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科学视域的议论文写作

2023-07-24纪顺李英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元认知

纪顺 李英

摘 要 引入学习科学中的元认知理论、脚手架理论和辩论学习理论,将它们与“溯因推理”结合起来,能使写作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种推理方法。元认知理论有助于学习者深刻认识溯因推理的本质。脚手架理论为“溯因推理”提供金字塔模型和鱼骨图,让写作的思维可视化。辩论学习理论对“溯因推理”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 学习科学 “溯因推理” 元认知  议论文写作

学习科学是一个研究教与学的跨学科领域,包括学校课堂情境中的正式学习和其他场合所发生的非正式学习。它包含诸如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在内的很多学科,研究范围十分广阔,将其与议论文写作中的“溯因推理”结合起来,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学习科学中的元认知理论、脚手架理论和辩论学习理论有助于议论文的“溯因推理”教学,充分利用这些理论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运用“溯因推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元认知:深化对“溯因推理”的认识

在议论文写作中,一般认为“溯因推理”是论述某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的方法,但这样的认知还停留在知道溯因推理“是什么”的表层,在写作者的脑海中形成的只是一个知识要素,很多时候也仅仅知道应该分析原因,并不能深入理解为什么以及怎样使用溯因推理。我们可以引入元认知理论,以增进理解。

元认知是对个体思维内容和思维过程的思考,是学习者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及关于认知特征的描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关于知识的形式的元认知,另一种是关于如何使用知识的元认知。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观念会影响对陈述性知识的元认知。这提醒我们,在议论文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理解“溯因推理”的本质。

“溯因推理”是为观测事实提供解释的认知过程。例如,看到叶子黄了,于是得出“秋天来了”的结论,该过程就是“溯因推理”。“溯因推理”是皮尔士在研究十九世纪逻辑的过程中提出的,他把溯因描述为形成说明性假说的逻辑过程,其逻辑结果是“成问题的或者猜想的”。这种推理是产生科学理论的模式,它从惊奇现象到可能的说明,激起人们的某种天赋而产生出新思想。因此,溯因产生新洞见,但又是高度猜测的和易错的。皮尔士说:“溯因推理是形成一个说明性假说的过程。它是唯一的引导新思想产生的逻辑操作;溯因仅仅表明某事可能是。对它的唯一辩护是从它的建议中能够演绎地得出一个预言,这个预言能被归纳检验,并且,如果我们要完全认识和理解现象,必须通过溯因才能达到。”

因此,在进行“溯因推理”的陈述性知识教学时,要帮助学生产生如下的元认知。

首先,“溯因推理”是“从惊奇现象到可能的说明,激起人们的某种天赋而产生出新思想”,如果要探究某种现象,必须通过溯因才能达到,这就要求引导考生走出习惯在写作中使用并列式结构而使思维永在表面滑翔的误区。在议论文写作中尝试并进行有效的原因分析,积极思考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这样有助于产生洞见,从而使议论文写作走向深刻成为可能。

其次,溯因“仅仅表明某事可能是”,结果是“成问题的或者猜想的”,这意味着,溯因的“因”不是唯一,而是一种可能。这有助于写作者在写作中摒弃极端思考(某结果一定是某原因产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推究成就事情结果的“条件”,“条件”与“结果”构成因果逻辑关系,但不是极端的、唯一的关系。一个结果的原因有表层原因与深层原因之分。在议论文写作中,以事论事,讲明其中逻辑关系之间的道理的,可以归结为表层原因。如果要使文章深刻,我们就要去找深层原因,即引起结果的根本原因,它往往是最本质、最核心的。

