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棱型大麦品种不同混种方式及增产作用研究初探

2023-07-27赵加涛刘猛道付正波杨向红字尚永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单种矮秆大麦

赵加涛,刘猛道,付正波,杨向红,字尚永

(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保山 678000)

0 引言

作物间、混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精细农业的精华,合理的间、混种能高效利用光、热、水分和养分资源,具有高产稳产的优势[1]。混种是将生育期相近,农艺性状相似,抗性基因不同的品种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种植[2]。作物多品种混种具有减轻病虫害、稳产和增产的作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是一种潜在的可以提高作物群体产量的栽培技术[3]。不同高矮作物混种以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空间、利用光能,提高作物整体产量,已被广泛应用[4-6],采用同一作物不同抗病性品种混种以提高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国内外已有研究和报道[7-8]。玉米不同品种合理间种和混种能增加群体受光面积、增强冠层内光照、改善通气环境等[9-10],比单种具有增产作用,增产幅度可达5%~10%[11-12];不同株型大豆品种混种能增产12%~40%[13-14];高中秆小麦品种混种单产比单种提高3.9%~10%[15-16];旱地小麦与大麦行比2:1 间(混)作比单种2 种作物的平均产量增35%[17]。大麦高中秆2 个品种按3:7 比例混合种植,比单种增产显著[18];二棱矮秆品种‘82-1’混种多棱高秆品种‘保大麦14 号’最佳基本苗比例为6:4(种子重量比≈7:3),比单种增产1%~13.9%[19-20]。同时,混种还能减轻病害发生率,大麦和小麦连续2 年混作比单作控制根腐病和茎腐病的效果显著提高[21];不同小麦品种混种,能降低锈病病情指数,防效达57.7%[22];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白粉病防效达1.23%~56.65%[23]。作物混种存在增产潜力,但不同品种竞争力存在差异,导致各品种在不同组合下产量表现存在差异,为了选择出不同棱型大麦品种混种的最优组合,选用不同二棱矮秆品种与多棱高秆品种按照此比例进行混种,选择最佳品种的混种模式,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为合理搭配不同棱型大麦混种组合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为保山市大面积推广的多棱品种:‘保大麦8号’、‘保大麦14号’、‘保大麦15号’、‘保大麦25号’;二棱品种为‘82-1’、‘保大麦22号’。

1.2 试验设计

设10个处理,处理1:单种‘82-1’;处理2:单种‘保大麦22 号’;处理3:‘保大麦8 号’混种‘82-1’(4:6);处理4:‘保大麦14 号’混种‘82-1’(4:6);处理5:‘保大麦15 号’混种‘82-1’(4:6);处理6:‘保大麦25 号’混种‘82-1’(4:6);处理7:‘保大麦8 号’混种‘保大麦22 号’(4:6);处理8:‘保大麦14号’混种‘保大麦22号’(4:6);处理9:‘保大麦15 号’混种‘保大麦22 号’(4:6);处理10:‘保大麦25 号’混种‘保大麦22 号’(4:6)。基本苗300 万/hm2,通过计算单位面积播种量后,种子重量比≈7:3,播种前按比例称重种子后充分混合,3 次重复,共30个小区,小区面积10 m2,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实施

试验田选于保山城郊板桥镇小永村,前作水稻,土质水稻土,肥力中等,海拔1665 m,常年年均温15.6℃,常年降雨量974.2 mm。刨墒种植,拉线条播。2019年11月7日机械深耕,11月13日开沟平墒,11月15日播种。2020年1月2追肥。全生育期灌出苗水、分蘖水、拔节水、抽穗杨花水、灌浆水5次。2020年1月15日化学除草。化学杀虫2次。2020年5月5日收获。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产量结果

