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智增慧导向背景下小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3-07-27骆彩玲

小学生 2023年17期
关键词:钝角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骆彩玲

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分为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思维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人进行生活、学习与工作时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心理活动。一般来说,低阶思维是指理解、记忆与应用三个类别,高阶思维则是指分析、综合、评价与创新等较高类别层面。[1]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抓好学生的低阶思维能力发展,又要引领学生走进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在高阶思维活动中获得数学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而能够实现数学学科“启智增慧”的核心目标。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经验,深度阐述提升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方法。

一、加强数学联想,提升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学习内容往往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体现了螺旋上升式的编排方式,并能将相关的数学知识在显性与隐性中进行链接,加强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在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习问题与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进行数学联想,促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来探寻新知问题的方法解决,由知识理解到方法掌握,提升学习能力,建构解题模型。[2]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圆的面积》一节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圆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即“化曲为直”的数学转化方法,也就是把圆转化为学生已经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在实际教学活动时,我们不能直接将圆面积计算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渐进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让他们在层层推进的活动中形成知识建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此,笔者就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快乐的智慧乐园。

教学环节如下:

环节1:引导质疑。教师问:“我们学过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都有直接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应该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很多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半径越大,面积就越大。继续追问:我们可以尝试着用哪些方法来得出圆的面积呢?有的学生说数格子的方法,有的学生说看能否也像其他图形一样转化成学习过的图形……给予学生自主数格子的时间,初步得出圆的面积,并引导学生将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进行比较,发现圆的面积比半径平方的3 倍多一点儿,又比4 倍少那么一些。最后,启发学生质疑思考:数格子的方法太慢了,还存在很大的误差,怎样才能得出简洁、高效的计算方法呢?

环节2:小组合作。教师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采用了剪、拼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那么,圆能不能剪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你有哪些办法?想一想。

环节3:全部交流。首先,教师提醒学生:剪成的图形形状与大小要完全相同。全体学生交流,剪成什么形状?(扇形)可以拼成什么形状呢?给予学生尝试剪拼的时间,教师巡视,进行指导,其次,再让学生汇报。有的学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拼成了三角形,有的拼成了梯形……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转化成什么图形计算时更简单些呢?(平行四边形)继而,让学生分别汇报将圆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不同方法。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向学生渗透极限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将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

环节4:分组讨论。教师问:“将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它的底与高同圆的什么有关系?”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再结合图形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将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面积不变;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相当于圆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导出“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进而推导得出“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整个计算公式的推导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完整过程。

纵观以上步步推进的4 个活动环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接、步步深入、遥相呼应的。环节1:从数格子的方法引导叙述发现数学探究的误差,不断助推学生的思维向转化的方向发展;环节2:引发学生回忆转化学习的经验,猜想如何将圆进行剪拼,得出平均分成的若干小份要大小与形状完全相同,并且应该可以平均分成相同的两大份;环节3:自主进行剪拼活动,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拼成自己所想的图形,初步思考自己的拼法;环节4:通过引导与探讨,引发学生思考,并得出将圆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计算方法更为简单,继而,对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将圆平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接近长方形”,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极限——圆最终可以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在这一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数学转化思想方法被深深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之中。

二、尝试学习迁移,提升综合能力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合理整合,运用迁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举一反三,更好地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因而,教师要深刻把握小学数学课本教材知识体系,纵观各部分知识结构与编排,厘清知识的形成脉络,了解迁移与类比方法,建立知识网络,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3]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高》一节课,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画高(特别是钝角三角形外高的画法),让学生能够明白:“三角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底边的垂直线段的长度,这个长度就是距离,在具体操作时用虚线来画。”为了突破这一知识难点,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1:自主回忆知识。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高的定义,深刻认识底与高的对应关系,即垂直关系。然而,学生对于三角形外高的理解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而画起来也是很困难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直观形象的例子来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内高”与“三角形外高”的异同。

环节2:设置理解情境。让一个学生靠到黑板前,量出他的身高为152cm,在他的上方标出200cm 的位置,而后让学生移动到旁边位置,教师问“标出的位置比他的身高多少呢?”通过位置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不管学生的位置在黑板前左右或前后怎么平行移动,与200cm 位置的差距不变,始终为200-152 =48cm”。由此,学生也渐进懂得“钝角三角形的底边延长(相当于底边平移,高度不变),画出与底边对应顶点的垂直线段就是这个钝角三角形的高”。

