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赋能乡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路径

2023-07-26孙波杨清溪姜欣怡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孙波 杨清溪 姜欣怡

摘 要:乡村教育长期面临社会支持不足、家庭支持乏力、社会教育资源匮乏等发展障碍,技术赋能乡村教育能够打破时空区隔,实现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夯实乡村教育的社会基础、提升和确保乡村家庭对乡村教育支持的专业性和完整性,改善区域间教育资源失衡的现状。 通过建立区域间教育资源共享的常态化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数据平台,提升乡村学校资源共享的能力等措施来确保技术优势得以发挥,为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共享提供保障,促进乡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技术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该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新时代美好教育需要的义务教育学校功能改进问题研究(BAA190237)”的研究成果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2016年,习近平總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1] 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强调,“要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2022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在教育信息化首场辅导报告会上强调“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3]提升数字化水平和推进信息技术建设,是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具有灵活性、可伸缩性、生成性、创新性等优势,能够适应复杂环境, 运用于不同的场景,覆盖更广泛的领域,突破时空限制,[3]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 VR、5G 等技术赋能乡村教育,可以改变传统乡村学校的存在方式,加强区域间、校际间的联系,实现区域间的无限“连接”与交互,弥合城乡之间发展条件上的鸿沟,缓解乡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家庭支持乏力、乡村社会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1.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支持不足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在分配资源时遵循先城市后乡村的逻辑,城市在获得充分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人口出现了跨域的失衡流动,进一步导致乡村教育发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具体表征为:乡村社会难以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来吸引优秀的人才参与乡村教育,有限的财力难以为乡村教育提供发展所需的物质保障,不良的乡村社会环境影响着乡村教育的创变与发展。

(1) 缺乏稳定的师资支持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力支持,尤其是优质人才的支持。一段时间以来,乡村既难以吸引优秀教师前来工作,现有的乡村教师又不断流失,乡村教育的发展难以获得人力上的支持。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原因有五个方面。 一是乡村生活体验不佳。乡村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生活条件比较差。教师入职乡村学校,工作与生活环境都难以与城市媲美,教师心理落差比较大,加之乡村与城市空间上的差距与地缘上的疏离进一步消解了年轻教师对于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期待。[4]二是教师待遇总体不高。相关调查表明,乡村教师的平均实际“到卡冶工资收入每月仅2500元左右,小学二级乡村教师的基本工资每月仅 1950 元左右。[5]仅有25.7%教师表示对自身待遇满意,53.3% 的教师表示不满意,21% 的教师感到一般。[6]三是教师发展机会不足。乡村学校培训与学习机会不足,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困难,专业成就感较低。四是编制难以落实。很多乡村学校教师编制超过了标准编制,但由于教师的结构性短缺,导致乡村教师仍处于缺编状态。[7]没有编制,教师工作缺乏安全感,难以安心从教。五是乡村年轻教师婚恋难问题。乡村教师窄化的工作和交际空间,导致出现婚恋困难的问题,许多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得不想办法调往城市。 城市能够带给他们更大的圈子、更好的待遇以及更优的子女教育,所以乡村教师的流失率居高不下。一项针对北京、宁夏、河南等乡村教师离职意向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城市、省城学校有离职意向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 36%、40.24%、15. 85% 。[8]可以说,优秀的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 缺乏充足稳定的财力保障

乡村教育缺乏充足而稳定的财力支持,这既有乡村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也有财政投入的原因。当前义务教育的教育财政投入依旧采取“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冶的制度,财政负担责任主体转移到了县乡两级,国家总体上对财政的控制权没变,但分担的经费比例却变小了。[9]这样的教育财政投入格局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失衡状态。一方面,以县为主,使得县级财政压力增大。不少县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财政收入在维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投入之外,对教育投入的比例少之又少,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尤甚。 另一方面,在县域内,基于先城市后乡村的原则,在财政支持上,对乡村学校的投入比例明显小于城市,乡村学校最终能够得到的财政支持非常有限。虽然国家基于补偿性原则,采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支持乡村教育发展,但不少乡村学校的财政状况依旧入不敷出,大量学校面临严重的债务问题,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遭遇了极大的困难。

