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基于教育国际交流的河南高校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3-07-24王若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6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河南国际化

王若澜

[摘           要]  教育国际交流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进步对河南高校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与解释论述,研究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发展趋势,分析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现状、困境与挑战,探讨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优化措施和国际交流适配模式,完善河南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河南高校国际化教育强省的目标。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河南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029-04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特色国际交流话语勾勒了内容要义和发展方向,为全方位开展跨国界、跨文明的交往活动提供了道德规范[1]。“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核心话语,人文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是指导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国际交流的核心价值观。“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教育国际交流新格局。秉承“和而不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在新时期的国际大变局与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研究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梳理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的发展阶段,分析其演进过程、困境、成因与对策,对新时期推进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机制的完善与传播路径的探索至关重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国的教育国际交流事业恢复,蓬勃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与全面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新阶段。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路,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我国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2]。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建立健全教育对外开放法律法规,逐步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针对教育对外开放进行规划指导,尤其是高校层面的教育国际交流的发展。在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3],并提出提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准;全方位完善出国留学工作管理,建立健全体质机制保障,推进国际交流事业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全方位、多领域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与欧美国家、亚非拉国家开展教育合作与援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出台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涉外办学的法制法规,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高等院校在教育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国内外高校之间开展学术、科研合作交流,国际交流逐渐从学生交流、教师访学、科研合作领域延伸至人文交流、办学管理、体制机制交流建设。教育对外交流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力补充,弥补我国教育在数量、体量上的欠缺,提升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以及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

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4]。高校教育国际化对于我国提高国际知名度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高校国际化教育,与国外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和育人理念,弥补国内高校的一些不足,进而提高办学水平[5]。同时,教师与国际高校建立合作,学习国外经验,建立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对推动高校的高水平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见。河南高校承担着为河南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肩负着为河南提供智力支持和国际化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河南双一流大学仅两所,高水平综合类大学相对较少,国际化交流与人才培养距知名高校还存在较大差距[6]。因此,在新时期,河南高校如何通過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国际交流带动文化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打造河南教育名片,对于河南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略有不足,教育国际交流促进河南省高等教育引入丰富的各国教育资源,提升河南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河南高校提升国际化水平[7]。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河南高校深受黄河文明的感染与熏陶,并通过他们独有的方式,不断向外推荐和交流。做好教育国际交流,以人文交流理念指导教育国际交流实践,创新性结合河南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有利于河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振兴。河南地处华夏腹地,对外开放程度逊色于东南沿海省份。在河南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中欧班列”主动脉和新欧亚大陆桥战略省份的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当下,对外开放更需要人文交流先行[8]。通过加强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传播河南省新地域形象,打造河南名片,提升河南“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国际影响力。

二、新时期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现状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9],将“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列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确立未来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和实践路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引领中国教育发展,同时还服务于国内外两个大局,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与共同进步。十八大以来,教育对外开放的内核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更优质量、更高水准、更可持续的全面对外开放是我国当今对外开放事业的目标。教育国际交流能够积极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力图服务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大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新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取得历史性新成就[10]。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共建大局,教育对外开放是有力推动力量,带动中国教育能力提升新高度,提升思想引领能力与顶层设计能力,推动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助力中国教育总体水平跃升,提升中国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全面吸引海量人才为国家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完善我国人文交流机制,补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文交流,推进全球教育深度合作,积极促进全球各国的教育共同发展,全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教育国际交流带动国内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提高中国教育的影响力,持续深化双边、多边教育交流。

河南省地处华夏中原腹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属于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体量与其人口、经济水平不相称,人均高等教育资源短缺,河南省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层次都存在欠缺[11]。为推动河南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弥补河南高校目前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层次方面存在的欠缺,提升河南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河南高校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河南省高校教育对外开放,构建河南省高校教育国际交流新格局是应有之义,是河南省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在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教育国际交流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12]

河南高校推进教育国际交流,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需要,教育涉及中国人口素质的提升,涉及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广泛需求,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为国家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适龄教育人口众多,竞争压力较大。然而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高等教育入学率远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长久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无法满足适龄教育人口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升学难是每个河南学子的共识[13]。河南省各高校虽逐步增加招生计划,但与河南省庞大的人口基数、学生家长日益强烈的接受高校教育的渴望相比,仍旧杯水车薪。河南省高等教育亟须快速跨越式发展,适当扩张办学规模,以教育国际化发展补足、推动河南省高等教育总体发展。

三、新时期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的挑战与问题

新时期,国际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今后人才竞争尤其是高精尖科技领域的全球科技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

发展中国家受到经济变动的冲击更为剧烈,尤其是基础设施薄弱的部分国家,导致经济放缓、经济下行,近两年及可预见的几年内政府财政经费因为经济下行受到严重影响,经费锐减将客观限制各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将在这一危机的催化下进一步扩大。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尤其是全球教育治理、教育援助,承担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与非洲、“一带一路”等对华友好国家,开展更加频繁、多种形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河南省高校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显著的成效,然而河南省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开放整体形势并不乐观。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开展多类型的人员国际交流活动,高校教师出国访学进修,高校管理人员出国交流,留学生交换活动人数日益增多。然而,河南省出国留学、访学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人数仍然有限,在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总数中占比不足,河南省出国留学学生人数占比较小,这些情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河南省高校人员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

