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路径探究

2023-07-24徐蓓佳

关键词:三全育人留学生辅导员

徐蓓佳

■教育学

后疫情时代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路径探究

徐蓓佳

(浙江工商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后疫情时代,国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来华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华态度、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影响,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成为新时期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浙江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本文探索并提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路径,构建贯穿教育始终、多维协调、全民参与的思想教育生态共同体,最终实现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力量的目标,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后疫情时代;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

引言

《礼记》曾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劝学》有言:“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国外教育家如德国的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高目的或者说最后的目的包含在德行这一概念中。没有德育的教育,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教育,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来华留学教育。2018年教育部制定《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1]。

2023年1月8日,中国全面开放入境措施,“后疫情时代”已经到来。疫情过后,国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中美关系经历多年未遇的重大挑战,国际关系格局也将面临巨大调整。三年疫情以来,大批滞留境外的留学生将入境返校,也会面临教学、心理、文化冲突等方面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华态度容易受到影响,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成为新时期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

一、探求理论基础和研究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了更好地在留学生德育工作中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首先需要探求“三全育人”新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普遍联系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应树立全局观点,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重要、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普遍联系理论,就要从“立德树人”的整体出发,挖掘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思政元素,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耗散理论。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的耗散理论告诉我们,要在耗散样态的思想观念中实现育人目的,就必须充分发挥非线性的全员参与、全方位协同的作用,以全过程贯穿的方式应对开放系统中的随机涨落变化,才能形成育人系统的正向有序演化[2],因此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逻辑必然的合理性。

(三)协同理论。根据哈肯(Hermann Haken)的协同理论,不同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发力,能够达到1+1>2的效果[3]。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是一个包含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需要同频共振,这才是对教育本质的遵从,并能发挥出协同育人的效果。

综上所述,普遍联系理论、耗散理论、协同理论等理论为后疫情时代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路径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新模式的构建除了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后疫情时代,我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考验,台湾问题、“中国威胁论”蔓延,中国太需要扩大“朋友圈”了。高校是来华留学生培养的主体,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符合服务国家大外交的战略需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中国国情,理解、认同我们的事业,在他们心目中逐步树立起中国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培育更多来华留学生成为支持中国发展、维护和增进中外友谊的友好力量,通过来华留学生讲述真实而又美好的中国故事。

疫情过后,留学生将陆续入境返校,对于从未来过中国的学生来说,跨文化适应问题可能会比较突出。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edfield)、林顿(Linton)和赫斯科维茨(Herskovits)把跨文化适应定义为“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4]。留学生在新文化环境中跨文化适应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在新文化中的学有所成、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质[5]。学生返校后,高校如何帮助留学生完成跨文化适应、更好地在中国学习与生活,最终培养成为学有所长、身心健康、对我友好的国际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来华留学教育的提质增效,这也是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剖析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在探求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新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后,需要对构建该模式面临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

(一)通过对浙江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现状的调研,发现各高校在留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第一课堂内容单一陈旧

各高校都通过始业教育讲座、新生见面会或者班会,向来华留学生讲解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心理健康等内容,也基本上都开设了中国概况课程,向留学生介绍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但是课堂内容仍然停留在诸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这类的老生常谈,“新四大发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鲜事物很少涉及。

2.第二课堂质量有待提升

第二课堂是指第一课堂之外的实习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据调研,各高校均开展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体验活动,但是部分高校活动“形式大于内容”或者不真正适合留学生。留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有些学生参与活动仅是为了完成一些学分或者学院布置的任务。

3.辅导员缺乏工作经验

在调研中发现,高校主要通过留学生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开展留学生思想教育。可是,许多高校的留学生辅导员缺乏思政教育、跨文化交际等专业素养和工作经验,碰到棘手问题有点束手无策。

(二)高校在留学生思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留学生自身原因、留学生辅导员的原因以及学校层面的原因。

1.留学生自身原因

来华留学生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是影响思想教育的重要因素。

(1)文化冲突。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本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自身的思维方式已经根深蒂固。“跨文化适应”困难导致有些留学生对学校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不理解,也导致有些留学生产生“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莫名的优越感。

(2)语言障碍。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思想教育的工具。大部分留学生是来到中国之后才开始接触中文的,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留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因此进行有成效的思想教育难度非常大。

(3)国际关系。留学生也可能会因为自己国家与中国在外交上的复杂关系加之境外媒体的负面报道,在认知上出现偏差,从而增加思想教育的难度。

2.留学生辅导员的原因

由于文化背景、认知差异、思维模式等因素,来华留学生管理难度经常大于中国学生。曾经有学者认为,管理一个留学生的工作量与管理三个中国学生的工作量相同。留学生辅导员的配比、专业水准、发展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1)配比不足。留学生辅导员在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思想教育的效果。根据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42号《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的规定,国际学生辅导员配备比例不低于中国学生辅导员比例,与中国学生辅导员享有同等待遇。近年来,各高校留学生的规模大幅增加,而留学生辅导员的数量增幅明显不足。

