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2023-07-24孙赵勇蒋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孙赵勇 蒋明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均推动了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而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仍存在思政教育融入度不够等问题。梳理了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总结精准课程思政的实施办法。高校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和课程建设理念,从根本上重视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思政教育的合作机制,完善课程思政的常态化交流机制,保障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教学;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037-0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进高校课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習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迫切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

一、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高校已形成课程思政的广泛共识,并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经验。当前各高校注重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作用,采取了各种措施督促专业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常采用的具体办法有修订新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课程思政交流公开课、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建设、专家听课思政育人评价等方式。在这些举措下,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明显提高,育人意识增强,专业知识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然而课程思政实施中仍存在课程思政缺乏系统梳理和整体规划,缺乏课程思政资源共享的常态化交流机制,课程思政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不足,缺乏科学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机制等问题。

(一)课程思政缺乏系统梳理和整体规划

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由专业授课教师负责。专业授课教师自己总结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基于自己的认知安排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课程思政教育拥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法治和职业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研究方法等思政元素。而专业教师对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没有系统梳理的话,会导致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存在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与专业知识融合度不够等问题。碎片化的思政教育难以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不能满足当前大思政格局对课程思政的要求。要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各学科各门专业课的特点,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全面梳理。整体规划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方式,形成全面覆盖、相互支持的课程思政体系。

(二)缺乏课程思政资源共享的常态化交流机制

各学科专业课课程思政资源没有实现共享,专业课程的思政交流较少。尽管各学校有组织课程思政经验分享和交流会,但由于学科差异较大,可直接借鉴的方法较少。学科内各门课程专业知识关联性强,课程思政元素和融入方式有更多的共通之处。而目前学科内的专业授课教师之间更多是科研上的交流与合作,教学上交流相对较少。专业教师积累的思政资源素材没能实现共享,导致各门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没有产生思政育人的强大合力。迫切需要在学科内建立课程思政共享和常态化交流机制,实现各专业课程的高效和全方位思政教育。

(三)课程思政缺乏时代感,吸引力不足

一些高校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不够,课程思政素材严重滞后,导致课程思政缺乏吸引力。再加上专业授课教师的思政知识储备不足,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针对性不强、缺乏时代感等问题。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成熟,自媒体获得快速发展,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源。而自媒体发布的新闻事件或评论,缺乏客观立场。有些自媒体为了获得流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和分析,存在片面或歪曲事实,误导舆论的现象。以娱乐性为目的的非客观自媒体报道为信息源,不利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和对待各类社会问题。

(四)缺乏科学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机制

当前高校主要采用专家听课和学生评价教学两种方式,考察授课教师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专家或领导听课的方式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但很难做到专家或领导全程听课,教师的授课过程大多是在没有专家或领导听课的条件下展开的。再加上专家或领导对各门专业课知识不熟悉,只能提醒专业授课教师不要忽视育人作用,难以提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有效建议。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是学生评价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但评教结果反映学生对授课教师整个教学效果的评价,难以客观反映该课程的思政育人实施效果。此外,当前课程思政评价缺乏事前评估机制,只能在教学过程实施后,评价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课前、课中和课后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引导专业教师在课程培养计划中设定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明确每节课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迫切需要建立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实施全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和反馈。

二、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办法

(一)融入爱国事例,发挥榜样力量

专业知识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些抽象知识的背后,有无数国内学者的贡献。将知识点与国内前辈学者、大国工匠及当代学者在该领域的贡献相结合,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使枯燥、抽象的专业形象生动而具有吸引力。这些学者立足中国本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其研究成果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学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前辈学者对祖国的爱国情感和优秀品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攻关的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知能力。

讲好国内学者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中的贡献,激励学生关注我国学术研究的进展,增强学生的学术自信。融入历史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介绍前辈学者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以前辈学者为榜样,通过榜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不畏惧研究中的难题,敢于难题攻关,为中国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爱国教育素材极为丰富,融入课堂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兴趣点,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需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始终明确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强烈的责任感和真挚的爱国情感在课堂上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深刻地感染学生,帮助其明辨是非,清晰自己的时代使命。融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时代使命,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祖国发展联系起来。学生在深切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繁荣紧密联系之后,能够自觉抵制生活中或网络上的不良思想。

(二)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四个自信”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济和科技曾落后于西方,导致有些人错误地将西方领先归因于文化优势和制度优势。错误的认知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导致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视而不见。高校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价值觀进行正确引导,激励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我国各门学科也获得了较快发展,涌现出大批学者在各个学科展开技术攻关。在讲授各门课程知识点背景资料时,教师应当讲好中国故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教学中,不仅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三)加强价值观教育,坚定信仰

