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花与兰花
2023-07-26孙玫
孙玫
摘 要:1999年7月,全本《牡丹亭》首演于美国纽约的林肯表演中心艺术节,堪称是浩大的戏剧艺术制作。当年它曾先后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巡回演出,后来也在新加坡艺术节举行亚洲首演,可谓轰动一时。但是,全本《牡丹亭》出现了一些与昆曲无关的内容:部分剧目用苏州弹词(即曲艺)而非用戏曲的方式来表演,一些表演者是地方戏演员而非昆曲演员,出现了不少跟昆曲无关的中国民俗场景。青春版《牡丹亭》则从编剧、导演、表演、到音乐、舞美等方面,形成了一条龙的精英创作团队,在每一创作环节上都是精益求精。同时,青春版《牡丹亭》也不像全本《牡丹亭》那样求全、求大,而是只采撷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精华部分,彰显了汤显祖原作中最精彩、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虽然青春版《牡丹亭》也有轰动的海外演出,但它更多地是在中华本土大面积地巡回演出,尤其是大学校园,从而使得昆曲扎根于年轻学子的心中,这一举措对于昆曲的薪火相传,无疑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昆曲;全本《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
中图分类号:J8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3)04-0081-04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3.04.010
本文所论的全本《牡丹亭》不是指汤显祖的55出《牡丹亭》的文本,而是指美国纽约的林肯表演中心①投下巨资、由美籍华人导演陈士争制作导演、号称全本《牡丹亭》的演出。为什么说这一戏剧艺术制作是“号称全本”呢?后文将会作出解释。这一项目本来是1998年林肯表演中心跟上海市文化局合作的,但是后来由于双方在创作理念上的分歧巨大而终止。[1][2][3]而后陈士争另起炉灶,以个别邀约的方式,把上海昆剧团的旦角钱熠、笛师周明和北方昆曲剧院的小生温宇航邀请到了美国,同时也在美国招募了一批原本已经旅居美国的中国戏曲演员(并非昆剧演员)和其它艺术工作者,排练,制作,最终于一年之后在林肯表演中心的艺术节开幕演出。随后,这个全本《牡丹亭》又先后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巡回演出。[4]
20多年过去了,回顾当年全本《牡丹亭》的舞台演出,可以说只有在20年多前,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的那个历史关节点上,才会在西方的舞台上出现这样由西方人投巨资制作的中国戏剧演出。1998年,林肯中心为全本《牡丹亭》投资50万美元。参见蔡颖:《连演三天三夜方能演完全本〈牡丹亭〉搬上舞台》,载《扬子晚报》1998年4月2日,第5版;越明:《〈牡丹亭〉风波之两面观》,载《联合早报》(网络版)1998年8月9日。在20世纪的1998年,50万美元可以说是一笔巨资。如果以20年为时段来审视:40年前,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1970年代的末期和1980年代的初期,中国在国际上还不太引人注目,彼时当然不会有人有愿意去投资如此浩大的文化盛事;20年前,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的经济已经起飞,并且呈现出愈来愈强劲的发展势头,与中国相关的题材也随之越来越为西方的文化界所看重。例如,1998年中外合作创作演出歌剧《杜兰朵公主》,1998年华特迪士尼制作动画片《花木兰》,2001年,电影《卧虎藏龙》在第3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奖,2008年,梦工厂制作动画片《功夫熊猫》,等等。至于20年后的今日,则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恐怕再也不会有西方人像当年林肯中心投巨资全本《牡丹亭》那样,去操办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巨型活动了。个中原因与本文所论无关,故不再进一步论述。
当年林肯中心愿意大手笔花费巨资排演制作全本《牡丹亭》,这或许多少还与西方人某种猎奇、某种类似观赏大熊猫的心态相关。君不见,该制作大打“全本”的旗号,并以此作为卖点。事实上,在西方戏剧中是不存在像中国明代传奇那样动辄几十出的浩大体制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面不就说过,悲剧演出的时间不超过太阳一周,也就是指白天。[5]亚里斯多德的这一说法后来被古典主义曲解为“三一律”中的“时间律”,严格规定剧中的故事,即演出所要表现的内容(而非演出自身所需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如此一来,剧作演出的时间必然也就更短了。
