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思路与类型探索
2023-07-26叶秋林
叶秋林
摘 要:为了推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非常重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弥补了传统历史教学的不足,还增长了学生的见闻,提升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文章以高中历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意义,讨论了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类型进行了探索,最后提出了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注意的问题,期望文章的讨论与研究能够给有关工作者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思路;类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教学要充分整合一切有利资源,从自身情况出发,整合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文化条件,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完成对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助力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有序开展。孔夫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强调教育要从受教育者本身情况入手,才能让他们受益。在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思想依然主张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此,文章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观点,即:通过符合高中生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助力学生更好地提升与发展。
一、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意义
(一)现状
历史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是历史课程活动高效开展的依托。校本课程指的是:以学校本身情况为基础,从教学需求出发,通过整合一切有利资源,加以加工和处理形成校本课程。所以,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强调学校本位,如此不仅拓宽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范围,更能契合学校与学生的需求,同样保证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高效性。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简单地归类为某个类型的课程,相反它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类型。从校本课程开发实际情况来分析,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集中在活动课、研究类课程上。从这一点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基本集中在选修、活动和研究类课程上。立足这一视角,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重点学校便开设了历史选修课,到了90年代初,相继出现历史活动课,随之又出现了研究型的课程。在历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是教师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开展课程,缺少理论做支持,无法保证课程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无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课程类型多,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让学生身心俱疲,违背了课程开发的初衷。第二,当下,我国对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研究非常薄弱,通过对相关学术期刊的查阅,发现有关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章不多,这虽然不能表明我国对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停留在理论上,但至少说明研究力度不足。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只有立足整体,深入分析,找准对策,才能推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更进一步[1]。
(二)意义
历史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深远。首先,大大提升了历史教学效率,推动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有助于教师自身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同伴交流获得新的观点,助力自身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再次,推动学生的发展和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抓住学生的兴趣设置历史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在他们的深入探究中形成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历史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可以让学生深入到地方历史探究中去,进而发扬地区优良传统。多样化的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以书本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地方文化和历史一直被排除在学校历史课程外,导致学生对家乡越来越陌生。而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强了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深化了他们对地区、学校的了解[2]。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一)以生为本的原则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树立起“发展学生个性”的思想,明确“核心素养”的导向来优化课程,至于内容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满足学生的兴趣,特别是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确保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
(二)实效性原则
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非所有的都要保证系统性、完整性,但必须确保对学生有所启发和思考,让他们能够有所得。也就是说课程开发必须起到它自身的作用,确保能够真正地落实下去。
(三)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促进历史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所以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学校除了从自身资源入手外,更要打开视野,整合具有地域性、时代性的资源。同样,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只有立足发展视角,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推动教学的有序开展,而不是按照大纲要求按步骤走。
(四)开放性原则
历史校本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可选择的空间很大,比如书本、网络、历史遗址或传说等。總之,历史校本课程范围广,教师要秉持开放的心态进行开发和利用,不单做到内容的开放,更要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只有多措并举,才能让历史校本课程发挥本身的教学价值。
(五)多样化原则
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校自身出发,要契合学生的认知与差异。结合学校本身的情况,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让学生获得真切与真实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懂得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唤醒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就充分利用地区历史资源的优势,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家乡,感受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家乡的风貌与风采,增强学生保护地方文化的责任感[3]。
