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赜
2023-07-23李敏尚润玲沈澄英
李敏 尚润玲 沈澄英
摘要:“三全育人”理念和陶行知提出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相呼应,指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清除传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盲区,让思想教育、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知识教育)、素养教育充分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文章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展开论述,对“三全育人”的内涵、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组成、现状展开分析,并讨论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思政;环境育人;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9-0005-04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B0464);无锡市软课题(编号:KX-21-C059)
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地向“三全育人”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教育、职业素养培养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高职院校应在了解职业素养组成、大学生具体情况基础上,实现课程思政化、环境育人化,贯彻五育并举。具体来说,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职业素养教育,还要从校园、寝室、餐厅、操场等硬件方面和校规、校训、班风、校风等软件方面渗透职业素养,以德智体美劳为维度,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并非是学校一家之事,而是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之努力的事业,三者必须紧密联合、彼此促进。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和家庭、学校、社会联合相呼应。其中,全员指的是全校教职工包括大学生都要参与到思政工作中,全过程则是将思政工作贯彻始终,全方位则是抓住生活、教学、学习等领域,积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课程教学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职业素养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故而同样需要“三全育人”为其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职业素养的组成及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职业素养由与职业有关的技术、道德、意识、行为构成。其中职业行为是高职大学生的外在体现,其他三项则是内在品质,是需要用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才能观察到的。职业素养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属于意识形态,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也对大学生技能学习有所影响。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根基,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1.职业道德
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而狭义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有助于维护企业信誉和促进企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但部分高职大学生受不良思想影响,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这对于其未来发展而言十分不利。
2.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需要以职业道德为基础,是大学生对未来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的综合认识,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包括主体对竞争、创新、协作、奉献的充分认识。当前,部分高职大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对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就业和择业时没有方向,在工作中缺乏动力,缺少拼劲儿,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
3.职业行为
职业行为是在职业意识基础上形成的與工作有关的竞争行为、创新行为、协作行为以及奉献行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决定了职业行为,这也意味着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就会积极遵从企业制度,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而部分高职大学生竞争意识差,创新能力低,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更谈不上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这也说明部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行为基础薄弱,需要高职院校和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
4.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主要指在职业环境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其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也决定学生能否在工作岗位上高效完成工作。职业技能具有时代性、专业性、层次性、综合性等特点。但目前高职部分大学生对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实践缺乏主动性,导致职业竞争力差,难以获得企业的青睐。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院校不仅将“三全育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原则,而且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本质定位,尤其突出了“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实质性和领先性[1]。三全育人圈定了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即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面渗透。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综合各类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不难发现,课程思政化、环境育人化、五育并举是最有效的途径。
1.课程思政化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基础课程学习、实践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见。总体而言,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三全育人的功能,其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员育人。在新课程标准下,课程思政化将师生放在了一个平面上,既要求教师的教学科学性,也要求大学生学习的系统性。鼓励师生交互,提高授课质量。课程思政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所有学科中,每一科教师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力,能够为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的形成提供助力。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快速向“双师”转化,在职业技术、专业理论、思政教育方面都具备成熟经验,而且有一定的个人魅力,可以给予大学生更深刻的影响,让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将本地工匠、技术能人等吸引进来。另外,课程思政化的课程体系设计也应实现高职院校和社会、高职院校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大学生、大学生和大学生的彼此对接。还可以考虑在高职院校引导下,让大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中,使后勤成为理论知识实践场地,并在后勤工作中进一步理解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2]。可以让后勤教师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师,通过后勤教师勤勉的工作状态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具备勤勉的职业精神。
第二,全过程育人。高职大学生一入学就接受“课程思政化”教育方式,在学习各门课程时都接受职业素养培养,能够夯实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让他们拥有健康的职业行为。为此,在“课程思政化”的基础上,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如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比赛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职院校可给大学生创设能够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改造校园环境的平台,让大学生在这样的学以致用的环境之下形成奉献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园林专业大学生可以对校内进行植物配置和养护,这样既能提高实操能力,又能改善校内环境,也对其他同学的审美形成了积极影响。在这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让大学生分组作业,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也可以对接国家及地方有关赛事,以专业赛事为引领,带领大学生展开专业学习,并积极融入职业精神、职业素养教育内容。
第三,全方位育人。纳入教职工、大学生、学院、社会用人单位等主体,能形成传统课堂、实践课堂、社团活动、后勤体验等较为全面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教师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将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如在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强调理实结合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动手能力,让他们的劳动素养得到提升,不拈轻怕重。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社团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用人标准、社会人才评价取向、不同岗位的胜任力标准、不同岗位间存在的竞争与协作,从而反观自身,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后勤体验则是通过让大学生参与学校后勤工作,使他们在处理工作内容、调节师生矛盾、缓解人资矛盾的过程中理解竞争、协作、创新、贡献的深层含义。需要明确的是,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库记录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目的是掌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进行下一步教学方法的调整,保证教和学的有效对接。高职院校也要放开思想、打开思路,建立利于多主体评价的平台,让教师、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其他有关主体对大学生进行评价,或者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既能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清晰自身责任,也能让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上不断创新,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2.环境育人化