“引进来,走出去”是我国我省教育国际交流的主旨,然而,当前河南省高校教工人员进修、科研合作“走出去”的多,“引进来”的少,涉外办学方面则是“引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目前河南省高等院校教育国际交流以对外输出教师、学生,对内学术科研、教育资源为主,距离“双向”开放、互相沟通交流差距甚远,这受限于河南省内高校自身的学科实力、师资水平、国际影响力、科研成果等因素[14]。

近十几年来,国内高校开展教育国际交流的一个有力渠道正是举办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涉外办学模式,河南省高等院校逐步开展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然而,在河南全省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存在合作办学层次和质量不理想的情况,合作办学项目中以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为主,研究生层次较少。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水平、教育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合作办学项目与校内其他教学单位协调统筹工作有待加强,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有待提升,合作办学项目对校内母体专业教学科研发展和地方相关产业产学研结合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在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本身面临的困境之外,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工作也对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15]。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双刃剑,教育国际化不仅仅将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教育资源、完备的办学思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科学的教育观念引入省内补充河南省高等教育的不足,与此同时,教育对外开放也使省内传统教育和教育传统受到西方外来理念、文化和思想的冲击。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是教育对外开放的一体两面,省委省政府与各大高校相关部门应将两者有机结合,以高校国际教育资源本土化为基石,全方位、多角度对涉外教育资源和教育国际交流吸收、整合,实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合作共赢。

四、河南高校国际教育交流模式策略思考

(一)构建河南省高校教育国际化体质机制,深化教育对外开放

河南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前瞻性谋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下,河南省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国际交流的体制机制建设健全[16]。河南省各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当从实践出发,制订高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细则,并从实践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要全面构建教育国际交流、教育对外开放的社会融合体制,要在省内各高校,乃至河南省省内营造包容、开放、沟通、多元的国际化社会氛围,增进理解与交流。教育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捍卫国家教育主权与安全,做好安全保障体制,做好教育对外开放风险预警、防控与处理,在合法、依规的基础上,有序进行教育国际交流。以健全、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和开放、透明的制度环境,保障我省高校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做好监督、检查、管理以及后勤保障工作,以科学的组织架构和政策法规、文件细则,健全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体制机制,以科学的量化评审保障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选拔、培养,树立河南省高校国际教育、涉外办学、科研教学、人文交流、国际合作等领域国际品牌和声誉,建立相关质量保障机制。

(二)建设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树立教育国际交流品牌项目

多年来,河南省内高校囿于地缘因素、师资水平、学科成果等因素,缺乏走向国际舞台,实现“走出去”的实力,河南省高校教育国际化需借助外部资源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并在国际交流进程中立足本省、本校实际,深挖特色,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我省高校教育发展水平是制约河南省高校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因素。河南高校应当借助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生、孔子学院、留学生交换以及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国际论坛等多种类型的教育国际交流平台,逐渐树立我省的教育国际交流品牌,实现双向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协调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发挥教育国际交流辐射带动作用

“先修内力,再练外功。”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全方位发展,既需要优化教育国际化体制机制,又需要提升河南省高校科研成果水平,引进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国际化人才,革新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更是重中之重。唯有省内院校综合实力提升,才能有实力“走出去”,实现教育国际交流的双向沟通。目前,河南省内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国际视野不够开阔,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较为落后、传统的情况。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不仅在于“走出去”访学交流的学者专家和“引进来”的教学资源,还在于通过国际化引领和辐射,促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省内高校对标国际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机制、考核标准、培养模式,以教育国际化带动本土化,以本土化教学助推国际化,综合推进省内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后勤管理等全部教学相关单位、部门综合改革。

(四)以国际教育交流带动河南省对外开放与人文交流,打造河南高校国际名片

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河南高校深受黄河文明的感染与熏陶,并通过它们独有的方式,不断向外推介和交流。做好教育国际交流,以人文交流理念指导教育国际交流实践,创新性结合河南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有利于河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振兴。在河南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中欧班列”主动脉和新欧亚大陆桥战略省份的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需要人文交流先行。教育国际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方式,人文交流与经贸交流、政治交流是河南省对外开放的三驾马车。发展教育国际交流和人文交流,推动河南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中形式多樣、影响深远的人文交流活动将多维度塑造、传播河南省新地域形象,打造河南名片,提升河南“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国际影响力。

五、结语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河南高校应建立新时期的教育国际交流新局面,以教育国际交流带动国际交流,传播河南新地域形象,打造河南名片,提升河南国际教育的影响力。在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河南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作用,促进河南省教育与人才可持续发展,以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补充部分,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培育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晨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1-9.

[2]田重,冯晓萍.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9(4):108-109.

[3]杨天平,李斌强.规模与结构: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与展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2,14(2):92-99.

[4]于杰方.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J].国际工程与劳务,2023(3):14-17.

[5]韩福乐,周延涛.省属高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以河南省属高校为例[J].神州学人,2023(3):26-31.

[6]陈文凯.河南高校教育开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171-174.

[7]王永利.发挥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优势,助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J].神州学人,2023(1):17-19.

[8]李珂.“一带一路”倡议下河南省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1,38(2):124-129.

[9]鲍道宏,黄洪霖.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1):21.

[10]刘应杰.“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的战略谋划: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精神[J].中国发展观察,2021(6):5-7.

[11]任伟,王新,尹君,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河南科技,2023,42(5):149-153.

[12]秦昌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J].神州学人,2020(7):18-19.

[13]魏自花.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中国冶金教育,2022(6):102-105.

[14]王东东.河南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分析[J].学理论,2012(10):220-221.

[15]蒋丽琴.“一带一路”视阈下河南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5):187-188.

[16]刘宝琦.“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183-184.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河南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