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作品的连环画改编与出版
2023-07-27董兴杰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半个世纪以来,贾平凹作品被编绘成连环画出版的有18种之多,包括短篇、中篇、长篇小说,还有散文。散文名篇《丑石》有三个连环画作品,长篇小说《秦腔》由李志武、门晓燕绘画创作,是规模最大的连环画作品。这些连环画折射了时代变迁和自身命运,记录着贾平凹的文学历程和农民立场。连环画《秦腔》在法国展览出版,展示了中国连环画的独特文化特征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贾平凹 连环画 《秦腔》
连环画,也叫“小人书”,是由许多画幅连续起来,描述一个故事而组成的作品。篇幅的多少由故事内容来决定,一般短篇的二三十幅,长篇的在一二百幅以上,甚至达几百上千幅。连环画在经历了20世纪的发展高峰和低谷沉寂之后,在当下又有了新的艺术样态和发展生机,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小人书和不少大人物关联着,鲁迅先生早在1932年10月25日所作《“连环图画”辩护》中,举出世界各地的事实,“证明了连环图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他希望“连环图画”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被注意、看重和研究,因为连环画是大众要看的(姜维朴编:《鲁迅论连环画》,连环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也爱读连环画,甚至还在上面写批注(陈烈、曾自:《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19年版,第233—234页。)。很多当代作家对小人书的记忆满是温馨。贾平凹的写作被人称为“汉语文学的奇观”,在文学创作之外,贾平凹的书画鉴赏和创作也是颇有影响的,他曾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而不是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法进行有趣的文学实验。像鲁迅先生一样,贾平凹喜读图文版《山海经》,认识到古人有着极浪漫而丰富的想象力。“无论写作还是绘画,这部奇书,都让人深受其益。”小人书连环画当然是他熟悉和喜爱的,在《浮躁》里,贾平凹这样写商州的街景:“在街上走,州河就时显时断,景随步移,如看连环画一样使任何生人来这里都留下无限的新鲜。”(贾平凹:《浮躁》,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贾平凹作品的改编形式多种多样,也有很多作品被编绘成连环画出版传播,只是这种改编形式和作品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笔者搜集整理的以连环画形式呈现的贾平凹作品有18种之多。
一、“火红年代”
能搜寻到最早的贾平凹连环画改编作品是《弹弓和南瓜的故事》,1977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8分,徐斌编文,姚延林绘画。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孩子,哥哥是上二年级的小旺,弟弟是小三岁的小兵,腰里总插着一副弹弓,这是他们同地主斗争的武器。两个孩子替妈妈照看猪场,阶级敌人地主“王迫人”一心搞破坏,在南瓜里倒进老鼠药,想毒死集体的猪。小旺小兵人小志高,心明眼亮,识破阴谋,截获罪证,用弹弓教训了地主,保护了公社财产。“故事反映了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少年儿童,具有高度的阶级斗争觉悟和热爱集体财产的优秀品质。”(贾平凹原著,徐斌改编,姚延林绘画:《弹弓与南瓜的故事》“内容提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姚延林借鑒了年画娃娃的形象画法,把两个孩子画得机警可爱,那个年代人物刻画“脸谱化”还比较明显,社员民兵们光明磊落,地主王迫人和地主婆则被画得扭曲丑陋,正邪忠奸一眼可辨。