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
(一)研究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的关键词在于“研究”,重点为通过研究促进学生成果的转化,进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如以“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课程中的“文艺复兴”为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按照“原因—性质—成就—意义”这一步骤开展,以记忆知识为主,历史课程就会因缺少趣味性、新颖性,让学生丧失探究的热情。基于研究视角设计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走进“文艺复兴”时代,通过扮演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历史人物,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体制、社会思想等方面对“文艺复兴”这场运动进行探究,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把握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的观点和成就。因校本课程灵活多变,教师还可以“文艺复兴”运动为支点,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思想文化运动,并对其共性与特性和不同进行分析,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出来,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4]。
(二)评价性课程
顾名思义,评价性课程要突出评价的力量,重点在于学生融合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做出有价值的判断。评价课程重点关注学生的自我鉴赏、辨证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历史唯物主义。例如,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为例,教师就要抓住时政热点,设计课程。例如,用多媒体展现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并将相关资料下发到学生的手中,引导学生用表格的方式对比我国自1978年至今在科技、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取得的成就,通过横纵向的对比深化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果的认识。学生除了自我分析外,还可以听取历史专家、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对改革开放的评价,更可以亲身调查各个领域的人群,通过学生的调查与分析形成一份“改革开放评价量表”,通过学生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评价性校本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闻,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学习从书本走向了课外。
(三)预测性课程
预测性课程即指导学生运用客观规律对历史发展趋势做出假设,以此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课程学习中,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在力争和平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为此,教师要抓住时政热点指导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展预测。比如利用“俄乌冲突”这一热点,提出问题“之后的俄乌走向如何?”未来的欧洲各国与俄罗斯的贸易会如何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对未来世界局势进行预测。但我们要知道,预测并非胡乱想象,而是要在遵循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历史的发展做出合理的推理。此类历史校本课程可以史料为依据,指导学生开展分析,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科学性。
四、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类型
根据文章上述的讨论可以了解到,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尊重高中生自身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视角入手,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几种类型。
(一)基于地域视角,开发校本课程
基于地域视角开发校本课程指的是以某个点来设计课程。例如,在“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这节历史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将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港珠澳大桥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佼佼者,不仅是内地与香港、澳门的连接,更为人们的生活、经济发展带去了极大便利。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说明珠港澳大桥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一面镜子。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教师要立足本节知识点,抓住“交通运输变化”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梳理我国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的发展轨迹,并选取极具代表性的加以分析和说明。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分析交通运输发展对我国经济、人民生活、国际影响力等开展分析[5]。
(二)基于人物视角,开发校本课程
基于人物视角开发校本课程指的是对某个历史人物开展分析与研究。例如在“辛亥革命”这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就要带领学生从孙中山的生平、重要讲话、组织开展的事件以及影响等方面做出分析,其角度与方法是多样的。例如,评议性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选择孙中山先生的某个著作或者引领的某个事件为支点,经过分析写出自己的感受。理论分析法,运用资本主义原理分析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并思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何对资本创造性的驾驭。比较分析法,分析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产生的影响,思考辛亥革命是如何继承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的成果的。以人物为背景,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议方法。
(三)基于乡土内容,开发校本课程
基于乡土视角开发校本课程指的针对学校所在地进行开发和设计。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这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就要以泉州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象,还可以从学校所在地出发开展研究。在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博物馆、拜访当地的老人等,询问家乡的发展史,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梳理改革开放前后家乡在面貌、生活水平、衣着、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变化。在学生亲历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融合自己的理解写一份“家乡发展史”的报告,可以是文字的形式,可以是视频的形式,更可以是故事人物访谈的方式。以家乡为校本课程開发的对象,降低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焦虑感,唤醒了学生内在的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6]。
(四)基于时政内容,开发校本课程
基于时政视角开发校本课程指的是抓住当下的时政热点进行设计和开发。例如,在“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习中,教师就要抓住党的十八大的核心要点“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入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所做出的努力。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将我国与沿线国家连接了起来,让我国与各国的交流更顺畅,携手迈向更高的层次。在开展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文献资料、网络等对“一带一路”的有关案例进行搜集和分析,而后将“一带一路”倡议对本国、沿线国家以及未来各国的发展做出评议性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从唯物史观视角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开展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同样基于时政视角,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还能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好习惯。
