如此,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才能够在德育教育中获得满足,体会到“工匠精神”培养的实际价值,在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仅仅依靠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也很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有效避免上述问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推进素质学分制的建设工作,并且将德育教育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通过人文素质拓展、道德修养以及学习能力提升及技能技术创新等模块进行学生的综合化培养。如果学生出现违反纪律等行为,则无法获取该模块素质学分,必须通过包括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修满学分。通过上述教育模式,则能够使学生对德育与“工匠精神”形成深入理解,使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精致德育教育实践内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德艺双馨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通过德育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提供保障,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到精益求精品质的意义。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积极推动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成效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现阶段,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心理剧等形式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不仅仅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成效。除此之外,上述教学模式也能够帮助学生对真实职场形成明确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后期的职业发展。

(三)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工匠精神”的最高形式即为创新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积极优化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和内容,使其能够符合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及发展的实际需要。除此之外,也应该通过深入探究,使德育教育实效性得到不断强化。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应该围绕教育核心环节,通过志愿服务等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中,纪念日或者典礼是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路径,通过不同种类的主题活动,则能够提高德育教育效益。同时,高等职业院校也应该对党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且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除此之外,也应该通过创业就业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工作,以此对学生职业品质与专业素质进行培养。通过上述教学模式,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不仅仅能够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最终为社会提供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

四、贯穿工匠精神培养,优化德育教育工作环境

(一)提升德育教师教学的工匠精神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对师德师风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在教师教学和生活中渗透“工匠精神”。在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专业教师与思政辅导员完全。前者主要负责专业课程教育和专业素质培养等工作。而后者则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同步开展,同时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角度出发,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对学生职业观念进行培养,进而为学生健康价值体系构建奠定基础。而这也是三全育人的基本方向[2]。

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对以下几方面内容予以高度关注:第一,力求精益求精的教学技能。考虑到德育教育有着相对标准的教育环节,故专业教师与思政辅导员应该各司其职,并且保持协同合作。第二,追求德艺双馨的职业品质。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秉持德艺双馨思想,通过言传身教等路径对学生“工匠精神”进行培养。第三,关爱学生、细致入微。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与学习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案。同时,也应该对学生思想状态予以了解,通过课堂或者网络等不同渠道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存在学习问题的学生,教师则应该及时介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引和关怀[3]。

(二)优化德育课堂的工匠精神

在“工匠精神”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责任观念。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专业或者思政课程教师应该起到约束学生行为举止的作用,并基于此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同时,在“工匠精神”培养中,教师也应该对课本内容进行扩展,将社会事件和热点引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除此之外,还应该将包括互助及诚信等概念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以此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最后,教师也应该促进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发展,积极采用游戏实验等新型教育形式。

(三)改进教育管理方式的工匠精神

一方面,应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和职业态度,另一方面,也应该约束学生行为举止。在通常情况下,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都不具备良好的文化课素质,而且普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甚至会形成不良学习或者生活习惯,对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则应该制定严格的学生行为准则,以此约束学生行为举止,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基于此对其“工匠精神”进行培养。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扩展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欣赏影视剧作品等方法进行德育教育,目前,包括《大国工匠》等影视剧得到了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及学生的认可,有助于学生“工匠精神”进行培养。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工匠精神”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工匠精神”也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德育教育所应用秉持的价值观与教育观。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方面而言,则必须积极探寻“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合理融合学生德育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工作,使“工匠精神”培养上升到德育必修课的层次,进而保障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具备“匠人”意识,从而推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持续发展。除此之外,高等职业院校也应该将立德树人思想贯穿于“工匠精神”培养工作之中,以此进一步丰富学生德育教育内容,最终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助力。对于各地方政府而言,则应该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给予高度关注,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承担起“工匠精神”培养的使命。承担德育教育工作的教师则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进修,强化自身专业能力,掌握先进的德育教育理念,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基于此为学生专业能力与“工匠精神”培养奠定基础。唯有如此,德育教育工作才能够和“工匠精神”有效融合,从而保障高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达到既定目标,保障德育教育工作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相关链接】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Shanxi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省属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是山西省第一所省属公办本科职业大学。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是整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资源,于2020 年12 月18 日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省属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

据2022 年7 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23.2 亩(含借用蕴华校区201 亩),建筑面积79.83 万平方米(含在建6.49万平方米、借用蕴华校区10.08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33.44 万平方米(含借用蕴华校区4.5 万平方米),有18 个二级学院,开设67 个本科专业、46 个专科专业;有专任教师1041 人、外聘教师72 人,有全日制专科生15842 人,本科生15417 人。

猜你喜欢

工匠院校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