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无产阶级”的再认同:以《觉醒年代》的影像叙事为线索

2023-07-26罗晓东徐熒罄

理论观察 2023年4期
关键词:无产阶级觉醒年代

罗晓东 徐熒罄

摘 要:无产阶级是最具革命性、坚定性和先进性的阶级形式,无产阶级的共同体认同是实践革命的集体意识、维护社会的繁荣稳定、实现全人类解放任务的共同基础。由此,塑造青年群体的无产阶级认同,是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基本问题和必然归宿,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的根本路径。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视觉技术和记忆工程的加速发展,形象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青年群体的无产阶级认同不可避免地卷入戏谑化、浅表化、庸俗化,乃至分裂化的异化危机。《觉醒年代》的影像叙事线索(即以生动影像将观众代入到1915-1921年间的中国历史情境),既是复现无产阶级历史影像的文本实在,又是抵御形象工业化危机的影像堡垒,更是促进无产阶级再认同的价值实在,亟待得到社会的挖掘与重视,以摆脱当前时代异化的共同危机。

关键词:无产阶级;认同政治;《觉醒年代》;影像叙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4 — 0072 — 05

一、问题提出:无产阶级的认同危机

迄今为止,世界历史范畴内一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都是围绕着无产阶级作为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和观念形式紧密展开的。无产阶级的共同体认同是实现革命的集体意识、维护社会的繁荣稳定、实现全人类解放任务的共同基础。认识无产阶级的共同体本质、实现共同体整合和凝聚共同体意识,能够塑造青年群体的无产阶级认同,这不仅是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重要议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关键路径。

其一,无产阶级是利益的共同体,这是马恩所揭示的无产阶级的类本质。无产阶级的诞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社会化大生产的变迁使得生产资料同劳动力完全分离,社会必然形成一个只能完全依靠劳动获取基本生存所需的共同体。同时,无产阶级的祸福存亡,都取决于市场对劳动的需要[2],这也根本地造就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坚定性和先进性。

其二,无产阶级是拼写的共同体,这是无产阶级客观存在的能指关系与社会象征。从表1指涉无产阶级的青年话语中可见,“草根”等青年话语的不同类型及内在指向,都意味着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身份分裂,这种象征的斗争实际必然蕴含着对青年认同的再赋义。然而,这种再赋义的过程到底是一种抵抗的技术,还是一种自我鄙視的完成?是阶级的觉醒,还是对精英文化的妥协?不断遭遇细分化的和戏谑化的无产阶级话语,同样也意味着无产阶级共同体的区隔危机。青年群体对无产阶级的拼写指涉,是建立在客观的物质生产条件及生产关系之上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但这一结果又不可避免地重新成为其政治经济活动的主人。

其三,无产阶级是情感的共同体,这既来源于无产阶级对其生活世界的知觉感受和审美实践,也是其建立政治人格的心理基础和行为保证。作为情感共同体,对无产阶级的自我认同离不开其自身的审美实践。一方面,伊格尔顿认为审美通常是人们赋予感觉活动与历史活动以意义的认识形式[7],因此,审美经验是深陷意识形态危机时社会的最终指望[8];另一方面,他更是指出随着国家的治理能力逐渐削弱,维系社会秩序的最根本力量将会从暴力工具的强制性转向习惯、虔诚、情感和爱等等更为一般化的控制手段[7]。进一步,在斯蒂格勒看来,这视觉技术与记忆工程的加速发展,情感贫困化将进一步成为新时代无产阶级的共同困境[10]。形象工业不仅造成艺术作品的机械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向,也同样造成无产阶级认同不可避免地卷入戏谑化、浅表化、庸俗化乃至于分裂化的异化危机[11]。“草根”等青年话语的戏谑化演绎实际上都体现出这种异化危机。

综上,从利益共同体、拼写共同体到情感共同体的整体认识,既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和观念形式,也表现出青年群体对无产阶级认同的戏谑化、浅表化、庸俗化与分裂化的社会现实。面对这一异化危机,以《觉醒年代》为典型的革命历史剧,不仅是无产阶级历史影像的复现,亦是抵御形象工业化的影像堡垒和重塑无产阶级认同的重要路径。

