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现状及改革措施研究

2023-07-24王惠张明静李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6期
关键词:工科硕士导师

王惠 张明静 李涛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工程大环境,所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对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状况进行了回顾,并对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工程教育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需求,针对并分析目前建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期待进一步提高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    键   词]  新工科;建筑类专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101-04

一、绪论

新工科建设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经济,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需要新工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新工科,新工科是国家提高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抓住新工科的内涵,统筹工科新需求,加速发展新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积极布局未来发展的战略必争之地。要努力探索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文化,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新工科”的实施,是教育部深入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书写“奋进之笔”、推进质量提升、推进公平、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的重要措施。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的精神,经相关部门择优推荐,经通讯评议、专家组评议和公示,确定第一批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工程612个。新工科建设是高校改革的重要举措,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求实效,以争分夺秒、时不我待的精神推进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项目建设。

二、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建筑设计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规划设计,该专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广泛的专业知识系统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筑设计领域的后备力量,并且在相关学科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引导他们成为该领域未来的中流砥柱。对相关的专业发展动态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能良好地解决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

(一)硕士研究生缺少科研兴趣、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

在新工科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面向我国未来的发展要求,积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并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最新的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技术手段,以解决工程问题;熟悉艺术设计前沿,对本学科的交叉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还要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国际学术眼光,且拥有高水平的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等知识。然而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建筑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大多缺乏主动、勤勉的科学研究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尽管大部分硕士研究生都具有问题意识,但是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以及批判精神依旧比较薄弱,缺乏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研究热情和工作热情。总之,硕士研究生不仅缺乏对科研的热情,而且对于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还未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任务转变成了科研压力,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开始逐渐被消磨,最后只剩下面对工作任务时的焦虑。

此外,在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中,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创新能力的不足让硕士研究生缺少推陈出新的能力,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且很难有新的突破;批判精神的缺乏导致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很难对所遇到的现象或问题提出一针见血、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想法,无法揭示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質,难以提出突破性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导致科研、技术创新很难出现实质性的突破。

(二)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且师生联系不紧密

但凡涉及教学活动方面的问题,就一定离不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不可否认,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水平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是现在有些授课教师依旧是采取对本科生进行授课的模式。而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难以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主要的原因是授课教师还没有认识到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在知识结构、技能熟练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同时传统的大班化教学方法也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很容易变成“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这种保守的、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很好地管理了课堂秩序,但是把教室变成了教师的个人舞台,从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方式既不能使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沟通,缺少交换想法和思维交互的机会,又不能使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产生交流和联系,更不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

在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相关专业导师的职业素养与项目实践能力也是影响其培养目标的关键。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际项目实践有积极作用。但是,有些学校却只是着眼于对硕士导师的学术要求,其明确要求导师具有高级职称、博士学位和在国外学习的经验。而这些高水平的学生导师长期投身于理论层面的研究,缺少实际项目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往往会与实际项目的工作脱节。在科研学习方面,大部分导师都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大体的研究指导方针,同时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导师之间也缺乏沟通。尽管硕士研究生在各个方面都已经相对成熟,但由于受到教育模式的局限以及缺乏丰富的专业阅历,在许多方面依然离不开专业导师的相关指导。另外,因为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即便硕士研究生在学术上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树立了创造性思维,搜寻到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沟通、前瞻的指导、全面的掌握,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的。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教学的关键,缺乏有效的指导与交流,会直接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兴趣培养、能力的提高,还会进一步降低硕士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相关培养内容与制度墨守成规

创新是当前国际新潮流和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而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仍然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为主,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重视工程经验而忽视创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则相对单一。另外,高校教育所教授给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出现了落后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现象,高校的教学和研究内容与时代、行业发展轨道相脱节,高校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很难与现实社会中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接轨,高校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发展,导致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例如,我国的建筑与景观设计领域面临着诸如碳中和、低碳城市建设、生态恢复等诸多问题,急需具有国际视野、多学科背景、掌握专业理论前沿、专业技术攻关型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高校要对学科进行科学的优化,不断地更新教材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这样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才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新工科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措施