在现代高职教育中,环境育人指的是利用软硬环境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软环境包括班风、校风、校规、校训等意识形态主体;硬环境包括班级环境、校园环境、宿舍环境、餐厅环境、操场环境。简单而言,就是通过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品德,通过校规、校训培养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班级清洁、宿舍清洁、餐厅清洁、操场清洁等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热爱劳动的习惯。同样,环境育人也有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特点[3]。
第一,全员育人。师生共建美好环境,并将后勤部门纳入进来,自然形成了全员参与的氛围,也能让大学生体会到劳动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职业素养。在全员参与、共建最美校园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以不同主题为不同维度引领师生投入到校园建设中。例如,绿色校园、红色校园等可以提升大学生绿色环保意识,使红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形成积极影响。诚然,教师作为引领者,必须要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善于激励大学生参与劳动、参与创造,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在校企联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让合作企业师傅根据企业工作岗位标准来严格要求大学生,让大学生在企业环境中逐漸形成职业意识。
第二,全过程育人。在高职大学生求学的几年时间里,环境带来的影响是每时每刻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始终通过环境引导大学生热爱环境、珍惜环境,使大学生形成珍惜环境、尊重他人、换位思考的习惯。而这些习惯正是大学生未来就业时提高社交能力、快速融入企业的关键点。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积极了解大学生的审美、思想、道德等情况,如通过校内自媒体对接大学生群体,调查大学生对校内开展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如果大学生提出学校的职业教育注重技能而忽视了职业审美,有关教师就可以于环境中呼应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将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宣传图画、美丽的板报、立体的雕塑等,以此来达成环境育人的目的。
第三,全方位育人。软环境建设需要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为高职院校的班风、学风、校风、校纪、校训等提供具体内容。例如,高职院校可让全体师生共同探讨新时代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内涵,最终锤炼成一句口号,并将该口号挂在墙上、自媒体端。在校徽、校服的设计上,高职院校可以广泛地征询师生意见,尤其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意见,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利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会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内涵。在硬环境建设上,应让大学生主动保护环境卫生,不仅要避免出现乱扔垃圾、乱放物品、污染环境等行为,还要参与到监督管理中。在软硬环境教育下,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能逐渐成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3.五育并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五育并举是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全育人”是理念,五育并举是保证“三全育人”这种理念具体落地的途径[4]。故而,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五育,从德、智、体、美、劳五个层面,以创新教育方法为抓手,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三全育人”的落实。
第一,德育。高职院校各学科教师要重视德育,结合自身所负责的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让大学生深度认识职业的内涵,感受到职业和人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繁荣之间的关系。教师也要认清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关系,鼓励大学生深入实践,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塑造,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习惯,最终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力。
第二,智育。高职院校应丰富各类课程体系设计,融入信息化教学,全面提升大学生智力水平。教师可合理利用STEAM教学法,实现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领域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将知识活学活用。此外,高职院校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行为,或者在校内开展各类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体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通过体育锻炼强健学生的体魄,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还要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分工合作的能力,使大学生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
第四,美育。审美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中,教师应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不同审美教育元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美育中,教师可以对接职业教育,以国企改革这一社会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大学生意识到“爱企如家”“尊重同事”“懂得付出”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使大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地提高自身职业审美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竞争力。
第五,劳育。在未来职业生涯里,大学生避免不了要参与劳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目前,高职部分大学生存在轻体力劳动、重脑力劳动的倾向。这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劳动观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工作。所以,高职院校要通过劳动教育,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让大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坚定劳动信念,树立起健康的劳动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职业素养培养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只有从课堂、生活、教育管理三個层面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才能有效提高育人效果。高职院校应形成课程思政化考核、环境育人考核、五育并举考核制度,对教师、职工、大学生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完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云霞,辛英男,周晓杰.“三全育人”路径探究[J].中国冶金教育, 2021(03):107-108,112.
[2]汤燕.“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多维评价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9(03):76-79.
[3]夏喜元,代艳红.“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1(24):49-50.
[4]胡颖蔓,欧彦麟.提质行动:高职院校“三全五育”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995(19):53-57.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Literac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Li Min, Shang Runling, Shen Chengying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 Jiangyin 214405,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echoes the trinity education concept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proposed by Tao Xingzhi. It refers to the elimination of blind spots in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full staff education, full process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llow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 education,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literacy education to fully penetrate into the lives and le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literacy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he composition of vocational literacy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discusses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vocational literacy.
Key word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 environmentaleducation;fiveeducation simultaneous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