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文言“定势”的文言文阅读课

2023-07-24黄萍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定势例文文言文教学

【编者按】近年来,通过研习名师教学课例领悟语文教学规律,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重视,也成为师范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式。案例教学的价值就在于“以案明理”,而“明”的过程比“理”更重要。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在引导研究生共同研讨特级教师王君《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教学实录时,研究生们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这既展现了该课例饱满的教学张力,也展现了“明理”过程的丰富多彩,给人深刻启发。此处发表其中两位研究生黄萍、夏忠敏的争鸣论文,以飨读者。

摘 要 教师、学生苦文言文久矣,人们盼望突破“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文言文教学“定势”。王君老师这堂课便实现了这一目标。她从例文角度出发,以《孙权劝学》为切入点,用群文串联阅读方式,以促进学生“读”“说”能力训练、掌握“有效沟通”策略为旨归,展现了一堂“活色生香”的语文课,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 例文 群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

王君老师《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这节课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新”!首先,它突破了文言文教学的“定势”,从“例文”的角度出发,以《孙权劝学》为切入点,用群文阅读方式串起“有效沟通”的主题,让整个课堂有了气氛,有了趣味。其次,这节课并没有抛开“语文课”的本质去大谈创新,它不仅内容聚焦,也于听说读等语文能力的训练中,進行了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探索了一条新路径。那么,王君老师是怎样来实现这种“突破”的?这里,我们主要从四个层面来分析。

一、突破“定势”:另辟蹊径,转换教学思维

文言文教学“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极端教学模式“盛行”,导致文言文教学改革陷入困境。许多老师想要破局,又不敢铤而走险,或者说不知如何破局。

所谓“死于章句”,是指老师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将“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八字真经”奉为圭臬,过于关注字词句章的串讲,往往只见“言”而不见“文”,把“阅读课”上成了“翻译课”,正如钱梦龙先生所指出的:“现在文言文教学中那种一字一句‘嚼烂了喂的教法,正是把古代汉语当作外国语来教的办法。”[1]“废于清议”是另一个极端。老师们为了扭转“串讲法”风行的局面,花大力气到文本中深挖主旨与内涵,力图通过内容的诠释去掩盖“串讲”带来的弊病。但是,常常出现脱离文本的诠释与碎片化的说理,其结果是只见“文”而没有“言”的支撑。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模式是试图融合二者,实现“言文一体”。有的老师先讲文言字词,再让学生学习文章文化。这种方式表面看是“言文一体”,实质却是将“言”与“文”分开来学,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性。

王君老师这节课,首先是突破了以上几种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其次是另觅蹊径,从“例文”的角度来看待《孙权劝学》这篇文本。“例文”的概念由王荣生先生提出,是指蕴含听、说、读、写知识的示范性文章,它解决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2]文言文历来被作为“定篇”学习,主要学习它本身丰厚的内涵与传统文化,也正是这一点让许多老师无法跳出传统模式的旋涡。王君老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思维,从例文的角度去开发《孙权劝学》的文本价值,探索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路径。

二、因文定教:抓文本特质,实现多文本对话

文本的特质(形式特点和内容特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来看,王君老师主要抓住了它内容上的特点:古人的劝说艺术。从这一特点出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主题——学习“有效沟通”策略。又围绕这个大主题,选择了相关的多个文本,将这些文本作为学习“有效沟通”策略与训练听说读等语文能力的“例子”,用“1+X”的群文阅读模式实现了学生与多篇文本的“对话”。

“1+X”式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它倡导“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目的在于打通课内与课外,拓展阅读视界,提升阅读质量。王君老师这节课,把《孙权劝学》看作“1”,其他的多篇文本(《鲁肃、吕蒙结友》《吕蒙说孙权》《濡须之战》)视为“X”,选择了“有效沟通”的主题,以孙权为中心,综合了与这个人物相关的其他文本,组成不同的小板块,目的是要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学习说话、阅读,并从中学习有效沟通的技巧。

三、内容聚焦:群文整合,聚焦“有效沟通”

教学内容聚焦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发现多文本之间的“联结点”,其次整合多个文本,最后聚焦于“学习有效沟通策略”这个大主题,整节课呈现出高度聚焦性。

