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不应漠视国家主权
2023-07-26丹尼·罗德里克
由于美国和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日益将其国内议程置于首位,近年来对全球治理不足和多边主义削弱的担忧有所加剧。单边手段已经在贸易、工业政策和气候转型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就连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在我们逐渐远离的超全球化时代所取得的全球治理最高成就,都沦为了一个无所作为的旁观者。
对那些全球主义评论家来说,这显然是个坏消息。然而对全球经济来说,其后果却不那么明显,甚至可能是有益的。事实上,在一个各国政府都专注于实现自身可持续繁荣和社会凝聚力的世界里,全球经济也能良好运转。在仔细审视之下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依據,其实要比通常预想的要弱得多。
关于全球合作的常规理据,通常说法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在经济上相互关联,一国所作所为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如果各国政府不协调各自的政策,不就共同的规则达成协议,那么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可能会使各方过得更糟。
但这个听起来合理的论点,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仅仅存在外溢效应,并不能成为全球协调的充分理由。在经济政策产生跨境溢出效应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各国政府都可以合法保留充分的自主权,且对世界经济几乎没有明显损害。
试想,如果一个政府想将其高等教育或科学家和工程师培训的预算增加一倍,那是否应该允许其他政府反对并援引国际规则来限制或约束该政策?即使是最铁杆的全球主义者也会认为,这种推论是极其荒唐的。
但这肯定会产生跨境溢出效应,而且该效应的影响可以很巨大:如果该政策得到执行,母国将强化其在技能密集型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挫败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类似政策的溢出效应是如此普遍存在,因而不应用来指导我们该在哪些方面寻求全球合作。
也许,全球规则应集中在那些可能对国内经济有害的政策上。对公共教育的投资很可能有利于国内经济,即便它损害了特定贸易伙伴;而提高进口关税或补贴某些行业,在许多情况下会同时损害国内经济和贸易伙伴。
但这种认知也不会产生一个可靠的指南。在完美市场条件下可能会降低效率的进口关税、补贴和无数其他政策,在次优的现实条件下可能是可取的—比如,解决区域性失业或技术外部性问题。
而在那些完全“以邻为壑”的狭义政策类别方面,全球治理的论据则要强得多—这些政策对国外造成的伤害是其在国内产生利益的必要前提。比如,维持低资本税来将账面利润从海外转移回国,或是低估国内货币以从国外“盗取”就业。但这样的例子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产生负面跨境溢出效应的经济政策,都不是以邻为壑型的。
虽然美国绿色补贴的本地产品占比要求和欧盟对碳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的关税引起了第三国的愤怒,但美国和欧盟希望通过赋予境内企业某些竞争特权来将一些利益留在国内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各主要国家都选择搭别国脱碳政策的便车,而自身却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没有太多作为,那么情况就会更糟。
对国家政策自主权的过多限制,也会产生对全球经济的抵制。在超全球化下国家主权受到侵蚀的一个后果,就是许多公民对经济的焦虑和失控感增加。这些情况加剧了仇外心理和针对外部群体的敌意。而那些繁荣得到广泛分享的治理良好经济体,更有可能欢迎国际贸易、投资和移民的扩大。
正如经济学所教导的那样,只要利益得到公平分配,本国经济就能从对世界经济的开放中获得大部分利益。当国家在帮助自己时,它们也帮助全球经济。
丹尼·罗德里克,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国际经济学会主席,著有《贸易直言:对健全世界经济的思考》。本文已获Project Syndicate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