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途径和评价探索研究

2023-07-24张翠萍王晶倪剑虹王卫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6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育人

张翠萍 王晶 倪剑虹 王卫英

[摘           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站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战略高度,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指出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并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新时期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成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此,以河北省高校为例,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河北省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深度、广度不足,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相应制度和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等情况,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施途径和评价方法,对原有机制、途径和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力争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施途径;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009-04

一、“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各地在开展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所有道德教育都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所展开,这对于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这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极为艰巨且重要的使命和职责,“立德树人”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延伸。同时,“立德树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本土化发展进程中,在教育行业中的集中体现。我党一直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出新的重要理论,这些都是各地学校开展、落实“立德树人”工作重要的基本素材。另外,“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践,也是学生自我成长和今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时代背景下,由于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些不良风气在盛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正确引导当代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已成为教育的现实课题。而通过“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目标的落实,能够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正确“三观”的树立。

二、“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

(一)以“全课程教育”实现“立德树人”

“课程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前提基础。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德”,社会需要怎样的“德”,才会知道如何“立德”,并予以践行。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外,还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各种课堂,形成全科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围绕当前的现实问题,积极开展理论教育。德育担负着构建人类精神家园、个体自身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价值取向有了新的特点,对利益的追求,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价值取向滋生,致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面临挑战,同时也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持续变化的利益关系,高校应结合现实生活,积极开展思政教育,以全课程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以实践育人推动“立德树人”

实践既是人们了解、提高认知的重要路径,又是育人的基本途径。实践与体育、智育相结合,既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方法,又是打造全面发展人才的唯一途径。高校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要积极开展实践育人,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践性,还要注重育人的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此弥补在理论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的不足,避免硬性灌输导致出现不良后果。各高校可以组织校内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军政训练和科技发明,也可以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这对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让大学生切身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辨别真伪,认清事实,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对当前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需求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实践的本质。高校大学生才能对如何解决社会实践的新课题产生带有个人色彩的认识、观点和看法,并逐渐形成当前社会实践切实需要的新观念和新思想,积极推行实践育人,不仅促进社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利于自身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三)以文化育人推动“立德树人”

文化育人具有环境育人的提点,有别于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主要是以传播正能量社会文化为前提,通过学校自身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来达到育人的目的。校园文化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学校有意识的培养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有着一定的影响,具备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通常来说,校园文化大体分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类型,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前提基础条件,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所在,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结合河北省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深度不够、广度不够、资源投入不够等现状,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通过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科技、学术、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将德育和体育、智育以及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寓教于文化活动。在积极构建富有学校自身特色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大学校文化阵地的宣传建设和管理力度,严禁错误的言论和观点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坚决抵制各种腐化生活方式和有害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和侵蚀。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本校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神文化为底蕴,致力于对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深入挖掘本校历史发展进程中富含德育价值的文化因素,将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致力于促进学生人格升华和思想道德发展上,使其成为文化育德重要的一项任务。

三、构建切实有效的“立德树人”机制

“立德树人”有效机制的构建,是学校深入开展“立德树人”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这一有效机制包括在党委的指导下,以学校专职负责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为中坚力量,以校内教师为主导,以现有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三位一体”育人主导机制,从而形成教书、管理和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学校内部整合机制,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三种机制各有不同,各有侧重,相互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出科学、系统的“立德树人”有效机制。

(一)建立以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育者为主导的层次性育人机制

以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建立高校党委领导下的,以学校专职思政教育为中坚力量的全教育工作者为主导,学生干部为骨干的具有层次性的主导育人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两方齐抓共管,兼职和专职教育工作者相互结合,再加上学生骨干的通力配合,在这种育人主导机制的作用下,高校的“立德树人”势必能取得显著成效。党委在这种全方位的工作机制中,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绝对领导者,聚焦学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全体教师通力协作,做到德育全面覆盖。同时这种育人主导机制要想真正发挥出成效,其核心要点就在于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能力和素质,且主体相互间能够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因此在“立德树人”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其一,要加强学校党委对思政教育的领导,定期组织党政干部参与相应的学习和培训。其二,要注意加强对专职思政及所有课程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养,促使师德考核体系得以优化和完善。其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干部带动身边的其他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其四,要注意加强主体相互之间的合作,将联动作用发挥出来,共同帮助在校学生解决思想意识方面的困惑。

(二)建立“教书、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内部整合多维度育人机制

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需要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校内部整合起来,通过全方位育人的模式,确保实现全员全程育人。同时内部整合机制也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学生管理以及服务育人三者相互间的内在统一性。将教书育人和管理、服务育人的作用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提供更为科学、有力的保障。充分发挥这一机制的作用,首先,不断强化“以德育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强调“德育”在“立人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其次,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推行责任制,将师德考核和教师晋升、评优相结合,将德育逐步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部门,促使各类成员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

(三)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外部教育协同机制

“立德树人”的外部协同机制主要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部分构成,它们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者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能,且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若能联合三者力量,使其在相互协同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作用,势必会对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发挥出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外部协同机制中,学校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仅是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还能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起到纽带连接作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高校将外部协同机制的三大构成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资源整合,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