(一)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广泛的学术及文化活动来进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科研热情。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维度、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学术创新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锻炼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增加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深度,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硕士研究生从事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可以发掘出许多跨学科、领域交叉的创新科学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术水平,特别是提高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学术前沿的洞察能力。探究在学术文化活动途径下,如何有效地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学术能力,如何搭建一个成熟、稳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术文化提升载体,对于极大地增强硕士研究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促进更多的学术成果的产出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为了加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联系,实现师生共同发展,高校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过程中要相对减少理论课程的比例,提高实践类课程在整个学年课程中的占比。对于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单一地使用相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会抑制他们个性的发展,束缚住他们的思维,从而导致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性问题和想法得不到讨论和检验,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成分,降低了他们获得实践经验的可能,同时,如同流水线生产一般的培养方式只会让学生失去想象力和行动力,变成只有相貌不同的相同个体,将年轻人塑造成只按一套固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人,这难免会使他们不热衷于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难走出“第二条路”,从源头上堵住了创新的新生力量。

建筑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应该适当地跳出书本中的理论,让导师和硕士研究生走出教室,多进行实地考察,多采用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鼓励和支持他们共同参加项目实践,并在实践中积累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经验,实现师生之间的合作沟通,让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对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组合,要给予奖励。改革导师的考评标准,对导师在学术方面的成就略微淡化,强调对导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评估。在工程设计、技术创新等领域,导师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重任。在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导师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伦理。导师不但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工作,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导师的任务主要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选题、科学实验方法、撰写论文的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与此同时,导师也要严格监督学生的相关科研进程,并与学生积极讨论他们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应该适时地向他们提供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和改进方法,这样才能使硕士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工作顺利进行。

(三)改革高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为了满足在新工科背景下社会上不断出现的大量市场需求,高校的相关专业必须加快步伐培养出专业素质更高的建筑设计人才,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相关专业技术水平。由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课程内容比较多,因此,在与之相关的专业实际性操作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在理论课程学习中没有遇见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难点,就必须从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入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学习任务的引导和激励,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所以,在制订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计划时,可以对现有的一些专业课程进行改良与优化,删掉本科阶段已学习过的有关专业课程,将新技术、新学科、新理论融入现有的课程培养体系中,让专业知识和技能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保证硕士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保证他们在未来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拥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在今后社会实践以及未来工作中的效率,让他们的专业科研创新增加更多的可能性。上述专业课程系统的多项优化,是为了使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新工科的背景下能够及时掌握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建筑领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培养多樣化、创新型、复合型、卓越的建筑类人才是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想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的,就必须在硕士研究生的课堂上做到课程形式多元化和课程内容的创新。同时,依据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可以采用课堂互动式、开放式和探究式的专业教学方式来提高硕士研究生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互动性。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堂管理和评价方法的制订。高等院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建立自己的相关教育特色,以发展建筑类专业为依托,促进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在保证建筑类专业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加强建筑设计学科的人文特色,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学生的科学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均有其独特之处,为我国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为保证学科的交叉,高校可以适当地调整相关专业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用操作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为日后的专业设计工作提供更多的保障。同时,也可以为国内外的专业交流、开放的学科交流、借鉴其他高校的专业教学优势等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结语

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工程领域的新形势也给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复合型、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多方面进行了教育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洪勇,王福生.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2):18-21.

[2]易琦.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J].科技文汇,2018(3):27-28.

[3]朱丽华,史庆轩,任瑞,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12-115.

[4]张津涛.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方案[J].学科探索,2015(7):40-42.

[5]杨金辉,谢水波,杨斌,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教育现代化,2017,36(6):14-16.

[6]张俊峰,赵军,王建强,等.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41-44.

[7]邵克勇,董宏丽,杨莉,等.“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20(16):89-90,92.

[8]金智林.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8):208-209.

[9]王许云,王辉,王荣方,等.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0(16):33-35.

[10]杨传颖,刘志鸿,仁庆道尔吉,等.新形式下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9(14):164-166.

[11]张海生.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8(1):41-55.

[12]谭敏生,陈虹,李华新,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柔性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9(12):4-5,8.

[13]吕慧华,严金龙,周峰,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31):10-12.

[14]史静,朱虹,段建东,等.论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全新变革:“新工科”模式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未来与发展,2018(8):87-91,55.

[15]马凤岐.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僭越[J].大学教育科学,2020(2):97-104.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工科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