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

2023-07-27李海俐

高考·中 2023年3期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植被

李海俐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问题式教学是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有力“抓手”。本文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材中的“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为例,基于真实地理情境,设置一系列问题链,开展问题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植被相关知识,并在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课程实施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创设真实地理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校园植被考察。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植被;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串联相关学习内容,整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置于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用培养学生要达到的素养目标来审视和设计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成和思维发展。“植被”属于新课标增加的内容,突出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目前,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落地并不十分理想,常常停留于表象,并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笔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先请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必备知识,为之后进行的校园植被考察活动奠定知识基础。并在考察过程中提升学生实地操作和区域认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本节课中,人地关系主线贯穿始终。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是仅仅为了认识这些与植被相关的自然地理规律,而是追求更高阶的能力,即关注植被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规范人类的行为,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课标解读】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行为条件为“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在地理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因各个学校开展地理实践的能力不同,以及考虑到课时安排及学生安全问题,野外观察相对来说难以落实。因此,教学中更多的是使用视频和图像。行为动词为“识别”和“说明”,识别要先学会观察并在观察中发现植被与植被之间的区别,抓住植被的主要特征,准确把握区分。根据主要特征区别不同的植被,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说明”这一行为动词,是处在认知过程维度的第二维度“理解”的最高认知水平上,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需基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多个角度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内容为“主要植被”,首先应重点关注地带性植被,因为地带性植被最能反映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2],其次可以将典型植被作为案例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从而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辅以校园植被考察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当地植被可能有一定了解,但这种了解仅仅停留于植被的名称,学生并不知道植被与植物的概念有什么差异,这也是教师需要引导,并解释说明的核心概念。在初中地理、生物课程的学习中,也会涉及一些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以及简单地认识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但因为受限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对以上知识的掌握多是死记硬背,并不能融会贯通,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建立知识联系,系统地看问题。学生能够知道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对植被影响较大的是气候,也能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明白植被的季相变化,并清楚自然植被的分布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它们的集中分布区具有适宜其生长的自然环境特征;但是学生不知道主要植被的形态特征,如何识别主要植被,以及植被与其所在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总之,初中阶段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是有价值的,但也是零散的、细碎的,高中阶段需要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更清晰地梳理出来。

【教学目标】

1.根据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图,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与成因。

2.通过校园考察,了解校园植被的类型、群落构成、季相变化等,并能运用相关原理解释这些现象,提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3.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了解植被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关注森林破坏等热点问题,增强保护植被的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植被群落的结构和特征。

【设计思路】

本課通过使用各植被类型图、典型植物图等大量地理景观图,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植被的概念、类型、形态、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落实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3]。除了以问题链串联相关知识,本节课还设置了一个实践活动,即校园植被的考察,笔者所在的通州湾中学坐落于有着“中国近代第一城”之称的江苏南通,毗邻南黄海,新校区于2017年正式招生并投入使用,经过合理规划布局,形成了乔木、灌木、草本兼备的植被格局,为我们的考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及安全的场所,使考察活动具备可行性,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最佳平台。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与校园植被接触较多,但是也许从未留意过路边每天都要经过的那棵树、那丛花、那株草。本节课以有趣、有用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帮助学生了解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不同尺度认识热量、水分等自然要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和保护植被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疆域辽阔,区域间的差异非常显著。既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壮阔塞外风光,也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江南柔美风景,各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背后有无规律可循?相信通过我们今天课程的学习后你能解释这些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学习。

活动一:

问题1:阅读第113页探究,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经度跨度最大的省份,东部、中部、西部差异巨大,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想一想,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植被的特点?