连环画《乍角牛》画了两个老汉——德山、德水,载于《连环画报》1978年第3期,贾平凹编文,连环画名家贺友直绘画。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未全面铺开,多数社员还在生产队内,人们公私观念的矛盾斗争还比较激烈。德山一心为公,德水不忘私心,两个老汉一起喂养生产队的牛,自然产生了一些观念行为上的矛盾。画面中另有一个颇有趣味的重要角色,就是那头黑白花色的犍牛,它的动作眼神似乎也有了人一样的立场和判断,时时维护德山,抵制德水。德山和犍牛都是“乍角牛”,坚决维护集体财产和利益,警告德水以他的境界水平,无论到哪里干什么活计,都会遇到“乍角牛”。最后一幅,德水用草筛子遮着头脸羞愧走开,画面含蓄,颇有意味。
贺友直是沪上连环画名家,他绘的《山乡巨变》《十五贯》《李双双》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创作的摹本和教材。他善于用简洁生动的画面讲故事,《乍角牛》的背景极简,略去了所有场景器物,突出德山的伟岸凛然、德水的自私算计和犍牛的黑白分明。贺友直说:“多即是少,少即是多。”“画面最好是一物不多,一物不少。”(贺友直:《多即是少,少即是多》,《连环画报》1985年第3期。)大道至简,连环画《乍角牛》确实是以简取胜的。
早期的贾平凹似乎善写老汉,还有另外两篇连环画。《菜园老人》发表于《连环画报》1978年第10期,贾平凹编文,林锴绘画。“菜园老人”名叫姚生枝,管理着28亩生产队菜园,被年轻人福娃称为“守财奴”。老汉对集体的瓜菜看得紧守得牢,而福娃拿队里的菜换肉吃做人情,还往菜里掺水,老汉批评他:“集体的一个菜叶叶咱不要眼馋。咱伸进一个指头,有人就会塞进一条腿呀!”(贾平凹编,林锴绘:《菜园老人》,《连环画报》1978年第10期。)《果林里》载于《连环画报》1979年第5期,贾平凹编文,徐启雄绘画。画里的李老汉成了私心重的落后分子,而学徒小青年则一心扎在果林里,栽培嫁接,想让荒坡野滩都变成蜜枣林。李老汉认为这一理想是“傻”,老汉的闺女却佩服小青年并拜他为师,并表示帮他实现理想。“你在说谎,你是一只鸟儿。”“鸟儿也永远飞落在这果林里!”(贾平凹编,徐启雄绘:《果林里》,《连环画报》1979年第5期。)作品中除了老汉和小青年的对比,还已经有了清新朦胧的爱情萌发,这是美好的醉人的也是新鲜的。此时的文学界,在很多人忙着反思、忏悔、寻根的时候,贾平凹已经向爱情和人性的探索迈开了脚步,给当时文坛吹进一缕清新之风。值得一提的是,《连环画报》在登载这两个作品时,是以彩印夹页刊出,人物景色滋润饱满,赏心悦目,仿佛让人感受到果园菜地扑面而来的清新舒爽和瓜果枣杏的香甜芬芳。
二、人生纪事
贾平凹是文坛劳模,自然同编辑群体关系密切,撰有《我所认识的几位编辑》《编辑逸事》等文,记录了交往密切的多位编辑。《编辑逸事》被改编为连环画,刻画了一个作家一个编辑两个形象。编辑拿到一部书稿,作者竟是一个即将离世时日无多的癌症病人,经初审认为书稿质量上乘,当夜敲开主编家门进行复审,第二天就跑去医院让作者修改。此时作者已经拿不住笔,便由编辑执笔,作者用点头摇头表达意见,两人一起修改,之后的环节就是排出书稿清样。医生认为病人最多只能维持两三天,然而生命创造了奇迹,第21天终于等来了书稿清样。阅过清样,作者满手握笔签上名后溘然长逝。编辑感动于作者对写作的热爱,在“三七”时将一本出版后的著作烧化,并立下座右铭“以文章会朋友,举事业为性命”,从此更热心编辑工作。在《我所认识的几位编辑》中,贾平凹交代,《编辑逸事》完全是以陈先法的真实事迹写成的(贾平凹:《坐佛》,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168页。)。
连环画《编辑逸事》由沈祖光编文,区础坚绘画,16幅,载于《连环画报》1985年第12期。画面全用近景特写,突出编辑和作家细微的表情动作,这样的处理具有视觉冲击力。尤其是作家在看罢清样签名之后一幅,呈现的是飘落病床的几页书稿,让人慨叹生命逝去而文学永在。在宝贵的生命面前,文学依然神圣。
短篇小说《在姚村》原发表于1980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由梁耀平编绘的连环画载于《连环画报》1984年第4期。经县委书记介绍,作家到姚村是想寻一处僻静地方写小说,哪知乡亲们提着山货陆续来寒暄找他帮忙。一位老妇人看不过去,把作家安排在果园里,挡了来扰他的人,还让闺女每天送去鸡蛋。作家一直奇怪老人为什么对他这般好,忍不住主动要给她办事。这位老人说:“你是作家,知识高,见识广,可你要明白,有人待你好是为了求你,但还有人不是这样的,人毕竟是人呢。”(贾平凹:《在姚村》,《小说月报》1981年第2期。)作家听着,像打开了一本大书。这个作品反映了农民的朴实厚道和农村的美好,连环画共29幅,既画出了姚村最初的热闹和果园的宁静,也画出了作家的疑惑和老人的端正。“礼失求诸野”,大字不识的乡下老人给见惯了寻租世故的文化人上了一堂人生哲学课。
