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风格差异的高中物理课堂微设计
2023-07-27施东
施东
【关键词】高中物理;微课堂;课堂设计
就像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一样,每个学生也都有着不一样的学习风格.基于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行教学设计,能让课堂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科素养.
1 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选择对应的教学方式.
1.1 创设竞争性的教学活动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有些学生喜欢竞争,当教师给他们安排一些竞争性活动时,他们参与的热情就高涨起来[1].但如果没有这些活动,他们在学习上就显得比较被动.基于这样的学习风格,教师可设置一些竞争性的活动,以激发这些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也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争中来.
例如 甲、乙两同学在放学时,从学校所在地骑自行车沿平直的公路回家,甲先到乙同学家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骑车前行,在70min时到家.甲同学的x -t图象如图1所示,你能就图象得出哪些结论,越多越好.
1.2 創设合作性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也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单独学习中学习效率不高,但如果开展合作学习,他们就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有时候还有超乎寻常的表现.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开展合作教学,给他们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获得发展 [2].
例如 教师先是设置这样的情境:小球从高出地面h=15m的位置,在t=0时刻竖直向上抛出,经1s小球上升到距抛出点5m 的最高处,之后就开始竖直回落,经0.5s刚好经过距最高点1.25m 处位置,再经过1.5s到达地面.教师抛出的合作任务为:能不能根据题目的表述画出相应的图象,能不能根据题目的表述创设一些问题?
学生画图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学生会画图了,基本也就解决了一半的问题.教师先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学生先是自己画图,然后再在比较中纠正.每个学生的画图能力都在合作与帮助中得到提升.再接着,学生将题目中提到的条件罗列出来,思考可能用到的知识,再由这些知识想出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学生说,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前1.5s内平均速度是多少? 由这个问题,他们又发散思维,提出这样的问题:全过程的平均速率是多少? 对于第一问,大多学生能从图2中得知,前1.5s内小球的位移为x =H -h'=5m-1.25m=3.75m,进而也就能算出前1.5s内平均速度.对于第二问,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小组长就可以作这样的提醒,由图2可以看出来全过程小球的路程为s=5m+5m+15m=25m.有了这样的提醒,大多学生想到了总时间为:t'=1s+0.5s+1.5s=3s.运用公式,进而得出全过程的平均速率.可以看出来,教师创设的合作机制能增强更多学生的获得感.
2 课堂上训练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基础、生活经历等都不一样,因此他们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感知能力和感知方式也不一样.基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在组织课堂训练时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有所侧重,要在内容和时间上考虑不同学生的风格上的差异.
2.1 对于读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创设的训练要图文并茂
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班上有一些视觉型学生,他们的读图能力比较强.因此在课堂训练时,针对这类型学生,教师可多创设一些配有图形的题目,这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3].
例如 如图3所示,左图为一物块在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右图为其速度与时间关系的v -t 图象.假定向右为运动的正方向,则该物块在前3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什么?
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能从图中读出自己想要的信息.对着右边的图形,有学生就读出满满的物理元素来.他们认为这个图象就是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图象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有了这样的读图分析,学生运用平均速度等于总位移除以总时间这一公式,得出该质点在前3s内的位移为x =(1/2×2×2-1/2×1×1)m=1.5m,他们推得v-=x/t =1.5/3 m/s=0.5m/s,进而推得位移为正,即向右,则平均速度方向向右.
读图激活了视觉型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获得更多展示的机会.当然这样的训练对于读图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锻炼,这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2 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创设的训练要注重操作
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但是得不到锻炼,进而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这类学生创设一些操作性较强的题目,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他们内容认知的能力.教师创设一定量的动手操作题有时候也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能让学生更集中精力投入思考.
例如 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实验来测量小铜块与瓷砖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教师将实验的内容公布出来,其他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就是给他们更多展示的机会.图4为学生先是将贴有标尺的瓷砖的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同时形成一个倾角为30°的斜面.接着学生试着将小铜块在斜面上滑行,以验证铜块与斜面是不是可正式地用于实验.再接着学生让铜块加速下滑,在下滑的同一时间里,学生用手机拍摄小铜块的下滑过程.最后,他们解析视频记录的图象,以获得多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小铜块沿斜面下滑的距离.通过这些数据,学生可以计算出小铜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还可以计算出小铜块与瓷砖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通过设计这样的训练,进一步提高了喜欢操作的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课后的作业处理
课后作业是物理课堂的延续,也是学生巩固认知、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当前物理教学在课后作业处理上存在着没有侧重、平均用力的现象.因此应对沉思型的学生设置一些加快判断速度的作业.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不但要研究教材更需要研究学生.教师也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就是他们思考问题比较细致,即使已经算出来答案也不忙于写上,他们会思前想后,找寻可能存在的破绽,这样做有时候会延长解题的时间,甚至别人做好了他们才做了一半.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设置一些需要他们给出快速判断的作业.
例如 教师设置这样的课后作业,如图5所示,一小球用两根轻绳挂于天花板上,小球静止,绳1倾斜,绳2恰好竖直,则小球所受的作用力有几个.
可以看出来,这题不需要学生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只需要他们运用简便的方法,给出正确的判断即可.学生先是思考判断绳子中有无张力用哪种方法最好,他们想到了假设法.他们这样设想假如剪断2,球会动,所以绳2中有拉力;假如剪断1,球不会动,则1中无张力.通过这样的假设他们得出这样的答案:球只受重力和绳2的拉力.通过这样的作业设置,沉思型学生的快速判断能力也能获得发展.当然,也应对冲动型的学生设置一些需要全面考虑的作业[4].可以看出来,教师设置针对性的作业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新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创设不同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同时又能对接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状况、能力发展等.教师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潜力也得以发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