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地山散文《落花生》故事发生地在徐闻考

2023-07-25钟大生

闽台文化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徐闻县许地山徐闻

钟大生

(湛江市徐闻县教育局,广东湛江 524100)

许地山(1894~1941)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1922年,许地山于《小说月报》发表了著名散文代表作《落花生》。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妈妈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妈妈把花生做成好几样的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爹爹说)“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姊姊说:“花生的气味很美。”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他来吃;都喜欢吃他。这就是他的好处。”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他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来……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1]

这篇散文主要通过“种—吃—议”花生的故事,揭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落花生精神”。这是许地山思想成熟肇始。该篇散文作于何地呢?

一、《落花生》人物身世和年龄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记叙散文,分别描写了“爹爹”“妈妈”“哥哥”“几姊弟”“几个小丫头”等10多个人物。其中,“爹爹”是许南英,1855 年出生,台湾抗日爱国者;“妈妈”是吴慎,出生无考;“哥哥”是大哥(相对“姊”与“我”来说)叔酉(赞书),1884 年出生;“几姊弟”,“姊”(“姐姐”)只有一个,即葵花,1888 年出生;“弟”是二哥(相对“姊”是弟弟,下同略)叔壬(赞元),1891 年出生;三哥叔午(赞牂),1892 年出生;“我”叔丑(赞堃),1894 年出生。“几个小丫头”泛指年纪小小的弟妹:弟叔未(赞能)和叔丁(赞乔),1895 年出生;妹妹蟾花(赞化),1898 年出生。这是许南英一家人鼎盛时写照,其中“儿辈”兄弟姐妹最多时达8人,全部出镜在《落花生》中。作品中母亲慈善,父亲严爱,“儿辈”懂事,特别是“我”聪颖懂得“做有用的人”的“落花生”精神。根据作品反映这些内容,什么地方能够符合各个人物身世和年龄特征,又能够表现许地山“落花生”精神思想成熟,那就是作品写作地。

清光绪十九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1894年2月3日),许地山出生在台湾省台南府城南门外延平郡王祠(郑成功祠)一侧的“窥园”,名赞堃,字地山,乳名叔丑,排行第四。1895 年,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爹爹”许南英担任了台湾团练局的统领,与民族英雄刘永福一起投入抗日斗争,扼守台南。失败后到福建省厦门少住,再转投靠今广东省汕头市揭阳县桃都园村许氏宗族亲人。1895~1896年,“爹爹”许南英乘船独走新加坡和暹罗(泰国)之间。期间,许地山只有1~3岁,“几个小丫头”中叔未、叔丁,出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也只有1~2 岁,特别是妹妹蟾花还未出生。因而这段时间不符合《落花生》“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和“爹爹说”语境。而且,许地山的童年是“无知”的。在《我的童年》中,许地山回忆了由台湾迁往大陆揭阳那段时期的童年生活时说:“出世后几年间是无知的时期,所能记忆的只是从家长们听得关于自己的零碎事情……”[2]由此可见,许地山(“我”)不可能讲出《落花生》人生哲理性语言:“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所以许地山和家人在台南或在厦门或在桃都等地种花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文章不会作于这些地方。

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1897~1901)广东广州期间,许地山4~7 岁,一家人住在广州药王庙兴隆坊、长泰里等。其中二十三年(1897),许南英奔走在新加坡、北京和广州间。二十四年(1898),许南英在番禺县和广州府阅卷。二十五年(1899),许南英随黄和庭镇军到惠州、潮州、嘉应一带办理清乡事务。二十六年(1900),许南英到广州府陈省三委总校广府试卷,委办广东佛山税关厘务。二十七年(1901),许南英委调广东省乡试阅卷官。由于“爹爹”四处奔波,生活极不稳定。而且二十四年(1898),“妈妈”怀孕及生产妹妹蟾花,行动不便。至1901 年妹妹赞化只有1~2 岁,刚学走路和说话。“几个小丫头”中“妹妹赞化(蟾花)”不符合《落花生》“都很喜欢”“我们都争着答应:‘爱’!”等语境状态。所以《落花生》不可能作于在广州这个期间。

