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课堂参与度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

2023-07-25胡雅楠韩笑天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堂参与度创新能力

胡雅楠 韩笑天

摘   要: 文章以上海某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440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非实验性相关研究,探索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课堂参与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课堂参与度尚可,但课前预习和课后反思环节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创新能力的行为特征得分最高,而创新知识构建得分最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创新能力的知识构建、行为特征、性格特征以及创新思维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行为特征的正相关程度最高。因此,需要通过全面提升师范生课堂参与度来提高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课堂参与度;创新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1.课堂参与度

近年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学者发现,提升课堂参与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研究表明,学生越在学业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越有可能提升成绩和思辨能力。1

关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测量工具,较有影响力的是“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简称NSSE)。2 NSSE是全美一项旨在改进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价项目,侧重大学生的就读体验。这套问卷共有99题,要求学生以自我报告的形式反思自己的大学经历。2007年,清华大学引进了NSSE工具,并修订了NSSE 2007年版本中的38个题项,形成了NSSE-CHINA测评工具。其中包含5个指标: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 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和校园环境支持度。

2.创新能力培养

关于创新能力研究理论,较为知名的有创造力的4P理论,即从四个角度来界定创造力的操作定义,分别是:人格(person)、产品(product)、过程(process)和环境(press/environment),一般称之为创造力的“4P”。2007年,考夫曼(R.A.Kaufman)和贝格托(R.A.Beghetto)提出了著名的4C模型。他们将创造力划分为4种: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mini-c”、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little-c”、职业领域中的创造性 “Pro-c”和杰出人才的创造性“Big-c”。3关于创新能力的成分的研究,阿马比尔(T.M.Amabile)和普瑞特(M.G.Pratt)在2016年提出创造力成分模型,阿马比尔(T.M.Amabile)的创造力成分模型是一种构成要素理论,提出了创造性的三大构成要素,即领域相关技能、创造力相关技能和任务动机。1 除此之外,创新人格的测试也备受学术界关注。自我反思报告和对以往行为的评估报告是常见的两个研究工具,这些测试能帮助学者们更好地发现研究对象的创新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原创性、独立、敢于冒险、精力充沛、好奇、幽默感、思维开放等。

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刘智运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他强调要“将推进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要推进教与学的密切结合、教学与研究的密切结合和课内与课外的密切结合”。2 也有学者指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缺乏恰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因此推行创新教學模式需要落实在导师制、本科生科研、小班化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措施中”。3

3.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关于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王辉对184节研究型大学低年级本科课堂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情景递进问题群设计、“跨学科项目+”学习、“互联网+”教学变革、支持性学习环境等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4也有学者发现课堂积极表达行为与知识收获和创新素质提升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张华峰、郭菲和史静寰借助2016年和2017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项目的十余万样本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发现对于相同深层思维水平等影响因素表现的学生来说,课堂积极表达行为得分每提高1分,其总体学习收获可提高0.07至0.09个标准差。5

但是,学术界对师范生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有限,更是缺乏对其课堂参与度与创新能力的定量研究。因此,本文以上海市某师范院校的440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实验性相关研究来探究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其创新能力的关系,以期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本研究共有三个研究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一: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如何?

问题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如何?

问题三: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其创新能力的关系如何?

2.研究设计

该定量研究采用非实验性相关研究,通过对上海某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便利抽样的方式,最终获得440名在校师范生(包括新生至大四学生)的信息作为本研究样本。本研究采用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问卷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人口统计信息(例如性别、年龄、出生地等),学生课堂参与度量表以及学生创新能力量表。

学生课堂参与度量表为自编问卷,主要测量学生对于课堂各个活动的参与度情况,主要包括8个部分:课堂预习环节,课堂讲授环节,课堂提问互动环节,小组讨论环节,同伴合作,作业,反思环节,课后答疑环节。采用李克特四点式计分:1分表示“不参与”,2分表示“很少参与”,3分表示“偶尔参与”,4分表示“经常参与”。分值越高表示参与程度越高。

