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角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3-07-24李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文科外语思政

李勤

[摘           要]  新文科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战略发展性特征,是构建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教育综合发展体系的需要,为外语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新文科背景下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非常必要。根据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可以从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价值引领,推进交叉融合、夯实课程体系,借力网络科技、推动模式创新,挖掘思政元素、打造质量文化等方面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索,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路参考。

[关    鍵   词]  新文科;课程思政;外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013-04

一、引言

全球发展和科技变革背景下,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为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迎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部、科技部于2019年全面推进“四新”学科建设。至此,新文科建设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包含西方思潮的信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冲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势在必行。推进新文科建设是应对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具有多重属性,担负着重要责任,外语教育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革非常必要。这一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2]

二、新文科视角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文科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等,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3]外语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专业外语还是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发展,都要主动对标国家发展战略,坚持立德树人,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承担价值引领的职责。

新文科背景下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首先,高等外语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通过深挖学科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专业素质,同时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这样才能实现“立足全球坐标、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4]的目标。其次,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为国家发展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合格文化传播者非常必要。另外,在传统教育模式和评估体制的影响下,外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高度。外语原文是外语语言学习的最佳材料,教科书上的内容也大多是外语原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中西差异的冲击和碰撞可能使学生面临思想和价值选择上的困惑。[5]外语课堂教学如果不重视思政教育,将会阻碍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外语教学改革发展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必须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把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人格素养提到国家战略需要的高度。

三、我国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根本任务

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建设突出体现在对“新”的把握上,核心内涵仍然是“文科”,推进新文科建设,理解“新”所承载的内涵至关重要。《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即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2]从这一根本任务可以看出,新文科的“新”一方面要注重学科理念与学科知识的更新,在深耕学科内涵的同时注重新技术、新知识与传统文科的重组与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拥有综合、复合、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要体现新时代发展要求,注重中国特色的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构建,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人才。

目前,我国学界已有从不同的视角对新文科建设的特征进行了阐述。从新文科建设的起因、理念、手段、目标和效果的视角看,新文科建设应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开放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等特点[6];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看,新文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问题导向、交叉融合、新技术应用和创新性发展。[7]根据人文知识的特质和人文教育理念的核心,新文科建设的特征体现在创新求变思维中,新文科建设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深耕内涵、拓展外延” [8];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看,新文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的特征。与国外新文科相比,我国新文科建设在政策制定、政策内容和政策走向上都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强调要放眼世界,角逐世界舞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

由此可见,无论是与传统文科建设相比还是相对于国外新文科建设而言,我国新文科建设都明显体现出时代性和中国战略发展性特征。既体现出对世界新文科建设普遍性特征的把握,又体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

四、新文科视角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的具体任务包括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五个方面。[10] 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看,新文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的特征。两者在育人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11]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新文科建设为外语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基于新文科建设的特征,围绕其根本任务进行建设路径探索。为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本文所讨论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中涉及的外语教育是指高等院校学生接受并参与的通识外语课堂教学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懂外语的高素质人才。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价值引领

建设新文科就是要“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时代新人,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因此,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外语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思想认识站位,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价值引领职责。教师本身通过言传身教,就足以在思想、情感、审美等方面给予学生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12]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不是要把外语课上成外语版思政课,而是对标国家战略要求,谨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3],在完成知识传授、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过程中,担负起价值引领的职责,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理解力,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推进交叉融合,夯实课程体系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借助通识课程实施学科交叉和全人教育的理念,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统一。[14]“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推而广之,通识类外语课程应兼具这两种属性。工具外语的目的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外语与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能助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人们通过语言工具的使用达到某种精神进化和思想提高的目的。[15]人文外语为学生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让学生有更宽广的视野,在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中形成批判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通识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构建通识类外语课程体系,能有效推动新文科建设,为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人才提供保障。

