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2023-07-24林海清
林海清
摘 要:当前,体育教学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面对当前学生亚健康的趋势,针对其开展体育训练,既对个体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又对整个学生群体体能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高中体育教学承担着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的重要职责,而当前在高中体育教学、体育训练时存在青少年意识不足、健身缺乏主动性等问题,这导致了青少年群体身体素质不达标的情况。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身材的保持、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针对高中生身体训练习惯尚未养成的情况,要在对高中生体育锻炼参与积极性影响因素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探究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锻炼;习惯养成
高中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作为民族的希望,这一群体体育素养的形成、体育习惯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都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立足于高中体育的教育背景,通过课堂教学、课余时间加强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的增强、身心健康状况的保持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高中生体质状况有所下降,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其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忽视体育锻炼,这种轻视体能训练的方式也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作为体育教师,要立足于高中的体育训练背景,分析体育锻炼的特征,针对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尚未养成的现实问题,通過体育活动方式的调整、体育锻炼模式的优化,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规律性运动的习惯。
一、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必要性
高中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对其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大部分高中生在进行日常学习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体育作为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参加体育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角。体育锻炼获得的积极的体育情感,对学生良好心态的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体育锻炼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也学习到了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体育文化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体育教学环境下,通过各种类型活动的锻炼能提高高中生的体能素质,也能给高中生提供精神上的愉悦满足。当前高中阶段的人才培养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推进,而高中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高中生要树立人生目标,也要培养综合素质。
在高中阶段单纯强调知识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体育锻炼,会影响学生当前的身体素质,也会影响其健康积极状态的形成。面对当前学生体质亚健康的趋势,既要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又要针对高中群体学业繁重、锻炼缺乏的情况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通过有效的体育引导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体能训练,在对体育活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在参与体育训练过程中完成正向能量获取,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高中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因素
虽然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工作处于持续组织状态,高中生也有着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但当前高中生仍面临着体育锻炼不足的问题。高中生对体育活动参与不积极,心态上、身体上的被动都会影响高中生的体能素质。高中生作为社会建设的未来力量,这一群体综合素质未能有效提高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负面的影响。因此要立足于高中阶段的体育锻炼背景,探索高中生不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针对问题构建对策培养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
首先,大部分高中生不参与体育锻炼是由于学业的繁重。高中阶段作为学业较为繁重的时期,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学习压力,其在个人时间安排上倾向于将更多的时间应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在高中阶段存在着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这也导致了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养成。随着体育锻炼的缺乏,个人身体素质降低,学生对体育训练也会逐渐丧失兴趣。缺乏喜爱的体育项目,也不具备参与体育项目的身体素质,则导致了高中阶段体育锻炼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
其次,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也面临着器材不足、指导缺乏的问题。高中学校人员相对较为集中,而在高中环境下,体育训练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原因限制。基础设施不完善,学生难以有效参与到其喜爱的活动中,影响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对体育项目的参与积极性。部分高中生虽然为了缓解压力,有着参与体育训练的主动性,但训练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其训练的盲目性会导致高中生体育锻炼质量不佳。
最后,高中生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也有着学生对体育运动重要性认知不足的原因。大部分高中生在对个人时间进行安排时,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但却忽视了体育锻炼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学生更多专关注于学习效果,而忽视了在学习中劳逸结合,忽视了体育训练带来的体能素质提高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大部分学生将时间投入到紧张反复的日常学习中,虽然教师进行了引导,但其个人对体育锻炼的错误认知,也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不强,尚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三、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具体策略
虽然高中生面临着繁重的升学压力,在体育锻炼中又有着缺乏指导的问题,但体育锻炼作为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活动,高中生依旧要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对高中生习惯的训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一)培养体育锻炼意识
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体育课堂进行优化、对教学手段进行调整,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学生也通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取正向反馈,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作为教育工作者,通过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参与兴趣,立足课堂调整体育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体育的乐趣,在对体育活动形成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同的体育项目,其开展的体育活动存在着差距,而当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自主参与体育运动,也有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技巧,使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到不同的体育项目中,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差异化的项目,使学生对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产生全面的了解,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规律运动的习惯。
大部分的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存在着盲目性,选择体育项目、参与体育活动都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作为教师要加强指导,通过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感知体育的作用;发挥体育的正向价值,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知,也对体育活动有正确的认识;通过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自主锻炼习惯。
虽然高中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个人喜爱的项目存在差异,但体育项目的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因此作为高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要基于学生的个体特点为其制订恰当的目标,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指导原则,引导学生制订体育锻炼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意识、规律化地开展体育训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反复的锻炼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日常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大部分高中生对体育有着错误的认知,将体育运动作为学习的一部分,参与体育训练有着功利性的目标,忽视了体育训练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该种错误的认知不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的正向价值,借助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力,在学生积极自觉参与体育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也通过课堂的活动,让学生有效参与,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日常行为的调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体育素养不仅强调学生对体育基础原理、训练技能的掌握,还强调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知,强调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日常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参与体育训练的习惯,通过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加强,来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体育的乐趣;也在体育活动给予的正向反馈中培养学生的锻炼积极性;通过将运动乐趣转化为运动习惯,助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大部分学生排斥体育锻炼,主要是由于学业上的压力,学生将体育锻炼视为浪费时间,忽视了体育锻炼对其个人学习的积极作用。教师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体育训练中认识到体育带给个人的正向价值。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锻炼情绪的掌控能力,也可以给予大脑休息的机会,通过户外活动与课堂学习之间的劳逸结合提高大脑思考能力,使头脑保持清醒。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对体育正向价值的正确认知,能促进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三)普及体育文化知识
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体育教育的优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学校体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可以通过专业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重视。部分学校受到场地的限制,难以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校外的环境,为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对当前的体育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设计将体育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相联通,通过课上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融合,使学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沟通,离不开与他人的协调配合,在体育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能掌握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在沟通交流中掌握人际交往的办法。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等形式的灵活应用中,从不同角度出发,锻炼学生的差异化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工作的不断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单人、多人、集体体育项目等不同的形式为锻炼学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虽然学生在学校环境下所认识的群体较为固定,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打破原有团体,锻炼学生融入群体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学生在群体中相互的沟通与交往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学生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中提高其适应能力。
立足学校的体育环境,学生有规律地开展课余的体育锻炼活动,是日常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对资源进行融合利用的同时,可以立足于校園文化氛围,普及体育文化知识,通过营造积极体育、阳光体育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直观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提升锻炼意识,激发参与体育的主动性,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结语
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生体能素质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立足于教育大环境,高中生体能素质训练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大部分高中生出于学业的压力、现实的客观条件限制,对体育锻炼有着错误的认知,既缺乏对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又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因此,为了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高中的体育教学要通过锻炼意识的培养、自我锻炼能力的强化,以校园体育文化的普及、体育活动的多元设置,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也通过教学实践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体育活动参与过程中缓解学习压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发挥体育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郑翠娟. 浅议高中体育教学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9):250.
[2]周良,马清. 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 中国校外教育,2010(S1):192.
[3]张洪亮. 大连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D].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卢峰. 绵阳城区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0.
[5]聂洋炀. 武威市高中生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5.
[6]董浩亮.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4):29-30.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