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运输管理》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3-07-27王诗琦

物流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运输管理教学创新课程思政

王诗琦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大力推进,挖掘思政元素融入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在物流专业教学中,《运输管理》是各大高校所要学习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鲜明特点。如何挖掘思政元素融入物流管理教学,并对物流管理教学原有的模式进行创新,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更好、更快地进行学习,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文章以《运输管理》课程为例,剖析《运输管理》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并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基础+创新”这三种方法来形成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物流课程学习。

关键词:物流;教学创新;课程思政;《运输管理》

中图分类号:F502;G420文献标志码: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0.04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vigorous promo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majors,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major universitie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are highl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How to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innovate the original mode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better and fast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rrect values, has been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course, and uses three methods: "online+offline" combination, "theory+practice" combination, and "foundation+innovation" to form a mor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logistics course learning.

Key words: logistics; teaching innov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与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的运输管理方式,从以前的马车运输到今天的船运、货运、空运等,运输方式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变化也为物流运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运输管理》课程以货运企业主要业务、职能、岗位群所需的必备技能构建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行动模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来反映运输职业工作过程的完整结构、全面要素和工作过程知识。这一课程包含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运用到物流专业的教學之中,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对于培养物流时代新人有着重大意义。

1    “运输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014年,上海高校率先发起研究“课程思政”的热潮,2019年8月,国家颁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说明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1]。随着思政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在物流专业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也逐步明确:树立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物流专业的课程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这一目标的确定不仅能够完善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而且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也有重大意义。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如下。

1.1    政治认同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这一变局中把握机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技术大发展和人员大流动,这为物流运输管理提供了机遇,推动了物流运输管理方式朝着信息化、自动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物流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物流行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成本和环境保护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从四个方面明确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新方向:一是以服务国土空间开发和国家重大战略为要求,加快推进物流枢纽网络体系和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的建设,不断夯实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支撑;二是以服务实体经济、畅通经济循环为导向,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三是以有效服务于民生改善、促进消费升级为目标,畅通现代流通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四是以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切实维护经济发展安全为底线,不断提升现代物流的安全应急能力。

政治认同不仅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有力的政治认同教育是把物流专业人才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对于任何一个政治组织来说,只有得到了成员的广泛认同,才能充满生命力并长久存在。因此,物流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并以此为自身指明共同遵循的目标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2    科学精神

新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科学精神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事物、分析解决问题,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想要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离不开强有力的科学精神作为支撑。同样,在物流行业的人才体系培养中,离不开具有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科学精神一方面能够不断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关注科学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求真知、做真人、行真事”。物流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直线上升,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因此要用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和态度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物流行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素质与能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物流专业的学生,能够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以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负责任的行为来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1.3    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公民尊重、理解、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障,遵纪守法的行为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需要在一定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才能实现。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是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国家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拥有法治意识,因此培养学生依法、懂法、守法的意识至关重要。在物流运输管理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运输合同分章》《危险货物运输规则》《集装箱运输规则》《国际货运代理业管理规则及实施细则》等,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法治意识和发展观念,做到真正的学法、守法、尊法、用法,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具有法治意识的学生要能够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在捍卫自身正当权利的同时,也要承认、尊重、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法律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拥有法治意识能够让学生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的规章制度、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成为有良好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    “运输管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2.1    规划运输路线——提升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运输管理是针对整个运输过程中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环节中人力、物力、财力和运输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实时监控、监督执行的,以达到用同样的劳动消耗创造更多的运输价值为最终目的。运输路线的选择是物流运输中的重要问题,其中所包含的最短路问题是从给定的图中找出任意两点间的最短线路,主要算法包括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2]。从起点到终点要经过许多中间点,也有很多不同的路径选择。就像人生道路上在每个节点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一样,选择不同,走的路也不同。路线有很多种,如何选择最优路线就需要学生拥有系统性思维,对于问题的思考要从客观整体利益出发,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全局意识。具有全局意识的人看待事物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其看到的是更深层、更本质的定性。同时,具有全局意识可以减少决策的时间,并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看到最优、最佳路线,从而求得最优解。而在物流运输中,这一意识的培养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求得物流运输的最优路径,才能大大节省物流运输的时间、成本,从而获得最大效益。因此,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对运输路线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运输发展史——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历史使命感

