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片的力量:多类型短片的中国故事表达

2023-07-26赵俊丽

传媒 2023年13期

赵俊丽

摘要:微时代下的视频影像呈现出更加多元复杂的景象。介于长片与短视频之间的短片,曾扮演过尴尬的角色,无法获得短视频的高流量与变现,也难以走进院线,赢得票房。近年来,随着短片节的涌现、拼盘电影的火热、多部短片获奖国际赛事等多重影响,短片迎来了发展机遇。本文力图以宏观多维的视角,探讨短片与中国故事的关联,从内容、影像及媒介三个层面探讨中国故事表达。

关键词:多类型 叙事风格 多元影像 媒介平台

电影诞生的标志是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短片《工厂大门》,短片的历史久远,并且伴随着电影的不断发展枝繁叶茂,在享誉全球的国际电影节中均设有短片单元。而在当下的中国,短视频和微电影的流行,使得“短片”概念日益模糊。传统意义的短片是时长在40分钟以内的短小精悍的电影总称,即使是现在,美国奥斯卡短片奖仍以此为标准。与此同时,“短”的概念也在朝另一个方向延展,以秒为单位的短片开始大量涌入,美国著名的短片电影节Aspen Shorts Fest开始举办30秒短片竞赛。可见,短片只是相较于长片的一种称呼,在国际上至今没有统一的规定。而在中国流行的微电影和短视频是基于互联网媒介形态下的“特殊短片”。微电影指剧情类短片,往往极具商业广告属性,短视频则是更短的短片,具有全民参与的特点。

关于短片的类型划分,同样缺少准确的界定。除了剧情短片、纪实短片、文艺短片、动画短片、广告短片、公益短片,实验短片、奇幻短片、超短片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不断拓宽短片的边界。总结来看,短片可以按内容主要分为剧情短片和非剧情短片(纪实短片),前者包含了所有带有主观叙事目的和虚构剧情情节的短片,后者则是使用真实素材创作的短片;按拍摄形式则可分为真人短片与动画短片,这也是国际赛事的主要划分依据。

当前,中国短片发展丰富多元但质量参差,两极化趋势日渐明显,一方面通俗化短视频十分火爆,另一方面更多的艺术性短片在国际赛事崭露头角。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向“高质量”转型将成为短片行业新发展趋势。本文想要探讨的正是这种“高质量”短片所讲述的中国故事,试图在推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层面上,探求短片的更多突破,发挥短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力量。

一、内容表达:民族文化叙事与作者叙事的互补

有学者指出,随着现代性运动遍布全球和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独具自身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宝库中有着极其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资源,确立其文化主体性问题成为新时代的重大历史课题。短片作为精神审美文化层面的文艺作品,应彰显中国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内涵,从多维度的文化内涵中塑造中国形象。

从当前国内的多类型短片来看,其内容首先集中指向传统文化,走向民族文化叙事,尤其以动画短片见长。“国风动画”俨然成为当下高流量法宝,其特点为运用中国传统技法展现中国故事,表达出传统之美、情感之美、语言之美,实现传统文化的还原复刻。比如,在B站大火的《中国唱诗班》系列公益动画片,以古诗词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融合诗词文化、年节文化、饮食文化、耕作文化等,将渐失的春节记忆、红豆痴侬的文人浪漫、临行密密缝的母爱、士以身报国的家国情怀等中国故事一一呈现。这类以古典文学作品为基础的创作,在内容上更多是基于古代神话、名著经典、历史传说等传统文化IP的改编与再创作,呈现出传承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价值观建构。

在传统文化宣传中,广告短片自带迎合观众的属性,更容易被大众熟知。以苹果手机为代表,从2018年至今,连续五年在中国春节前夕推出短片《三分钟》《一个桶》《女儿》《阿年》《卷土重来》,邀请知名导演,使用其最新产品拍摄,在自身品牌宣传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内容聚焦中国传统年文化,展现城市化视角下人与故乡牵绊的同一情感主题。剧情短片以2019年火遍全网的《啥是佩奇》独具代表性,依然是春节团圆主题,并融合“佩奇”元素,实现农村景观与城市流行文化做混搭的“反差叙事”,引起广泛共鸣。虽然内容通俗浅显,但不失为传统文化创新的当代表达。