学生创新能力量表改编自朱红、李文利和左祖晶的“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1,此量表由2001年美国莱斯大学开发的创造力倾向量表汉化而成。原量表一共有27个题目4个维度,笔者根据在校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改编为24题4个维度。该量表的四个维度分别为:知识构建(4题)、行为特征(8题)、性格特征(6题)和创新知识(6题)。采用李克特五点式计分,1分代表“没有”,2分代表“很少”,3分代表“有时”,4分代表“经常”,5分代表“一直”。分值越高代表创新思维能力越强。量表的分维度和题目,见表1。

3.数据分析

本研究旨在调研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问题一和问题二,本文采用描述性分析以阐述当前师范生课堂参与度情况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情况。对于第三个研究问题,本文采用SPSS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以挖掘二者存在的深层次联系。本研究采用SPPSS 25.0来进行分析,并使用Alpha=0.05识别有统计意义的结果。

三、研究结果

1.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分析

表2的学生课堂参与度结果显示,在课堂参与的8个方面(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整体表现尚可(M=3.17)。在作业(M=3.88)、团队协作(M=3.53)以及上课回答问题(M=3.38)方面的参与度较高,而在预习(M=2.80)、集体讨论(M=2.90)、参加课后答疑(M=2.92)以及反思(M=2.93)方面的参与度较低,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从表3学生课堂參与度的频率上来看,在课中,54.2%的被试表示他们经常参与团队协作;46.5%的被试表示会经常参与回答问题。在课后,86.6%的被试表示会准时递交作业。然而,数据也表明被试对于课前预习、课后的反思和答疑参与度较低,仅有12.9%的被试会经常预习。在课后反思和答疑这两个方面,经常参与的被试分别仅为16.1%、16.6%。如上数据说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课中的参与度较高,但是在课前和课后的参与度仍需要提高。

2.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分析

问题二探究的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创新能力情况。该量表的总体信度较高,分量表的信度Alpha值分别为:0.865,0.923,0.889和0.935,均大于0.70。表4显示,学生的总体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M=3.41)。其中,知识构建的得分最低(M=3.16),学生行为特征的分值最高(M=3.59)。这些数据说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知识的整体构建、充分吸收以及灵活使用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学生在行为特征方面得分较高,说明师范生在创新的行为品质上优势较为显著,例如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分析和审视问题。这些行为特征与师范生未来从事教育行业息息相关,因为他们未来需要从教师、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等多个角度来反思教学过程。

3.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其创新能力呈正相关

问题三探究的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其创新能力的关系。基于表5的数据,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课堂参与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显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课堂参与度与学生创新能力中的知识构建(r=0.311,p<0.001)、行为特征(r=0.405,p<0.001)、性格特征(r=0.350,p<0.001)和创新思维(r=0.373,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数据进一步表明,当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时,他们的创新能力也随之有所提高。为了解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度,笔者将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创新能力的四个方面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性回归模型中,笔者将课堂参与度与创新能力的四个部分包括知识构建、行为特征、性格特征以及创新思维,分别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6可以看出:课堂参与度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1%,创新能力中的知识构建会提高0.603%(b=0.603,p<0.001),行为特征会增加0.693%(b=0.693,p<0.001),性格特征将提升0.659%(b=0.659,p<0.001),创新思维将提高0.679%(b=0.679,p<0.001)。

四、结论与启示

前文的分析表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整体尚可,学生的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创新的行为特征较高,但创新知识构建得分较低。课堂参与度与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的四个方面呈正相关,其中与行为特征的关系最为显著。综上,相关的结论与启示如下:

1.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课堂参与度尚可,但在预习和反思环节仍需提高

笔者从以上研究数据中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总体课堂参与度表现尚可(M=3.17)。特别是在课后的作业部分(M=3.88)、课中的团队协作(M=3.53)、上课回答问题(M=3.38)的环节表现较为突出,说明师范生对作业完成度的自我要求高,并且较为重视课中的各类教学任务。但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课前的预习(M=2.80)、课后答疑(M=2.92)、反思(M=2.93)的环节参与度较低,说明师范生学习自主性仍有待提高,需要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中。

当前,大部分师范生还是习惯学习现有的知识和模仿优秀案例,在预习、答疑和反思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可以采用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模式,将知识点的视频讲解作为预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并结合预习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对主要的知识点有初步的理解。然后在课中,教师可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知识薄弱点有针对性地答疑。在反思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对自己和同伴设计的教案的分析,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针对性的案例点评。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习经验提出个人体会,最终形成反思日志上传至课程中心的讨论板块,供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全方位地提升课堂参与度。

