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究
2023-07-25祝业亮刘粉王永章
祝业亮 刘粉 王永章
摘 要: 在中小学思政课中推进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也是满足学生“公共参与”的极佳平台。然而目前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制度化保障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衔接不够紧密;制约因素较多,活动形式单一等。因此,中小学可通过以下路径来提升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提高重视程度,推进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以教材为基,挖掘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与教材知识的连接点;三是统筹协调,创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关键词: 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富有时代特色道德实践活动,是“爱心、良知、奉献和人性美的一种展现”。1 从实践育人视角看,志愿服务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内蕴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具有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共参与能力等价值。有学者指出志愿服务是“当代中小学生价值养成的重要路径,是中小学公民和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2 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适当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对于提高教学成效,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具有重要价值。《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中小学要制定社会实践大课堂教学计划,安排一定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教学活动,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直接体验和切身感悟”。3 由此可见,优化完善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路径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1998年,教育部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践教学”,从此实践教学开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4 而中小学思政课通过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既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又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机会的活动”5,有利于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还能够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提升,有效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
一、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价值
志愿服务作为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既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直接的感性认识、更真实的道德体验。
1.有利于实现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小学思政课承担着“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的重任。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的志愿精神是“个人或群体在不受名利驱动、不取物质报酬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参与社会生活和公益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所体现出的坚定的人道主义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崇高伦理精神”。2 作为一种将主体性育人、潜在性育人和实践性育人相结合的方式,志愿服务实践教学能够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思想道德知识、提高有序公共参与能力,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升。这与中小学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一致。中小学思政课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志愿服务活动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2.有助于实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中小学思政课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3 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其内在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类文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志愿服务是社会成员为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而无偿提供公共服務的活动,人们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传达出的不仅是对公共利益和公共生活的自觉认同,更是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小学思政课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从而有助于培养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
3.是满足学生“公共参与”的优质平台
信息化智能时代,伴随年龄和见识的增长,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也不断增加。有研究者指出:“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具有明显的个人成长发展取向。”4 志愿服务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展现个人风采、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中小学思政课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教学,能够满足中小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发展需求,有助于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和锻炼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学会认识和辨析各类社会现象,进而提高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既能够满足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需求,又能够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
二、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青少年志愿服务有‘学习发展、提升责任、公民培养等鲜明的特点和需求。”5 志愿服务活动是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载体,当前,很多中小学和思政课教师开始关注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甚理想,具体表现如下:
1.对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制度化保障缺乏
当前,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不高和重视度不够。首先,学校对志愿服务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普遍没有建立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制度,相关激励评价等配套体系更是严重缺失,这是导致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一系列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分数至上”的大环境下,大部分教师认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教学耗时长,容易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不利于高效率地传授教材知识。因此,很少有教师会主动选择通过志愿服务来开展实践教学。最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缺失。由于学校和教师对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缺少热情和重视,自然也无法有效引导学生重视起来。即使有的学校开展了一些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但由于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很难受到学生真正的欢迎,导致成效不大。
2.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与教材结合度不高,教学成效有限
中小学思政课中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在遵循现有思政课教学安排和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应当是教师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并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价值观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活动。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中小学现用的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使用年限不长,且教材内容更新较快,很多思政课教师未能有效将教材研磨透,特别是没有将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当中可能遭遇到的难题搞清楚,从而无法将志愿服务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另外,由于思政课教师的精力有限、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即使组织了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活动,也往往会“走马观花”,难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容易造成活动脱离教学、流于形式的结果。
3.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制约因素较多,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人们参与各种公共生活的重要途径”1,在中小学组织开展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就需要走出学校,走入社会。一方面,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注重活動的安全性等;另一方面,还要协调联系各方关系,注重活动的针对性与经济性等。这就导致学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再加上学校的重视度不够、组织管理等制度规范缺失等问题,就导致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教学难上加难。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一是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普遍缺乏整体设计和统筹规划,教师想要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无章可循。二是思政课教师缺乏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知识储备和管理技能,再加上缺乏相关的培训,难以有效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受以上制约因素影响,很多中小学校都将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任务”,往往只通过参观和献爱心等相对单一的活动形式组织开展,敷衍了事。
三、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路径优化
针对当前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本文提出以下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优化路径:
1.提高重视程度,推进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中小学思政课优质的实践教学载体,要“完善有利于志愿服务普遍、顺利开展并得到长足发展的各种支持条件和环境”。2 完善的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制度规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公共参与能力,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提高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3 只有真正重视起来,齐抓共管,才能解决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中的组织开展困难、频次较少和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
