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涵与实效性提升路径

2023-07-24张颖林婷曾华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6期
关键词:实效性法治法律

张颖 林婷 曾华辉

[摘           要]  现阶段全国各高校均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但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表明,与大学生有关的诉讼案件的数量却并未减少。究其原因,便是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较差。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未能完全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大学生法治教育未能让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素养;大学生法治教育未能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分析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及实效性差的成因之后,提出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以期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贡献力量。

[关    键   词]  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105-0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全国各高校就开始针对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高校几乎都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可以说,法律基础课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笔者利用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检索功能,设定检索条件为关键字=“大学生”,文书类型=“判决书”,得到符合条件的判决书共有21475篇。可以看出,自裁判文书网设立以来,和大学生有关的诉讼案件非常多,涉及民事、刑事和行政三个方面。笔者通过对案情和裁判争议焦点的梳理,发现大学生诉讼案件主要集中于合同领域、消费领域、交友与婚恋领域、大学生就业及创业领域。那么,问题就产生了,各大高校开展了多年的法治教育,为什么仍有如此多的关于大学生的法律纠纷呢?我国普通高校开展的法治教育实效性究竟如何呢?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涵剖析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正确理解

大学生法治教育区别于大学生法制教育,其具有教育目标的明确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场所的固定性、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学手段的综合性等特征。“法治教育”区别于“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主要侧重于教授大学生一定数量的法律知识,让大学生知晓法律、理解法律,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要求则更为全面。有学者提出,法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提高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其知法、尊法、守法,形成对法治的认同和坚定信仰,具备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生活问题能力的教育活动[1]。笔者赞同以上关于法治教育的定义。大学生法治教育指的是为了培养有坚定法律信仰和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高校通过法律理论课程的讲授和法律实践环节的体验,为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二)在校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强调“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也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加快完成法治教育从一般的普法活动到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传授法律知识到培育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转变,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将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着力提高系统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社会应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4]。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法治的认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十分值得关注的课题。

2.法治课程的学习让在校大学生受益终身

在互联网社会中,要让在校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体系并不困难,法治教育的难度其实在于让学生学会像律师一样思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法治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在校大学生了解一定数量的法律知识、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具备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目标一旦实现,对大学生来说受益终身,能让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遇事不慌、懂得分析利弊、学会冷静处理问题、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并能主动寻求法律的帮助。笔者通过下文提到的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正是通过在校期间法治课程的学习,让他们学会了正确防范就业、购物、婚恋等情形下遇到的具体法律风险。甚至部分学生通过法治课程的学习,在报考研究生时选择了法学专业,而这种选择就是人生择业方向的选择。

二、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释义

实效性是指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践结果对于目的的实现程度。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按照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主体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其教育结果即大学生法律素养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5]。

(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情况调研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校开展的普法讲座、法治宣传活动进行。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在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本课题组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向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工程学院的部分学生发放了1600多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416份。同时,本项目组还实地走访了10多位教育专家,并集中邀请23位学生进行了面对面深度访谈。通过与教育专家的交流、与学生的深度访谈和收集的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我们发现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在法治教育实效性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大学生法治教育未能完全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

我国目前法治宣传教育已经进入第八个五年规划,法治宣传教育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本课题组调查问卷第1题是关于大学生法治教育宣传目标的认识,73.1%的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目标不知晓或不清楚具体的内容。调查问卷第2题是关于大学生法治教育目标具体内容的选项,在给出具体选项的情形下,仅有6.7%的大学生可以正确判断法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这說明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进一步说明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2.大学生法治教育未能让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素养

本课题组调查问卷第8~20题是关于大学生法律素养方面的问题,涉及“之前学习过的法律内容、了解的法律法规、熟悉的案例”,72.1%以上的大学生表示比较熟悉宪法、刑法和民法典,但当问及“法律是否真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您是否信仰法律、您相信法律能给社会带来公平正义、您遇到实际问题会选择法律手段解决吗?”等内容时,38.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目前的法律知识仍然比较欠缺,若遇到实际问题一般不会首先想到运用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现阶段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频发,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不懂法、不守法、不会用法三个方面。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仍未能让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素养。

3.大学生法治教育未能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题组调查问卷第21~30题是关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懂得运用以及如何运用法治手段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内容。当问及“遇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否会想到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是否了解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当前的法律知识是否够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是否明确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等内容时,31.4%的大学生表示遇到具体的纠纷问题时多半只会求助于同学或者辅导员老师,自己没有能力通过法律途径独自处理问题。而法学是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学以致用。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和法律运用能力可能使得部分大学生漠视法律,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危害国家和社会。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不足成因分析

由于现阶段全国大学生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笔者将从该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析造成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

(一)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明确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从性质上来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本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前两个是与“思想道德”有关的,只有第三个是与“法治”教育相关的,具体表述为: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提高法治素养,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目标较空泛且缺乏可执行性。由于此课程的授课学时一般为40学时,教师讲授中划分给“法治”部分的授课学时一般为7至9学时,在如此短的授课时间内要实现教学目标,难度可想而知。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教师只能讲授基本的法律知识,而这种培养方式只能说进行“法制教育”,而非“法治教育”。