1.发 现

群文阅读教学与传统单篇阅读教学不同,群文阅读需要求同探异,既有聚合思维的一面,也有发散思维的一面。[3]这节课,王君老师先从学生日常生活经历出发,寻找几个文本的联结点——沟通失败的两种情况“逃”与“打”。

【第一部分】

师 同学们主动和父母沟通过吗?进行过关键性的对话吗?比如,这个周末你想玩三小时游戏,然后你跟妈妈谈……

生 根本没门儿,一谈就崩!(众生笑)

师 哦,提都不能提啊!结果呢?多半是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知难而退,放弃谈判,乖乖听话。(众生笑)

师 这种情况是沟通中的妥协,是逃跑,可称之为“逃”,就是谈不下去就算了。

(师在黑板上画了个流泪的小人,旁边写“逃”。)

师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谈判失败,内心愤怒,情绪激动,“啪”地关掉自己房间的门,在里边砸书,砸东西……这叫做人际沟通中的“打”。

【第五部分】

师 败军之师依然如此。如果你是曹操,你会如何想?

生 我会想孙权是不是有诈。(众生笑)

师 你这是典型的“逃”。你呢?

生 我会很生气,孙权这小子是打不死的小强啊!赶快彻底收拾他完事得了!(众生笑)

师 你这是要打落水狗!你被孙权的坚定和强大激怒了。你这是典型的“打”。

再探寻几个文本的差异点——不同的人物关系之间的沟通。分别从四个维度展开,即上级和下级的沟通、平级和平级的沟通、下级和上级的沟通、英雄与英雄的沟通,从不同人物的交流中体会语言艺术,学习沟通技巧。

第二部分,“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与吕蒙的故事,选取的点是上级和下级的一次沟通;第三部分,平级和平级之间的沟通,选取了继“孙权劝学”之后吕蒙和鲁肃之间发生的故事;第四部分,下级与上级的之间的沟通,选取吕蒙劝说孙权“濡须水口立坞”的故事;第五部分,英雄与英雄之间的对话,选取了“吕蒙劝说孙权”之后的“濡须之战”,讲的是孙权与曹操两个领导人之间的故事。

2.整 合

要实现多文本之间的整合,就要找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结点。这节课将多文本聚焦于“有效沟通”这个主题之下,找到文本之间的联结点——“逃”与“打”的两种态度表现;抓住文本之间的差异点——不同人物关系下的沟通,从而组成几个小的板块来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抓共同点,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在预判与分析中,明确用“逃”和“打”两种态度沟通方式是行不通的。通过找差异点,分析不同人物关系之间的沟通要点,总结“有效沟通”的技巧——构建“双核对话”,即不仅要关注对话内容,还要关注对话气氛,气氛紧张就要及时调整,而且要在对话中不断挖掘对方的需要,坚守自己的目标,不能被情绪左右。这样一来,学生阅读文本的追求,就不再局限于单纯地理解字词句篇,更多的指向阅读过程中的“得”以及阅读结果给阅读者带来的意义。

另外,这种“得”还体现在对学生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上。王君老师选取了来自《三国志》与《资治通鉴》的多个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中去品析、学习古人的语言艺术。于是,学生走进文本的这个过程,也是他们感受人物语言背后体现的文化心理的过程。

四、能力训练:方法引导,提升阅读质量

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四个方面应该和谐统一,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可因为注重“读”与“写”而忽略了“听”与“说”。王君老师这节课以“读”与“说”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

1.方法引导

这节课,王君老师分别设计了“诵读”让学生揣摩人物对话语气,“略读”让学生把握多文本阅读的思路,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1)文本揣摩。揣摩文本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节课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本揣摩方面的指导。首先体现在文本“诵读”的过程中注重对语气的把握。比如让学生揣摩吕蒙的语气,要求读出吕蒙语气中毫不客气的拒绝。其次,在“逃”与“打”两种态度的预设文本出现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入情入境的朗读。对语气的把握、入情入境的朗读都需要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且有意识地深入文本,立足于人物所处的语境去揣摩,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会与人物产生共鸣,从而促进由“读”到“说”的转化。