许南英“二十八年壬寅(一九○二),四八岁,委署雷州徐闻县”[3],当时哥哥叔酉18岁,姊姊葵花14岁,其他两个哥叔壬、叔午分别11岁和10岁,“我”许地山8岁,弟弟叔未、叔丁都是7岁,妹妹蟾花4岁。他们恰属少年儿童年龄,符合文章特定语境状态。

他们在徐闻多长时间呢?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一九○三),四九岁,卸徐闻县任,赴广州。”[4]“先生在徐闻约一年。”[5]可见,许南英在徐闻工作时间为1902~1903 年。他是1903 年什么时候离开徐闻的呢?许南英在《留别徐闻绅士》一诗中写道“三月春风惆怅甚,满城桃李未成阴”[6],就是说他在1903 年3 月春天里离开,离开时依依不舍,心里非常“惆怅”。为什么呢?因为徐闻“民风醇朴”[7],“全县绅民都爱戴他”[8]。由于徐闻“讼庭春草荫层层,官长真如退院僧”[9],工作量小,像退休僧士一样清闲,所以其“爹爹”有时间参与孩子们活动。花生生长期100~150天。徐闻花生种植一年两造,即3~7月和7~11月。1902年到1903年3月约一年离开,至少有时间种植7~11月的花生。

“我”是主角,再看其这段时间所接受教育。“我”在作品中表达的做人哲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与其“爹爹”许南英在徐闻时期对许地山言传身教影响高度契合。许南英是一位爱国者,是对国家对社会很有用的人,虽然在徐闻等工作只有一年时间,但都留下显赫声誉:“爱民,重士,有政声。”[10]“爹爹”这一切所作所为,无形中对子女进行强有力身教,激发许地山默默地做有用的人。

同时,许南英非常重视对子女言教。“为了使许地山成为一颗名副其实的‘落花生’,南英先生对其思想品格的培养是极为重视,也极为严格的。”[11]1896 年,“爹爹”开始“聘吴献堂先生教授儿辈”[12],3 岁许地山和其他“儿辈”正式接受正规教育。与此同时,许南英写了一首训示诗——《牡丹,和吴献堂先生见赠原韵》:

莫恃繁华富贵胎,已离故土出山来。瓦盆专仗栽培力,好趁春风次第开。时儿辈皆就傅。[13]

此诗写牡丹出身虽然“繁华富贵”,但“离故土”栽到“瓦盆”,要想她“好趁春风次第开”,全靠栽培力量——“专仗栽培力”。许南英用牡丹比喻人,告喻子女虽然家庭出身“繁华富贵胎”——高官家庭,要想成才必须靠后天自己努力和接受教育。“时儿辈皆就傅”,彰显了许地山“儿辈”们都认真接受了教育,思想意识有了深刻认识。

1897 年,“吴献堂先生回汕头,改聘徐展云先生。”[14]从此徐展云成为许家一个成员,直至1903年离开徐闻后去世。在徐闻期间,“公余有暇,常到书房和徐展云先生谈话,有时也为儿辈讲国史。”[15]其“爹爹”一有空常到书房和徐展云先生谈话,了解子女学习情况,交流教育子女看法,特别是思想教育问题。甚至,有时候“爹爹”亲自为子女教授国史课,诉说国家苦难历史,鼓励做人当自强,为社会服务,做有用的人——“生无建树死嫌迟”[16]。

与此同时,许地山“随父在广东徐闻小学堂读书”[17]。“爹爹”许南英“每旬三、六、九日到堂讲经史二时”,反复教育他们学生和子女要做社会有用的人:“人生无论做大小事,当要有些建树,才对得起社会。”[18]“有些建树”就是有用的人。

许南英还写诗《赠徐闻小学堂吴生文谟》教育学生和自己子女,人要做什么样有用的人:

富者恃货财,贵者恃簪组。儒者何所恃?所恃能勤苦。天生孤寒士,滔滔徧寰宇。彼苍有深意,拓此人才薮。俾之历盘错,成才贡天府。济川作舟楫,大旱作霖雨。何以读书人,镇日忧终窭。不为才人才,甘为腐儒腐?真儒自有真,富贵不敢侮。勖哉延陵生,才华亦媚妩!仲尼曾有言,人非以貌取。所以言子游,武城得子羽。[19]

