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时代蒲剧艺术大放光彩
——记党的二十大代表,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菊兰
2023-07-22刘红霞
□ 本刊记者 刘红霞
贾菊兰是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去年10月16 日至22 日,她作为山西省文艺界唯一党的二十大代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在山西代表团小组讨论时,贾菊兰很珍惜仅有的十分钟发言时间,当她说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党和国家对戏曲艺术的扶持力度也逐年加大。特别是两年前,在省市各级关注和支持下,成立了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并在编制待遇、人才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打出组合拳,被誉为最彻底的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山西案例’。”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这掌声饱含了大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深切感受和赞同。
党的二十大代表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贾菊兰在京参会,回到运城工作岗位后,认真梳理笔记和参会感受,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作准备。去年10 月31 日,她应邀参加运城市委宣传部召开的市直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报告会,会上,她从对党的二十大的基本认识,在新征程上我们如何作为,伟大成就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传承和弘扬蒲剧艺术需要做到“四个始终”4 个方面,深情回顾了党的二十大盛况,以及赴京参加党的二十大的亲身经历,为与会者作了一场精彩、深刻、生动的报告。贾菊兰表示,今后还将创作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优秀戏曲作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优秀的文艺作品,真正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开花。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为帮助青年同志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汲取更多传承和弘扬蒲剧艺术的力量,贾菊兰第一时间走进蒲剧艺术院排练厅,面对面为青年演职人员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传承、文艺创作等方面的新部署,同时认真为青年演员排戏、抠戏。她号召青年演员,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主动担当,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青年“文艺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立志做新时代的好青年,努力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
至臻追求蒲剧表演艺术
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能参加党的二十大盛会,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对贾菊兰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能够走到今天,还要从蒲剧和她的从艺经历说起。
蒲剧是中国梆子声腔中的古老剧种,元末明初因兴起于黄河中游大转弯的古河东蒲州(今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又名蒲州梆子,是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蒲剧音调高亢,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尤以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蒲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衍生了众多梆子剧种。2006 年5 月,蒲州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今年春晚,蒲剧首次受邀走进春晚舞台,使得蒲剧在新时代得到了充分弘扬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贾菊兰1977 年生于稷山县翟店镇太郝村的一户普通农户家庭,从小受家庭和当地人喜听唱蒲剧的影响,她立志“要唱好戏,并且要成为蒲剧的好把式”。她12 岁独自离家考戏校,从稷山县戏校到新绛戏校,再到运城市蒲剧团。师从“蒲剧四小名旦”之一的筱兰香(本名田郁文)、蒲剧艺术表演家武俊英,加上在校期间长期严格自觉的训练,她收获了扎实的基本功。到了运城市蒲剧团后,她见好就学、博采众长、虚心求教,不断丰富提高表演技巧,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努力,练就了求真求美的纳鞋底功、流畅美观的水袖功、精彩绝伦的边唱边书(正书、反书、双手正反书)等技巧。她坚持技为戏用、技不离戏,通过恰到好处合理运用,大大增强了舞台表现力。
贾菊兰对蒲剧的热爱和痴迷来源于她对蒲剧表演艺术境界的至臻追求。不管演什么角色,她都认真研读剧本,力争表演时与角色浑然一体。学戏的经历练就了她一颗顽强的心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练习基本功时,她需要不断做踢腿、下腰、拿顶、翻跟斗等动作,别人练三个小时,她练六个小时,虽乏味辛苦但从不懈怠。为了练好水袖功,她穿着戏装,靠在楼梯上练,在大风中练,在角落里练。为了很好地掌握毛笔运笔等技巧,拿出真功夫为蒲剧表演画龙点睛,一天练字要达到八小时以上。下乡演出时,她经常背着纸砚笔墨,一有功夫,就拿出字帖练习,常常练到深夜。用双手写不同的字,尤其是一些不常写的字,时常让她感到精神崩溃,但她硬是凭借百折不挠的毅力坚持写到好为止。为了用左手反着书写出俊秀的字,她在身后放一面大镜子,从背后的镜子中观察效果,进而修正字的形体,有时候一练就是几小时,常常练得废寝忘食。每次要书写新内容,她都要反复多次练习,直到练熟为止。有一次,当她感觉把几个字都练得满意了,准备收工睡觉时,天已大亮。经过二十几年如一日的苦练,书法早已成为她的绝活。2012 年由她主演的《青丝恨》列入夺梅计划,在排演过程中,她遭受左腿膝盖半月板破碎的重伤,导演劝她“夺梅机会今后还有,可腿就一条!”,她不忍看着排演了这么久的《青丝恨》付之东流,强忍疼痛咬牙继续排练,几无缺席,做不成动作,就背戏练唱说词,无法站立就用手比划,仅用两个月便高质量完成了节目的磨合。在验收表演前她打了封闭针,演出结束后,赴京手术,去除破碎的骨头开始静养,术后100 天,赴杭州参加总决赛。2013 年5 月20 日,她终于站在了中国戏剧梅花奖领奖台上,成为近年来山西最年轻的梅花奖得主。母亲心疼地对她说:“菊兰,你的这个奖是拿半条命换来的!”