(2)思路引导。这节课,老师尝试用多个文本让学生学习“连滚带爬式”的略读方法,乍看似乎没有阅读方法的传授,可仔细一分析,这种阅读策略的引导隐藏在了“有效沟通”这个大主题之下,试看其片断:

【第一部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成功的沟通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不是“打”,就是“逃”。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孙权的朋友圈,看看他们是如何沟通的。

【第二部分】(孙权与吕蒙)孙权大概就危险了啊!他会怎么做呢?可能“打”,也可能“逃”。“打”的状态下孙权会如何想?……也可能“逃”,“逃”的状态下他可能会这样想——

【第五部分】(曹操与孙权)败军之师依然如此。如果你是曹操,你会如何想?——从“逃”与“打”两方面区分学生的回答。

整节课始终从“逃”和“打”这个角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境。这是一种阅读思路的引导,学生在独立进行多文本阅读时,常常摸不着头脑,容易将文本与文本割裂开来。因此,找到文本之间的联结点进行阅读思路的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王君老师在多文本之间寻找到一个联结点——“逃”和“打”的两种态度,引导学生从这一个点深入,去辨别文本中“逃”和“打”的态度表现,最终从不同的人物关系中学习如何“有效沟通”,使学生明白:不“逃”不“打”也能解决人际沟通问题。

2.思维发展

“说”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说”的过程也是活跃思维、锻炼思维的过程。王君老师这节课,在带领学生“读”的同时,以“说”贯穿,引导学生概括、表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1)概括能力。在第二部分(孙权与吕蒙),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蒙辞以军中多务”变成吕蒙的一句话。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大部分以直译为主,看到这样的句子,往往纠结于实词的意义以及虚词翻译的语序,最后翻译出来显得十分生硬。王君老师在此处转换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让学生直译,而是提醒学生关注吕蒙强硬的语气,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概括吕蒙的语意。有的学生说:“军中多务,如何能学?”而有的學生又更细致一些:“军中杂务缠身,无闲暇,不得隙学。”这既考察了学生文言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考察了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不同学生有不同想法,答案也各不相同,因此表达也颇有个性。

(2)表达能力。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的课堂气氛是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中少见的。在教学中,老师一直在引导学生表达,试看其片断:

【第四部分】(吕蒙劝孙权)

师:众人都是反对者,怎么办?如果你是吕蒙会怎么办?

生:我肯定偃旗息鼓。因为我斗不过人家。(众生笑)

师:不错。你还会用“偃旗息鼓”这样的雅词,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你的态度是“逃”。那你呢?

生:我不怕,我要跟他们辩论。我还要骂他们一顿,斥责他们短视。

师:骂?大家想一想,骂的后果会是什么?

生:肯定会闹翻。他会成为大家的敌人。

师:这叫犯了众怒,会成为众矢之的,这样日子就不好过了。在咱们中国文化背景下,教育人一般是要和光同尘,不能锋茫太露。显然,刚才的两种选择—— 一“打”一“逃”都不好。

……

师:吕蒙没有“打”与“逃”,咱们来看看他是如何说服孙权的。

……

师:为何刚才还沉默不语的孙权会乖乖地听话了呢?

生:因为吕蒙讲得很有道理,他让孙权明白了在陆地上建军事基地是有必要的。

首先,老师用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学生纷纷根据自身的经历预设了不同人物的反应。有趣之处就在这里,学生不知道人物接下来的反应是什么,于是这个“猜”的过程也就活跃了思维。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猜想,都想知道最后人物的行为走向。这里,老师抓住了学生的“猎奇”心理。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说话”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他们在想象,在分析,在推理。因此,整节课下来,学生说得多了,思维活跃度也高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也在无形之中训练了。

总之,王君老师这节课突破了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的限制,从文本特质出发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串起整个教学,既训练了学生听说读等语文能力,也进行了文化渗透,最终指向“有效沟通”技巧的学习。钱梦龙先生指出:“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也应该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4]作为“青春语文”的倡导者,王君老师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从创新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堂“活色生香”的语文课,也为文言文阅读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参考文献

[1][4]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4):25-27.

[2]刘洵.“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选文的教学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3):144-147.

[3]倪文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6):44-48.

[作者通联: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

学科教学论2022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定势例文文言文教学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宜写“思维定式”,不宜写“思维定势”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假如我是……”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