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认识《拿来主义》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2023-07-24王乃宁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论题论点

王乃宁

摘 要 鲁迅杂文《拿来主义》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的选文之一,其论点、思路、论题和特色值得我们重新认识。《拿来主义》作为杂文,其思路要比一般议论文复杂,但简化起来,应该还是符合一般议论文程式的。《拿来主义》论题,虽然针对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但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拿来主义》不要过于纠缠于开头部分的因果论证,而应该将“比喻论证”作为文章的特色进行教学。

关键词 《拿来主义》 论点 思路 论题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专题为“学习之道”,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鲁迅杂文《拿来主义》作为本单元的选文之一,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其“思辨性”价值?过去几乎所有的教学参考书,都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1段至第4段为第一部分,批判“送去主义”,第5段至第10段为第二部分,主张“拿来主义”。事实上,这种讲法,大有值得商榷之处。

一、关于论点

很少有人去追问这篇课文的论点,好像《拿来主义》没有中心论点,或者说中心论点这个说法并不适应这篇文章。他们认为虽然第2段和第5段两次提到“拿来”或“拿来主义”,但那仅仅是把论述的内容往“拿来主义”推进一步,到第7段鲁迅终于推出自己的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于是,这个主张似乎就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论点了。如果我们不回避“中心论点”这一说法的话,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呢?

文章第2段是“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这句话表层是说“我们一直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正面提出“拿来”。文章第5段在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之后,再次提出“拿来主义”这一概念。于是我们可以说,到此为止,鲁迅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中心论点: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也可以说,题目就是中心论点。至于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应该是回答如何“拿来”或者如何实行“拿来主义”,这已经是属于“解决问题”了,而不是提出“中心论点”。

二、关于思路

是否因为本文是杂文,就意味着它不符合议论文的常规思路了?也许思路要比一般议论文复杂,但简化起来,应该还是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程式的。刚才我们说第2段和第5段都提到“拿来”或“拿来主义”,它们还是有所区别的,而这区别是由前面的具体内容决定的。第2段前面的内容是从反面(即“送去主义”的表现)说明“拿来”的必要性,第5段前面的内容也是从反面(即“送去主义”的危害)说明“拿来”的重要性。比较起来,两次“反面”,“送去主义”的危害要比“送去主义”的表现更进一层,因此我们可以说:第1段至第2段为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第3段至第5段为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剩下的内容就应该是解决问题了。

第1段至第2段,作者从陈述题目中提到的“主义”二字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问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但沒有人说道:拿来!——很明显,作品一开始,就扣紧题目,“拿来”二字跃然纸上。

第3段至第5段,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推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将会弄得我们一无所有,到头来只能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因此,“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作者否定了“送去主义”,进一步表明了自己持“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第6段至第9段,作者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提出“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作者先指出:拿来不同于“送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再运用比喻:指出这样“拿来”,既不是孱头式的“徘徊不敢进门”,也不是昏蛋般“放一把火烧光”,又不是废物般地“接受一切”。最后,指出“拿来主义”者正确的做法,是要“占有,挑选”,即对于拿来的东西,要区别对待,有养料的,“吃掉”,有毒的“供治病之用”,徒有形式的,“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完全无用的,“走散为是”。

第10段,总结全文。第一句话“我们要拿来”是强调中心论点,也回扣题目。第二句话“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概括“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接着几句又补充了“拿来主义”者的素质“沉重,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由此看来,本文的思路是可以简化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般议论文的格式的。有了这种简化,本文的思路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学生阅读,也便于学生模仿写作。

三、关于论题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我们觉得,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及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四、关于特色

由于过去对《拿来主义》一文思路缺乏“简化”的眼光,而把问题弄得非常复杂起来,说什么以“所以”一词开头的第7段跟前面的所有内容构成因果论证:第一层(第1段至第2段),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第二层(第3段至第5段),只是送去,必论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第三层(第6段),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于是乎,“由果溯因”成了很多老师讲课的思路。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但不利于在青少年的大脑中建构起一般议论文的模式,而把写法复杂化了。这种复杂化的认识,导致了复杂化的教学。

其实,本文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比喻论证的运用。作者运用比喻论证来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并阐述“拿来主义”者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作者以“大宅子”来设喻,比喻文化遗产,批判错误态度: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跑主义)——孱头。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掉(虚无主义)——昏蛋。羡慕: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这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作者运用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论题论点
一道IMO数论题的探究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论题的价值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