(3)缺乏有力的文化环境支持

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主要表现为内部和外部文化环境。就内部文化环境而言,乡村学校在长期低质量的办学中形成了学校贫困组织文化,这一文化影响着乡村学校的发展信心,消解了乡村学校自主发展的动力,制约着乡村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就外部文化环境而言,乡村学校代表的城市文化、工业文化被视为中上阶层的主流文化,这一文化与乡村底层“读书无用论”群体所代表的底层文化格格不入,发生了强烈的冲击与碰撞,[10]不利于乡村学校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在总体不利的文化环境制约下,乡村教育的推进受到牵制,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2.乡村家庭普遍对学校教育支持不足

一方面,乡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支持普遍缺乏专业性。大部分乡村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对孩子的教育期待较低,无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使得家庭教育與学校教育之间发生断裂。[11]另一方面,乡村家庭在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普遍缺乏完整性。Laureau在对美国中产阶级、劳工阶层和贫困家庭长达数十年的跟踪观察和访谈中发现,中产阶层采用“协同培养”的方式,家庭参与孩子教育的全过程,劳工阶层和贫困家庭采用的是“成就自然成长”,也即所谓的“放养”方式,认为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具有无限责任,不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12]在我国,很多乡村家长主要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生计,能够给予孩子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家长给孩子无限制自由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无限制的责任,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不够,造成家庭对于乡村教育的支持普遍缺乏完整性。

3.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缺少社会教育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教育资源如文化体育类场馆设施,以其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真实的学习体验、互动的学习实践、自由的学习时间和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等优势为中小学教育提供充分的支撑。[13]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部分基础建设都服务于基本生活与生产保障,在交通、通信、电力设施方面投入较多,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体育馆等场馆建设的数量不足,类型单一。 单调的乡村设施难以为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社会教育资源,也加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

二、技术赋能乡村教育突破既有障碍的优势

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拉近了人们的时空距离,缩小了因历史和现实所造成的城乡差距,进而弥补家庭对乡村教育支持的不足,丰富乡村社会教育资源。

1.技术突破时空区隔,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赛道

首先,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区隔,实现区域间教育协同发展,解决乡村学校人力不足的问题。乡村地区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等成为人才进入乡村的阻力,寄希望于传统的政策支持、资金倾斜、师资引进等方式来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路径成本巨大,短时期难以扭转乡村发展的人力困境。[14]技术赋能乡村教育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乡村教育人力不足的发展瓶颈。细言之,利用技术手段将录制好的微课、MOOC资源共享给乡村学校,同时采用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双师课堂、同课异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等可以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15]改善乡村学校的人力资源问题。

其次,比起传统资源,技术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新资源,费用低、易获得,能够缓解乡村教育发展财力不足的问题。技术赋能学校仅需要通过投入较少的资金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 和 VR 等技术,打造仿真的物理空间,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建设具有同样教育功能的虚拟场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财力不足对乡村教育发展的阻碍。

再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先进教育理念进入乡村提供了条件,助力乡村育人环境的整体优化。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乡村学校更容易获取外界成功的教学、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从而激活乡村学校组织变革,更新固有的价值定位与办学模式,引起学校的创变。另一方面,技术为家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机会。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家长使用智能终端率大幅提升,通过终端安装学习类 app 和订阅教育类优质音视频、文章,家长能够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读书无用冶的错误想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有助于优化乡村社会育人环境。   2.技术赋能乡村教育能弥补家庭对于乡村学校教育支持不足的短板

首先,技术赋能乡村学校可以保证家长及时、充分地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解决家长在学生学校教育中缺位的问题。家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由于缺乏必要的协同机制,加之乡村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或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家庭教育,也难以为学校提供孩子在家中的行为习惯、学习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不利于学校制定科学的课程计划,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提供适切的教学内容等。通过技术手段,搭建学校、家庭、学生沟通的平台,家长与学校、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家长能够实时沟通与交流。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家长家庭教育反馈等数据的解读分析,学校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发现学习的薄弱环节,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方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其次,技术赋能乡村学校能够提高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专业性。 乡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技术赋能乡村学校,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己的教育专业性。如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家庭教育模块,乡村家长可以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未来,在既有平台的基础上,乡村学校不仅可以上传视频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新功能,增加在线答疑和指导,让家长通过手机就可以登录平台,掌握规范科学的方法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升其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家庭更好地参与学校教育。

