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习活动为主线 促进习作思维可视化

2023-07-27郑铱林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思维可视化习作教学

摘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习作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习作活动中感受习作的快乐,树立习作的信心。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课“国宝大熊猫”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习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多个渐进式的学习活动,推进整合信息类习作的教学实施,促进学生习作思维的可视化。

关键词:习作教学;思维可视化;学习活动;整合信息类

作者简介:郑铱林,浙江省余姚市丰北小学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中提出,要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这里的写作过程,是指学生的习作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即在凸显的习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习作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然而,习作知识虽然有形可教,习作思维却不易被感知和发现,其传授和学习难度也远远大于纯粹的习作知识。

如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习作思维可视化呢?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在习作教学过程中优化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多个渐进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挖掘与整理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练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课“国宝大熊猫”为例,从创设学习情境,绘制信息导图,交流习作评改三个方面的板块学习活动,试谈整合信息类习作的可视化教学。

一、创设学习情境,实现资料收集的思维可视化

整合信息类习作是一类基于社会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功能性习作,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创新,旨在引导学生将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优化组合、综合利用、加工创造。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收集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再根据需要加工信息,之后利用语言来表达信息的过程。这类习作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首次出现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在课前活动中,笔者利用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开展习作教学。过程如下。

(一)明确收集任务,使资料收集更具针对性

真实而具体的学习任务可以使习作的信息搜集更具针对性。笔者在“国宝大熊猫”课前,创设了“向余姚小朋友李明介绍国宝大熊猫”“回答李明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课前学习活动情境。活动过程如下。

1.阅读3则短讯,介绍国宝大熊猫。

2.播放两则视频,激发资料收集兴趣。

3.出示收集活动要求,明确资料收集方向。

这一板块有“阅读材料—了解内容”→“观看视频—激发兴趣”→“出示要求—明确方向”3个螺旋递进的学习活动,习作教学过程可视化,旨在引导学生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李明的三个问题“大熊猫喜欢吃汉堡吗?”“大熊猫是怎么生宝宝的?”“余姚为什么没有大熊猫?”为查找方向,收集有关大熊猫的食物、繁殖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实现学生资料收集的思维可视化。

(二)借助学习单,使搜集路径更具多样性

收集资料的学习活动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学生要想在庞杂的资料中筛选出对习作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像学习其他语文知识一样学习必要的收集方法。对此,教师应提供适合的收集途径。常用的方法有查阅书籍法、现场勘查法、咨询专家法、网络搜索法等。学生最常用的是网络搜索法。

笔者为拓宽学生的收集路径,创设了“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收集大熊猫的资料”“收集哪些资料更有用”等学习活动情境,同时设计了资料搜索学习单,辅助学生课后搜索。这一板块设置了“说一说”“议一议”“学一学”3个螺旋递进的学习活动,使习作知识的学习可视化,收集路径更具多样性,实现学生资料收集的思维可视化。

二、绘制信息导图,促进资料整合的思维可视化

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目标是“初步学会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因此,在学生收集资料后,教师需要在习作教学中对学生整合资料的过程进行可视化引导。笔者认为,通过绘制信息导图的方式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整合资料的思维可视化。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聚焦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也为学生习作提供了阶梯。具体引导过程如下。

(一)利用词条,梳理分类汇总

分类整理是整合信息的基础。学生根据一定规律,将收集到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归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在整合信息時根据需要,快速找到对应信息。如笔者在执教“国宝大熊猫”习作课伊始,先后通过6个学习活动步骤,引导学生对信息的分类整理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回忆李明的问题,想一想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关于大熊猫的哪一方面。

预设:大熊猫喜欢吃汉堡吗——食物;

大熊猫是怎么生宝宝的——繁殖;

余姚为什么没有大熊猫——生活环境或分布地区。

(板书:食物、繁殖、生活环境或分布地区)

2.引导学生交流:你还收集了关于大熊猫哪方面的信息,在黑板上形成思维导图。

预设:大熊猫是不是猫——类别;

大熊猫的皮毛为什么一部分黑一部分白——外形或样子;

(板书:类别、外形或样子……)

3.同桌交流课前摘抄的词条中的信息,思考自己收集的信息分别属于哪一类。

4.指名学习小组上台,将搜集的信息分类贴在黑板上。之后教师小结分类情况。

5.其他学习小组学习该小组的做法,在小组合作白板上合作分类信息。

6.抽取两个小组进行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上述教学片段先通过提问交流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信息搜集的类别,再通过摘抄词条这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成篇的资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学生在课堂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类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将其形成思维导图,实现了梳理信息、分类汇总的思维可视化。

(二)对照需要,删减无用信息

筛选是指按一定的标准淘汰无用的,挑选出有用的。在整合信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筛选有用的信息。例如,笔者在执教“国宝大熊猫”习作课时,以回答“大熊猫喜欢吃汉堡吗”这一问题为活动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信息的删减整理展开学习。

活动一:引领学生整合与大熊猫的食物相关的信息,回答李明提出的“大熊猫喜欢吃汉堡吗”这一问题。

请搜集到这些信息的学生分别朗读,其他同学思考:哪些信息需要保留,哪些信息可以去掉?