学生回答:内蒙古东部以森林为主,中部以草原为主,西部以荒漠为主。学生对植被特点进行描述,多是使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比如森林由许多高大的树木组成,草原是一望无际且比较低矮的草地,荒漠植被稀疏。

教师点评:学生的认知中常会把植被与植物混淆,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教师要通过展示相关景观图,让学生知道森林里有草本植物,草原里也会有乔木、灌木等。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植被的概念,即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植被有人工植被也有自然植被。之后继续展示相关植被景观图,引导学生在描述植被特征时,可从植物种类、数量、结构复杂程度等方面进行。紧接着要求学生边总结边完成学案(表1—表3),之后选择三位同学的学案进行投影,反馈预习及总结的学习效果,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本部分学案任务是学生在课前预习梳理课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再结合教师的讲解总结记录,完成难度较低,但耗时比较多。设计本环节主要是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选取部分学生的学案进行展示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现学生思维上的共性误区,从而有针对性地一一击破。

问题2:为什么内蒙古不同地区的植被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学生回答: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气候,尤其是降水差异较大,从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植被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学生一般都是仅仅考虑到自然的差异,往往会忽视人类的不合理生产活动,也会影响到植被的变化,比如中部草原地区的过度开发导致草场的退化,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植被有较大的变化。

教师总结:植被在生长的过程中,一直都在为周围的生命提供能源,并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比如氮、氧的相对平衡。因而植被的形成紧密地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必然影响到植被的形态和生长习性,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等各个方面。

设计意图:本问题的设置,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影响植被。且不单单是自然环境会影响植被,人类活动也会影响环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人的发展与植被的生存如何达到和谐?

活动二:

问题1:教師PPT展示非洲稀树草原中的常绿乔木猴面包树。小组合作(明确记录人、发言人):根据文字材料及图片信息说出猴面包树分布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什么它长有粗大的树干?

学生回答:猴面包树集中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降水总量较少,长有粗大的树干,是为了雨季时储水。

问题2:除了树干粗大,猴面包树还有哪些特征是适应干旱的环境而存在的?(教师继续展示猴面包树的相关图片与视频,比如其树冠、枝叶,有无树皮,树皮坚硬与否等)

学生回答:猴面包树除了树干粗大,还有疏松的木质部,均是为了雨季时贮存大量水分;相对于粗大的树干,树冠比较小,枝叶较少,可以减少旱季水分蒸腾;它的树皮也比较坚实,能够减少水分散失;根系发达,利于旱季向地下深处吸收地下水。

教师总结:植被的类型和特征受气候影响巨大。气温会影响植被的类型,使同一种植被产生差异,如森林植被因气温差异又分为常绿林、落叶林、针叶林等。降水会影响干湿度,导致植被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的差异,就像我们活动一提到的内蒙古东中西部植被的差异。

承转:刚刚我们都在研究具体区域里植被的状况,比如内蒙古,非洲的稀树草原上的猴面包树,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视角进一步放大,请同学们阅读“表4北半球气候类型”和“表5北半球植被类型”从全球视角分析气候类型与植被类型的对应关系,从中总结规律。

问题3:在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1.纬度从低到高,太阳辐射逐渐减弱,热量不断减少,导致了植被类型的差异。大陆东西岸尽管变化不同,但植被分布都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体现出热带、亚热带,再到温带、亚寒带等的变化。2.中纬度从沿海到内陆,随着与海洋的距离越来越远,降水总体逐渐减少,水分条件变差,植被分布依次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

教师总结:植被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大尺度的东西方向有纬度的差异和海陆位置的差异,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响,植被随海拔升高水热状况发生变化,出现垂直分带现象。(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展随海拔的变化植被如何变化)

问题4: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环境影响植被,尤其是气候对植被类型的影响尤为重要,请同学们再思考植被会不会影响环境?比如森林破坏后环境会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会。但具体怎么影响,学生可能会提到植被减少,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等,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但总的来说缺乏系统性,植被对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表面上是植被减少,而实际上是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都受到影响。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注意从植被对土壤、对大气、对水圈、对岩石圈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活动三:校园植被考察

(1)选取群落相对复杂的主要典型区域进行实地观察并有效记录。按照提前设定的分组展开校园植物的调查,利用“花伴侣”软件拍照识别植物,获得其生长习性等相关信息,并填写表6。