四、制定科学、系统的“立德树人”评价机制

成效问题直接决定着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针对成效观测,需要制定“立德树人”的成效评价机制。成效评价不仅关乎新时期背景下“立德树人”工作开展情况的研判,还直接影响到能力机制、引领机制、协同机制等“立德树人”机制的结构调整和信息反馈。从成效评价结果所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来看,评价机制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发挥类似“指挥棒”的功效和作用。因此,积极探索、构建系统、科学的“立德树人”成效评价机制,有利于加强高校树人教育建设,以评价促进改进,以评价促进建设,不断促使“立德树人”机制落实科学化。通过探索构建出一种以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延展性为基础的客观、全面、科学、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内外部评价、内容上有界限拓展的多元化效果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共同助力河北省现阶段“立德树人”教育。

(一)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立德树人”监测与评价的关键目标

针对“立德树人”机制的落实情况实施监测与评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注意处理好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和全面评价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全面发展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全面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全面评价则是衡量和完善根本目标和基础过程的方法与保障。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立德树人”监测、评价的核心目标,并不是要将全部评价都放在学生身上,更不是将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的选拔性考试和全面考核,而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立德树人”测评的核心要素,将全面培养作为评价体系中的关键目标,重点关注政府教育部门和高校的育人导向、过程以及育人成效。

(二)逐步实现“立德树人”监测、评价与现有评价体系的相互融合

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人才培养与评价的“弱项”和“短板”是“立德树人”监测、评价的核心要素,“立德树人”监测、评价的实施是对現有教育评价机制维度上的重要补充。“立德树人”监测、评价与既有教育评价机制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以此作为评价高校办学、育人状况,落实学生全面培养成效的重要内容和评价依据,引导学校逐渐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和行为,引导全社会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和教育发展观,纠正不科学的评价导向,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立德树人”机制的贯彻落实。

(三)加大研发力度,构建“立德树人”全面评价体系

教育部门和学校方面,针对大学生必备品格、情感态度、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当中的高阶能力和素养,加大对“立德树人”监测、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的研发力度。传统的教育评价内容大多涉及的都是低层次认知能力和记忆性知识,针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社会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潜在特质鲜少涉及,而高阶素养与能力方面的测评已成为现阶段世界教育测评领域发展的重大趋势。比如,国际上针对青年学生的评估项目,陆续增加了“全球胜任力”“财经素养”等测评,技能评价和教学项目中,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协助能力、决策能力合并,合并成“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来进行测评。这些已有的实践探索为高校“立德树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发积累了不少经验。结合河北省高校现有教育评价体系的不足,构建增值性、激励性的“立德树人”成效评价体系,落实分类评价,将评价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机制的贯彻落实。

(四)完善“立德树人”多维度评价

首先,对于师生不同的群体,高校应制定具有针对性标准的“立德树人”评估标准,以此来保证学校“立德树人”评价结果的公平和公正性。例如,针对教师群体的评价,要涵盖知识水平、课程思政能力、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和学生评价等方面的评价指标;针对学校行政部门的评价,要涵盖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等一系列评价指标;针对学生群体的评价,应涵盖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学业水平、政治素养以及行为操守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其次,高校要想确保“立德树人”机制的贯彻落实到位,应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针对专业授课教师,可以将个体“立德树人”的成效与职位晋升、职称评审挂钩;针对党政干部群体,可将个体“立德树人”的成效纳入优秀干部的选拔工作当中;针对学生,可在评奖评优、助学奖学金评价体系中纳入德育评价结果。最后,针对“立德树人”的主体,高校应制定定期抽查的监管机制,对学校教师和行政部门在推进教学育人、课程育人、合力育人以及文化育人等方面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重点考察。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提出整改建议,同时,对于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部门和教师,要予以表彰,在全校范围内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立德树人”氛围。

综上所述,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高校始终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工作指导,严格遵循教书育人的客观规律,为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孙莞.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兼论江苏大学立德树人的特殊诉求和实现路径[J].文教资料,2018(23):106-107.

[3]朱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J].学周刊,2017(20):191-192.

[4]王康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有效机制: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学园,2017(14):10-11.

[5]肖瑶,王东鸣.“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研究[J].情感读本,2017(6):53.

[6]李墨,文晶晶,刘斌贝.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7(1):60-61.

[7]陈强.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成效评价路径构建探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97-102.

[8]马海军,张秀荣.立德树人需要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J].人民论坛,2021(9):104-106.

[9]张延飞,李满根,曾金平.从管理到治理: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成效评价体系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6):595-599.

[10]檀慧玲,王玥.论立德树人监测与评价的关键要素与制度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2):115-121.

[11]朱国利,毛金德.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评价的价值、问题与优化策略[J].教育探索,2021(10):82-85.

[12]李璐钏,白云,梅林.立德树人背景下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重庆医学,2021,50(22):3942-3945.

[13]史蕊.地方高校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管理机制和成效评价研究[J].文教资料,2021(16):133-135.

[14]許素菊,张艺莹,支克蓉.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评价机制的构建[J].广西教育,2021(19):31-33.

[15]吉冠浩,马婷婷.论立德树人与培养效果评价[J].司法改革论评,2020(1):5-19.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严以修身”先立德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