全本《牡丹亭》于2003年2月春節期间,在新加坡艺术节举办亚洲首演。当时笔者已经离开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职于新西兰的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但是那年正逢我休学术假,回新加坡做研究。新加坡的华文第一大报《联合早报》得知后,就抓我的差,约我写一篇关于全本《牡丹亭》演出的剧评。因此缘故,我遂将这部大制作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一共是六个演出时间段,每次3小时左右,共计超过18个小时。持平而论,这么大的一部戏剧演出制作,能够争取到庞大的经费,在海外组建起完整的创作团队,最后成功上演并巡演多国,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是吃螃蟹的第一人。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全本《牡丹亭》的问世要早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5月,中国的昆曲和印度的库提亚特姆、日本的能乐等(一共19项),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Masterpiece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有引领风气之功。
本文开篇提到,这一戏剧艺术制作是“号称全本”,因为它虽然把汤显祖的55出《牡丹亭》全部都搬上了舞台,但是其中第14出“写真”和第26出“玩真”是用苏州弹词(即曲艺)而非用戏曲的方式来表演的。除此之外,陈士争自然不可能在美国招募到全班人马的昆曲(甚至是京剧)演员,所以全本《牡丹亭》中的一些表演者是地方戏演员,比如,川剧演员,一开口念白就是川味儿。不过,这在欧美演出是没有关系的。就像电影《卧虎藏龙》中,周润发说的是香港腔的普通话,杨紫琼说的是马来西亚华语,而章子怡则是一口字正腔圆的京腔,这些凑到一块,在说中文的观众听起来,南腔北调,多少会有些不大顺耳。可是对于不懂中文的欧美人来说,完全不是什么问题。
前文还提到了西方人猎奇、观赏大熊猫心态的问题。全本《牡丹亭》中出现了不少跟昆曲无关的中国民俗场景。比如,踩高跷、耍武术、抖空竹、跳猴皮筋等。还有,导演让演员在舞台上刷马桶,然后居然还把马桶里的水往舞台前的池塘里倒。全本《牡丹亭》在舞台前方安置了一个很大的池塘,还在其中放养了一对活的鸳鸯。这就只能是一种恶趣了。陈士争很聪明,也很善辩。他曾说,我并不是在排演昆曲啊。他的回答很巧妙,但是这并不能够服人。因为大家都知道,不同的戏曲剧种的重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声腔和它的主伴奏乐器。一听到板胡,就知道是梆子;一听到高胡,就知道是广东大戏;而一听到京胡,自然也就明白了那是皮黄。既然全本《牡丹亭》采用了叶堂的曲谱,以曲笛作为主伴奏乐器,又由昆曲演員担纲主演,那么人们就有理由把它当作昆曲演出来看待。
当时大家对钱熠比较看重,但是笔者的剧评对她却着墨不多,因为她没有达到我心中已有的一个很高的艺术标准——那就是我曾经看过的正值盛年但尚未有全国声誉的张继青演出的《寻梦》。1981年秋,纪念昆剧传习所六十周年,昆曲界群英齐聚苏州,争奇斗妍。例如,俞振飞、郑传鉴表演的《千忠戮·惨睹》;又如,上昆的新编古装戏《钗头凤》——由计镇华饰陆游,华文漪饰唐婉,蔡正仁饰赵士程;而张继青呈献给观众的则是《牡丹亭·寻梦》,她独自一人载歌载舞四十多分钟,唱作极佳,把台下的观众看得是如痴如醉。那可不是一般的观众,都是些专家学者(如张庚、郭汉城),还有当时各大昆曲团(上昆、苏昆、浙昆、北昆、湘昆等)的同行们。不过,我对温宇航的评价很高。这篇剧评,《联合早报》要求我不能超过2000字。然而,我在文章最后专门用了一段来写温宇航:温宇航是不可多得的小生。戏曲演员须从小习艺,男性变声期长,不易平安度过,比起女演员来,能以唱见长的男演员不多。温宇航有一条穿云裂石的好嗓子,全本《牡丹亭》又为他提供了用武之地。于是,观众看到的就不再是折子戏中,那个只是杜丽娘爱情陪衬的俊雅书生,而是有爱有恨、敢作敢为、七分倜傥三分狡黠,落魄时一肚皮块垒,得意時满面春风,活脱脱的柳梦梅。[6]
至于青春版《牡丹亭》,迄今有关它的文字已经是汗牛充栋。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类搜寻、统计,与“青春版《牡丹亭》”相关的文章共有1921篇。这些文章从排练、演出、翻译、传播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青春版《牡丹亭》。为了不落窠臼,这篇短文另辟蹊径,在介绍全本《牡丹亭》的基础之上,将青春版《牡丹亭》与其作一对照,从而从另一视角来观察、审视青春版《牡丹亭》的特色。
如前所述,青春版《牡丹亭》走的是和全本《牡丹亭》不同的另一条路径。曾有记者采访白先勇后作如是说:“白先勇认为陈士铮原文如此,并非笔者打字错误。的新派《牡丹亭》是一部好看的歌舞剧,而青春版《牡丹亭》则着重唱功和动作等传统昆剧艺术。”[7]而笔者则认为,若论青春版《牡丹亭》与全本《牡丹亭》之不同,更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精”,二是“深”。
先说“精”。白先勇先生以他强大的号召力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募款,调动了一流的专家。编剧、音乐、导演、表演、舞美等,形成了一条龙的精英创作团队,在每一创作环节上都是精益求精。同时,青春版《牡丹亭》也不像全本《牡丹亭》那样求全、求大,而是只采撷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精华部分,并且严格遵守这样一条原则:“改编只做减法,有秩序颠倒,但只删不改。”[8]将演出本的篇幅压缩到汤显祖原作的一半左右。“删减后戏的串场连接,很考功夫。结果改编就用了五个月。”[8]如此一来,就彰显了汤显祖原作中最精彩、最有生命力的那些部分。