贾平凹是讲精短故事的高手,也是棋迷,戏言“聪明人都下棋,笨人才写作”。《下棋》短小精悍,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小品文。棋迷王从起初被老少棋友叫作“臭棋儿”,后来竟摇身一变,成了所向披靡无敌手的象棋冠军!这一戏剧性变化的关键在于,王从由一个普通的生产干部被提拔为书记。职务升了,棋力也跟着“猛涨”。连环画《下棋》由漫画家方成绘成,20幅简洁画面描绘世相,充分发挥了漫画的讽刺功能。
方成被称为中国“漫画界三老”之一,描摹市井人物生动有趣,阐释时事新闻入木三分,欣赏连环画《下棋》,就像观看一幕幕鲜活的舞台剧。中国传统舞台讲究极简,该有的摆设要有,不该有的一律没有,方成漫画就是如此之简。他注意发掘喜剧元素,把主人公王从画得矮胖,戴一顶鸭舌帽、一副黑框眼镜,十足干部模样。方成通过人物的“小动作”来表现心理变化,例如开始时王从拉住棋友的胳膊,笑着求着和人家下棋;当上书记后再与名家圣手“山中老怪”对弈,老者笑着递上香烟,对于棋局的进展并不经心,由此,王从书记的棋力究竟如何,观众一笑便知。漫画、连环画都是离群众最近的艺术形式,连环画《下棋》由一幅幅漫画连缀而成,讽刺幽默效果跃然纸上。
贾平凹喜欢石头,每到一个地方总不忘去捡石头,还编了一本《小石头记》。在形态各异的石头里,他悟出了不少人生哲理,《威信》就讲了一枚鹅卵石的故事。副队长元善当了五年村干部,年轻新队长欢实向他取经,元善说靠的就是威信,至于威信何来,让欢实去河滩看看,欢实看到的是一河滩的鹅卵石顺水而下。原来,元善工作处事就像一枚鹅卵石,“七分成绩,十分说”,空指挥、不实干,处理矛盾仅凭一张嘴和平了事。而欢实人如其名,真抓实干不放空话,带领社员上山割草沤肥,抢救倒伏玉米,积极支援灾区,每件事都办到社员的心坎上,真正赢得了威信。欢实说:“实事求是,办事合群众心意才有威信。”元善狠狠地踢走了绊脚的一块鹅卵石!由吕敬人绘制的连环画《威信》先期发表于《连环画报》1979年第9期,2012年连环画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28幅画面,定价6元。
三、三块“丑石”
连环画作品靠故事性强吸引人阅读,多数由小说改编而来,把散文改编成连环画的比较少见。贾平凹的散文以清丽自然、行云流水著称,《丑石》是贾平凹的散文名篇,入选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生活中“丑”与“美”的辩证法。门前一块丑石,不明来历,大人嫌它占地碍事,百无一用,既不能垒墙又不能洗磨;孩子厌它丑陋,要合伙移走。通过一位天文学家的眼睛,丑石被认定是块陨石,难能可贵,最后被小心翼翼地运走。“文眼”在散文的最后,丑石“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这是一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丑石是以丑为美的。这种戏剧性反转,具有人生智慧的启示。《十月》杂志名编张守仁写道:“《丑石》是绝品,表达平凡中的伟大。”(张守仁:《名作家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60页。)
由段明编绘的连环画《丑石》载于《中国连环画》1990年第4期,共15幅。段明采用的是单线线描,画面舒朗开阔,线条清秀圆润,传统味道很浓。孩子们顶着盖盖头,奶奶踩着一双裹过的小脚,庭院里停着碌碡,跑着鸡鸭,一派农家景象。由冯怀刚编文、孙永印绘图的连环画《丑石》载于《连环画报》(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连环画》由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連环画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年两刊合为一家——《连环画报》,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1992年第5期,共12幅。绘者用明暗对比增强画面的立体感,把丑石画得巨大,占据画幅的中心,它是主角,周围的人物成了配角。丑石以丑为美,寂寞从容,人们反而显得没有见识。
2020年西安未来出版社出版了《丑石》的绘本版,大开本彩印,现代感扑面而来。绘本版的文字是贾平凹的全文,配以年轻插画师须臾色彩斑斓的绘图,吸引孩子们亲近文学,走进名家名作的世界。须臾充分利用开阔的画幅,使画面呈现更加丰富,如花草茂盛的田野、深蓝静谧的夜空、惊异好奇的人群、陨石巡天的星河,绘本在文字的基础上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丰富了想象力,锦上添花。