當然,获得对陈述性知识的元认知不能确保学习者会采取合适的策略,学习者自身对与学习有关的陈述性知识的元认知通常很难预测学习结果。在议论文写作中,知道并理解“溯因推理”的本质并不能在写作中具体实施,这对写作能力提升的作用微乎其微。这样看来,我们还学要引导学生产生并强化对“溯因推理”程序性知识的元认知。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执行任务的过程和行为的知识,通常被称为知道如何做的知识。学习科学理论指出,随着学习者逐步掌握程序的要素,行为的序列得以内化,无须意识的注意或控制即可被自动执行。对溯因推理来说,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溯因”,即原因分析的角度有哪些,这是写作者运用“溯因推理”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溯因推理”中,可进行背景性原因分析、个人与社会原因分析。其中,背景性原因可以聚焦过去的、历史的、纵向性的原因,也可聚焦现实的、时代的、横向性的原因。个人与社会的原因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从人性角度,思考本性、心理;从思想角度,思考理性、观念;从体制角度,思考制度、规则;从文化角度,思考民族、习惯、传统等。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可以根据作文材料,选取适合的角度切入,促使自己的思维论证更为深入。

二、脚手架:丰富“溯因推理”的工具

“脚手架”属于学习科学的基础理论。这个概念是伍德、布鲁纳和罗斯根据建筑施工中脚手架的隐喻而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是学习者与更有知识的其他人或者教学代理共同完成工作。但并不是说,教学提供的所有方法、策略都可以称为“脚手架”。要明确的是,脚手架是综合性的,在意义建构、表达和反思、管理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等方面能够转变学习任务,从而使学习更有效。搭建意义建构脚手架意味着帮助学习者理解问题或者数据。搭建管理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脚手架是指帮助学习者选择策略并执行任务以解决问题。搭建表达和反思脚手架是指帮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达他们的思想,并对有效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不同类型的脚手架,具有不同的功能。

在“溯因推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构建作为脚手架的金字塔模型和鱼骨图帮助写作者获得有关完成写作任务的策略性知识。

金字塔模型出自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核心思想是“先从结论说起,先说中心思想,然后再向前推演”。该模型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着重思考结论是什么,如何对原因、影响归类分组以及怎样确定金字塔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如何构建呢?我们以2023年四省适应性测试语文卷作文题为例进行说明。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要求考生就材料“选准角度”以确立自己的观点,立意可能是多样的。这里仅从溯因推理的角度进行阐述。为什么“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可能是简约的理念符合这一部分人的价值观,能给他们带来身心上的愉悦感,也有可能简约的理念与当前的社会思潮相一致,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为什么“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可能是这些价值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当然,如果要进行写作,需要明确“简约的理念”和“繁复的价值”的内涵。我们这样构建此题溯因推理的金字塔模型:

这个模型的最上面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相当于金字塔的塔尖。中间和下面是经过“溯因推理”后分析出的原因,相当于金字塔的塔腰和塔基。此图便是一个“溯因推理”的金字塔模型,为探究原因提供了形式上的脚手架。

鱼骨图又名因果图,指的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其特点是简便、直观且实用。与金字塔模型一样,鱼骨图也能将思维可视化,为探究现象的本质提供了保障。鱼骨图形似鱼骨,在使用时通常将问题标在鱼头部分,将原因标在鱼骨和鱼刺部分。我们仍以上述作文为例,构建“溯因推理”的鱼骨图:

上面的金字塔模型和鱼骨图都属于学习科学理论提到的管理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脚手架,它们为溯因提供了基本模型和框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溯因推理”角度并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进行议论文的写作时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灵活分析。

三、辩论学习:让“溯因推理”走向深刻

元认知让写作者深入认识“溯因推理”的本质,脚手架为“溯因推理”的使用提供了思维工具,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升写作能力。但并不是说有了认识与工具就能很好地完成写作。一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不可能在写作中都列出来。因此,我们需要引入学习科学理论中的“论辩学习”理论,帮助写作者分析出相对重要的原因,以达成写作目标。

学习科学视域下的“辩论学习”不同于脱口秀节目和政治领域中常见的富有攻击性的辩论,因为在这些辩论中,双方的目的并不是朝着同一方向共同合作,而是简单地想要在辩论中占据上风.学习科学研究的辩论形式被称为“协作辩论”,它逻辑地包含这样的内容:即使双方不同意彼此的观点,他们仍然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并且有兴趣实现同样的目标(确定哪种观点应该被支持)。这种辩论不是对立性和攻击性的,它是协作讨论的一种形式,需要双方通过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并且双方的最终目的是达成一致。参与协作辩论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重要问题和有争议的评价时,进行批判性和独立性的思考。要想成功地进行协作辩论,学生必须克服理智与情感之间传统且根深蒂固的对立:不要攻击性地反对他人,而要将积极的动机和情绪聚焦被讨论的问题和他人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上。

