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2023-07-23陈乌日汉
陈乌日汉
摘要: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主要关注知识建构的社会文化机制.本文基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结合数学课例,得出“创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合作学习”“搭好支架,实现意义建构”等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认知发展;最近发展区;数学教育
维果茨基(1896—1934)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是社会文化理论的开拓者,更是当今社会建构主义思想的先驱.维果茨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个体认知发展因素之首,人的低级心理机能通过社会活动、中介、内化和最近发展区等方式发展为高级心理机能.社会文化理论揭示了教学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教学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論的深度解读,探究对当下数学教育的启示.
1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概要
1.1影响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
维果茨基认为,“文化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而人的心理机能是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文化是影响人类心理机能发展的主要因素.”[1]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种形式,前者是自然的、直接的;后者是社会的、间接的.个体低级心理机能的获得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则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实质上就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社会文化、历史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形成认知结构的关键因素:社会活动
维果茨基在“心理发展的活动说”中指出,“意识与活动具有统一性,即活动是意识的客观表现;反之,意识是在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的行为系统,个体活动在人的心理和意识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2]他基于意识与活动统一性原则,解释了活动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揭示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将学生与教师及更有能力的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视为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源泉,认为人的心理不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交流之中形成的,强调人在社会活动中发展.
1.3促进认知发展的心理工具:语言、符号和记号
维果茨基在“心理发展的中介说”中指出,“高级心理机能是通过语言、符号和记号等机制实现其发生和发展,认为这些心理工具是社会和个体之间的载体,连接了外部与内部、社会(集体)与个体,是促进知识建构的关键因素.”[3]为了进一步说明心理工具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他利用三角形解释三者(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心理工具)之间的关系.在低级心理机能中,刺激A就能引起B的反应(如图1中的三角形的底线),表示简单的联想性联系;但在高级心理机能中,刺激A通过中介工具X才能引起B的反应,具有间接、
复杂的特点.社会文化理论的背景下,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环节:社会活动、文化、语言、个体活动.
依据维果茨基对“中介”概念的研究,可以将中介分为两个大类:元认知中介,指学习者所习得的自我调节的符号工具;认知中介,指学生对解决学科领域问题所必需的认知工具.[4]学习者的元认知中介形成于社会交往活动中,而个体系统的认知中介源自学校环境中,是个体日常经验的科学概括与内化.
1.4实现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内化
维果茨基指出,“内化是从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即人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过程最初是从外部活动中获得,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结构.”[1]正是从外部(集体、合作)活动转化为内部(个体)活动的形式,实现了人的心理发展.因此,内化的本质是“转化”,而不是“传授”.内化发生在学习者与教育者及更有能力的同伴之间的社会活动中,发生于个体和社会所共同构成的空间里,即发生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5个体认知发展的空间: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揭示了教学促进发展的积极影响,其中包含教师为积极的促进者、学生为积极的参加者、学习者在与他人互动中发展等深层涵义.最近发展区,指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其中实际发展水平是儿童现有的心理机能、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潜在发展水平是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或能力较高的同伴的帮助下所达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5]维果茨基认为,想让学生获得“原则上为新的东西”,教学必须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建立好促进学生发展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时地引导,帮助学生跨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潜能变成实际的能力.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学习者与他人的活动中自然发生,并不断发展.
2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发展的源泉,对当今的教学和学习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在数学课堂教育中,有以下指导意义:一种是教师安排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创建学习共同体;另一种是强调搭建有效的知识建构的“支架”,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如,结合实际发展水平,搭建“情境”支架;利用潜在发展水平,搭建“梯度”支架.