贾平凹说:“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它们相互丰富、相互演绎,就能生出翅膀,飞向更多的人。”绘者须臾有自己的特别体会:“绘本是要诠释原作,但同时也要突破和升华原作,所以一定要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敢想、敢创作。在创作《丑石》中的‘科学家第一次看见丑石,眼光立即就被拉直了这个场景时,自己借鉴了非常多著名的抽象派画家的创作手法,最后选择用了一只占满整个页面的大眼睛展示,眼睛内充满色彩和线条感的神秘符号,代表的既是宇宙和未知,也是科学家发现丑石后,脑海里高速运转的思绪和激动复杂的心情。”(职茵:《贾平凹散文〈丑石〉〈鸟窠〉变身绘本》,《西安日报》2020年9月22日第7版。)须臾的绘画扩充文字空间,在绘本中画了很多原作中根本没有的各式各样各行各业人物,通过他们前后神情动作的变化对比来突出丑石的价值:孩子们对陨石星河好奇向往,科学家们举着试杯急着要去做试验,妇人盘算的是这种石头可打制什么珠宝首饰,商人伸出两个手指估价20万!须臾的绘画告诉我们,图文关系不是亦步亦趋,在相互阐释之余还是彼此增益的。
莎士比亚名剧《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有言“books in the running brooks,sermons in stones”,可译为“溪中流水,大好文章;一石之微,暗寓哲理”。贾平凹写丑石,也是在写自己。在文学创作上,贾平凹接受了鲜花和掌声,也遇到批判和质疑,一路走来像丑石一样,不屈误解、寂寞生存。连环画里的丑石上都有个不大不小的坑凹,贾平凹“上书房”桌子上也摆放着一块巨大的凹石,他正是在以丑石自喻。与《丑石》同步推出的还有另两册绘本《鸟窠》《一只贝》,贾平凹说:“画家画得非常好,很适合孩子们的阅读,也对原来的文字做了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延伸和表现。”
四、“我是农民”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年轻人想方设法离开农村,外出打工,甚至急切地洗刷身上的底色,说起普通话,寻找体面工作。但在西安城里生活写作几十年的贾平凹却一直操着一口浓重地道的陕西话,他开玩笑地说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他不说普通话是因为他不是普通人。他反复宣称自己仍是一个农民,在城市里哀鸣,而且专门写了一部十万字的自传性中篇小说——《我是农民》。
原作载于文学杂志《大家》1998年第6期,发表时还有副标题“乡下五年记忆”。其实副标题不准确,小说实际上是从爷爷写起,记述了三代人的乡下生活。贾平凹说“真正的苦难在乡下”,又说“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所以他是以快乐平和的心态来写农村生活的。贾平凹出生在陕西丹凤县的棣花镇,爷爷一辈子最穷苦,至死都没有用过褥子。“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父亲在省城读完师范回老家做了乡村教师。“文革”一开始,贾平凹初中毕业,成了回乡知青,参加公社劳动挣起了工分。父亲“戴帽”,他沦为“可教子女”,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參军、招工、当教员都轮不到他,深切体味到了世态的炎凉。随着父亲冤案得以平反,贾平凹幸运地被推荐上了西北大学。“当我后来出名以后,许多人问我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作家。我说,得有生活,得经磨难,得从小受人歧视。”(贾平凹原著,鲁平改编,衣晓白绘画:《我是农民》,连环画出版社2018年版,第50页。)
2002年第9期《连环画报》发表了这一作品,脚本改编者是鲁平,衣晓白绘画,共76幅。2018年连环画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邵家声绘制封面,定价20元。衣晓白是东北地区连环画界的代表人物,勤奋作画,技法丰富,有“画界铁人”“拼命三郎”之称(谢仁泽:《黑土地上的希望》,《连环画报》2002年第9期。)。在连环画《我是农民》中,衣晓白着力刻画陕北风情,从人物的表情着装、神态动作、画面背景、家院摆设等方面突出西北色彩。应用的美术符号有白羊肚手巾、褶皱累堆的衣物、远景的峁峁梁梁、近处成排的窑洞,等等。这个连环画作品真正让贾平凹出镜了,从童年到青年再到成为作家后的中年,衣晓白画了三个时期的贾平凹,当然以中年阶段更为肖似。画面中的童年有快乐也有苦涩,摸鱼偷鸡卸教室玻璃,人人都有类似的淘气和顽皮。连环画还用几幅讲了一个卖猪的故事:第一幅,父子三人高兴地看着栏里的养猪,改善一家子生活全靠它了;第二幅,在卖猪路上弟弟以夸张的手势发了狠心,卖猪得了钱,先吃上三海碗捞面;第三幅,用远景画面的繁简形成鲜明对比,右侧是挤挤挨挨的猪市,左边大块空间里只是垂头丧气赶着猪往回走的父子三人,猪的等级不够,没有交上,这时没有谁再提下馆子的事儿了,人物心境的急剧转变让人感同身受。贾平凹专门写了小说《卖猪》,后来被陈西峰导演拍成了动画片,以原生态的民族风格荣获东京动画大奖。