而在专业舞台上,一些更具“作者”色彩的短片备受瞩目,这些短片主要活跃于各大影展,成为专业人士的内部交流对象,与普通观众的审美趣味形成分野,其共性在于不再局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构再现,而是充满个人化的思考与表达。如获得多个奖项的动画短片《白鸟谷》,扎根中国文化,以小见大,从描绘主角追寻白鸟的故事出发,诠释关于生命轮回、阴阳制衡与和谐共处的主题,引人深思;入围奥斯卡提名的《折枝cage》,作为一部关于东方女性命运轮回的前卫之作,极具庄周梦蝶东方美学品格,对东方文化进行了审视和思考;剧情短片《寻牛》探讨当下藏民信仰背后的真实人性;《歧路父子》以另类视角关注阿尔兹海默症,并体现对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思考;纪实短片《我的爷爷奶奶》讲述两位年近九十的老人一生扎根土地、相识相伴的故事,生动展现那一代人的中国形象;《山羊胡子》关注一位自幼残疾的农民在真实生活与诗意的生命状态之间游走的互文交织;文艺短片《下午过去了一半》用影像诠释东方日常生活的感受;《海边升起一座悬崖》展开一次离别前的重游,充满哲思,饱含对中国土地的诗意与深情。不难发现,这些“作者型”短片在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的母题下,更关注多元立体的当代故事与个体感受。“中华文明认为最伟大的道理、最深刻的意义就在凡俗社会”,他们在时代变迁中找寻关注的对象和表达的切入口,并传达出浓郁的导演个人风格。

从整体样貌来看,走近大众视野的民族文化叙事与相对小众的作者叙事互补交织,共同构建中国故事的全面图景。华语短片应敢于直接表达本土文化,扎根民族文化土壤,精准把握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文明新形态提供重要支撑,实现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信自强。

二、影像表达:传统中国意象与现代多元影像的互融共生

影像表达是独具个性的影像视觉文化,关乎不同国家、文化、民族的审美旨趣和叙事韵味。传统的中国美学注重对“意”和“象”的追求,不仅是书法、绘画、詩歌等文学艺术作品在追求“立象以尽意”,视觉化的影像表达自然沿袭。“意”体现了意蕴、意境,其中既涵盖了画面表达,又包含了叙事韵味。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讲究隐晦的表达,因此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留白,追求虚实相生,意境深远的艺术风格。“象”意味着形象、象征,承托“意”需要的具体形象。

国风动画的内容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加之在影像表达方面不受实际拍摄的局限可以穿越千年,从上古传说至近人词话,因而对于表现中国意象具有先天优势,画面更加肆意洒脱。《百鸟谷》以白鸟为“象”,山谷中自由飞翔的鸟儿正如少年追寻的意志,追求白鸟的过程亦如寻找自我的成长经历。画面以氤氲的彩墨画呈现中国传统绘画之美,声音上与箫声搭配,抽掉所有台词,完全留白,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表达“言未尽而意高远”的深远意境。《长生殿》融合昆曲的唱腔、小篆的字幕和敦煌的画风,极富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和意境。《中国唱诗班》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的写意方式,并严谨细致地将建筑、服饰、妆发、语言、风俗、环境等历史背景和中华文化符号一一精准还原,做到真实可考的影像呈现,还原一首首古诗的意境之美。

真人短片虽不及动画短片的影像优势,但同样追求扩充画面之外的想象空间。2021年,获得柏林银熊奖的《下午过去了一半》,在流畅的镜头调度下,吸取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留白”特点,讲究台词、动作、构图上的留白,没有强烈的情感起伏和惊艳的视觉冲击,在平平淡淡的生活琐事记录中展现了静谧的东方夏日幻想。2022年,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两部短片《地儿》和《海边升起一座悬崖》,在影像上讲究画面的构图与美感,注重特殊色彩与影调的营造,传递一种具有种诗意的浪漫主义。哪怕是纪实短片,同样具备充满东方意蕴的影像风格。《我的爷爷奶奶》和《山羊胡子》同属乡村题材,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中国人含蓄又诗意的生活。片中凝定的长镜头,平衡、稳定的画面构图,都使影片节奏舒缓而流畅,呈现出一种均衡、稳定的中和之美,让人不自禁地想到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这些短片,借用中国传统诗画的艺术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勾勒出一幅幅含蓄、淡雅、充满写意风格的画面,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无穷韵味。