(三)借力网络科技,推动模式创新

借力网络科技发展便利,把教与学融入互联网,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推动外语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创新。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需要进行一场课堂革命。线上课程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发掘思政素材,根据单元教学目标上传相应中国时政热点问题外文介绍,利用每个单元第一次课的课堂讨论让学生作进一步的阐述和分享。这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夯实语言基础、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另外,挖掘与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材料可以把对学生的思政隐性教育延伸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的状态。与时俱进推动课程思政内容和形式的同步创新,能保证课程思政常讲常新、常抓常新。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还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机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达到课堂内外知识学习不断线,思政教育无死角,潜移默化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挖掘思政元素,打造质量文化

新文科建设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改革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打造高质量外语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各方面都要体现出思政元素的隐性渗入。

1.发挥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

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育首先需要让教师在实施思政教育过程中有据可依。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或教研室的力量,集思广益,制定具有课程思政特色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各阶段的思政目标。新文科视角下,通识外语课程要注重守正创新,价值引领,总体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涉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个方面。思政教学目标应明确到具体课程、单元甚至是教学的每个环节。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将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学习相结合,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语言对象国的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2)深入思考问题,教育学生用批判的思维对待多元文化现象,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他国语言文化,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比不同文化,培养学生全球化背景下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育学生以自信、豁达的心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做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合格文化传播者。(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2. 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政点挖掘

教学内容建设是落实外语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学团队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适当补充思政教育素材。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强化汉语文化的主体意识,在提高学生英语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教师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平衡中西文化教学内容,在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不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使学生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碰撞的环境中辩证地看待文化间的差异,培养其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新文科建设中,外语教育在承担输入外国语言文化任务,发挥中外文化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之外,还承担着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职责。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挖掘与中国元素密切相关的思政教育素材,拓展與学习内容相关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知识,或是包含重点词汇或典型句型的国家时政材料。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真实、新颖,或时效性强的思政素材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隐性思政教育效果,从而为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作用。

3.重视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产生积极的反拨效应,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考核评价体系应主动对标国家战略、满足国家需求。既要充分考虑外语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和外语教育立德树人功能,又需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实施效果。外语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可以通过积极完善学生语言能力水平考核方式,补充德育综合素质基本观测点,增加自评、他评等方式实现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的构建。学生语言能力可以通过动态的客观评价进行量化考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形成性评估,教师通过记录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客观量化打分。二是阶段性评估,即通过阶段性语言能力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三是终结性评估,即期末考核,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这三个评估过程均应包括对课堂外语课程思政元素领会情况的量化考核。德育综合水平考核主要采用主观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考查,教师通过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团队精神、课堂参与度、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辅之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学习小组评价,赋值学生德育综合水平等级,力求全面体现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情况。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利用评价反馈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及时调节和修正自我行为、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引领学生往德育预设目标发展,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五、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注重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任务之一。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和思路为课程思政的推行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建设则为提高新文科的育人品质提供了保障。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改革,还是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外语课程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课程,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应意识到外语教育的使命和担当,不能忽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和爱国情操的培养,承担起培养能担当中国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两个大局是当代中国的谋事之基[EB/OL].[2020-03-20][2023-01-2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320/c40531-31640531.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02-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

2437.html.

[3]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3-7,90.

[4]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2):3-6.

[5]宋丽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智库时代,2019(41):43-44.

[6]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学术交流,2019(11):5-14,191.

[7]胡开宝.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理念与路径[J].中国外语,2020(3):14-19.

[8]张欣.新文科、大外语与英语专业“全人教育”培养路径[J].外国语文,2020(5):14-18.

[9]田晓明,黄启兵.论我国“新文科”建设之中国特色[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1-98.

[10]刘宏.外语院校新文科建设理论与实践[J].中国外语,2021(1):15-16.

[11]刘莉,冯思云,方章东.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关切、确切和亲切[J].安徽農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27-134.

[12]李彩萍.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21,38(3):115-119.

[1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4]何艳华,刘强.坚持立德树人,融合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题学术论坛”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 2021(2):119-120.

[15]蔡基刚.从语言属性看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6.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文科外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思政课“需求侧”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豆文科作品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