连环画《安安》根据贾平凹中篇小说《西北口》改编而成,李秀怡编文,吴绍人绘画,讲述的是一个姑娘和两个男青年的故事。安安是西北口的一个山里姑娘,长得好看,跟着外婆学会了剪纸、刺绣,又跟着父亲学捏泥老虎,练就一把巧手。两个男青年,一个是同村的小四,另一个是城里人冉宗先,都对安安展开了追求。小四痴情地给她唱秦腔,冉宗先耍手段“欺负”了她,安安只好同后者订婚。“城里人”欺骗了安安的感情,脚踏两只船,还有经济犯罪,坑害乡亲们,最终还是“农村人”接纳了伤痕累累的安安。贾平凹在这部作品中也非常有代表性地表达了自己的农民身份和立场,在他的意识里,虽然农村破败落后,但多数农民却是朴实可爱的;虽然城市光鲜亮丽,但有些城里人却是奸诈可恶的。他是在用文字替农民抱不平,当然也是在用善良诅咒着丑恶。国画家吴绍人擅长人物画,把西北人的脸画得沟壑纵横,那正是三秦大地山川的状貌,黑白分明的皴擦使画面古朴而深沉,发人深省。
《火纸》是贾平凹的一部短篇小说,写的是汉江岸边一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阿季是砍竹汉子,丑丑是砸竹造纸的女子,两人暗生情愫,并躲着时刻警惕严厉管制的麻子爹偷尝了禁果。阿季为得到认可,到镇上做买卖挣钱,但等再回到火纸坊,怀孕的丑丑已经顶不住压力吞药而死。火纸是火,青竹是水,水竟能成为火,而人却不能在生活中做这种水火交融与转化。很多人只是看到贾平凹能写,但不知道他勤于考察和记录,他是边走边写的,是生活给他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贾平凹题写了“火纸”,严效州绘画,刊登于《女友》杂志1996年第9期。
五、一声“秦腔”
能把中篇小说改编成连环画已经很不容易,把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绘成连环画就更让人惊叹了,李志武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画成了连环画。李志武是陕西人,在某企业任职,热爱并坚持创作连环画,硬是把业余喜好干出了专业成就,把文学陕军“三驾马车”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三部“茅盾文学奖”代表作绘成了长篇连环画。《平凡的世界》画了656幅,《白鹿原》画了744幅,又费十年时间把《秦腔》绘成了连环画。
贾平凹一直在写家乡,他是以家乡来写中国的,从商洛,到西京,到秦岭,实际上他心里始终装着他的家乡——棣花。书写家乡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大景观:莫言写高密乡是“血地”;梁鸿写“中国在梁庄”;迟子建写黑龙江漠河是“冰雪根芽”;毕飞宇写苏北兴化的水土是自己文学创作永恒的“母题”。贾平凹说,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他不断回到故乡棣花,亲近乡土感受亲情。“我的故乡是棣花街,我的故事是清风街,棣花街是月,清风街是水中月,棣花街是花,清风街是镜里花。”(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565页。)《秦腔》是献给故乡亲人的,贾平凹终于为自己的家乡立起了一块纪念碑,用文字记录了家乡曾经的琐碎日子,留下了日渐消失的珍贵乡村生活样本,像婚丧嫁娶、计划生育、村委会议、征缴税费、淤地浇水、打仗骂架,等等。
作家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秦腔》里记录的是真实的农村蜕变历史,我们能在贾平凹小说中回到已经失去的故乡。老支书夏天义的辉煌时代是土改时期,他们兄弟四人起名为仁、义、礼、智,到了新支书夏君亭时代,夏天义的儿子取名为金、玉、满、堂,人格理想的追求已经让位给资本和利益,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当下中国的城乡二元格局仍未得到破解,但在城市生活就一定美好幸福,农村人过得就一定愁苦绝望吗?在贾平凹的书写中,农村是落后的但并不落寞,农村人贫穷却极富幽默与生机。每个人物都被他写得非常可爱,且并非抱有同情和怜悯,而是以平视的眼光看待他们。《秦腔》写了清风街三代人的生活,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和细节,农村人、城里人都是人,都有喜怒哀乐,一样有风花雪月,在热闹的文字背后,传统文化正在最后一块阵地沦丧着、破败着,这是最让我们感到忧虑的。
