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艺术新路径*
——以成都市蒲江县麦昆塔社区为例
2023-07-25张欣宜
张欣宜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91)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的目标,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在多地蓬勃开展的乡村振兴及艺术乡建,对于探索艺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所开拓的路径颇具启发。
位于成都市蒲江县铁牛村的麦昆塔社区,是由一群城市返乡新村民组建的乡村创新创业平台和可持续生活社群。在七年多的在地扎根探索中,麦昆塔社区尤其重视艺术在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因此,笔者选取麦昆塔社区为案例,梳理并分析该社区近年来的艺术实践,以期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艺术新路径。
一、艺术介入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经验
19世纪中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加速扩张,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历史观揭示了城乡关系的本质,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了透彻分析,为实现城乡融合指明了方向。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道:“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作植物的肥料。[2]”。马克思主义下的城乡融合,是社会整体各子系统之间的优势互补,一种协调统一的存在状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理想状态。
20世纪初,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乡村危机变乱大潮中展开,以梁漱溟、晏阳初和陶行知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均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设想并为之进行了或长或久的乡村建设实践活动[3]。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社会体制结构改革,费孝通针对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问题,作出了系统性的深入研究。他指出,应该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双轮驱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4]。这些关于城乡关系的探讨,对当今时代谋划城乡发展依旧意义重大。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持续扩张的近两百年进程中,城乡关系和城乡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1世纪初,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受到西方先锋艺术家“艺术介入社会”的理念及实践影响,率先从艺术的角度介入乡村建设。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即是重新探索城乡建设与社区营造的各种可能性,以此实现对文明传统地再追索及当下社会的再修复[5]。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从许村到青田”“作为‘遗产’的景迈山”“石节子美术馆”[6]等一系列艺术乡建的探索和实践。201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开始主办一年一届的“中国艺术乡建”论坛,由艺术人类学学者方李莉主编的《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人类学家与艺术家对话录》围绕如何重估乡村价值、如何以艺术的力量复兴乡村以及人类学家如何与艺术家结盟介入乡建等问题展开讨论,引发了学界关于艺术乡建的持续争论[7]。
与此同时,艺术也在城市建设中受到关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调研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四年后,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在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时,成都不断突出创意设计,提升城市美学价值,在天府绿道开展了国际友城雕塑制作,“图书+咖啡”的文化模式也促成了“锦书来”等一系列新的网红打卡地。公园城市建设逐渐在艺术美学和科技创新中走向新阶段[8]。
从艺术介入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尽管以往的研究已涉及城乡一体化视角,但相关实践仍偏重于对乡村创造力实行再生激活,或对城市进行更新改造。而关于艺术链接城乡资源,进一步介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仍缺乏系统性探究。因此,注重城乡发展整体格局之下的双向互动性,探索出艺术介入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城乡优势互补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在当下显得尤为关键。
二、七年在地扎根——麦昆塔社区的艺术探索
麦昆塔社区位于成都市蒲江县铁牛村,从该社区驱车向北可达邛崃市,向南可达蒲江县县城。成都市在距离社区车程不到1小时的东北方向。优越的地理位置让麦昆塔与周边地区产生了良好互动。2016年至今,社区已设立麦昆塔城乡文化研究院、麦昆塔田野里、可持续生活实验室等场所,现有在地新村民60余人、候鸟村民300余人,陆续创建了6家企业和2家机构。“麦昆塔”这一名称中的“麦”“昆”“塔”,分别代表麦子、昆虫和人类文明之塔,分别象征着大自然、自然生物和人类及其居住环境。从名称的组成不难看出,该社区致力于通过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针对中国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进行在地性探索,从而对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