还有一些作品则自觉地寻求东方审美意象与现代多元影像的融合与表达。《中国唱诗班》在还原古诗意境的同时,人物的造型和上色运用比较现代的赛露露风格,力求在这两种迥异的风格中寻找平衡,探寻新的国风表现方式。而一些关照现实的作品,如动画短片《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以独特的个人化视角,缓缓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折射中国社会现实,影像上反差性地运用饱满的构图和浓重的颜色,偏静止的镜头,打造梵高式画风,用令人无法忽略的生猛创意与突出的个人风格传达“对于童年质感的怀念”的情绪与意境,作为一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毕业作品,体现出新生代导演对影像表达的独特审美趋向。而奥斯卡获奖短片《包宝宝》的成功,则对多元影像结合提供了更明确的注脚。这是由加拿大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执导,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一部中国题材短片,讲述中国式父母含蓄而深沉的爱。该片极为注重多元化的视听语言表达,配合故事的起承转合,情绪变化,画面精心设计多景别、多镜头切换,配合恰到好处的冷暖色调与光影变化,丰富视觉层面。在声音上摒弃传统对白,主调钢琴搭配极具中国特色的琵琶、古琴、二胡等配乐。在保证中国故事情感内核的基础上,透过影像最大程度地将大量的中国元素与西方风格、理念融合,间接迎合全球化语境,有利于打破文化隔阂,增强向外的感染力。

三、媒介表达:网络新媒体与传统线下活动的有机结合

“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自媒体环境下,具有一定长度的短片平台较为集中,一是集中于内容多元的网络视频平台哔哩哔哩网站(简称B站),B站通过与影视公司合作、直接收购等方式积累短片资源。同时,因其平台时长不受规约,集聚了众多深耕内容的创作者,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资源共享,而是对优质短片予以深度解析,俘获大批影视爱好者。二是集中于专门的影视内容平台新片场,该平台致力于将世界范围内最热门的视频聚合起来,达成优质内容的展示,注重原创、专业性强、绿色高清是其突出特点。许多其他平台无法搜索到的优质短片在新片场均能找到。同时,新片场为了加强媒介传播,做出多种尝试。如从2020年始,其与短视频MCN逻辑打通,创作人发布的内容渠道不断拓宽,在抖音、快手以及爱优腾等视频平台上实现传播,形成联动。另外,新片场打造的线上线下联动模式,进一步拓宽了短片的媒介表达。自2016年起,新片场每年举办NEW ERA青年电影季,并联合国内外各大电影节输送作品。这类活动对于青年电影人的发掘、扶植無疑是不可多得的助力。

近几年短片市场的回暖现象表现明显,曾经的短片更多以电影节其中的一种类型来参与,如北京国际大学生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IM两岸青年影展等,而近几年专注短片的活动层出不穷,如北京国际短片联展、杭州青年影像计划·金荷奖、厦门的“HiShorts!”、Minute短片节等。网络平台也不断涌现,如NOWNESS意图实现短片盈利;Cathayplay作为一个专注华语独立电影的平台,也在不断地收购短片;AnMo打着“首个短片、短剧平台”的口号上架;等等。

而在传统的长视频平台,一种综艺与短片联合的形式悄然而生,如2021年的《导演请指教》和《开拍吧》实现了综艺体量下的多类型短片呈现。虽然因作品的低俗浅表化表征、过度娱乐化的综艺呈现等理由被种种诟病,但它让观众通过综艺这扇“窗”看到中国故事的短片视阈表达,拉近短片与观众的距离。如《导演请指教》中曾赠导演根据《大话西游》改编的《爱情》,德格娜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回到伯勒根河》,尝试中国传统故事的当代化表达。《开拍吧》则是导演自带剧本,以第一视角对当代社会中的普通人乃至特殊群体予以关注,体现出当代青年导演的创作偏好。

从传播媒介来看,不同类型的传播平台纷纷参与着短片的媒介表达,但也存在传播渠道窄化的问题。从媒介产出的内容出发,内容深度难以释放是其传播困境,即那些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的优质华语短片,几乎在国内媒介平台无一例外找不到片源,只在线下一些电影节展进行展映,如何实现优质内容的广泛传播仍待管理层及相关机构更多的思考。

四、结语

贾樟柯导演曾说:“短片是电影最初的形态,电影史本身就开端于短片,90分钟的长片则是电影商业化后的产物。”短片与长片紧密相连,对于创作者自我表达的输出来说,甚至更纯粹,有着独特属性和表达潜力。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电影行业来说,以短带长,传递中国深层次的文化思想与特色,进而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将成为未来的发展之路。

作者系天津传媒学院影视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2]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3]赵柄.短视频时代下影视短片的媒介融合困境与传播契机[J].影视制作,2021(10).

[4]牛光夏.近十年中国院线纪录片的发展趋向[J].民族艺术研究,2022(02).

[5]管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民族文化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旨归[J].学习与探索,2021(09).

[6]武琳.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探索——以奥斯卡短片《包宝宝》为例[J].视听,2020(12).

【编辑:朱垚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