2.1创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合作学习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生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社会性共同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获得的,并通过内化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教学而言,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对话,开展师生共同活动的有效平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的不同和班级人数的情况进行分组,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并尽量确保各小组间的水平相一致.由于同组内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接受比自己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的帮助下,能够加快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同时,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清晰,形成知识网络,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数学教育中,应通过创设有效的沟通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语言中介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充分发挥最近发展区的作用,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例如,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汽车前轮运动的视频;再让学生从准备好的积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中选出与车轮相似的积木,初步感受和认识圆柱;之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知道汽车前轮转一圈时压路面积是多少吗?”;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圆柱体的侧面积,探究过程如下:(1)小组合作,分工完成给圆柱包装的任务;(2)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小组讨论给出解决方案;(3)全班交流,筛选方案,得出计算方法: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本节课,在学生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包装圆柱的学习任务,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满足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接下来探究圆柱的侧面积打下了基石.教师没有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給予学生探究问题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进而实现了共同学习的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独立思考、深层次思考问题为前提.对于数学学科来说,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过个人思考的共同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才会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协作活动中,进而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2.2搭好“支架”,实现意义建构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学者应充分认识到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利用情境、对话等影响发展的因素,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支架”,开发并完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即意义建构.可以通过结合实际发展水平,搭建情境支架及利用潜在发展水平,搭建梯度支架等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2.2.1结合实际发展水平,搭建“情境”支架
已有研究这表明,将学习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产生关联时,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每个知识点都不是独立的,多个知识点间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情境”支架,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温故知新,创设情境支架
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虽然不是最新颖的方式,却是帮助学生精准定位新知与旧知间联系的最有效的方法.以复习旧知为起点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连通新旧知识,重建认知结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小数的意义》一课的引入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的整数0,1,2,…,并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单位从左到右的排列规律及相邻计算单位间的进率;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分数相关的内容;最后,让学生读几个特定的小数并顺利推进新课的内容“小数的意义”.这节课的引入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掌握了整数、分数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学生头脑里就会对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疑惑,也为后续学习“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做了铺垫.
在新课学习中,教师应抓住新知与旧知相关联的“点”,将新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产生实质性的联系,帮助学生梳理新旧知识间的关系,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桥梁,回顾旧知加速对新知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迁移,厘清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要促进学生将日常生活中习得的非专业化的知识转化为具有概括性、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教师作为教学中的更有能力者,要帮助学生建立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精准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发展学生的潜能为教学目标,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搭建生活情境支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关键.
例如,《小数的性质》教学前,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去超市记录自己喜欢吃的蔬菜和水果的价格.在课上教师挑选几名同学进行汇报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如:菠菜5.90元、西红柿3.00元元、葡萄13.09等;接着,教师问学生:(1)这些蔬菜和水果的价格都是几位小数?(2)如果把它们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价格会不会发生变化?(3)哪些数可以去掉“0”?这样的情境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商品价格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的能力.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关时,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心,更容易获得学科知识.这种为学生搭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桥梁,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发现知识本身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对学生不容易接纳的知识采取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索生活问题中学习抽象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借助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素养.
2.2.2利用潜在发展水平,搭建“梯度”支架
通俗所说的“跳一跳摘果子”是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最形象地比喻,这里的“果子”是学生自己摘到的,而不是教师直接摘给学生的,强调知识的形成是学生自主、主动获取的过程,教师不能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鉴于此,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搭建合适的“梯度”支架,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这不仅能够让他们在现有领域摘到果子,还能在其它领域摘到果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可以将教学由浅到深分为三个层次:(1)简单的知识“传授”的教学;(2)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3)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的“高层次”教学.[6]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最高层次的教学,而这跟前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个层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探究活动中提供“梯度”支架,通过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思维,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将潜能转化为新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余震球,选译.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1999(4):10-14.
[3]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Yuriy,V.Karpov,H.Carl,Haywood.TwoWaystoElaborateVygotsky'sConceptofMediation:ImplicationsforInstr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1998(53):1.
[5]赵南.“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6(9):5-9.
[6]杨朝晔.分层递进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当代教育科学,2008(10):65.
[7]陈静.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价值的深度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5(9):8-10.
[8]于道洋,宁连华.试论墨家的理性精神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5):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