二、研究方法与基本描述

影像叙事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概念[1]。一方面,影像叙事的研究是判断传播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影像叙事的研究意味着不仅要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影像存在,还必须关注受众对此类影像的接受过程。从《觉醒年代》的影像复现到豆瓣评论的受众再生产,正突出了这种对话交互的基本性质,也突破了对《觉醒年代》影像艺术的单向研究,由此不仅实现了对影像叙事的深度关注,还能够呈现出当代青年的注意力所在,进而作为一种叙事的技艺,为青年群体的认同重构奠定客观基础。为形成对《觉醒年代》影像叙事的总体化认识,同时实现将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结构化、可视化与可预测的研究目的,本文采取了混合研究的方法,利用python软件对豆瓣短评的一级评论内容进行抓取,其中共抓取7367条短评内容,有效内容4757条,时间分布自2021年2月1日(《觉醒年代》首播)至2022年1月10日,其短评发表的时间序列具体见图1。

如图可得,《觉醒年代》开播时一级评论数仅为18,而在3月19号剧集完播后,一级评论数则上升至67,随即第二天达到峰值83,并且,在剧集播出期间评论数大于30的共计13天。从中可见,《觉醒年代》反响热烈,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而在完播后,剧集的评论数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自2021年3月21日至2022年1月10日,剧集评论数大于30的共计25天,值得注意的是,在剧集完播约9个月后的12月23日,评论数仍存在12条的峰值。由此可见,《觉醒年代》有其自身独特的吸引力,能够为受众重新认识“无产阶级”起到持续性影响。

本文借助4757条有效评论的“关键词-频度”分析,即通过对有效评论中重复出现的相似关键词进行核心主题的归类和提炼,还可以展现出影像叙事的具体内涵。一是影像叙事的文本实在,主客观统一地凸显了《觉醒年代》这部革命历史剧,受众关注什么内容、关心哪些人物和事件等等;二是影像叙事的价值实在,透视了受众何以关心、为何关注这些历史影像的价值基础和情感事实,为今后共同体的情感认识、教育及实践奠定基础。

三、影像叙事的文本实在:无产阶级再认同的影像复现

从“关键词-频度”的结构化分析,影像叙事的文本实在基本包含三个核心主题,即革命事件、革命人物以及革命信仰,如表1可见。这三个核心主题的凸显以及文本间的层次差异,基本呈现出影像叙事的历史标识性、描写中立性、革命中心性以及内在发展性的重要特征。

其一是影像叙事的历史标识性,历史标识性亦是引发记忆联想的基础。一方面是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大事件为内在主线的历史事件标识性;另一方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等为代表的历史人物标识性,这支撑了青年群体对《觉醒年代》的印象基础。借助《觉醒年代》的影像复现,不仅重新赋予了这些“熟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新颖”的影像意识,也使得原本固有的抽象感受升华为个人情感和观念形式。

其二是影像叙事的描写中立性,描写中立性亦是实现情感共鸣的理路。《觉醒年代》对党内与党外角色都进行了丰富的描写,以更为完整客观的叙事方式呈现了历史事实。借助频度分析可见,频度最高的人物是“陈独秀”,其次是“李大钊”和“鲁迅”,而“胡适”和“辜鸿铭”的频度同样很高。不仅对陈独秀的描写更丰满更完整,同样对胡适、辜鸿铭等角色的情感色彩、价值矛盾与观念差异也更立体真实。描写中立性是对历史事实的必要还原,也是呈现历史复杂性的要点所在。

其三是影像叙事的革命中心性,革命中心性亦是引导价值观念的方向。影像叙事的革命中心性基本体现在“觉醒”“救亡图存”“信仰”“启蒙”等关键词的具体频度上。可以说,影像叙事的革命中心性不仅意味着传播者和接收者对革命年代精神的传承与再认识,而且也完整地透视出受众对启蒙和救亡两个历史中心任务的基本认識,以及对启蒙民智、救亡图存的民族复兴道路的高度价值认同。

其四是影像叙事的内在发展性,内在发展性亦是认识历史事实的原则。受众对《觉醒年代》的历史故事、人物群像以及时代精神等等的接受过程是随着叙事影像的深入而不断走向纵深发展的,这种双重的内在发展性使得豆瓣社区中的影像叙事不是扁平的,而是饱和的,譬如陈独秀从激进的民主革命派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鲁迅从拒绝入世到积极战斗的重要蜕变都是影像叙事的关注所在。叙事的舞台化和丰富化将革命实践的前因与后果相结合,生动地再现了一场自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救亡图存运动。

综上,影像叙事所凸显的历史标识性、描写中立性、革命中心性以及内在发展性,既阐明《觉醒年代》影像复现的重要特征,也是无产阶级再认同的影像基础。“觉醒”“救亡”“启蒙”“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话语由此也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修辞,而是一个具体影像的复现,更是一种情感记忆的回归。

