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夏日长,一把小扇送清凉
2023-07-23徐双双
徐双双
盛夏时节,踏入有“中国竹子之乡”美誉的安徽省广德县境内,满山的翠竹在风中轻盈起舞,发出“沙沙”的声音,似乎在喃喃细语,向我们介绍着一个与竹子有关的非遗——制扇技艺(王氏制扇)。
历史起源:“王氏制扇者”
“王氏制扇”源于浙江黄岩的王氏家族。据史料记载,元代,在浙江黄岩县城西街,有一个姓王的匠人,善于做扇子。清代,由于战乱引起社会动荡,王氏家族的主要成员移居至安徽省广德县,并依托当地丰富的毛竹、木材资源继续以制扇为生,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历史。2021年,制扇技艺(王氏制扇)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把折扇如何制成
一把折扇由扇骨和扇面两部分组成。广德县的毛竹纤维细长、韧性好、色泽纹理美观,是制作扇骨的上好原料。除了毛竹,紫竹、湘妃竹、罗汉竹等也是做扇骨常用的原料。扇面多以真丝、宣纸、棉布等为面料,扇面的图案种类丰富,多以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为题材。在中国历史上,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以宣纸为原料的扇面上书写或绘画。
制作一把折扇需要30道工序,制扇所使用的工具为篾刀、锯、云刀、钻、钳、砂纸等。在30道工序里,扇骨自然包浆工艺、扇骨上蜡和贴里技术、扇面裱糊工艺是王氏制扇技艺的关键步骤。
扇骨自然包浆工艺:一般使用5~6年的毛竹制作成扇骨半成品,經过手工打磨、抛光后,放在阴凉干燥的房屋内贮存3~5年,然后再取出使用,这类扇骨保持着原材料的天然色泽和纹理,既美观又环保。
扇骨上蜡和贴里技术:成形后的扇骨经过手工打磨,表面变得十分细腻,再使用配制好的天然碗蜡进行再次打磨,扇骨表面更加光泽亮丽。碗蜡也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扇骨更加耐用。折扇按大小又分男扇、女扇,男扇尺寸一般在30厘米以上,女扇尺寸一般在27厘米以下。男扇尺寸稍大,在制作扇骨时,往往在内侧贴上一片来自同一根毛竹的薄薄的篾条,这样折扇就不易变形。
扇面裱糊工艺:王氏制扇,扇面多为宣纸或丝绸。在制作扇面时,一般采用自家配制的纯天然裱糊材料进行多层裱糊,这样做出来的扇面不但韧性好,而且经久耐用。
折扇——东方色彩的装饰品
盛夏时节,手持一把折扇,轻轻摇动,便有微微凉风袭来,扫却人间暑热。除了实用功能,在古代,折扇也是谦谦君子的化身。在诗会雅集上,文人雅士一边摇扇,一边吟咏,诗词歌赋便源源而来。在大宅花园里,女子轻拂折扇半遮面,一颦一笑,都藏在折扇背后。这样的扇子,谁能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