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3-07-24韦杨超侯龙辉万秦芸
韦杨超,侯龙辉,万秦芸
宝鸡市中心医院1肝胆外科,2超声医学科,陕西 宝鸡 721000
原发性肝癌是中国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每年新增发病例数占全球的50%左右,其原因可能与中国乙型肝炎患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人群过多有关[1-2]。原发性肝癌通常发生于肝内胆管细胞或肝细胞,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进一步恶化后可出现转移倾向,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发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待发现时往往进展至晚期,从而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为非手术治疗[3-4]。目前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为主,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可通过导管将药物运输至病灶部位,从而引起局部闭塞,使肿瘤组织发生局部坏死,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5]。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可将电极置入靶组织,短时间内使用高温灭活肿瘤组织,具有创口小、易恢复等优点[6]。本研究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于宝鸡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7],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②无凝血功能障碍;③入院前未接受过抗肿瘤治疗;④年龄>18 岁。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临床资料不完整;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④合并肝内及远处转移。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92 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5,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和观察组(n=47,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对照组中,男22 例,女23 例;年龄35~72 岁,平均(43.56±5.47)岁;肿瘤直径4~11 cm,平均(6.13±1.89)cm。观察组中,男23例,女24 例;年龄34~73 岁,平均(42.36±5.25)岁;肿瘤直径3~11 cm,平均(6.24±1.78)cm。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在血管造影机的监视下,使用Seldinger 技术行股动脉穿刺,常规消毒铺巾后采用1%盐酸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将5F 肝管插至肝固有动脉进行造影,明确肿瘤情况和动脉血供情况后进行介入治疗,灌注100 mg 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将40 mg 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与15 ml 碘化油混合后缓慢注入肝左、右动脉肿瘤供血分支,再次进行造影检查,确定肿瘤供血阻断后拔除动脉导管,穿刺点压迫止血15 min 后加压包扎。
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常规消毒铺巾后采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在超声引导下将多极子母针消融电极准确刺入肿瘤部位,插入肿瘤底部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术中输出功率为30~60 W,消融时间为10 min 左右,消融范围覆盖肿瘤组织及周围0.5~1.0 cm 的正常肝组织,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设置治疗时间,术后30 min 后再行超声造影检查,若发现残留病灶,可再次消融。
为预防感染和高热的发生,需及时清理渗液,若发生以上并发症,可给予抗生素并降温处理,对于出现腹腔积液和肝肿大的患者,可通过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量减少腹腔积液,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临床疗效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8]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完全缓解:肿瘤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 周;部分缓解:肿瘤体积缩小≥50%,至少维持4 周;疾病稳定:肿瘤体积缩小<50%或增大<25%;疾病进展:肿瘤体积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1.3.2 肝功能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天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3000 r/min 离心10 min,收集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3 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治疗3 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高热、腹腔积液、肝肿大。
1.3.4 生存情况 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所有患者随访1 年,比较治疗后6 个月、1 年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60%(36/4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5.56%(2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5,P=0.033)。(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2.2 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LT、AST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 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ALT、AST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64%(5/47),与对照组患者的15.56%(7/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1,P=0.484)。(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n(%)]
2.4 生存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6 个月、1 年,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肝癌发病例数居世界首位[9-10]。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长,研究表明,其与饮酒、肝硬化及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肝肿大、疼痛、出血等,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若不尽早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治,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1-13]。由于患者对肝癌的认知度较低,部分患者来院救治时已处于中晚期,此时根治性手术的效果并不理想。
肝脏能够由门静脉及肝动脉双重供血至全身各个部位,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是将化疗和灌注相结合,直接将栓塞药物作用于病灶区域,可增加局部药物浓度,促进肿瘤坏死,还能通过诱导DNA损伤使肝癌细胞调亡,抑制肝癌细胞增殖[14-15]。研究发现,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栓塞不彻底及侧支循环建立,肿瘤难以出现病理性坏死,且易导致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16-17]。近年来微波消融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肝功能不全、手术风险较大或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可引起肿瘤组织中带电离子和极性分子震荡碰撞产生高温,利用肿瘤细胞对热的敏感性将其杀灭,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抗肿瘤作用,降低肿瘤转移风险[18-1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ALT、AST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较好,且可减轻肝脏损伤。其原因可能是微波消融可通过热疗对放疗受损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而且电极针消融直径最大为5 cm,对于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小,因此对肝脏的损伤较小。王秀清等[20]研究发现,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仅6%左右的肿瘤组织出现坏死,其余肿瘤细胞依旧残留且具有较强的活性,易发生远处转移及肝内播散,从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微波消融可通过微波天线将能量传导至肿瘤内,使肿瘤细胞坏死,降低肿瘤再生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并发症,结果发现,治疗后6 个月、1 年,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能够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相比,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减轻肝功能损伤,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