图1 麦昆塔社区“田野里”展板
图2 施国平和其他驻村建筑师们
麦昆塔社区创始人之一的施国平,也是铁牛村的总规划师。十年前,因为成都明月村的规划项目,施国平再度回归乡村。当明月村从一个不知名的贫困村,短短几年一跃成为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典范时,施国平也开始重新思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联,重新构想这个时代的理想生活状态。受蒲江县委县政府的邀请,施国平辗转来到铁牛村。在铁牛村,施国平不仅转换了规划思路,更被乡村发展带来的机遇所吸引,于是他带着全家从上海搬到了铁牛村。这趟旅程开启了他关于乡村振兴和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试验的全新一幕[9]。2016年,施国平吸引了十多位规划师与建筑师常驻社区,展开了一场长达七年的,在地化、系统化的乡村建设实践。
在探索可持续推广的新乡村生态规划建设方法时,施国平和规划师们注意到“川西林盘”这一独特系统——人、田、宅、林、水相互共生。以“川西林盘”为建造基础,规划师们提出“散而整、小而精、简而美”和“不大拆不大建”的原则。因此,建筑师们就地取材,用四川多有的竹子作为生态材料,经过反复设计、实验和迭代,创造出了麦昆塔“云集”建造体系。“云集”的室内尺度是精准的“226cm”,这是勒•柯布西耶提出的人体最大模度,也是麦昆塔建筑师们确认的最佳尺度。从东方传统自然美学和西方经典建筑理论中汲取灵感,麦昆塔社区的建筑师们将该社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和思考,注入了这“226cm”的“云集”之中。“小小的建筑,大大的自然”,建筑师们这样描述对麦昆塔“云集”建造体系的期待,以人为尺,在有限的尺度内创造舒适的空间来改善人居环境[10]。在自然山林和建筑艺术的碰撞与融合中,麦昆塔社区的建筑师们创造了可坐观万景,感应四时的空间,实现了一场生动鲜活的乡村在地艺术实验。
图3 麦昆塔“云集”建造体系
麦昆塔社区关于艺术乡村建设的探索,除了体现在空间建造方面,也体现在社区居民们深耕大地的种植和烹饪过程中。新老村民们在严重板结的土壤上,尝试了实验堆肥、覆盖蚯蚓土等不同改良方法和生态耕作方式,同时尽可能选用当季蔬菜和朴素调味料,烹饪出美味且健康的菜肴。由本地回乡青年和村民妈妈们一起经营的乡村美学节气餐厅——“铁牛妈妈的餐厅”推出的菜品,就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以本地食材为内容。随着节令变换,村民们自己种植的红苋菜、胡豆、豌豆、四季豆等等不同的食材,陆续进入菜单。如今走进这家餐厅,保留林盘格局的建筑景观、由传统手艺人打造的竹筐和木门、用土布缝制的门帘和精巧的摆盘设计,会一一映入眼帘。“铁牛妈妈的餐厅”的每个角落里都孕育着艺术赋予乡土的全新生命,从农到食,从食到美,一方餐桌亦成为一场关于自然田野的美的盛宴。
图4 铁牛妈妈的餐厅“清明、谷雨”节气食单
七年间,回归自然节令,感受四季轮换。麦昆塔社区在有意或无意的实践中,将乡村的规划建设,与艺术,与城市联结在一起。慢下来,用竹子搭建一座自然生态建筑;静下来,用双手探寻二十四个节气的味道与灵魂。正如施国平所说,“艺术对乡村的改变,不仅在外观,更在生活。”麦昆塔社区对艺术的探索,既扎根于乡村田园生活,也离不开流动在城乡之间的创造力与灵感。
三、江月常照人
“2022年麦昆塔乡村振兴双年展”中有这样一句话——“明月照我心,铁牛犁心田”。这令我联想到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关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考。但这一疑问,在麦昆塔社区的居民心中或许已有答案。2022年底开始,麦昆塔未来乡村研究院参与研究并联合创作了《来去城乡年轻人未来乡村生活趋势白皮书》。白皮书中清晰指出,“来去城乡,将成为年轻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生活方式探索关键词。在城乡叙事变迁的大背景下,年轻人将持续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或主动或被动地展开多元生活可能性的探索。”“来去城乡”,意味着城乡二元边界的破除,也意味着在未来城乡融合发展中,城乡居民对共创、共建、共享各种途径的持续探索将由此展开。从过去的建造、装饰、种植和烹饪,到未来的城乡可持续发展,艺术一直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将人们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思考,用美的形式,在大地和生命中再现。
麦昆塔社区长达七年的在地性艺术探索,为其他具有相似条件和特征的乡村提供了未来建设的新思路。在该社区的诸多理念与实践中,亦不乏将城乡居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探索,这为打破城乡二元边界,实现融合发展提供了一种可推广、可持续的模式。针对每一个发展版块,麦昆塔社区都设置了相对应的机构和配套设施,包括了“如何规划”“如何建造”“如何种植”“如何吃”以及“如何工作”,涵盖了生产生活从物质到精神的各大方面。这些概念和方法不仅生发出新农村规划的一种新鲜样态,更是对如何认识并重构城乡关系作出了创造性诠释。尽管该社区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但其在规划和建设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对于当今时代联动城乡发展的意义已然不可忽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曾经指出:“中国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展现出立志于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11]”从保护自然生态到改造人居环境,中国一直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而探索人为建设的城市与原生发展的乡村之间的关系,正是观察并改善“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成都市蒲江县麦昆塔社区近七年的艺术探索,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公园城市”的目标擘画出一幅蓝图,亦为城乡融合发展指出一条可供反思借鉴的艺术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