簪组,冠簪和冠带,借指官宦,属体面的人和伟大的人。许南英在《田家》一诗中对体面的人和伟大的人进行了深刻批判:“嗤彼簪组人,飞萤满地走。虽有星星光,转瞬复何有!”[20]许南英嘲笑那些“簪组人”是“飞萤”,虽然“满地走”,但像星星之光般“转瞬”即逝,不可持续。这就是桃、石榴和苹果表面“伟大”“好看”,中看不耐用,容易腐烂,而花生虽貌不扬,但作用多样且耐用。

延陵,借指季札,春秋时期吴国政治家、思想家家,品德高尚,有远见卓识,为各国贤士大夫所称誉。子羽,名叫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战国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教育家。曾经因为他长相丑陋,孔子认为没多大才能。后来经过子游推荐,成为孔子著名弟子,跟从他学习的有300多人,才干和品德闻名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子羽长相丑陋,就如花生,虽然不如苹果和石榴伟大体面,但对社会有用。

《赠徐闻小学堂吴生文谟》和《落花生》,父子诗文异曲同工,写作构思、形式和主题一样。《赠徐闻小学堂吴生文谟》富贵“货财”和“簪组”,是《落花生》“桃”“石榴”“苹果”,体现的都是“体面”和“伟大”。《赠徐闻小学堂吴生文谟》“子羽”,是《落花生》的“落花生”,体现的都是虽貌不扬,但对社会是有用之才。《赠徐闻小学堂吴生文谟》主题表现的是人要做多才多艺的有用之人,而不要“恃”富贵;《落花生》主题“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体现的意思都是一样。“爹爹”许南英在对学生和子女教育是一致的。父子两者,一个用诗歌,一个用散文,通过对比表达了同一个做人道理。

“《落花生》中父亲对许地山的教育同样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所以他后来给自己起了落华生这个笔名”[21]。“不见落花生么?花不美丽,但结的实却用处很大,很有益。”[22]正是这样,许地山才把人生追求目标定格为落花生精神,并以“落华生”为笔名,矢志不移,终生不改。正因为他有“落花生精神”思想基础,才走上爱国进步道路。

许地山妻子周俟松与王盛合著《许地山与他的父亲》一文说到家教和环境对许地山巨大影响:

一个作家的成长,往往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时代的影响,本人的努力固然是主要的,但是家庭的教育,环境的熏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有时甚至对于作家思想品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落华生)的成长,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23]

正因为受“家庭的教育,环境的熏陶”,许地山思想品格早在8岁就有了“落花生精神”。

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许南英赴广州,住祝寿巷,被特授广州三水县。但他未赴任回省,就又被委赴广东钦州查案。后调任阳春县任职时间“仅六月”:“权阳春篆仅六月耳,忽奉檄调署阳江。”[24]而且期间,被委调广东省乡试同考官。许南英奔波在广州、钦州(今属广西)和阳春之间。聚少离多,缺乏家教环境。而且哥哥和姐姐基本上都属成年人了,超出了少年儿童特定语境状态。

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904~1906),许南英任广东省阳江同知,全家迁往阳江。1904年,哥哥叔酉20岁和“爹爹”同年陈梧冈长女素结为亲家,返回厦门结婚,开始独立生活。至此,在大家庭,缺一极,对“姊弟”来说“哥哥说”在话语环境中不再存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许南英先后移居广州丹桂里、步蟾坊和九如坊,姐姐葵花19岁回归家乡和黄荣结婚,这年冬死于福建家中。因此,文章也不可能作于广东阳江或广州。

综上所述,根据人物身世和年龄分析,许地山著名散文《落花生》的故事发生地就在徐闻。

二、徐闻有《落花生》中所写之典型环境

《落花生》人物活动典型环境是“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和“茅亭”。广东徐闻是否具体这个要求,我们先寻找徐闻“我们屋”在哪里。

其“爹爹”许南英在《题苏文忠遗像》(三首)序言中提到徐闻住居情况:“余以壬寅出宰徐阳,官廨湫溢,别赁东偏道观为儿辈读书舍。”[25]“壬寅”,即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宰”,出任。“徐阳”,徐闻别称,因她在雷州半岛之南端得名。“官廨”,官吏办公的房舍。“湫溢”,犹湫隘,即居处低湿狭小意思。“东偏”,东边。“道观”,道士修道的场所,或道士所奉的神庙。这句话意思是“我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任广东省徐闻县知县,所住的官吏办公的房舍低湿狭小,于是另外租赁住处东边的道观场所给孩子们做读书住宿场所”。从中可见,许南英家住两处,大人们住“官廨”,孩子们(包括家教教师)住“道观”。“我们屋”出现两处,如何理解“我们屋”究竟指哪处或同时有所指关系?

