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究

2023-07-24孙思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孙思明

[摘           要]  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让教师拥有更加开阔的教育思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积极督促高校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将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可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并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基于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必要性,从思政教育重视程度、思政教育融合力度、二者融合形式、思政元素挖掘以及师德建设等方面思考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现实问题。最后从构建个性化理论教学体系、丰富育人主体、基于学生兴趣开展思政活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学习全过程等角度,研究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

[关    键   词]  思政教育;专业课程;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125-04

新时代下,国家对高等教育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更注重学科建设和内涵教育的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也具有更为细致而深入的阐述,明确了思政教育在高校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高校专业教师需要积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寻找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切入点和融合点,制定多样化的思政专业融合策略,发挥思政教育的指导性作用。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高校师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二者的融合还可以满足高校安身立命本质要求,在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同时,为其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可以说,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都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一、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高校为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大力开展了专业课程教学。在社会大众为高校专业技术贡献能力感到欣慰时,实用主义思想开始蔓延。这就导致工具理性过于张扬,而价值理性出现了低迷现象。如果过于重视专业教学,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得不到培养。而如果思政教育脱离了专业知识的支撑,就不能说服人。正所谓人无德不立,无才而不行。通过思政教育和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为现代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提供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1]。

(二)促进高校师生全面发展

实现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师生全面发展。每一位高校师生都希望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期自己的才能和作为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信任。新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高校师生容易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陷入多元价值观选择的陷阱中。而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则能够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思政教育资源,使广大高校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实践交互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全面发展[2]。

(三)满足高校安身立命本质要求

思政教育目标在于善,专业教育则在于真,而当求真和求善相互融合,则能够达到美的境界。也就是说,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可以为高校师生铺垫发展成长的道路,并彰显高校存在的教育价值。在新时代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是高校安身立命的本质要求,也是必然选择[3]。

(四)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通过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提质增效,从而使专业教育中原本的自发性价值影响转变为自觉性价值影响。同时还能够整合专业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新格局,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4]。

(五)保障高校专业教育良性发展

要想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良好发展,则需要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浓烈学术兴趣以及持久学习动力的高质量人才。而思政教育则在这一方面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思政教育可以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强大力量,避免出现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而且通过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还能够让学生在会学习的同时好学习,对学生未来的長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通过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够让专业课程教学保持良性发展态势,使学生成为努力学习且会学习的优秀人才[5]。

二、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思政教育从来没有缺席过,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根基,思政教育是帮助学生立德树人的关键,也是为民族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重要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中,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大多数教师采用说教式和呼吁式的思政教育。而这种方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被当代大学生所认可和接纳,甚至会起到相反作用。尽管绝大部分高校将课程思政建设当作重点研究课题,并广泛进行了教育改革,但仍然有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很多专业教师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停留在口头形式上,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走个过场而已,并没有付出足够的实践行动[6]。

(二)思政教育的融合力度不高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助力。这使得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着较大的考试压力,而且需要以教学任务为主导,导致其与思政教育实际融合时缺少力度。无论是融合的时间还是空间都被大大压缩,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虽然很多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大纲、教案甚至授课计划中,但仍然没有实现思政教育的深入和系统性融合,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很多专业课程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内容不够深入和系统,没有引发学生的共鸣。还有部分专业教师则因为自身教学任务繁重,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将思政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就无法发挥思政教育的理想教育效果[7]。

(三)融合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等完全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融为一体。如今的大学生正遭受着网络文化潮流与西方国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再加上一些负面观点和言论的出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如果依旧采取传统的说教型思政教育形式,则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很多高校没有创新融合教育形式,导致思政教育难以发挥原本的作用[8]。

(四)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

由于对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部分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思政教育建设较为薄弱,没有在恰当的时机融合思政案例,也没有打造健全的思政育人格局。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接受者,教师在融合思政元素时需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和需求,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有些教师只是为了思政教育而教育,生搬硬套,导致思政教育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和生命力。而且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以学科专业为重点,更关注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导致思政元素的挖掘缺少深度,难以和专业课程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在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其坚韧精神、诚信精神和协作精神等职业道德方面的思政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9]。

(五)师德建设较为匮乏

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导者以及思想道德的示范者,教师的综合素养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还能够成为学生心中的灯塔。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不断扩大规模,教师队伍也随之扩大,可师德建设却较为匮乏,导致部分高校出现了教师队伍育人意识薄弱、缺少责任心、不思进取等现象。甚至有些教师违背师德,做出了一些违法行为。正所谓育人先育己,如果高校缺少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则很难保证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10]。

三、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路径研究

(一)构建个性化理论教学体系

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重点在于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相互融合。这就需要教师构建专业个性化的教学理论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深度融合。

首先,在选择教育案例时应该保证案例的专业化,通过融入案例,可以让专业知识更加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案例时,教师还需要基于思政教育的要求,从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角度出发,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思政学习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本专业领域智力因素的激发与培育。

其次,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职业理想时融入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内容。理想信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融入职业理想,可以让学生对社会的发展有更加正确的认知,理性客观地看待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担当,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繁荣发展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不断磨炼与提升自己,实现个人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提高,培养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的优秀思想[11]。