再说“深”。虽然当年全本《牡丹亭》在海外引起轰动,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是在20多年后的今天,它几乎不再被提起,甚至不大为年轻的一代所知道。就好像是高悬空中耀眼的烟火礼花一样,非常绚烂,但是稍纵即逝,时过境迁之后,已经再无踪影了。青春版《牡丹亭》则不同,它也曾在美国加州大获成功,[9]而后又赴英国和希腊巡演,但是它更立足于本土大面积地巡演,特别是进入多个大学的校园演出。迄今演出已经超过400多场。假如刚过去的这3年不是因为新冠疫情封控之故,说不定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早已超过了500场。青春版《牡丹亭》进入大学校园,吸引了一大批原来根本不知昆曲为何物的大学生,从而使得昆曲扎根于年轻学子的心中。这一举措对于昆曲的薪火相传,无疑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五台山的寺院、古希腊的石雕等,几百年后,它们依然会在那里,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剧表演艺术,它是要靠一代一代的表演者的身体才能传承下去的,否则它就会失传。北杂剧不是就失传了吗?昆曲当初也是差一点就失传了!首先,假如没有1921年成立的昆剧传习所,那么就不会有“传字辈”,那么昆曲在20世纪上半叶就会失传。再者,假如没有1956年浙江的《十五贯》轰动京城,那么就不会有江苏张继青等人的“继字辈”,也不会有上海的“昆大班”和“昆二班”(或称“昆小班”),等等,那么昆曲在20世纪下半叶也就失传了。
昆曲的传承既要靠表演者,也要靠观众,后者是昆曲这朵兰花赖以生长的土壤。兰花的根要扎在那里?当然是要扎在中华,扎在年轻人的心中,如此,昆曲才能长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春版《牡丹亭》进入大学校园,带出了一批批年轻的昆曲观众,功德无量!
参考文献:
[1]
蔡颖.连演三天三夜方能演完 全本《牡丹亭》牡丹亭搬上舞台[N].扬子晚报,1998-04-02(05).
[2]林人余.《牡丹亭》赴美柳暗花明[N].联合早报,1998-06-27(17).
[3]越明.《牡丹亭》风波之两面观[N].联合早报(网络版),1998-08-09.
[4]温宇航.《牡丹亭》往今情话[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21:75-138.
[5]亚里斯多德.诗学[M]//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罗念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6.
[6]孫玫.赏心乐事,超越时空——观全本《牡丹亭》亚洲首演[N].联合早报,2003-02-12(08).
[7]张紫兰.他圆了昆剧的永恒青春梦[J].亚洲周刊,2004-04-25:51.
[8]麦哲伦.白先勇苏州捏造靓丽《牡丹亭》牡丹亭[N].联合早报,2004-04-20(06).
[9]吴琦幸.昆曲走出国门之我思——从青春版《牡丹亭》赴美演出谈起[C]//派文化与传播(第二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02-317.
(责任编辑:杨 飞 涂 艳)
Fireworks and Orchids: A Commentary on the Full-version Peony Pavilion and Its Youth Version
SUN Mei/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aiwan Central University, Taoyuan, Taiwan 32001, China
Abstract:In July 1999, the full-version Peony Pavilion was premiered at the Lincoln Center Festival in New York, USA,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massive theatrical production. At that time, it had toured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Australia, and later made its Asian debut at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rts. In short, the full-version Peony Pavilion made a sensation overseas that year. Though the youth version of Peony Pavilion took a different approach, it also has had a sensational performance overseas. Yet, it mostly toured extensively on Chinese mainland, especially oriented towards many university campuses, making Kunqu opera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young students. By thus, it undoubtedly has even more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Kunqu opera.
Key words:Kunqu Opera; The full-version Peony Pavilion; the youth version of Peony Pavi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