方差分析表明,区组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见表1)。由表2可知,处理6、处理10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其他8个处理;处理1、处理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除处理9以外的其他混种处理。不同处理之间单产变幅为8866.5~10134 kg/hm2,其中,处理1(单种‘82-1’)、处理2(单种‘保大麦22 号’)产量居后两位,单产分别为8866.5、8886 kg/hm2。处理6(‘保大麦25 号’混种‘82-1’)单产最高,为10134 kg/hm2,比处理1(单种‘82-1’)增产1267.5 kg/hm2,增14.3%。处理10(‘保大麦25号’混种‘保大麦22 号’)单产为10063.5 kg/hm2,居第2位,比处理2(单种‘保大麦22号’)增产1177.5 kg/hm2,增13.2%。处理3(‘保大麦8 号’混种‘82-1’)、处理4(‘保大麦14 号’混种‘82-1’)单产相近,分别为9494、9559.5 kg/hm2,分别比处理1(单种‘82-1’)增产727.5、693 kg/hm2,分别增8.2%、7.8%。处理7(‘保大麦8号’混种‘保大麦22 号’)、处理8(‘保大麦14 号’混种‘保大麦22号’)单产相近,分别为9426 kg/hm2、9403.5 kg/hm2,分别比处理2(单种‘保大麦22号’)增产540、517.5 kg/hm2,分别增6.1%、5.8%。处理5(‘保大麦15号’混种‘82-1’)、处理9(‘保大麦15号’混种‘保大麦22号’)单产相近,分别为9237、9163.5 kg/hm2,处理5比处理1(单种‘82-1’)增产370.5 kg/hm2,增4.2%;处理9 比处理2(单种‘保大麦22号’)增产277.5 kg/hm2、增3.1%。试验结果表明,混种能增加产量,较单种二棱矮秆高产品种增产3.1%~14.3%;混种选择品种时,最佳多棱品种为‘保大麦25号’、其次是‘保大麦8号’、再次是‘保大麦14号’,‘保大麦15号’不宜选择作混种品种;最佳二棱品种为‘82-1’、其次是‘保大麦22号’。

表1 方差分析表

表2 产量结果汇总表

2.2 产量构成因素

2.2.1 有效穗由表3可知,处理2(单种‘保大麦22号’)有效穗最高,为940.5万/hm2;其次是处理1(单种‘82-1’),为757.5万/hm2。选择二棱矮秆品种‘82-1’的4个处理中,处理3、4、5、6有效穗667.5万~685.5万/hm2,比处理1(单种‘82-1’)仅减少72万~90万/hm2,二棱品种贡献403.5万~418.5万/hm2,多棱品种贡献252万~274.5万/hm2;处理4(685.5 万/hm2)>处理3(681 万/hm2)>处理5(676.5万/hm2)>处理6(667.5万/hm2)。选择二棱矮秆品种‘保大麦22号’的4个处理中,处理7、8、9、10有效穗690~744万/hm2,比处理2(单种‘保大麦22号’)减少196.5万~250.5万/hm2,二棱品种贡献430.5万~453万/hm2,多棱品种贡献259.5万~298.5万/hm2;处理8(744万/hm2)>处理7(736.5万/hm2)>处理9(706.5万/hm2)>处理10(690 万/hm2)。从有效穗角度分析,混种时,二棱矮秆品种‘82-1’竞争力优于‘保大麦22号’;混种选择多棱品种时,竞争力‘保大麦14号’>‘保大麦8号’>‘保大麦15号’>‘保大麦25号’。

表3 不同棱型混种方式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穗实粒数由表3 可知,处理1(单种‘82-1’)、处理2(单种‘保大麦22 号’)穗实粒数居后两位,分别为24 粒、21.6 粒。选择二棱矮秆品种‘82-1’的4 个处理中,加权平均穗实粒数,处理6(35.6 粒)>处理4(34.3 粒)>处理3(33.8 粒)>处理5(31.5 粒);选择二棱矮秆品种‘保大麦22号’的4个处理中,加权平均穗实粒数,处理10(35.1 粒)>处理8(33.4 粒)>处理7(31.5粒)>处理9(30.5粒)。从穗实粒的角度分析,混种选择二棱矮秆品种时,‘82-1’优于‘保大麦22号’;混种选择多棱高秆品种时,‘保大麦25号’最优,‘保大麦8号’、‘保大麦14 号’次之,不宜选择‘保大麦15 号’。

2.2.3 千粒重由表3可知,处理1(单种‘82-1’)千粒重最高,为49.2 g;其次是处理2(单种‘保大麦22号’),为43.9 g。选择二棱矮秆品种‘82-1’的4个处理中,处理5(43.6 g)>处理6(42.6 g)>处理3(41.8 g)>处理4(40.6 g);选择二棱矮秆品种‘保大麦22号’的4个处理中,处理9(42.9 g)>处理10(41.5 g)>处理7(41 g)>处理8(39.2 g)。从千粒重的角度分析,混种选择二棱矮秆品种时,‘82-1’优于‘保大麦22 号’;混种选择多棱高秆品种时,‘保大麦15号’>‘保大麦25号’>‘保大麦8号’>‘保大麦14号’。