四、影像叙事的价值实在:无产阶级再认同的情感特征

正如前文所述,任何影像叙事的形成都是社会的象征行为,是历史性的、意识形态的。影像叙事的价值实在,作为一种乌托邦欲望,不仅指向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历史阐述,还指向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未来想象,是无产阶级再认同的情感表现。通过“关键词-频度”的结构化分析发现,影像叙事的价值实在基本包含五个核心主题,即初心使命、民族理想、时代成就、正面情感和负面评价,具体如表2。这些主题内容基本呈现出影像叙事从符号表征到价值实在的深入认识。

其一,初心使命的主题内容是无产阶级再认同的可见化基础。可见化不仅指主题线索和价值理念可见,也指革命情感的可见。通过影像叙事的影像复现,乱世之牺牲与今日之反思相互映照,旧日之觉醒与今日之觉醒相互交织,才使得受众进一步明确自身阶级的属性意义,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百年伟业的立场认同,譬如“牺牲”“奋斗”“初心”等高频度的关键词,都具体可见地展现了通过《觉醒年代》受众对党的初心使命的认识之深。

其二,民族理想的主题内容是无产阶级再认同的本真化基础。本真化,即打破原本的固有印象和刻板认知,回归真实,表现为:一是从认识到认同的民族理想,马克思主义并非一开始就被早期共产党人认同,而是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才逐渐清晰的;二是从摇摆到坚定的民族理想,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由于认识的有限性,并未完全确立下来,正是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才让他们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其三,时代成就的主题内容是无产阶级再认同的崇高化基础。时代成就的主题内容,一方面表现在受众的历史感知,“牺牲”“民族”“爱国”等关键词,深刻体现出受众对这段历史的高度评价和认同;另一方面表现在受众的时代感知,以“盛世”一词为例,在时代成就的评论中,“盛世”一词共出现56次,这种历史联系时代的情感特征不仅可以窥见青年群体的时代认同,而且能够助力阶级认同的崇高化。

其四,叙事反思的主题内容是无产阶级再认同的深度化基础。对《觉醒年代》的敘事形式,受众并不是一味肯定。一是对叙事教科书化与人物脸谱化的反思,前者出现频度103次,后者40次;二是女性缺位的反思,出现频度80次,提出对革命叙事中女性群体的历史贡献及形象深描的重审;三是过分煽情的批判,表现出受众对高质量历史叙事的理性化欲求。这三重反思,说明受众不再是被动的《觉醒年代》文本叙事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叙事挖掘者,这为无产阶级再认同走向深度性发展提供可能。

无产阶级再认同的可见化、本真化、崇高化以及深度化的四个发展趋势,深刻地呈现出受众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表层走向实质、从历史走向现实的主体特征。同时,作为一种重构集体意识的价值引导策略,《觉醒年代》也为未来更多的文艺作品和批评分析提供新的认识范式。

五、结语

新时代青年的无产阶级认同实际是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与建设事业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认同,这也正是《觉醒年代》影像叙事的内在展现。可以说,无产阶级的再认同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群体基础,更是支撑社会大繁荣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保证。面对新时代的“两个大局”的国家发展需要与“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需要,无产阶级共同体的本质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根本价值。但作为一种时代异化的共同困境,形象工业化下无产阶级的认同危机同样亟待重视与应对,这也是当前学界学者共同的时代责任和理论任务。要应对这一危机,首要的必然是回归到对青年受众异化的扬弃。以《觉醒年代》为典型药方的影像叙事,是救赎时代异化危机的一次重要实践,亦是无产阶级再认同的一次社会行动。但真正要想让青年无产阶级从异己的意识统治形式中解放出来,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且更主动的践行与反思。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5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29.

[4]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6-37.

[5]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63.

[6]高宣扬.当代政治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

[7]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5.

[8]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

[9]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9.

[10]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1:超工业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1.

[11]罗晓东,谢宏忠.形象工业:饮食生活的现代化与主体颠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1):68-76.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3 — 04 — 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哈尔滨工业大学)项目(21SZJS23010213)、黑龙江省名师工作室项目(无编号)、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22JDSZK027)。

作者简介:罗晓东(1991—),男,福建莆田人,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徐熒罄(1998—),女,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无产阶级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开启主旋律剧新语境
从“觉醒年代”汲取奋进力量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读列宁的《论我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