3.技术赋能助推城乡之间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

为了解决乡村社会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乡村学校可通过现代 3D 呈像、VR/ AR 等技术,将城市场馆资源以数字化形态呈现出来,改善乡村社会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只需要通过终端账号访问数字平台即可进入数字化虚拟场馆中,可以观看展览、鉴赏音乐、与第三方互动交流,从而更好地拓展认知,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丰富生活内容,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

三、技术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1.以技术为支撑,建立区域间资源共享的常态化发展机制

(1)加强教育新型基础建设,保障区域间教育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的前提是需要较高水平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来作为保障。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作了界定,指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 可信安全 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16] 2022年教育部再次把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推进。[17]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包含支撑区域间教育资源传递的硬件和软件,是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基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开启了数字教育的新时代和新局面,中小学线上课程全面铺开。在进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乡村学校教育信息技术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硬件设备和网络不兼容等问题大量存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渠道不畅通,乡村学生无法参与网络课堂的现象较为突出,改善乡村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因此,要保障资金投入,不断改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环境、智慧校园、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筑牢数字基座;要不断地夯实数字硬件建设,优化数字软件建设,使得区域间资源共享顺利实现,促进区域间资源的均衡配置,助力乡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2)建立常态化的资源共享机制,确保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性

乡村学校为解决人力、财力不足、环境不利、优质资源不足等问题,可以利用技术实现城市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对接,通过专递课堂、双师课堂等方式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校与接收校之间线上资源的共享,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为了保障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性,要对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人员安排、供给校与接收校之间的权责、供给的方式、供给资源的范围与种类等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建立明晰的供给方案,促进学校之间能够不断地优化资源供给的内容与方式,利用资源共享的契机,全面发挥优质学校的引领带动作用,保证区域间优质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性。

(3)建立数字资源管理机制,保证乡村学校数字资源高效利用

为了能够高效利用共享的教育资源,需要建立科学的资源管理机制。一是要科学地规划资源供给校与接收校的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在专递课堂、双师课堂等方式进行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需要城市资源输出校和乡村资源接收学校进行同步教学,供给校主讲教师利用技术在线直播教学,资源接收校实施同步教学,学生按照供给校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课堂的学习和作业的完成,乡村学校教师参与资源供给校教师的课前备课、教研活动,组织并完成本校的教学工作。资源接收校在课程安排、工作调度上要和资源供给校保持一致,否则会因为时间冲突影响教育资源的共享,造成优质资源共享失败。 二是要建立运用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的激励制度。 在数字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至乡村学校后,依旧存在教师偏向使用传统资源,对新技术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热情不高的问题。[18]因此,要通过引领乡村学校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鼓励乡村学校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开发新的教学和课程资源,用好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以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    2.建设家庭教育、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数据支持平台

(1)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数据平台,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在传统办学过程中,乡村社会、乡村教育、乡村家庭各自为政,未能发挥好三者协同的作用。 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家庭、社会、学校三个主体只需要一个终端就可以在平台上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教育,表达各自的需求与建议。 这能极大地提高家庭、社会参与乡村教育的积极性,保证各教育主体参与学校教育的完整性。

(2)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为乡村教育的开展提供依据。学校教育理念的确定、课程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培养与评价都需要基于“证据”,而数据具备完整的“证据”功能。数据可以驱动乡村学校的管理精准化,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数据反馈。家庭对于乡村教育支持的不足,导致学校难以掌握学生课外总体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课程教学决策、學生的培养与评价的各环节只能基于感觉、经验、常识来进行,难以实现对学生的精准管理、指导和培养,影响学校管理和教学决策的准确性。 大数据平台通过监测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并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产生的数据进行解码分析,能够真实再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校则根据数据的反馈来对学生进行管理,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能够在评价与指导学生上更加客观和精准。