2.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行为特征得分较高,知识构建得分较低

本研究发现,在创新能力的四个方面,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得分的平均值为3.41,表明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生行为特征的比分较高(M=3.59),在知识构建方面的得分较低(M=3.16)。之所以师范生会在创新行为特征有较突出的表现,笔者认为他们未来从事的教育行业需要他们具备一些行为特征,例如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及在团队中提供有价值的想法。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他们需要更广阔的思维和更包容的心态。有时他们需要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建议,有时他们需要从家长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这样的工作性质需要他们能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创新行为方面能获得较高的得分。

但是,本研究也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创新能力中的知识建构得分较低,说明师范生对专业学科例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核心课程的知识点的掌握还不是特别牢固。而这恰恰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为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扎实的学科基础,缺少牢固的理论根基将限制其未来的发展。因此,师范生需要在学业上更下苦功,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知识基础。

同时,创新知识构建也需要师范生能自主设计研究项目、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遵循研究规律。基于此,笔者建议师范院校除了提升课程质量,帮助学生打牢专业知识基础,还要为学生提供更良好的科研环境,例如在各师范院校建立“双导师”的背景下,设立科研小助手的工作机制,让学生也能参与大学与小学共建的科研项目,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

3.课堂参与度与创新能力的四个方面均呈正相关,与行为特征的关系最为显著

本研究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生创新能力中的知识构建、行为特征、性格特征和创新思维呈正相关。当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时,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各方面亦随之有所提高。其中,创新能力中的行为特征提升最大,其次是创新思维,第三是性格特征,最后是知识构建。说明课堂参与度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特别和创新中的行为特征的关系最为显著。因此,全面提升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刻不容缓。

基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首先,需要强化师范生综合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上,不拘泥于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其次,提升基于“双导师”模式的科研能力培养。目前,师范生的“双导师制”的培养更多是教学意义上的介入,关注更多的是师范生职前各类教学技能的培养。而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很好地贯穿在教育实习中。因此,导师需要更多地创设科研氛围,并以师生合作课题或项目来进行驱动,从而提升师范生的科研兴趣。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Engagement and

Creativity of Student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Major

HU Yanan,HAN Xiaotian

(Schoo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Tianhua Colleg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1815)

Abstract: The study applied a non-experimental, correlational design and used survey responses from 440 randomly selected undergraduates who major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a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engagement and creativity of these students. The findings have showed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most of the students tend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class, but the parts of preview and self-reflection still have the scope for  improvement; second, the students tend to have an average level of creative ability, among which their score in behavior features ranks highest while that in creative knowledge building ranks lowest; and third, there exist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r engagement in class and their creativity in knowledge building, in behavior features, in personalities and in innovative thinking, among which,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an be found between their engagement in class and their creativity in behavior features. Therefore, students class engagement should be fully improved to increase their creativity.

Key words: students majoring in elementary education,class engagement,creativity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2年度规划课题“学生视域下的民办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CANFZG2226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雅楠,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韩笑天,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1  J.J.She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reativity and Its Cultivation of Young People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Beijing: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pp.35-46.

2  Indiana University,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2012: The College Student Report, 载http://nsse.iub.edu/pdf/survey_instruments/2012/NSSE2012_US_English_Paper.pdf.2014-1-18,最后登录日期:2023年1月8日。

1  R.A.Beghetto& J.C.Kaufman, “Toward a Broader Conception of Creativity: A Case for ‘Mini-c Creativit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Vol.1, no.2 (2007), pp.73—79.

2  T.M.Amabile & M.G.Pratt, “The Dynamic 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Making Progress, Making Meaning”,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36 , no.1 (2016), pp.157—183.

3  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1期,第12-15页。

4  路丽娜:《“创新教学”理念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2期,第74-77页。

5  王辉:《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184节研究型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观察》,《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10期,第86-95页。

6  张华峰,郭菲,史静寰:《我国大学生课堂积极表达行为的现状及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第85-94页。

1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 《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第74-82頁。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专业课堂参与度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有效策略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构建学生参与课堂的措施探讨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探究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