“县衙早已破毁,前任县官假借考棚为公馆,先生又租东邻三官祠为儿辈书房。”[26]许地山在《窥园先生诗传》说,“官廨”原来是“假借考棚为公馆”。由于徐闻县衙门早已经破损或毁坏,没有地方住,“爹爹”前任借考棚来使用,“考棚”成为了公馆,做为“官廨”,供官员住宿,于是“爹爹”沿袭前任住考棚——“官廨”了。考棚较低较小,改为官员宿舍就显得“湫溢”了。在《徐闻县治详图》[27]中,“考棚”位于徐闻县署东门附近署前路与后市路相交处三官祠西,紧紧并列相邻,见图圆圈处。

“三官祠”又名“三官堂”“三元堂”,是道教供天、地、水三官神的庙宇。“三元堂,在县城内,光绪三十四年,改后进为官署。”[28]三官堂,在《徐闻县治前代旧图》(“前代”指明代)地图没有出现标志,在《徐闻县治清初图》[29]中出现“三官堂”醒目三个字,说明三官堂建于清初。从“中庭悬明月,清辉照户牖”可知为前后两进式的五合院结构,分前、中、后庭,两边厢房斋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拆改,现只剩下东厢的东墙改为院子围墙,为玄武石墙,残长约63米,高2.5 多米,有至少11 个1.2 米大小、高1.5 米的窗口,墙隔一定距离存有石榫、石门框,地上遗留有石柱。“官廨”(考棚)“东邻”“三官祠”,位于今天徐闻县徐城街道办署前路22 号。两者紧紧并列,坐北朝南,一东一西,三官祠在东边,考棚在西边,处在一个院子里考棚,过去隔一道墙,但有门相通,整个占地约有8 亩。20 世纪90 年代,东边原三官祠地址盖起五层楼的法院职工宿舍,西边是考棚遗址建起4层法院办公楼。

徐闻县治详图

徐闻县治清初图

“我们屋”就在同地方的考棚和三官祠两处。“屋后有半亩隙地”和“茅亭”在哪里?许南英在徐闻写了《田家》一诗,抒发了一家人在屋后“半亩隙地”里劳动前后乐趣,有玄机可找:

落日亦云暮,躬耕谢南亩。荷锄入我户,稚子候门久。因时摘晚菘,乘兴开新酒。布席命童仆,隔篱呼亲友。颓然同一醉,不醉随所受。岂必尽十觞,何须倾一斗!中庭悬明月,清辉照户牖。嗤彼簪组人,飞萤满地走。虽有星星光,转瞬复何有!我愿隐姓名,无劳栽五柳。[30]

诗中“谢”通“榭”,意思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楼观亭榭,古代指无室的厅堂等。“谢”诗中楼观亭榭之意,泛指《落花生》所指“茅亭”。“茅亭”建在考棚后,主要是供给考官和考生考试期间乘凉休息地方,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亭已损毁所剩无几。现住在附近七八十岁以上老人都见过。在三官祠里长大至今还住在里面的邢方毅先生,附近居民冯毅老师,《赠徐闻小学堂吴生文谟》诗中的“吴文谟”之孙吴宏勇师傅等等回忆他们从小在那里玩,都见破烂“茅亭”残余石柱还矗立在考棚后空地里。曾在这里长期工作过徐闻县人民法院原院长张太炎先生也证实情况属实。