连环画家李志武自学成材,没有进过美术院校,经过艰苦而漫长的艺术实践与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连环画画风一般崇尚写实,李志武的画风却是变形夸张的。齐白石老人有句话,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唯其有似,所以有实感;唯其不似,遂妙趣横生。李志武的连环画在写实的同时,又增加了一种变异趣味,一种朴拙的艺术感觉。前两部长篇连环画,从《平凡的世界》到《白鹿原》采用的是在写实基础略有变形的手法,将线描与大笔皴擦结合起来,追求粗犷古朴的气韵。在决定绘制《秦腔》时,李志武又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不想重复之前的创作路子,而是要在绘画风格和呈现形式上都有全新突破。法文版连环画《秦腔》2021年率先面世,中文版《秦腔图像小说》2023年5月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他和门晓燕女士合作把“自我否定”后的“新连环画”呈现在世人面前。与传统连环画以及之前的两部长篇不同,《秦腔》连环画采用水墨国画的表现手法,虽仍是上图下文,但装帧制作令人耳目一新,内页展开就是一幅长达70米连绵不断的长卷;再看画面,景状人物的变形夸张更进一步,似乎丢掉写实,都成了一个个艺术符号,读者要读懂理解它恐怕需要熟读原著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李志武绘制连环画《白鹿原》《秦腔》都成功受邀在法国出版与展出。在法国,成年人是阅读连环漫画的主力军;而在中国,被称作小人书的连环画在图书市场和读者群体中面临着尴尬的境地,成年人阅读研究连环画甚至会被视为笑话。而实际上像李志武所绘的三部长篇,尤其是《秦腔》更需要读者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更适合成年读者欣赏和研究。
六、结 语
中国连环画是展现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了解作家和作品的直接途径。连环画图文结合,一般都短小精悍,了解一个作家或某部作品,翻读连环画是效率极高的途径,这甚至成为不少人最初的文学启蒙。贾平凹作品的连环画改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经历了半个世纪。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文学作品及其连环画改编追踪着时代发展,记录下社会变迁。贾平凹作品以连环画的方式呈现,让我们回顾了火红的7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见证了全民“浮躁”的90年代,以及城镇化急剧变迁的世纪之交。贾平凹是一个“书记官”,尤其对农村的世情风物、乡土伦理描写细致入微,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振兴,到农民集体出走之后农村社会的凋敝,他本着责任和使命记录下这段鲜活的历史。第二,大致可以粗线条地回顾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历程,他曾经谦虚地说自己文学起步很低,且道路极不平坦,但他不安分、有韧劲。从这些连环画作品中可以看到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在初期追求纯净唯美,这时的文字往往高于生活;90年代之后走向深沉智慧,真正踏上一条现实主义写作之路,他的文学实验经过了从“学着写”“自己写”到“写自己”的蜕变,不断去拱破曾经让自己满意的那层外壳,就像跳高一样,每次都争取超越一厘米,一直在突破自我。“最初我在写我所熟悉的生活,写出的是一个贾平凹,写到一定程度,重新审视我所熟悉的生活,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考,在谋图写作对于社会的意义,对于时代的意义。这样一来就不是我在生活中寻找题材,而似乎是题材在寻找我,我不再是我的贾平凹,好像成了这个社会的、时代的,是一个集体的意识。再往后,我要做的就是在社会的、时代的集体意识里又还原一个贾平凹,这个贾平凹就是贾平凹。”(贾平凹:《山本》,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524页。)