价值观是区分好坏、是非、美丑、善恶的基本观点,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要抵御西方不良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需要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深刻解答了国家的发展目标、社会的发展愿景和公民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图景,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规范。专业教师授课过程中,结合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融入法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适度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四)加强师生沟通,实现情感共鸣

当前大学生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多。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的引导,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应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教师要了解学生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中,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满足学生对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此外,通过师生沟通交流,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及时对学生错误的思想和看法进行引导,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学科中的重难点问题展开研究。课上和课下的师生沟通,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代沟,产生师生情感共鸣,进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产生良好的教学育人效果。

三、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路径

(一)模块化设计课程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课程思政不系统和碎片化现象,难以达到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要提高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需要基于思政育人目标对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模块化设计。首先系统梳理法律和职业道德模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块、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模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块、爱国教育模块等思政教育模块。在此基础上,基于专业知识,精心设计相关专业知识中思政教育的融入点。专业教材一般按照专业知识逻辑进行编排,较少系统考虑思政育人目标。当前课程思政要求每节课都体现思政育人元素,教师可以突破原来的教材框架,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重构课程结构。

(二)学科内各专业课程间的协同育人

学科内各专业课程教师面对的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各专业课之间存在知识交叉。各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共同研究课程思政目标和实施方法,能够产生强大的协同育人效应。专业教师可以依据国家和社会需求,共同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大纲。精准把握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思政结合点,整合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建立各专业教育课程有机相融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达到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的教育目的。

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实现精准课程思政,打造品牌精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基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架构,发挥核心课程的专业基础作用,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共享课程思政资源,带动整个专业的课程群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精准融入思政教育,让思政元素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做到专业知识点和思政教育的精准衔接,实现德才并育的教学目标。各门专业课授课教师通过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学术讨论、研发教材等方式凝聚在一起,形成专业课程教学全员、全程、全课程的教育格局。

(三)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

邀请思政课程专家全程、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实现专业授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协同研究专业课程讲授中的思政元素,并根据专业特点系统设计专业培养的思政目标价值观和思政教育的融入点,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的无缝衔接。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研发、专业知识点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全过程,均实现了思政课程教师全程参与。以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精准对接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职业伦理、社会责任、价值观教育等思政元素精准融入专业教学,形成强大的德育协同效应。

思政课程教师研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为关注时事政治。思政课程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助于解决课程思政滞后于新时代德育要求和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加强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的交流沟通,有助于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衔接不足的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建立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协同机制,鼓励思政课程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各个环节的合作机制,形成强大的树德育人协同效应。思政教师参与专业课程的案例设计,参与毕业论文、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四)建立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当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事后评价,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了避免事后评价的滞后性,需要建立专业课程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全程即时评价和反馈机制。在专业课教学计划制订阶段,检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思政育人目标,结合各专业课教师之间课程思政交流情况,整体上评价该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在教学前,检查专业课程的教案、讲义和幻灯片演示文档,评价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情况,判断每次课的思政育人目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专家抽查听课和学生反馈的方式,了解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课程结束后,结合学生评教、学生日常生活的言行和第二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综合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结合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和整个专业学生的思政表现,对该专业的育人效果进行整体评价,反馈给授课教师。通过结果反馈和过程控制两个方面,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四、课程思政实施的保障措施

高校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全面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建立确保课程思政实施的制度保障,营造全校思政育人的文化氛围。组織领导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实施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校教学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思政实施的制度保障

保障高校专业教学质量和思政育人效果,需要确立专业课程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制度。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各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首先,在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制订上,明确思政育人目标,对授课教师提出思政育人要求。其次,建立思政育人的常态化交流制度,促进教师交流课程思政实施经验,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最后,建立课程思政实施监督反馈机制,包括教材选用、讲义、教案、授课幻灯片等教学材料、授课过程听课、课后学生思政育人效果评价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指标之一,督促专业授课教师将思政育人与专业知识传授放到同等地位。通过完善思政育人的制度建设,督促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全程实施课程思政,达成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课程思政实施的文化建设保障

厚植高校育人文化,从文化层面上保障高校专业课全面实施思政育人。进一步推动高校“破五唯”,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跟不上解决高校教师注重科研忽视教学或注重专业教学忽视育人的问题。通过思政宣传、教师思政学习、课程思政交流等文化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建设掌握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育人意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正确认识的教师队伍。

(三)课程思政实施的组织保障

需要采取系列组织措施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在专业培养目标、教材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组织安排。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要求院系、教研室教学单位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和任务。鼓励专业教师出版新的蕴含丰富育人元素的专业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素质。健全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对专业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中的思政育人效果进行评价,确保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宪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进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6):31-33.

[2]虞晓芬,计伟荣,方学礼.课程思政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22(8):37-39.

[3]刘峰,姜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8):37-40.

[4]李方园.课程思政主体可及性研究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3(9):111-114.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