南亩,意思是农田。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谢南亩”,就是亭边或周围有农田。最近,当年专家丈量遗址,“南亩”确实至少有“半亩隙地”。许南英一家人包括“稚子”——许地山儿辈们都以劳动为光荣——“躬耕谢南亩”,“荷锄入我户,稚子候门久”。他们收获“晚菘”高兴不得了,“开新酒”“请亲友”。晚菘是秋冬种植的大白菜。《落花生》一文种植的是秋熟花生,因为二三月来徐闻难以赶上种植,七八月种花生,生长期4 个月左右,十、十一月收获——“大豆(大颗花生)盛于徐,十一月收”。接着种晚菘,生长期约2个月。这说明了一家人收花生完十一二月一种植晚菘喜获丰收情景。

许地山和“爹爹”分别住东西两处,但所住紧密相邻,只有一墙之隔。“中庭悬明月,清辉照户牖”。三官祠分前庭、中庭和后庭。“中庭”就是在三官祠中庭。“隔篱呼亲友”,即考棚和三官祠一墙篱之隔。“亲友”,亲朋好友,指自已家人和官署的好友。父母和“亲朋”住在考棚,许地山“儿辈”住三官祠。于是“隔篱呼亲友”,证明一家住两处,均属“我们屋”范畴。因此“我们屋”泛指考棚父母住处和三官祠“儿辈”住处。

可以说“我们屋”是住在同一块,只是不同幢屋。“屋后有半亩隙地”,至今还存在县人民法院老宿舍区后面大部分空置着,只是原茅亭位置被使用建了一个厕所而已。

因此,“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和“茅亭”,如果指父母的住屋,则在“考棚”后面正北;如果指“儿辈”屋,则在三官祠后面西北;如果指父母的屋和儿辈屋全称,则在三官祠和考棚后面西。见右《徐闻县清末考棚与三官祠平面图》。

三、歌颂对象“落花生”是徐闻主要经济作物

落花生,简称花生,徐闻人俗称“番豆”。原产美洲,明代后期从南洋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广东省有种植花生历史记载是明末清初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二十七《草语》描述:

落花生,草本蔓生……花生藤上,一花落土生一子,故曰落花生,以土为胎,故有暖胃之益。[31]

上文说到花生开花、结果、作用等。这说明明末清初广东已普遍种植花生了。徐闻县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隶属广东省雷州府,属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更加适合种植花生。嘉庆四年(1799)石擅萃辑《滇海虞衡志》对花生的诠释:

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高、雷、廉、琼多种之。大牛车运之以上海船,而货于中国,以充苞苴,则纸裹而加红签。以陪燕席,则豆堆而砌白贝,寻常杯杓,必资花生,故自朝市至夜市,烂然星陈。若乃海滨滋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且膏之为灯,供夜作。今已遍于海滨诸省,利至大。”[32]

石擅萃强调了花生从海外引进后,在沿海各省大盛,已有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运输,带动了饮食文化的变迁,特别是强调了“高、雷、廉、琼多种之”。“高”,即高州府,今广东省茂名市辖区(包括今天湛江市的吴川和廉江两个县级市)。“雷”,即雷州府,即辖区大致相当今天雷州半岛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廉”,即廉州府,即今天的广西北海市辖区。“琼”即琼州府,今天海南省辖区。石擅萃是云南人,域外产物描写如此具体,可见当时这四个地方花生面积和产量大,出售至内地中原一带,并成为席上饮酒不可或缺佳品,是市场宠儿,影响广泛,闻名遐迩。徐闻县属雷州府,种植花生当仁不让。清朝嘉庆《雷州府志》有雷州半岛地区种植花生情况记载:

落花生俗名“番豆”,蔓生开花,花吐成丝,丝不成荚,别生地下,掘地取之。长及寸,壳有皱文(纹),中有仁,或三或四。生熟皆可食,亦可榨油。有豆子、大豆之分。豆子盛于遂,七月收;大豆盛于徐,十一月收。[33]

“遂”指遂溪县,“徐”指“徐闻县”。这段话描述了雷州半岛花生俗名、开花、果形、食法、大小和作用,而且特别强调了花生“大豆盛于徐,十一月收”。清楚说明徐闻不但有花生,而且“大豆”著名。从明末到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02),徐闻县是已有260 多年种植花生历史悠久的大县,而且是重要经济农作物。