(2)专业水平较低。大多数高校的留学生辅导员都是英语专业毕业,擅长英语交流但是思政教育水平较低,难以保证将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还有一些留学生辅导员跨文化教育经验不足,没有以尊重留学生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为前提,将适用于中国学生的辅导方式直接照搬到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上来。

(3)培训发展机制缺乏。部分高校未建立留学生辅导员的培训机制,以全面提升留学生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也缺乏职业发展的规划,导致留学生辅导员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原地踏步或者导致该岗位流动性非常大。

3.学校层面的原因

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被纳入学校“大思政”的工作体系。但是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缺乏顶层设计、趋同化管理有待提升、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体系也尚未成熟。

(1)缺乏顶层设计。如前所述,思想教育是来华留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后疫情时代,显得尤为艰巨。但是,许多高校却没有给予留学生思想教育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存在“重管理、轻思想教育”的问题,认为留学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汉语和专业学习、日常管理和社会管理,而忽视了思想教育。

(2)趋同化有待提升。从调研情况看,大多数高校对来华留学生采用趋同化管理,但是主要集中在教学、考试考核制度、违纪处理等方面,思想教育领域趋同化不够。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不应再全权委托归口管理部门即国际教育学院(或留学生处,或海外教育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各学科性培养学院应把留学生的思想教育纳入各自的职责范围,和中国学生一起齐抓共管。

(3)课程体系尚未成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较为成熟,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思想道德、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并且还具备了相对完备的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但是对于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而言,高校几乎都只是开设了始业教育和中国概况,没有一套完整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

三、构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路径

在剖析构建新模式面临的现实挑战后,最后需要寻求解决对策。通过对浙江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现状的调研和分析,结合留学生管理工作实际,笔者提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路径,构建贯穿教育始终、多维协调、全民参与的思想教育生态共同体,使国际学生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更高质量地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一)构建“1+X”课程体系,思想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立足第一课堂

“1+X”课程体系的“1”指的是课堂教学,留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课堂度过,高校要坚守课堂这一育人主阵地、将思想教育融入留学生教学。一是始业教育模块。后疫情时代,大批学生入境返校。其中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如果对中国法律法规不熟悉,这个阶段容易出现学生违规违纪事件的高发。例如部分国家将大麻合法化,但是在中国大麻被列为违禁品,如果学校不重视宣传教育,涉毒可能成为返校学生中的安全隐患。另外,虽然新冠大流行已基本结束,但是零散的病毒感染还将继续持续一段时间,浙江省属高校大部分仍然采取“扫码进校”等常态化防疫政策,学生须知晓校纪校规并遵照执行。高校应当开设始业教育类课程,帮助学生更快地熟悉中国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更好地适应在华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对中国和学校的理解和认同。二是汉语课程模块。高校应当开设汉语能力培养类课程,帮助学生毕业前达到国家规定的汉语能力标准等级水平。三是国情与文化模块,具体包括中国概况类课程、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等。中国概况类课程,可以帮助国际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校应当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开设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类课程,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国际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的情感认同,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积极力量。高校还应当结合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等实际情况,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6],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明、经济社会发展、先进科技、传统文化等,全面感知浙江、心系浙江。

2.创新第X课堂

除了立足第一课堂,高校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在第一课堂和第X课堂的深度融合,打造以第一课堂为主体,第二课堂(校内外实习实践和文化体验)、第三课堂(创新创业)、第四课堂(中外学生共同成长社区)协同育人的思想教育模式(见表1:“1+X”课程体系)。第一,同步实施实习实践和文化体验。高校和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积极打造“国际文化节”“感知中国”“外国留学生说”等品牌活动,鼓励留学生感知中国、走入浙商、服务社会,学生在参加实习实践的同时体验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第二,鼓励来华留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目标一致、内容相通、方法相容[7]。高校可以搭建校内留学生创业基地、校外留学生双创基地、留学生创客训练营“三位一体”的平台,鼓励来华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应用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第三,建设中外学生共同成长社区。积极鼓励留学生加入校院各级中国学生社团或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的各类文体比赛及重大节日的庆典活动,如球类比赛、校田径运动会、迎新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促进中外学生交流。