这个过程好像是古人所说的,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三,可以了解连环画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历程及未來走向。无论是以贺友直为代表的老一辈连环画家,还是被称为当代连环画界旗手的李志武,他们像导演一样,以真诚的态度去设计每个作品,投入到每一幅图画的创作中,如连环画《秦腔》前后花费十年时间反复实验才得以完美呈现。连环画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艺术元素和传统文化色彩,曾在国际艺坛赢得崇高荣誉,李志武所绘《白鹿原》《秦腔》等作品走出国门,登上了世界舞台,这实实在在地说明连环画艺术并未过时,好的作品、优秀的艺术家加上主动作为,终能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绽放光彩。李志武写道:“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本人以绵薄之力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艺术,是对‘四个自信的具体践行。”第四,从平台建设上讲,曾几何时连环画繁荣发展得益于有广阔的发表园地,各地办有众多画报画刊。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纸媒式微,连环画的生存空间极大收缩,《连环画报》几乎成为目前硕果仅存的发表阵地。所以从艺术振兴的角度,一方面文化出版管理部门要从选题立项、出版资助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倾斜和支持,另一方面连环画创作者也要以主动作为的历史精神探索连环画转型发展之路,以真诚动人的文化内容和多彩纷呈的艺术魅力来吸引读者、开拓市场。
中国连环画的魅力寂静而又强烈,从贾平凹作品的连环画改编,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用力书写、用心编文与用情绘画的文艺合力。文学家贴近现实,深入生活,反映时代,用力书写普通人的性情与命运;连环画家们从传统连环画到全新绘本再到水墨长卷,从未停止艺术创新与探索的脚步,“最大的夙愿是让更多读者在了解优秀文学经典的同时,品味绘画作品的魅力”(李志武:《自序 最好的纪念》,参见陈忠实原著,石良改编,李志武绘画《白鹿原:连环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文学和连环画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广阔舞台,必将大有作为!
〔作者董兴杰,燕山大学期刊社副研究员〕
The Lianhuanhua (Serial Pictures) Presentation of Jia Pingwas Works
Dong Xingjie
Abstract:Since the 1970s, as many as 18 of Jia pingwas works have been adapted into lianhuanhua (serial pictures), including short stories, novellas, novels and essays. Among them, the famous prose Ugly Stone had three adaptations, and the novel Qinqiang, adapted and illustrated by Li Zhiwu and Men Xiaoyan, was the largest lianhuanhua of all. These lianhuanhua reflect the changes of the society over time and the characters own fate, and recorded Jia Pingwas journey in literature and his standpoint as a farmer. The lianhuanhua Qinqiang was exhibited and published in France, demonstrating the unique cultural attributes and artistic appeal of Chinese lianhuanhua.
Keywords:Jia Pingwa, lianhuanhua, Qin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