注:1.校园内乔灌草植物的形态特征考察。可以从根、茎、叶的形态,花期,果期等方面描述植被的形态特征[4]。2.小组合作,成员设置要科学合理,提前进行具体分工,如:明确小组长(进行统筹管理)、记录员(进行精准记录)、资料收集员(电脑操作能力好,能快速查找到有用的信息)。

(2)教室内整理汇总考察信息。不熟悉的植被,可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查询、去市图书馆或者学校阅览室查阅书籍期刊资料,也可向相关专业人员虚心请教等。(植物生长习性主要包括树木生长所需环境条件,具体体现在气温、湿度、光照、土壤等方面。)

(3)形成相关研究,并完成调研报告。通过学生的认真考察与调研,可将各植被进行分类,即分为“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乡土树种”是指本地区天然分布的树种或已引种多年且在当地一直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5]。比如学校男生宿舍楼与食堂之间的金边黄杨;广泛分布于校园的常绿灌木女贞及海桐;学校车棚前少量的刚竹等都属于乡土树种。学生可具体分析南通市自然地理环境为其生长提供的有利条件,以及植被的形态特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而引进树种有巨紫荆、绣球等。对于引进树种,可要求学生关注其生长状况是否良好,并结合南通市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探究其长势良好与否的原因。也可进一步分析校园的这些典型树种作为绿化植被有什么样的优缺点,乔灌比例是否恰当?可提出相应改进建议或措施,比如校园内灌木以海桐和红叶石楠为主,均属于常绿灌木,会不会形式比较单一?校园内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占比如何?调研中发现一些植物存在养护不当的问题,比如高二楼后花叶青木(洒金叶珊瑚)存在害虫啃咬、刚竹出现倒伏现象等,请问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与仔细分析,查找相关资料后,进行归纳整理,完成调研报告。

设计意图:校园考察任务随着步骤的深入难度逐渐加大,认知植被特征旨在检验学生对先前课本内容的学习是否已熟练掌握,完成校园植物纪录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发的“花伴侣”软件,可培养学生使用先进软件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之后要求学生完成调研报告,突出培养学生分析查找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分析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突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分析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突出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地理事物對人类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地协调。

【课后实践】

1.课后可与家长合作依据校园植被考察活动的步骤,开展对居住地周边植被的考察,以丰富实践内容,扩大实践范围,培养实践能力。

2.同学在通州湾中学求学期间,可选取校园中的一角,观察其植物群落的季相变化。(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出的外貌变化称为季相变化,如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反思】

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问题情境,利于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探索兴趣。通过对内蒙古东中西部植被以及猴面包树的探究,认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通过对森林破坏等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植被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校园植被的考察,将学习内容与生活中真实的地理情境相结合,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这样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基于真实的生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那么教师本人也要向着这个方向去做,所以除了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教师还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与关联性,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相关知识形成紧密的关联,要真正服务于教学活动,要有思考的价值。本节课始终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授,突出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这是一种教学上的探索和尝试,因为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考虑很多问题,相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期望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完善。

结束语

教师总结: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从万木葱茏的森林,到碧绿无垠的草原,再到浩瀚苍凉的荒漠,植被分布具有显著的规律。植被是我们生活的根基,推动地球和生物界的发展进化,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给予我们丰盛的衣食,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养育着苍茫大地上的一切生灵,我们一定要爱护植被,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洋.教学评一体化下“植被”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2):49-52,57.

[3]杨雨,邓佳佳.真实情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主要植被和自然环境”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2):43-45,48.

[4]黄靖钰,毛秀英,谢雍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观察活动设计:以“校园植被观察”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13):73-75.

[5]易锋.浅谈南通市通州区乡土树种的利用与保护[J].上海农业科技,2014(6):97,100.

猜你喜欢

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植被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法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问题式教学, 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