上述教学片段,笔者主要通过课前的系列学习活动,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是学生提出的关于大熊猫的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大熊猫喜欢吃汉堡吗”这一问题进行信息筛选。就这样,学生在不断筛选和删减信息这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食物类信息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而食物类信息中关于“饮水”“食量”的信息与该问题无关,可以删去,这样渐进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信息删减过程得以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方式呈现。

(三)逐一比对,提炼重复信息

在收集的资料中难免会出现信息的重复,重复信息的筛选需要学生逐句阅读比对,发现内容相似或相近的部分时,选择保留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如笔者在执教“国宝大熊猫”习作课时,学生就大熊猫的食物信息“大熊猫有时也吃肉”和“大熊猫偶尔喜欢捕捉鲜嫩的竹鼠”这两则信息词条展开了逐句比对的学习活动。

活动二:哪些信息出现重复,应该保留哪一部分?

预设:当收集到的信息出现重复时,应保留更准确、更详细的信息。

(板书:重复的,留好的)

通过上述教学片段,学生在这两则相近信息的逐句比对中发现,后者明确介绍了大熊猫所食的肉为竹鼠,较前者更为准确。因此保留后者。在这样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提炼重复信息的能力逐步提升,促进了重复信息提炼过程的思维可视化。

三、交流习作评改,助推资料介绍的思维可视化

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目标是“初步学会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因此,学生在学会信息整合后,还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将信息介绍给他人。一般来说,说明类文章除了要准确、科学地介绍事物,还要注意介绍的顺序。教学时,教师需要在学生开展信息整合后,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有序表达。对此,笔者认为“交流习作评改”这一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会有序地表达信息。具体引导过程如下:

(一)厘清資料关系,让介绍更有序

厘清关系是信息有序表达的前提。学生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关系,按照时间顺序、方位顺序、空间顺序进行介绍,也可以按照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进行介绍。如笔者在执教“国宝大熊猫”这一课时,对学生介绍“大熊猫喜欢吃汉堡吗”这一内容时展开了首次交流习作评改的学习活动。通过筛选发现—集体评议—尝试表达—尝试有序表达—迁移运用—分享成果—巩固训练等环节的交流习作评改活动,促进学生在整理与组合信息的过程中有条理地进行介绍,有助于思维可视化。

(二)转化资料语言,让介绍更明白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中有很多抽象的科学术语。而笔者创设的学习活动情境是让学生向一年级的小朋友李明介绍大熊猫,这就要求学生将资料转化成一年级小朋友读得懂的儿童化语言。

例如,学生向汉娜介绍“大熊猫喜欢吃汉堡吗”的内容时,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1.利用信息,口头介绍。

(1)请一名学生口头介绍“大熊猫喜欢吃汉堡吗”。

(2)点拨:李明刚刚读一年级,信息中的专业术语他可能听不懂,希望你能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李明会更感兴趣。

(板书:改一改,串一串)

(3)学生分享成果,全班点评。

2.借助支架,转化语言。

(1)默读学生习作片段——“大熊猫是怎么生宝宝的”。

(2)对照星级表给习作例文打星。

(3)学生单独点评。

(4)小组合作评议。

(5)小组展示。

(6)引导学生根据读者对象进行语言转化。

①找出专有名词,换一换

该语段中有大量专有名词,如“胎生”“卵生”等,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专有名词换成李明能听懂的语言。“胎生”可以换成“像我们一样,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卵生”可以换成“像鸡妈妈一样生蛋,之后孵出小鸡宝宝。”

(板书:换一换)

②找出抽象数据,加一加

整合后的资料中常有较抽象的数据。数据能让介绍更准确,但抽象的数据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该语段中有一个“千分之一”的抽象数据,教师可以在“体重只有妈妈的千分之一”后面加上“那是多重呢?只有两个鸡蛋那么重”。

小结:对于李明不懂的内容,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话加一加,补充说明。

(板书:加一加)

(7)默读习作,开展自我修改。

(三)引入例文片段,让介绍更有趣

介绍一种事物,不仅要介绍得有序、明白,还要介绍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介绍信息时开展引入例文片段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搭建可模仿的学习支架,使介绍事物的方法有了可视化的应用语境,让介绍变得更有趣。

总之,思维可视化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认知策略。在整合信息类习作教学中,笔者以学习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学习情境、绘制信息导图、交流习作评改三个方面的板块学习活动使习作思维可视化。这些策略能有效重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思维的发散、聚合、转换和迁移中获得习作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倪敏敏.收集·筛选·重组·转化:例谈整合信息类习作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5).

[2]王铁青.习作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探寻: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习作《__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为例[J].小学语文参考,2019(1).

[3]裘海昕.让习作评改“可视化”[J].小学语文教学,2017(29).

[4]林欣颖.新课标视域下习作教学路径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9).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思维可视化习作教学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