(二)多方协调丰富育人主体

要想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则需要加强科学方法的指导。高校需要调动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多个群体实现多方协调,丰富育人主体,拓展教学相长的深度,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培养高素质青年。比如在实际开展思政教育时,高校需要坚持挖掘校内外的可用资源,引导思政教育团队、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学生团体组织乃至青年学生个人等多方主体实现充分协调与互动,凝聚多方力量,加强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12]。

一方面,高校需要积极邀请更多名家学者走上专业课程的讲台,以对话的形式让这些名家学者与青年学生团体交流。通过知识讲座或者演讲等方式,有效提高青年学生的理论高度,拓展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高校需要为校内的学生团体组织搭建平台,引导他们自己组织想要举办、想要参与的思政教育活动,坚持学生为主体、自主策划、自主构思、全权操办的思政教育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还能够全方位锻炼学生骨干队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立足专业的特点,打破各个专业之间的壁垒,形成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育人共同体。专业教师虽然在各自领域的教学科研中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绩,但思政教育的融合则对这些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涉及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等多学科的内容。教师需要立足于本专业的特点,打破横向和纵向的壁垒限制。比如高校需要打破教研室、各职能部门以及各学科、院校甚至校校之间的束缚,实现横向、纵向的融会贯通,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思政教育合作队伍,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当实现多方协调之后,育人主体将会进一步丰富,从而形成全员育人新格局,为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团队保障。高校需要注重调动多方育人主體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理的制度,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落实到位。

(三)基于学生兴趣开展思政活动

思政教育的融入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是否能够完成,因此,高校不能仅将其理解成开设一门或者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是要将其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思政教育需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起到积极正向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尽可能调动大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觉性。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时,应该尽可能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掌握其兴趣点和关注点,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在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将目光聚焦于社会前沿热点问题,不断推动学科理论研究,实现学术研究向时代性、精准性和规范性方向发展。同时,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大学生群体开展更多形式的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思政活动的举办目的以及举办原则,在活动中学习思政知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与问题,实现全面成长[13]。

比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超星学习平台、钉钉学习平台实现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并利用线上教学手段融入思政教育。互联网对于如今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并不陌生,而且体现出一定的亲和力和生活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教师在选择思政教育案例的时候,还需要保证其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这样才可以保证思政教育的高质量融合,提高育人效果。如教师可以结合新时代国家所取得的各种瞩目成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或者结合每年的“3·15”晚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发展提供保障。

(四)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学习全过程中

思政教育和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既要确保思政教育的连续性以及拓展性,又要在呈现形式上确保思政主题的统一性。高校可以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理想设定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引导青年学生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思考这一现实问题,将自己的个人成长目标与国家的命运乃至时代发展的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实践实习和实务研讨,并在这一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务实精神和严谨的学风作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具备责任担当打下坚实的基础[14]。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时,应当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展开,将思政教育元素合理地融入其他专业知识的讲授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吸收,而不是生硬被动地学习。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合理引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思政教育案例,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确保思政理念与专业知识内容的具体落实,引发学生与思政元素思想方面的共鸣。以往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画地为牢,相互分离,缺少互通和互动。如今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二者要在教育内容方面进行筛选和融合,克服各方的缺点。在融入的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实现道德提高与知识普及的辩证统一,从而提高价值观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比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学术史、学科伦理和学科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并将其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专业课程知识的人文性与思想性。这就需要教师基于本学科知识背景加强教材建设和课程活动的设计,实现知识内容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中。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在第二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构建社团,以社团组织为载体,在课外甚至校外开展专业课程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每时每刻学习思政知识,让思政教育能够和专业课程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正处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政治观、文化观等诸多思想观念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这些观念的形成则和大学思政教育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在学生心中埋下新时代真善美的种子,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以及思想的升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品质。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教师需要明确育人目标,积极挖掘更多思政元素,尊重思政教育的规律,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融入的同时,教师也需要明白,并不是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越多就越好,需要在融入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接受充分的思政教育,不能造成过犹不及的现象。在新时代下,教师应该积极在实践探索中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般融合于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有用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史洪波,阳琼芳,梁裕.基于职业伦理视角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思政意蕴[J].教育与职业,2023(3):83-88.

[2]谭亮亮.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实践、理论与创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36):17-20.

[3]张彩玲.高校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模式探讨[J].黑龙江科学,2022,13(23):121-123.

[4]唐燕萍.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以“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40):84-86.

[5]任永瑞.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创新思想探析:以王广亚教育理念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1):124-126.

[6]彭晓平.“大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10):95-97.

[7]张燕子.课程思政理念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0):60-61,64.

[8]张阿赛.基于“三全育人”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师,2022(26):6-8.

[9]姚静仪.“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大思政教育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6):68-70.

[10]肖含,顾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实践原则及路径[J].公关世界,2022(8):123-124.

[11]郑周璇.浅谈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J].大学,2020(37):79-80.

[12]张阿妮.实施课程思政 在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目标中落实师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20(18):7-11.

[13]左燕.高职财会类专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0):132-133.

[14]張科丽.基于“大思政”理念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J].文教资料,2020(1):134-136.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