花生是县的主要油料作物,多在迈陈、新寮、大黄、下洋、前山、和安等滨海沙质土地种植。建国前,花生主要品种有蔓花生(花生仔)、白日子。1949 年,种植面积1 万亩,总产451 吨……1978 年,种植面积6.23 万亩,总产3508 吨……1986 至1995 年间,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是1995年,分别为3.94万亩,101公斤,3989吨。[34]

这是2000 年出版的《徐闻县志》记载种植花生历史、面积和产量。1949 年,种植1 万亩,“总产451 吨”,1978 年面积不断扩大达到了“种植面积6.23 万亩”,1995 年产量达到“3989吨”。“菽之属八种,即豆:……番豆,即落花生。”[35]这是许南英来徐闻后9 年的清朝宣统三年(1911)《徐闻县志》对花生记载。结合府县志记载,许南英来徐闻前已大规模种植花生。“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他来吃……”这说明作者居住地花生产量大,才有“贱价”卖买。那时,徐闻县城清朝至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条三四百米长的“油行”街(现叫东方一巷),制花生油商铺林立。此外据当地文史老专家王孝先生说,清代以榨油为业商家遍布乡村。这一切印证了说明许南英在徐闻时花生产量多。又正因为这样,才有花生种卖——“买种的买种”。1949 年,徐闻种植1 万亩,总产451 吨,向前推到47 年前的1902 年,估计也相差无大,非常符合徐闻实际情况,当时人口与宣统三年(1911)相差无几:“通邑户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一,丁口共九万八千四百九十三。”[36]正因为产量大,人口少,于是就有“贱价”可买到来吃。其所居县治商贸中心,有花生和相关食品交易,孩子们耳濡目染,足以影响其家人在徐闻县种植花生兴趣和欲望。

徐闻人自古至今的花生食品主要有:一是生豆。分两种:1.湿食,拨起直接食。2.干食,用太阳晒干再食。二是熟豆。分两种,1.水煮熟食。2.热炒熟食,“寻常杯杓”——下酒佐料或小吃。三是制作花生馅料饼。用豆仁炒熟搅碎拌糖或盐或和其他材料配合做成馅料,制作饼,如“鸽子饼”(形状似鸽子得名)、米叶饼(又名树叶搭)、月饼等。四是花生油等。用干豆榨油。“妈妈把花生做成好几样的食品”,这是受了徐闻花生多种多样食法影响有关。

花生在徐闻种植很广泛,同时花生食品多种多样,这对许南英一家种植花生和吃花生及其许地山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除了花生外,徐闻也有桃和石榴。宣统《徐闻县志》明确记载当地32 种水果中有“桃”和“石榴”:“果之产为种三十有二:桃……石榴……”[37]。“爹爹”许南英诗“满城桃李未成阴”,说明徐闻县城到处是桃和李树。桃子、石榴今天还有野生或人工种植都存在。1902年春天,许地山一家到达徐闻,应该享受的到这些果实。

四、结语

1902~1903 年,许地山一家人齐全聚集在徐闻生活约一年时间。这个期间,人物身世和年龄特征符合散文《落花生》所描写人物身份和语境,正处少年儿童阶段,许地山3岁开始接受教育,特别是既为“爹爹”又是老师的许南英言传身教——“人生无论做大小事,当要有些建树,才对得起社会”等“做有用的人”思想教育影响,聪明的他8 岁懂得做人道理;人物活动典型环境——“我们屋后半亩隙地”和“茅亭”等场所,徐闻皆具备且“屋后半亩隙地”还存;歌颂对象“落花生”是徐闻主要经济作物,有260 多年大面积种植花生历史,产量大——“可以用贱价买”,且花生食品丰富多彩等等,他们耳濡目染,足以激起种植花生欲望和兴趣。所以许地山著名散文代表作《落花生》的故事发生地就在徐闻。

猜你喜欢

徐闻县许地山徐闻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较真
醉在徐闻的冬雨里
许地山较真
徐闻县举行庆“六一”少儿才艺汇演活动
“曹灿杯”湛江展区终极展示暨颁奖典礼在徐闻举行
湛江市文艺骨干 “四力”培训班在徐闻举行
许地山遇事爱“较真”
徐闻县老促会节前慰问革命烈士后裔
青翠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