环节3:合作交流。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个钝角三角形,学生分组讨论三条边上的高,其中钝角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多数学生能独立画出来。重点交流:钝角三角形两条较短边上高的画法。经过热烈的讨论,达成共识:先用虚线延长底边的长度(相当于底边平移了),再作出底边与其对应顶点的垂直距离。学生最终明白,虽然底边的位置平移了,但是顶点与底边的距离不变。

环节4:自主画高。指名学生画出钝角三角形外的高,给予示范后,其他学生进行画高,教师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提升技能,深化理解。

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了教师抓住了教学中的难点,基于难点内容进行理解迁移,借助“人的身高与指定位置的距离”来理解“钝角三角形外的高”,让学生在直接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底边延长就相当于底边平移了,与顶点的距离不变”,进而懂得三角形外高的含义与画法。最后,经过画钝角三角形外面高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画高的操作步骤,实现了数学难点知识的深度理解。

三、引发关键质疑,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在启智增慧理念导向下,教师不仅要能引发学生进行知识联想,促进学习方法的迁移,还要能够激起学生进行问题质疑,渐进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数学学习理解的关键处,教师要能设置关键性环节,引发学生对学习问题的审视与思考,激起他们进行刨根问底的科学质疑精神,促进数学高阶思维品质的形成。因而,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积极把握好数学活动环节,深研教法学法,为学生创设可以进行质疑的时空,调动学生的质疑热情,增强数学学习评价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线》一节数学课时,教师就要积极抓住“平行与相交”这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辨析,不断问难质疑,引发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相互交流活动,在环环相扣中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充满智慧的思考理解之中。

教学环节如下:

环节1:用课件为学生呈现问题。

你能把下面的5 组直线正确分类吗?请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出分类的方法与结果。

环节2:让学生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方法1:①③④中的直线没有交点,也就是没有相交,分为一类;②与⑤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了,有交点,说明相交了,分为同一类。

方法2:①②③⑤应该分为一类,而④应该单独作为一类。

谁能说一说,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分类?

生1:①③④中的直线看起来是没有相交起来,为一类;而②与⑤明显交叉在一起,所以又分为同一类。

生2:我认为①和③中的直线是无限长的,在纸上无法画出无限长,但是心中要知道无限长,实际上①和③中的直线也是相交在一起的。

师: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再次质疑:①和③中的直线真的能相交吗?

师: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直线的特征来验证一下,在纸上将①和③中的直线延长一下,看每组中的直线是否相交了。

环节3:学生在导学单上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1:第①组中的两条直线真的相交了。

生2:第③组中的两条直线也真的相交了。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第④组中的直线不相交吗?我们也能验证一下吗?

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有的学生也将两条直线延长,有的学生量出两条直线间的距离。

小结:我们明白了第①、②、③和⑤中的直线都是相交的,而第④组中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并且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

学生又一次质疑:有没有两条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呢?

师引导:我们刚刚操作的直线都是在一个本子上进行的,一张纸它就是一个平面。可不可以有两张纸,每张纸上分别画一条直线呢?自己在本子上动手画一画。

学生汇报:

生1:拿起两个本子观察,两个本子上的直线不在一个面了,它们不相交了,也不平行了。

让每个学生都能将两张纸变换位置,观察发现“不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教师追问: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会是怎样的呢?

相互交流,得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是相交就是平行。”

经过这样层层递进式的活动推进,学生从更深处理解了知识。教学中,教师的一次次引导,学生的一次次质疑,引发了一次次智慧性思考,让学生经历了动手、动口与动脑活动,可以说,学生的多种感官被积极调动了起来。在这层层推进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分类、数学综合与数学评价的能力均得到了渐进式提升。

总而言之,在启智增慧教育思想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积极关注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表达展示的各个环节入手,加强学习活动中的启发引导,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深度理解学习之中,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观察、思考、分析、评价与创造能力,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具高效益。

猜你喜欢

钝角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我爱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合金钢钢轨组合式钝角辙叉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分类数 不出错
在“拼”中解决问题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