2.3 抗倒伏性

由表3 可知,单种处理中,处理1 株高为81.7 cm,处理2 为79.2 cm;选择二棱矮秆品种‘82-1’的4 个处理中,高秆品种和矮秆品种的株高差,处理3(25.2 cm)>处理4(24.5 cm)>处理6(21.7 cm)>处理5(20 cm);选择二棱矮秆品种‘保大麦22号’的4个处理中,高秆品种和矮秆品种的株高差,处理7(23.5 cm)>处理8(22.6 cm)>处理10(19.2 cm)>处理9(18.8 cm)。处理1、处理2无倒伏;处理6、处理10倒伏面积仅为1.7%;处理3、处理7 倒伏面积相同,为13.3%;处理4、处理8 倒伏面积分别为20%、23.3%;处理5、处理9 倒伏严重,倒伏面积分别为31.7%、29.7%。从株高差及倒伏角度分析,混种选择二棱矮秆品种时,‘82-1’优于‘保大麦22 号’;混种选择多棱高秆品种时,‘保大麦25’最优,其次是‘保大麦8 号’、‘保大麦14号’,不宜选择‘保大麦15号’。

2.4 抗病性

处理2、处理6、处理9、处理10植株中部叶片有一些病斑(5级),中抗白粉病;其余处理植株中上部有较多病斑(7 级)感白粉病。从抗病性角度分析,混种选择二棱矮秆品种时,‘保大麦22 号’优于‘82-1’;混种选择多棱高秆品种时,‘保大麦25’>‘保大麦15号’>‘保大麦8号’>‘保大麦14号’。

3 讨论与结论

混种能充分利用空间,使群体合理分布,具有充足的“源”。前人研究了不同株高大麦品种混种时的增产效应及混种比例,仅研究了2 个不同株高大麦混种的最佳比例[19-20],得出中高秆品种与矮秆品种的最佳混种比例为6:4(折合种子重量比为7:3),没有对更多品种混种组合进行研究。混种选择品种时,一定要考虑品种间的合理搭配,本试验按照前人研究最佳混种比例对不同品种混种组合进行研究,混种较单种二棱矮秆高产品种增产3.1%~14.3%,混种的最佳组合是‘保大麦25号’混种‘82-1’,其次是‘保大麦25号’混种‘保大麦22号’。混种选择二棱矮秆品种时,‘82-1’优于‘保大麦22 号’,一是混种时,‘82-1’竞争力优于‘保大麦22 号’,‘82-1’有效穗占单种处理的53.3%~55%,‘保大麦22 号’有效穗仅占单种处理的45.8%~48.2%;二是‘82-1’穗实粒数比‘保大麦22 号’多2.4 粒,千粒重比‘保大麦22 号’高5.3 g;三是混种时,相同多棱品种的处理中,‘82-1’的处理较‘保大麦22号’的处理株高差多1.2~1.9 cm,有利于空间分布。混种选择多棱品种时,‘保大麦25 号’最优,‘保大麦8 号’、‘保大麦14号’次之,不宜选择‘保大麦15号’,一是‘保大麦25号’属大穗型品种,穗实粒数较多;二是‘保大麦25 号’千粒重高;三是‘保大麦25号’抗病性好;四是‘保大麦25号’株高适中,抗倒伏性好。

选择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大麦品种混种时,二棱品种要选择矮秆(株高80 cm 左右)、株型紧凑、分蘖强、千粒重高(48 g以上)、穗实粒数多(24粒左右)的大粒型品种;多棱品种要选择中高秆(株高100 cm 左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伏、分蘖适中,千粒重高(39 g左右)、穗实粒数多(55粒以上)的大穗型品种。同时,两个品种必须生育期相近,株高差合理,才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具备优良的受光环境;2个品种最好均为抗病品种,至少其中1个品种为抗病品种;矮秆品种所占比例要大于高秆品种,矮秆品种所占比例约60%左右。今后应根据不同生态类型以及主推品种,加大不同高矮秆大麦品种混种试验研究,选择适宜的混种比例及品种搭配,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及种间互补关系,减轻病虫害及倒伏面积,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达到增产增效节本的目的。

猜你喜欢

单种矮秆大麦
我的大麦哥哥
小麦矮秆突变体je0098的遗传分析与其矮秆基因定位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47份外引小麦种质中矮秆基因的检测及其降秆效应分析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甘蓝型油菜半矮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162 A的选育及应用
普通小麦品种陕农33矮秆突变体的矮化效应分析
天人菊与金鸡菊幼苗生长生理特性比较
混种黑麦草和三叶草对假繁缕铬、铜及镍积累的影响
西山区不同玉米品种混种与单种的产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