(二)法治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能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方法能指引大学生增强科学思维、分析复杂现象、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部分的内容主要集中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权威、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教学体系来看,其并未涉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涉及宪法的学习,而对民法、刑法、行政法和相关诉讼程序法缺乏必要的介绍,使得学生缺乏对我国当代法律体系的了解。

(三)授课师资专业力量不足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教师全部来自各个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几乎不是法学科班出身,本门课程的教学重心主要放在“思想道德”的内容中,各位非法学专业教师在法治精神的领会、法律法规的解读、典型案例的分析方面表现得不够专业,加之“法治”课程授课学时有限,很难实现法治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

(四)课程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由于课程学时较少、课程内容较多等原因,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模式,使得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而这门课程又缺乏法治实践环节的体验,大部分学生仅将法治教育当成一门理论课程来学,认为只要完成了课堂学习和考试即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并未真正感受到法律如何在生活中运作,也未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故而,在今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不一定会诉诸法律解决。

四、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路径

(一)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统领地位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法治发展的新成就,处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统领地位。《中宣部、司法部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也明确指出,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其中提出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工作原则,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在普法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

各高校应构建良好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大环境。一方面各高校应将国家法制宣传教育的宏观目标有效地传达给学生,营造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环境;另一方面讲授大学生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坚定理想信念,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各高校教务处可以开展教师之间的经典好书共读活动,读经典、学原文,学深悟透经典好書中的精髓。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娴熟运用于法治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认识和处理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应循序渐进地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方法,讲好“十一个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政治与法治、发展与安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重大关系,让学生在法治教育中不断提升个人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切实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适当增加法治课程的学时,选任法学专业教师讲授法治部分内容

现有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学时仅有7个学时左右,而教学大纲设置的法治相关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无法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学习这些内容,无法实现本门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为了保证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应调整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将“法治部分”的授课时间延长至20学时。同时,本门课程“法治部分”的内容应交由各高校法学专业的教师来讲授,未开设法学专业的学校也可以招聘具有法学学科背景的教师专门讲授法治部分的内容。同时,笔者建议“法治课程”还应增设实践环节的学习,在教学大纲中应安排2~3个实践学习学时,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真实体验法律的运行。

(三)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性的理性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目标尤为重要。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他们认为值得教的[6]。大学生法治课程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教学具体内容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和特色予以适当调整。例如,面向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税法、会计法等相关内容的讲授,面向国际贸易学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国际经济法学、国际贸易法学等相关内容的讲授,面向农林类专业的学生可适当讲授知识产权法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的调整并不要求教师系统地讲授具体增加的部门法的知识,而是在讲授法治教育课程大纲规定的具体章节内容的同时,同步讲授与授课对象专业相关的具体部门法律知识。讲授具体部门法律知识不要求全面地讲授,可以案例解析方式、提问互动方式进行,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能收获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得本专业知识更加全面。

(四)改变教学方式,创设学生参与式情景法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最早提出情景教学法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江苏省情景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吉林,她在20世纪80年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始采取情景教学法。在情景教学中,“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7]。

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课堂上可综合运用情景法教学,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情景教学、观摩庭审教学、沙龙式教学和角色模拟教学等情景教学形式。其中情景角色模拟教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大学生法治课堂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情景角色模拟教学是在假定或虚拟的情景下,让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主题,扮演规定情景中的角色,按照角色需要去思考、讲话和活动。这种方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为角色设计讲话内容、完成角色需要的文书写作,大大缩短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将所学习的理论法律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战技能。

(五)增加法治实践环节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总结

法治实践环节是现阶段大学生法治教育经常忽视的,有人认为法治实践环节只需要为法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而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只需要进行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可。法学是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法律的生命在于运行,而基本的法理知识也在法的运行中得以体现。笔者认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必须增加法治实践环节,并在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总结,整体提升学生学深悟透法律知识的能力。法治实践环节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旁听真实法庭庭审、参加模拟法庭演练、参加法律实践调查、参加法律援助活动、参观司法所和调解中心等方式展开。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法治实践环节。学生参加完法治实践后,任课教师应安排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调研报告、论文等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总结。

五、结语

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法治教育既应包括课堂法律知识的学习环节,也应包括法治实践环节的真实体验。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仅依靠各高校开设一门法治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才是提升大学生法治实效性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程林,李安.新时代法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反思与体系构建[J].法治研究,2022(1):118-128.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10-29)[2023-03-14].http://www.gov.cn/zhengce/2014-10/28/content_2771946.htm.

[3]全国普法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EB/OL].(2016-07-18)[2023-03-14].http://www.gov.cn/xinwen/2016-07/18/content_5092493.htm.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3-12].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5]藏玉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6]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

[7]叶敏.法学本科情景教学法探讨与实践参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31.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实效性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