怎样进行论辩学习呢?我们还是以上面的作文题为例进行阐述。学生写完作文后,我们发现学生的溯因推理繁多且杂乱,并没有关注到“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的本质原因或相对重要的原因,因此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两人一组,仔细阅读对方的文章。圈出文章中溯因推理的部分,相互质询,分析其原因分析是否合理。辩论学习完成后,邀请小组上台展示。

其中一个小组的辩论学习对话如下。

生1 你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溯因推理,但不够全面。

生2 请你具体说一说。

生1 从溯因推理的角度,我们要分析的是为什么“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但是你的文章只分析了“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的原因。

生2 我当时想,可能后半句才是材料的重心,因此没关注前半句。

生1 不是这样的,你看材料中有一个“也”,将后半句作为重点有失偏颇。老师说过,溯因推理是基于整体理解材料后的推理,不能过于片面。因此,我建议你从整体上思考。

生2 好的。那……我来说一说你的文章。文章的溯因比我全面,但是不够深刻。

生1 啊?是嗎?我在考场上想了好一阵子。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价值观是不是就不一样了?这样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生2 理是这个理(笑)。但是,我想……嗯……首先,你的文章对“简约的理念”和“繁复的价值”这些概念的界定不是很清晰,整篇文章用的都是这些词语本身,我读的时候云里雾里,不知道具体内涵是啥。其次,“个人喜好”只是非常浅表的原因,你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这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放在作文中就显得肤浅。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不同,文化心理、目标追求和民族传统都会影响我们的观念。因此,我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再考虑考虑,会不会更深刻一点?

生1 好的,那我下课再改一改。谢谢了!

师 感谢两位同学的分享!在两位同学的论辩学习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通过论辩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彼此的观点,从辩论的结果来看,他们对于问题领域的基本信念或者整体观点发生了改变,当然,这显然是一种积极且有必要的变化;第二,明确了观点的思考路径。我们能看到,辩论为双方提供了许多解释的机会(比如他们对溯因推理的重心和角度的解释),为辩解或辩论中的防御做准备能够促进彼此的反思,这些反思能导向更深层的学习;第三,转变了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他们在辩论中提到“简约的理解”“繁复的价值”“喜好”等概念,但思考都不太深入,通过辩论,他们发现概念间新的区别并阐述了新的定义,促进了理解,提高了表达能力。

上面提供的是一个论辩学习的微型案例,仅仅展示了一个可行的路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批判性讨论或解释性探究达到学习目的。批判性讨论始于有分歧的意见,旨在协调与理解不同观点,参与者以说服他人、共享理解为目标。例如,上述的原因分析有分歧,有人认为是个人喜好,有人认为是社会思潮,这是批判性讨论的起点。通过辩论学习来协调各自的观点,明确哪一个是表层原因,哪一个是深层原因,并让彼此接受,这就完成了一次批判性讨论。而解释性探究以知识不足为出发点,目标是获得正确的知识,参与者集中于得到一个解决方案或结论。例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崇尚繁复的价值,此时便可进行解释性探究获得溯因推理的正确内容。

学习科学的有关理论为议论文写作教学带来了生机。无论是增进理解的元认知,还是提供写作思维路径的脚手架和辩论学习,都有助于写作者掌握溯因推理,对议论文写作大有裨益。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学习科学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课题编号:JJB1422123)暨哈尔滨市教育学会“十四五”2022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议论文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编号:HXHY-145-2204000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纪  顺,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李  英,哈尔滨第七中学校]

猜你喜欢

议论文写作元认知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议论文中材料的引用方式
突出“重围”
第二语言议论文写作综述
让议论走向深刻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口译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应用实证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