中国在物流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驛站、官道、官仓、漕运、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郑和下西洋等闪耀史册,积淀了灿烂的物流文化[3]。通过对从古至今物流文化的讲解,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流文化的积淀与演进,在对物流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中树立文化自信。此外,物流管理课程中包含大量运输方式发展变化的历史,包括公路运输发展史、水路运输发展史、航空运输发展史等,通过对这些运输工具演进变化史的讲解和中外物流发展的对比,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强大的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便利。其中,我国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高铁,从规模到速度一直在添亮眼新绩。通过给学生讲解我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我国高铁技术的先进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其文化自信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对物流工具方式变迁和发展的了解以及对国内外运输发展变迁的对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物流发展是一个双向的促进过程,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物流方式的变化,而且物流运输行业也有效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由此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3    运输方式衔接——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在《礼记·学记》中提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也可以称长善救失原则,这是德育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利用学生自身的优点来克服缺点,用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物流运输突破了单一的运输方法,可以对多种运输方法进行有效衔接,具体应当选择陆运、水运还是空运等哪种方式,主要取决于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只有正确认识到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将其有效结合,才能发挥物流运输的最大功效。通过对多式联运的学习,促使学生体会到运输设施设备统一所带来的运输高效,进而促进整体区域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存在着优缺点,通过对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扬自身的优点,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3    运输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物流管理的教学中,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也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在实际操作中,仍要注重合适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元素能够最有效地融入教学,从而实现思政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1    “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线下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打破了传统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势在必行。在线上教育中通过情境预设、案例引导等一系列方式,既可以丰富物流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快速融入到学习氛围中。可以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有机融合,打造多校共建网络“慕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分别设计线上、线下的学习计划。线上教学注重案例的引导和拓展线下课堂知识,线下教学内容则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结合教材知识重点、难点开展深入讲授。“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各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学生和名师之间的“零距离”教学。由此,思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对于物流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会更加感兴趣,会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3.2    “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人的学习分为三个维度:一是跟书学,二是跟人交流讨论学,三是做事学,即实践。想要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就必须将三個维度融合,相互交互学习。《运输管理》主要研究了运输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在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中积极推进思政教学元素,通过实验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4]。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仅只是一句理论,更要依照方法,仅凭理论的讲解很难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实现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实践中所要运用的能力。因此在物流运输管理中,如何选择最优的运输方式、如何学习物流的管理方式,不能仅凭理念的灌输和引导,而要结合实际生活案例以及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做,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实际的课程运作中,运输管理课程的具体步骤应先通过引导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积极关注实际运输问题,用现实运输管理的实践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地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论证,以此来提高整体的思政教学效果。

3.3    “基础+创新”相结合,增加教学活力

“物流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这一课程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进行系统性的知识讲解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至关重要。但在课程的教学中,如果大部分教学课程以知识讲解为主,那么枯燥的知识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缺乏活力。因此,教师要在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之中,拓宽教育教学的知识视野,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教师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物流运输相关的知识竞赛、案例选择、小组讨论、学术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多多参与到教学中,例如在物流课程管理中对冷链技术研发工作的介绍,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演绎、还原冷链技术保存的步骤,分析冷链技术保存的重点、难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活力。

4    结    语

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指的是在树立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物流专业课程的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合到课程教学中,这对于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是建设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但如何将其充分挖掘、深入融合进教学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运输管理》课程为例,从思政教学的必要性以及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出发,并结合物流专业知识的特点,为物流管理专业思政课程教学提供了实践路径。这对于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恒,贾圣强.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0):93-95.

[2] 纪静娜,徐小雅.基于课程思政的《物流运筹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物流科技,2023,46(1):166-167,171.

[3] 李立周.新时代教育工作语境下“物流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策略[J].物流技术,2022,41(3):143-147.

[4] 万凤娇,李荣,王琼.新文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物流科技,2023,46(1):168-171.

猜你喜欢

运输管理教学创新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几个问题研究
广西烟花爆竹安全运输环节发展战略研究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出现与策略研究
论“安全发展、和谐服务、运输畅通”在企业专用铁路运输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