首先,应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制度规范。解决当前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章立制: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应在学校内部设立工作小组,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学校团组织、德育处以及所有思政课教师参与的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工作小组,来统筹安排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一整套组织管理办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组织的审批制度、管理条例以及安全保障等。这一系列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能保证组织开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也能保证组织开展的安全性和针对性。
其次,应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评价反馈和激励机制。学校需要积极完善职责明确的志愿服务实践教学评价反馈和激励机制,不断调动师生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小学可以通过完善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师生的组织参与热情与主动性、创造性。总的来讲,只有制订切实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中小学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制度规范,才能够推动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常态长效发展。
2.教材为基,挖掘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与教材知识的连接点
中小学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教学,要在遵循中小学统编教材逻辑结构和叙事顺序的基础上,深挖教材,科学确立与教材知识相匹配的志愿服务活动,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进行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并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价值观全面提升。
首先,要在遵循教材逻辑结构和叙事顺序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与教材“显性知识”相匹配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中,教师如果单纯依靠课堂理论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感受到“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之深意与现实性,以及其与自身的关系。然而,如果教师组织开展“认识地球、保护地球”等类型的志愿服务实践,学生在参与社区的垃圾清理志愿服务活动或旅游景区的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等中,通过对优质环境与恶劣环境的对比,真正感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形成爱护地球和保护地球的意识,并以实际行动投身其中。
其次,要在遵循教材邏辑结构和叙事顺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与教材“隐性知识”相匹配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实际,设置主题为“疫情防控,你我同行”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悟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服务他人的乐趣与价值等,从而在互助关爱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总的来说,只有将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统一,才能实现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学科素养培育的完美融合。
3.统筹协调,创设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志愿服务实践教学鲜明的主题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直接提升教学成效。然而,在中小学思政课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注重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积极建构“家校社”多方联动的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平台,是推动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
第一,学校主动搭建平台,不断加强与家庭以及社会组织的多方沟通交流,积极汇聚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合力与资源。首先,应由思政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符合教学目标的志愿服务活动主题和形式。其次,由学校统筹协调多方力量,进行合理安排和发布;最后,由学生、教师及家长结合家庭住址、空闲时间等合理选择。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首先教师可以选择“感受生命的意义”等教学主题,科学设计“救助孤寡老人行”“共读雷锋日记,做一件助人之事”等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然后报经学校统一协调,选择就近的街道等合作单位以及地点进行发布;最后学生以及家长等结合实际,按照规则选择开展并在活动参与后,由学生将具体参与情况、感受等,统一提交反馈,由教师记录和评价。
第二,立足学情,开展符合教材设计的主题鲜明和内容充实的活动。这样,既能够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又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为例,其中有“关爱他人”和“奉献社会”的内容。比如,可以围绕“关爱他人”的教学主题,创造性地开展“关爱他人,温暖社会”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进入福利院、敬老院等场所,跟他们交流谈心、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或者进行爱心义演等。通过这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加主题鲜明的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中,切身感受到关爱他人、温暖社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再如,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第五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专题学习,教师同样可以采取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来开展。比如,可以结合“五五”普法宣传,开展主题鲜明的法律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普法宣传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树立法律思维,培育法治意识。总的来说,学生在亲身的道德实践中,才能将教材的理论认识上升为深刻的价值体验,才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Exploring the Path of Volunt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ZHU Yeliang1,LIU Fen2,WANG Yongzhang1
(1.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hai,201209;
2.Schoo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hai,201209)
Abstract: Promoting the teaching of volunteering practi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conducive to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and cultivating studentscore literacy of the subject, and is also an excellent platform for satisfying students“public participation”.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exist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volunteering practice: in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a lack of institutionalized guarantees, poo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too many constraints and the single form of activities. Therefo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volunt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following paths: first, increasing the degree of attention and making volunt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atic and standard; second, exploring the connection points between volunt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knowledge from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ird, creating diversified forms of volunt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with overall coordination.
Key words: volunteer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actice teaching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研究”(项目编号:2022-S-075)、202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校思政课现状及路径探究——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基于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原则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在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上海第二工業大学为例”(项目编号:ZZ202215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祝业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刘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永章,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 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第50-54页。
2 姜朝晖:《志愿服务:当代中小学生价值养成的重要路径》,《中国德育》2014年第14期,第22-25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211/t20221110_983146.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3年1月27日。
1 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第87-90页。
2 王华琳,李爱红:《打造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政课新样态》,《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年第7期,第51-52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211/t20221110_983146.html,最后登录日期:2023年1月27日。
4 张耀灿:《关于弘扬志愿精神的几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27期,第1-4页。
5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5页。
6 何欣,张娅楠,谢玮洁:《北京市青少年志愿服务现状及参与意愿研究》,《社会建设》2016年第2期,第37-45页。
1 夏雨:《完善我国青少年志愿者激励制度研究——基于中美比较视角》,《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4期,第114-119页。
2 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第50-54页。
1 王华琳,李爱红:《打造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政课新样态》,《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年第7期,第51-52页。
2 刘亚平:《志愿服务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中应用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