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学中高中生问题探究能力培养策略解析

2023-07-26金淑霞

高考·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中教学思想政治培养策略

金淑霞

摘 要: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相关性。高中思想政治内容具有逻辑性与层次性,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思想政治体系,实现对思想政治学习框架的构建,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高中生思维活跃,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鼓励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问题探究能力,提升学生思维逻辑水平。基于此,文章从高中思政教学中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价值着手,探讨影响学生问题探究能力形成的因素,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为思政教师教学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中教学;思想政治;问题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一、高中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高中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教学方式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學习与探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1]。

(二)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抛出一个个教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思政知识体系的了解,加深其对思政教学框架的认识,长此以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将得到有效锻炼。

(三)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了解。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前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以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记忆,让学生形成对教学内容体系化的认识[2]。同时将部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与感受,这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十分重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前提。

二、高中思政教学中学生问题探究能力培养现状

(一)教师因素

目前,教师教学理念整体上相对守旧,仍然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此类教学理念某种程度上已不适用于现代化教学课堂。在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视角无法转变的情况下,教学过程十分枯燥,甚至学生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仅枯燥地对教学知识点进行记忆,此类教学无法保障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理解,学生学习热情会不断降低,严重影响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教学设计来实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对教学问题进行设计,以通过此类教学问题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3]。但在实际的教学问题设计中,教师受限于自身水平,无法保障教学问题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学生往往存在不知所云的学习感受,不利于思维逻辑与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因素

学生缺乏对思政学科的重视。思政作为文科教学学科,仅在高一阶段进行全年级教学,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差,甚至仅因为成绩对教学知识点进行记忆[4]。以上现象不利于高中生思政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中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较低,教师难以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进行培养。

同时,部分学生思维跳脱,无法在枯燥的思政课堂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也就难以理解教学内容。思政教学知识内容自身相对枯燥,这也与教师教学水平有关。由于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便显示出对思政课堂的抗拒,在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情况下,教师难以对课堂教学氛围进行调动,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受限[5]。

学生思政学习水平不高,无法对教学问题进行解答。高中生思政学习水平较差,当教师提出教学问题时,学生往往难以对教学问题进行解答,甚至部分学生缺乏课堂表现力,在课上不敢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在缺乏课堂互动的情况下,学生课堂表现力明显不高。

(三)从教育因素来讲

高中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质量为主导,强调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记忆与背诵,缺乏对学生是否理解教学内容的关注。同时,思政课程在文科生教学体系中的占比较大,理科生对思政教学的重视相对不高。

考试成绩作为思政教学的主要评价方式,主要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教学评价,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着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参与,也是抑制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主要因素[6]。

三、思政教学中培养高中生问题探究能力的主要策略

(一)营造有利于问题探究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方面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情,合理地进行课堂问题设置,通过教学问题不断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形式较多,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学习特点,不断就教学问题进行设计,以营造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

思政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例题研究的方式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对教学问题进行设计,按照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地抛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形成思维逻辑,此类问题探究式教学确保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且问题探究过程中可渗透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问题探究的课堂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理解解题逻辑,不断提升自身解题能力。问题探究式教学可代替传统提问式教学,且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二)开展趣味性问题探究活动

思政教学内容相对枯燥,部分学生缺乏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教师要组织趣味性问题研究活动,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教师要致力于趣味性教学问题的设计。

结合教学内容来讲,教师可组织辩论活动,以“辩证唯物主义”相关知识点教学为例,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划分小组,小组自由选择辩题,开展辩论活动。此类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灵活掌握课本内容,且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均需要发言。在辩论论述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进行问题引导,保障辩论主题的切题性。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论点进行深入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政治问题矛盾点,可在辩论活动中寻找到正确答案。教师能基于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发现唯物主义的内涵。

例如,以“伟大的改革开放”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感,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高考后,大学开学时你会在行李中带上哪三样物品?”这样的问题非常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回答热情。很多学生给出了手机、电脑等智能电子设备,这时教师可以再进一步提问:“大家的行李中基本上都涉及了电脑、手机这类电子产品,那么大家知道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大学开学时大家都是带的什么物品吗?不同年代大家大的物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样从与学生切身相关的角度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理解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提前制作好的PPT,以图片方式对不同时代的影像资料进行展示,用直观的方式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来,让学生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同时,教师要控制趣味性问题探究活动时间,确保课堂教学的正常进度。

(三)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思维与能力

高中思政教学主要通过课本教材学习知识,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解决,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学生问题探究思维的培养是提升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基础,对此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不断创设各类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养成问题探究的惯性思维,以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迎合学生学习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喜好对教学问题与教学节奏进行设计。进行课堂问题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设计过于简单的问题,要确保教学问题设计价值,明确课堂问题的提出意义,为学生营造问题探究情境,帮助其进行思考与探究。在不断的问题探索过程中,学生形成解题思路,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在问题探究惯性思维的影响下,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基于此,教师要对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优化,提升课堂教学活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与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课时,课堂开始阶段,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活化问题,以和学生切身关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学习和问题思考探究之中。比如,“从我们日常班级管理情况、生活情况出发进行考虑,你认为一个班级日常管理中需要建立哪些规章制度?”“除了这些规章制度外,还应具备哪些辅助条件?”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问题为切入点,快速激活学生思维,驱动学生积极结合自身认知来思考问题,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之中,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一个班级如此,一个国家同样也是如此,想要国家有序运转,自然也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和条件,那么,都需要什么制度和条件呢?”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过渡,将学生的思路从实际生活中快速转移到课本之中,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驱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积极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相关点,在问题和文本内容学习间搭建起“桥梁”,逐步推动课堂教学持续深入,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四)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高中生思维方式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明显,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据此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理念,受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鲜有教师践行,但对于思政教学来讲,为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及其内涵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创新。

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在课堂中缺乏表现力,教师要结合差异化教学问题对此类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问,不断对其进行引导与鼓励,使其了解自身闪光点,增强学习自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于粗枝大叶容易犯小错误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对教学知识点细节的考查,帮助其梳理教学知识点。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鼓励其发言后,教师要带头为其鼓掌,使这一部分学生也能融入班集体,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以全面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课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容,同时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设置层次化问题,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为:

问题1:“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什么?“中国梦”基于什么得以实现?

问题2:针对“每一个人都能把人生理想融入中国梦之中”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3:自主搜集资料,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涵盖了哪些内容进行讨论。

通过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式进行提问,可以让问题更有梯度性,其中问题1内容较为简单,从教材中获得答案,可以满足基础较差学生的需求。问题2和问题3具有一定探究性,可以为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对促进学生能力进一步发展有积极帮助。此外,针对问题3,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通过组内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整合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来分析问题,最终获得答案,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通过设置层次化问题,可以真正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逐渐形成良性学习循环,在潜移默化中推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結束语

受教学思维的影响,在高中思政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度的思考,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记忆不深刻。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面对知识体系存在无力感。为改变学生状态,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使其在掌握思维逻辑的前提下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转变学生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孙永杰.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8(7):7-8.

[2]姚婧.思想政治学科运用结构化知识提升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能力的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8):27-31.

[3]吴呈琼.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2):73-74.

[4]武裕岩.浅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有效教学设计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作用[J].新课程(中学),2019(6):20-21.

[5]王永春.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激发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思维活力[J].教育革新,2018(1):28.

[6]王海滨.浅谈“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品德)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5(5):56-57.

猜你喜欢

高中教学思想政治培养策略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组分层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数学
浅议如何做好新时期东汽保卫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