(二)建立校内外联动机制,思想教育浸润学生管理全方位

1.加强学生趋同化管理

管理也是思想教育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和教育功能[8]。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于表面,高校应在日常管理中浸润思想教育。关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要有顶层设计,形成融合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后勤保障等全要素的工作机制,各学科性培养学院以及保卫、学工、教务、后勤、团委、心理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协同推进,充分调动全校各级各类力量共同参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实习阶段,鼓励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道深入中国企业、社区开展实习实践;在宿舍管理中,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安排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居住在同一幢楼,加强中外学生的交流与中外文化的融合;在社团管理和各项活动中,鼓励中外学生共同参与文体活动、学科竞赛等;设立留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留学生心理辅导站,在学习、生活、心理、创业、就业等方面给予留学生帮扶,无形中融入思想教育,促使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

表1:“1+X”课程体系

2.与校外部门形成联动机制

除了在校内构建协同机制之外,高校也要积极整合和拓展社会育人资源,搭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的对话平台,形成校内校外、线下线上的多维共进育人新格局(见表2:校内外管理联动机制)。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校内住宿出现短缺,一些留学生选择了校外住宿,校外住宿成为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应推进警校合作,定期走访校外住宿学生,加强留学生校外住宿管理;定期邀请出入境管理部门为来华留学生进行外国人出入境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解读;邀请检察院给留学生讲解违法违纪案例,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加强与群团组织、社区等合作,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志愿者活动。疫情期间,不少留学生和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宣传防疫政策、为出入人员监测体温,成效显著。来华留学生深入中国社区、街道,深入中国基层社会,和中国老百姓一起同心抗疫,这本身就是对留学生最好的中国国情教育,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增进留学生和中国百姓间的相互了解,提高对中国的认同感。在后疫情时代这一模式和做法应进一步推广、完善和丰富。

表2:校内外管理联动机制

(三)加强队伍建设,思想教育实现专业化和全员化

1.加强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留学生相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较中国学生也更加繁琐艰难。留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效。在后疫情时代,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任重道远,此项工作必须依托留学生辅导员具体开展,因此高校必须从全方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作来落实。首先,学校应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留学生辅导员岗位,可聘请符合辅导员任职条件的优秀专任教师、管理人员或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其次,要明确留学生辅导员的定位和职业规划。留学生辅导员虽然是留学生的管理老师,但也是全校辅导员队伍中的一员,其培养应纳入学校师资队伍统一建设规划和考核。通过定期的培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以及高校之间、院系之间、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思想教育理论知识,又兼具外语水平、跨文化能力的辅导员队伍。

2.培养留学生自治

国门开放后,可能会迎来来华留学的第二个春天,高校留学生管理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在留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发挥好留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内驱力,才能真正提升管理效能和思想教育的效果(见表3:队伍建设路径)。第一,加强留学生社团建设。社团活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留学生文化适应、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后疫情时代有效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9]。通过调研发现,在防疫期间,部分高校充分发挥留学生社团的创造性和凝聚力,在留学生社团干部的带领下建立留校学生微信群,统一进行线上采购解决生活所需,社团通过微信群及时传达学校的防控措施和安全提示,及时消除了留校学生的思想焦虑和恐慌。这种做法合理提高留学生对各项学生事务的参与度,有效地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值得借鉴。第二,完善留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留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往往远多于与老师、学校之间的沟通。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情感上的问题,更愿意向同学倾诉。后疫情时代,学生学业困难、身体不适、心理危机难以避免,高校亟须培养留学生干部、班助,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潜能,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异常情况,化解危机。

表3:队伍建设路径

四、结语

后疫情时代,国际关系危机四伏,国内环境充满挑战。扎实推进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对中国未来长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应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探索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路径和新空间。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 [EB/OL].(2018-09-03)[2021-03-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2] 王习胜.“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9(3):5-7.

[3] 温新荣.“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现实挑战及实现对策 ——“课程协同育人”系列论文之三[J].教育观察,2019(10):19-21,36.

[4] REDFIELD R,LINTON R,HERSKOVITS M J.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36,38(1):149-152.

[5] 王晓华.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生思政教育——基于全英文《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创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4-99.

[6] 徐蓓佳.国情教育视域下如何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1):91-96.

[7] 赵亮,卢佳,邵海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学海,2019(6):202-206.

[8] 刘建明.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研究[J].管理学家,2018(11):5-7.

[9] 刘福忠,刘凯.市场经济中留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选择及实现策略[J].经济师,2013(6):145-146.

Exploring the “All-Round Educ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XU BEIJIA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still very serious. The ideological status, attitude towards China and menta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re easily affected, thus it is crucial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d proposes the “all-round educ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Post-epidemic Er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All-round Education

G641

A

1008-472X(2023)02-0139-07

2023-02-25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2045011)。

徐蓓佳(198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兼国际生招生主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推荐专家:

王晓华,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东西文化比较。

沈小勇,杭州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留学生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