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低年级段作业设计的优化
2023-07-27☉王萍
☉王 萍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效的作业布置,发挥着温故知新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数学作业布置,以“题海战术”为主要形式,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内容枯燥乏味,作业量大、难度系数大,给学生数学学习带来无形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难以激发他们对作业的兴趣,无法发挥作业的功能和教育作用。“双减”政策推出后,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审视作业设计中存在的弊端,创新设计、科学布置,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作业的“减负”“增效”的效果[1]。
一、摒弃单一的作业形式,设计多元的作业
作业是课程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应用,同时,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的参考。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作业布置和设计时,作业的形式单一,题量偏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降低了作业的效度。
作业形式单一、枯燥,是目前作业布置最为严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做大量的练习为主,不利于学生对作业兴趣的激发。让六七岁的儿童反复抄写,如反复做几加几等于6、几加几等于7、6 减几等于几、7 减几等于几,学生感到乏味、枯燥、厌倦自不待言。
“双减”政策下的低段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应摒弃这种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形式,优化作业布置,以“减负”为立足点,把兴趣的激发放在首位,从而实现减负、增效之目的,最大程度上发挥作业的功效。仍然以《6、7 的分与合》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少布置反复抄写、机械练习的作业,设计多元性的作业,彰显作业的有效性。如设计“动手分”的动手动脑作业:将6 或7 个苹果分成两部分,有多少种分法?让学生将分的过程录制成微视频,发布到班级群,并告诉学生记住分的几种情况,下节课在班级内交流;布置学生根据6、7 的分与合,自主设计十道加、减计算题,并自己计算出结果……如此作业设计,形式多样,且遵循学生喜欢动手的身心规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业的布置有效、有趣,容易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二、改变统一的作业形式,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科学、有效的作业布置是必要的,作业布置应“精”,应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沿用传统的大“一统”的作业形式,“一刀切”的作业布置,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作业设计和布置的有效性大打折扣[2]。
“双减”下的作业布置,应摒弃这种统一的作业形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设计层次性的作业,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把脉”,从基础、能力、兴趣等各个维度进行学情分析,将学生分成A、B、C 三个层次,再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计层次性、有梯度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而完成。以二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下面三个层次的作业,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第一组:
1.玩一玩:吹泡泡。
2.找一找:找出平行四边形,给找出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3.选一选:选出你认为正确的一项。
(1)边长是1cm 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
A.1cm B.2cm
C.4cm
(2)两个边长是1cm 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 )。
A.6cm B.7cm
C.8cm
4.画一画: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组:
1.做一做、填一填:
一张长10cm、宽6cm 的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该正方形的周长是( )。
2.看一看,选一选:下面四个图形,( )不是四边形。
3.想一想,做一做:王爷爷家的长方形菜地,长是8m、宽是6m,问: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第三组:
1.选择题: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没法确定
2.判断题(√/×):
(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 )
3.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cm,你认为该长方形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
这样的三组作业题的设计,难度系数依次增大,灵活性也逐渐增强,从最基础的知识的掌握到灵活运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以此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层次性作业的设计,不是约定俗成的每一层次的学生只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而是鼓励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之后,敢于挑战下一个层次的作业,增强对作业的兴趣,收获成功学习的喜悦。层次性作业的布置,既“减负”也“提效”。
三、改善应试型的作业模式,设计实践性的作业
一直以来的作业布置,目的很明确,为了“应试”,以“应试考试”为指挥棒,设计的计算题、应用题、选择题等应试型的作业枯燥、乏味,学生对作业提不起精神,缺乏兴趣和动力[3]。“双减”下的作业设计,应遵循儿童的性格特点、身心规律而设计,以切实满足他们的需求。
根据小学生性格活跃、好动的特点,作业设计应减少应试型的作业量,增加实践性作业和实际运用的比例,让学生课后通过“做”而巩固课堂所学。例如一年级的“比一比”“分一分”的教学,笔者在设计作业时,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如布置学生回到家和爸爸、妈妈比一比,谁高谁矮,并说出比的结果;先掂量一下一个苹果和一个鸡蛋,比一比哪一个重哪一个轻;从家到邮局、学校,线图为:
说一说从家到学校近还是从家到邮局近;再折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观察、折等方式,验证“斜边”最长,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在家中,找一些物体,比一比谁高谁矮、谁粗谁细、哪个大哪个小,把比的结果讲给爸爸妈妈听……“比一比”的作业设计,突出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践型作业的布置,让作业充满情趣。
设计实践性的作业,不仅要突出作业动手“做”的特点,还应突出知识的实践运用的特点,并且,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应形成常态化,可以是课前的前置性的预习作业,也可以是课后的复习巩固的作业,都突出实践性,让实践性的作业成为作业布置的主流。例如《时分秒的认识》的教学前,布置学生制作“时钟”,通过制作小时钟,感知钟面上的数字特点以及指针的特点,为后续课堂上的互动学习提供物质基础。教学《元、角、分》前,布置学生搜集身边的各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了解元、角、分的进率和换算;教学《元、角、分》后,鼓励学生回家和家人们一起开展“超市购物”的小游戏,通过和家人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购物、结算、付款、找零等活动,强化元角分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教学《数一数》后,布置学生数数家中的沙发数量、凳子数量、碗筷的数量等。教学《可能性》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里,放进一个红色的球、一个白色的球、一个蓝色的球,每一次摸出一个,归纳每一次摸出红球的可能性的大小,通过“摸球游戏”,深入理解可能性的概念。教学《位置》后,让学生列举班级同学的座位的位置,并用数对形式表示出来,如小美坐在第二列第三排,就记为(2,3)…… 实践型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做”的活动中,优化了应试型的作业模式,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形象更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减轻了学生学习、做作业的困难度,让“双减”落到实处。
四、力避单一课后作业形式,布置前置性的作业
众所周知,作业从知识的新授和巩固的角度分析,分为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就是新知识学习后,为了复习巩固、具体运用而设计的作业形式;而课前作业,也就是新授课没有进行前,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带着任务预习新课的作业形式。为此,课前作业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感知新知识之外,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的预习,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尤其是对于低段的儿童而言,数学知识较为抽象,课前有效的预习,课堂上才能因“学进去”而自主“讲出来”。为此,低段数学教学中,“双减”政策下的作业布置,还应精心设计前置性的作业,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成为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前提条件。
例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的教学前,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可知,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搭、分、看、摸等,感性认知和识别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感知平面和曲面,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知识点看似不多,目标也集中,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果课前不有效地预习,课堂上众多易混的知识点,会让他们感到学习压力大,感到学习的无趣无味,从而降低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而布置前置性的作业,如让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物体,并能根据物体的形状,将搜集到的物品进行分类,分别装在不用的袋子里,再在袋口标注上物品的形状,并在家人的帮助下,初步感知和命名搜集到的物体,再布置他们动手摸一摸,通过摸,感知不同种类的物品的特点,为课堂上的摸、分等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例如,教学《认识1 ~10》一课时,课前,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索生活中的数字”的活动,让学生找出生活中隐藏的数字,拍照记录下来寻找的结果,并用手机等将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字拍照转发到班级群,每一个学生都将搜集到的生活中的数字上传到线上平台,课堂教学时,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一年级《统计》的教学前,布置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生日的月份,对于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类,也就是汇总每一个月份出生的同学数,再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同学出生最多的月份是哪个,根据调查的结果,在家人的帮助下,分别绘制条形统计图和绘制简单的图表。教学《认识图形》前,布置学生课前观察自己的文具盒的一个面、魔方的一个面、乒乓球等,记录观察的结果和收获,如文具盒的一个面由几条边组成,邻边、对边等有什么特点等;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运用不同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新知识的殿堂,初步感知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课前作业,为课堂教学减负增效。
“双减”政策要求对小学生的作业设计应坚持自主性、探究性,秉承趣味性、多样化。作为低段小学数学教师,更应树立“生本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要出发,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力避繁琐、低效、单一、乏味的作业的布置;布置趣味、多元、实践性的作业,让有效的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兴趣,提高数理水平,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双减”落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