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善用智慧辩,巧设逻辑
2023-07-24王小静
王小静
摘 要 《拿来主义》是一篇富有思辨色彩的杂文,学习时要进入到同样的辩证思维中,才能将文本中提出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送去”“送来”的逻辑梳理清楚。对文本辩证关系的分析,对不同概念间逻辑内涵的理顺,是明确作者论证思维结构的前提,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厘清的内容,要引导学生体验思辨性阅读过程,构建基本论证逻辑。
关键词 《拿来主义》 思辨性阅读 辩证思维 论证逻辑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重要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在文中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社会时事,以生动尖锐的贴切语言,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深刻揭露,强烈痛斥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全方位侵略。鲁迅先生采用精湛的驳辩艺术,对当时国民党政府鼓吹的“发扬国光”实则卖国求荣的罪行迎头痛击,以缜密的逻辑推理彰显文本雄辩美学,读之痛快淋漓。教学中,因文本内涵极为丰富,如何正确掌握其辩证思辨精神和逻辑,一直是教与学的重难点所在。因此,教师要回归文本辩证思维,带领学生深入作者的写作内核。
一、激发智慧:以破为立,思辩论之矛盾
《拿来主义》属于破立结合的议论文,开篇以大段文字论述当时国民政府执行的“送去主义”,教师可顺应文本中的问题,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从清末的“闭关主义”转变为“送去主义”了呢?自然是因为“碰了一串钉子”。语文课堂不可能脱离历史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这串钉子是什么呢?查询资料后得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三省,又将铁蹄踏上華北平原。弱国无外交,国民政府只知道依靠国联调停,却被通知“日本行为无不妥”。教师可引入《“友邦惊诧”论》一文,结合鲁迅先生在文中强烈痛斥国民政府的不作为,让学生从侧面了解国民政府在国际上愈发依赖英美帝国主义,全面奉行卖国投降策略的现实。文本中指出的“送去主义”正是发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领土主权被帝国主义肆意践踏,政治完全依赖他国扶持,经济资源被疯狂掠夺,陈腐没落的外来文化腐蚀人民意志。
中国的有识之士长期受到他国阴影侵染,很多青年学生对外来东西极端排斥。时值上海《文学》月刊关于“文学遗产”展开论争,在讨论中交织着两种思想,即“全盘肯定”“全盘否定”。教师在这时可以提出一个疑问,“两种思想是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先不需学生回答,让他们的思维跟随文本进入到“破”论的情境中,分析鲁迅先生对两种思想的的论述。作者没有将自己的观点直接抛出,而是对两种思想进行梳理,步步紧逼、丝丝入扣,虽未“立”出自己的论点,但在“破”他人论点中已经为“立”做出铺垫。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得出明确观点,“送去主义”本质是卖国求荣。古董古画送去再无下文,就连梅兰芳这样的国粹大师也要被当做跳梁小丑送去外国展览。鲁迅先生对此尤为愤怒,为以后子孙后代的生活忧心忡忡,难道在以后再送不出东西时,让中华民族“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吗?此时,作者将“送去主义”的矛盾危害写出,完成初步的“破”论。教师及时总结作者“破”的目的,为接下来学习“立”做铺垫。
二、体察逻辑:不破不立,辩逻辑之论证
文本第四段承接第三段结尾的“残羹冷炙”,表达鲁迅先生对国家前途、民族尊严的忧虑,同时扣住“送来”行为进行批驳,直接指出“这是‘抛给的”,本质是他国不要的东西,废品、次品倾倒给中国攫取利润。帝国主义强迫中国市场打开,“送来”的都是些什么呢?“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教师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放手让学生去考察文本背后的深意,根据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洋货”,提出问题“这些产品的进口,与现代国际贸易是相同的吗?”已经具备高中历史知识的学生很快会给出否定答案。这些所谓的洋货大量挤占中国市场,让民族工业无法生存发展,变成完全依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附庸。有志青年极力反对这种现象,却也造成一种盲目排外的极端思想。
因此,鲁迅才说“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他并非讽刺和嘲笑,而是带着一种宽慰和鼓励,希望青年能“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以一座大宅子为比喻,论证批判与吸收的重要性。这是承接前文对“送去主义”的驳论,由此展开“拿来主义”的立论。在引领学生体悟这段论证时,可解答先前的疑问,当时青年急切地希望重新开始,创建新的世界,很多学子完全否定文化遗产,盼望中国走上民主共和的先进道路。这在当时看来虽有不妥,却情有可原。因此,在分析鲁迅先生的“破”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鲁迅文笔的锋利,更要让学生明白其思想发生的来源,切忌以今人思想揣度不同时代环境。“孱头”不敢进门、怕被旧主人染污,“昏蛋”为保清白一把火烧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对应的是逃避主义、虚无主义和投降主义。最后一句“拿来主义者全不是这样”,引出对“拿来主义”的逻辑论证,引出下文如何“拿来”的论证说明。应围绕学习提示,让学生体会破立结合的写作思维,通过脉络层次的梳理分析,感受文本批判力量。
三、思辨阅读:破旧立新,采反证之内核
经过“大宅子”比喻的分析论述,已经完成基本的破论,文本在立论之初非常鲜明地指出“占有,挑选”,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世界,这是一个“拿来主义者”应当具备的思想。文本中有大量比喻论证,教师让学生整理统计后,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作者的论证方式,通过对常见由论点到论据的论证方式的比对,总结出这是以反证来论证观点的写法。前文将“送去主义”全面驳倒,再来论证“拿来主义”的意义所在,作者通过巧妙的反证让青年明白,只要是对我们有利的就拿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至此,“拿来主义者”的特点已经鲜明树立起来。
《拿来主义》构思十分精妙,以先驳论再立论的反证法,将为何必须实施“拿来主义”的逻辑说明,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拿来主义”化繁为简地确立起逻辑关系。鲁迅先生势如破竹地得出论证结果,他提出面对中外文化遗产的应有态度——“批判地继承”。他的文笔一向泼辣犀利,文白夹杂中带有独属于他的幽默感,反证法带来的强烈反差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极佳,对如何看待民族文化遗产、接受外国优秀文化做出方向性的说明。作者希望青年能成为“新主人”,将旧宅子建设成为“新宅子”,能做一个“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人。这是他以自省的态度阐述他的民族意识。学生作为青年群体,要吸纳鲁迅先生的希望,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思辨能力、不断学习进取的当代青年。鲁迅在文中使用反证法,由“破”论到“立”论的过程非常精彩,教师可鼓励学生课下阅读《且介亭杂文集》的其他篇目及《二心集》等杂文,讨论鲁迅不同时期的杂文特点,感受作者在论证方式上的变迁。
《拿来主义》教学中应围绕“什么是拿来主义”展开文本逻辑论证关系的探索,带领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行文模式。对鲁迅辩证思维的学习,应当深入挖掘文本辩证分析的过程,以辩证矛盾关系为研究重点,体会作者在反证法中的逻辑雄辩美学。
[作者通联:广东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