3.提升乡村学校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能力

(1)提升乡村学校数字化资源的可担性。通过技术赋能乡村教育,建造与城市实体场馆孪生的虚拟数字场馆等解决乡村社会教育资源不足的一系列举措,必须要考虑到乡村学校的承受力。乡村学校的经费原本已经捉襟见肘,因此,必须要通过专用资金的投入来保障资源共享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支出,才能确保乡村学校能够负担得起资源共享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开支。

(2)确保区域间共享资源的匹配性。城市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相差悬殊,学生素养、教师水平也存在差距。 因此,在进行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时务必要保证资源适合乡村学校的现实需要。乡村学校不仅要明确其资源的缺口,更需要清楚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实现资源的精准对接,从传统的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实现优质学校共享资源与乡村学校所需资源的精准对接。

(3)提升乡村学校的信息化能力。资源共享实现之后,需要提升学校使用技术和数字资源的能力。学校管理者要树立运用技术实现智慧管理的意识,提高管理的效率。 教师要提高运用技术教学的能力。相关研究表明,年龄越大的教师信息化能力越薄弱,另外,教师们在运用技术上的自我效能感较低,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得还不够充分。[19]学生要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信息时代,技术飞速发展,知识呈现指数级增长。在学校中,学生学习的渠道、方式更加多元,乡村学校需要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素养,利用技术进行知识的学习。此外,乡村学校还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技术培训,总体提升乡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水平,引导各主体利用数字化技术这一驱动要素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本土潜在教育资源的开发。

乡村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契机。在未来乡村教育发展过程中,乡村教育需要探索出技术与教育新的结合点,不断地运用技术促成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发挥育人合力,树立乡村技术赋能乡村教育的自觉,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来夯实乡村教育的社会基础,提高乡村家庭参与乡村教育的专业性和保障参与乡村教育的完整性,丰富乡村社会教育资源,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EB/OL].(2021-05-30)[2023-05-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

tics/2016-05/30/c_1118956522.htm

[2]李由君,韩卓希,乔天宇,等;.数字化转型中的国家治理变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03):51-6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举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暨教育信息化首场辅导报告会.[EB/OL].(2022-05-20).[2023-05-16].http://www.moe.

gov.cn/jyb_zzjp/huodong/202202/t20220221_600942.html.

[4]蔺海沣,王孟霞.乡村青年教师获得感如何影响其留岗意愿——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02):59-75.

[5]庞丽娟,杨小敏,金志峰,等.构建综合待遇保障制度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J].中国教育学刊,2021,(04):34-40.

[6]马飞,张旭.《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背景下的教师工资待遇满意度调查——基于全国11个县2888份问卷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7,(07):10-14+9.

[7]郝文武.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亟需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32-37.

[8]顾明远,檀传宝.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

[9]文少保,张芋映.优质均衡视角下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21,(05):9-14.

[10]刘焕然.从外延式到内涵式: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的价值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9,(04):28-33.

[11]樊晓杰,林荣日.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实证研究——以我国东中西部10个贫困县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21,19(05):81-88.

[12] LAREAU A.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M].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11.

[13]付积,王牧华.论中小学场馆学习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2):64-71.

[14]陈丽,李波,郭玉娟,等.“互联网+”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5):5-12+27.

[15]朱伯东,黄琼珍.技术赋能下帮扶薄弱学校发展的“多维协同”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05):122-129.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 (2021 - 07 - 20) [2022 - 01 - 23]. http:/ / www.moe. gov. cn / srcsite / A16 / s3342 / 202107 / t20210720 _545783. html.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 2022年工作要点[EB/ OL]. (2022 - 02 - 08) [2022 - 05 - 24]. http:/ /www. moe. gov. cn / jy b_ sjzl / moe _ 164 / 202202 /t20220208_597666. html.

[18]王静贤,罗江华.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乡村教师教学资源使用意向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2,(04):116-124.

[19]何文濤,庞兴会,朱悦,等;石倩.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3):92-101.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