(五)基于节庆活动,开发校本课程
校庆活动是学校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可以整合校内和本地区的历史资源。本校每五年举办一次校庆活动,活动以回归学校历史,怀念学校英雄人物为主,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笔者所在学校在校园活动中有着很明显的地方特色,具体的活动开展有“阅读名著”“探索人文主题”“专题讲座”“文史知识竞赛”等。在校庆活动期间,还可以邀请学生附近的居民参加,一来丰富活动内容,二来增进与社会的联系,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基于家庭活动,开发校本课程
家庭课程隶属校外课程资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和强大的资源。例如,家长带领学生外出游览,在游览中向学生介绍地区历史人物的事迹。通过实际活动,孩子们对所在地区的历史人物、民俗风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如,笔者所在学校上学期开展的“我看对联的兴衰”活动,很多都是从家庭周围开始的。在学习《步》中,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从物质生活、习俗生活、交通工具、大众传媒等视角开展调查,各小组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当地历史博物馆,也可以从网上查找资料,还可以与长辈谈话,从中获取知识,最后以报告的形式提交上来,通过学生的真实接触与感知,对本节知识有深入的把握[7]。
(七)以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发社区资源
学生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在社会舞台上更好地认识家乡。在社区服务方面,可以在名人故居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向顾客介绍名人事迹或者售卖名人纪念品。这样的历史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样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此类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一些学生对名人历史事迹竟然如数家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学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当时的历史人物,对调动学生兴趣,完成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五、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直接设计者和组织者,自身素养只有得到提升,才能确保历史课程开发的有序展开。以往的观点认为,课程设计是教育部门、领导的事情,教师只需将掌握的知识,采取一定的方法教给学生即可,强调如何将他人的想法做好。校本课程的实施,让一线教师直接参与到了课程设计中来。为此,必须从两个方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一是转变教师观念。二是鼓励教师加强学习,通过对当代史学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二)体现人文精神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宗旨,正是在办学宗旨的带领下,才能促进校本课程的落实。但是在落实中,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侧重实践,强调事先设计好,试图在课程方案的合理性上论述其合法性。但历史学科肩负着人文教育的责任,必须扛起重任,否则校本课程的开发注定是失败的。因此,在校本课程主题选择中,要考虑人文精神,如高一階段开设军事谋略课程,并不能只对战争的残酷性开展教学,更要通过对战争危害的分析,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加强潜在课程的有效配合
中学历史课程作为历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不仅要将课程与活动结合起来,更需要潜在课程的配合。学校要为校本课程与相关潜在课程的配合提供一定的时间。如学校环境设计、校园规划等。另外,要想让校本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还要巧用地方的历史资源,不断健全学校的监督机制,只有多措并举,才能让高中历史课程开发与当下教学改革趋势相适应,才能确保历史校本课程的有序开展[8]。
(四)正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际教学的关系
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下,教师只有秉持开放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才能为教学带来更大的惊喜。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兴趣、个性发展的关注,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积极创新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另外,教学的过程并非只是落实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建设的过程。
(五)加强交流与合作
校本课程的开展是历史教学的一大创新,各学校在课程开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奋斗在工作岗位的历史教师,都要善于走出校门,到其他学校开展调查,通过兄弟学校的联合,集中大家的智慧不断优化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设计。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中历史教师在编写“民俗风华”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当地文化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具体开发中,只有关注学校生活,加强分析与思考,建立起校本课程资源库,才能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才能为历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基础教育体系,实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三级管理体制。这需要重新定位地方历史课程资源,走出以书本为主的狭隘天地。大量有针对性的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校本课程教学开展的有利条件。“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习历史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有效方式。在历史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通过学习与分析探寻到了历史的发展规律。但历史课程涉及的人物、事件众多,或多或少给学生留下无趣、乏味的印象。实际上,历史学习是丰富多彩的,在历史学习中也是学生与先人对话的过程,可以了解他们的伟大思想。特别是在学生亲身参与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以新理念武装自己,创造性地应用校本课程,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乐趣,并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华志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思路与类型[J].中学课程资源,2022(10):76-77.
[2]许明芳.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5(1):18.
[3]段乔.探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高中生学习,2019(4):1.
[4]张朝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农村教育,2019(6):63.
[5]郑书建.鲁婧.基于乡土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与意义[J].安徽教育科研,2019(6):91-93.
[6]单江平.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7]沙秀春.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大成明德教育主导文化与系列主题活动构建[J].赤子(下旬),2016(5):242.
[8]周家友.浅谈寿宁乡土史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实施[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