命运垂青有准备的人,一份辛劳一份收获,她的人生奋斗历程、对蒲剧表演艺术至臻追求的态度和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精神,对于我们许多心怀梦想的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力促蒲剧艺术改革创新
“摘梅”归来后,贾菊兰先后担当了《冯玉琐》《初定中原》《枣儿谣》等几出新剧、大剧的女主角,她细致地剖析人物性格、雕琢人物形象,使得冯玉琐的妻子、孝庄太后、枣香等戏剧角色走进观众心里。《枣儿谣》被拍成蒲剧同名电影,并荣获第植编排了蒲剧《白沟河》《三滴血》《窦娥冤》《哑姑泉》《九江口》《党旗飘飘》等六本大戏和十多个折子戏,使得剧团演出剧目发生结构性好转,年轻演员得到了锻炼提高。送戏下乡期间,她每天清晨带领演职人员苦练基本功;晚上演出结束后,她给青年演员排戏、仔细为他们抠戏,常常排到凌晨。她主动为年轻演员做“绿叶”跑龙套,团里携扶后学的清风渐成,新生力量日渐壮大,后备人才梯队已颇具规模。其中,青年演员褚晓丹获红梅金奖;杜丽娜获山西省最佳戏曲青年演员奖和第三届中国戏曲(黄河流域)红梅奖山西选拔赛金奖;段丛姗、张婷婷等也在运城市青年演员大赛中拔得头筹。她博采众长,带领剧团结亲西安百年易俗社,与秦腔同行交流学习,促进蒲剧艺术提升创新。疫情前,她每年带领全团演职人员下乡演出200 余场。疫情期间,她创作编排的蒲剧戏歌《黄河魂,农耕源》入选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式演出活动;创新推出大型网络戏曲节目“空中蒲苑”,在满足戏迷戏瘾的同时,穿插扶贫助农、运城旅游宣传片、援鄂医疗队队员讲述抗疫感人故事等环节,承担戏曲人的社会担当;她带动三个演出团组织“百姓周末剧场”“红梅报春”等网络直播活动,在线观看人数突破千万;她积极探索戏曲对接市场的商业运作方法,以期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在她的带领下,一个名家辈出、久负盛誉的地级市蒲剧团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2020 年12 月31 日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成立,国有院团多年积攒的体制机制问题得以解决,将蒲剧艺术科研院所、演出团体、学校教学、技能培训融为一体,形成教学、科研、演出一条龙,打通人才培养、艺术生产、文化创新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学生二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二等奖,为蒲剧艺术的传播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贾菊兰在《青丝恨》中表演水袖功
2018 年她接任运城市蒲剧团团长,面对当时剧团剧目老化、行当不全、人才流失等问题,深感传承发展蒲剧艺术任重道远,她坚持以剧目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带领全团演职人员潜心艺术创造、苦练基本功,用三年多时间复排、创新、移有出路、院校有未来、蒲剧艺术事业有长远发展的改革目标,进一步激发了院校的生机与活力,极大推动了蒲剧艺术的良性发展。贾菊兰说:“养德和修艺密不可分,戏曲作品是戏曲工作者学养、涵养、修养的综合体现,一名文艺工作者要拥有高尚追求、博大胸襟、精湛技艺,才能创作出刚健豪迈、自信自强的文艺作品。”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院党委领导下,她带领演出一、二、三团传承和复排了《白沟河》《窦娥冤》《西厢记》等蒲剧传统经典剧目;她精心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忠义千秋》将赴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2021 年她新创的红色题材剧目《中条山上党旗红》被列入山西省重点扶持剧目和向党的100 周年华诞献礼剧目;她打造了《党的女儿》(歌剧)等红色现代戏,推出了《大河之东》《永乐宫纪事》《哑姑泉》等文旅融合题材舞台剧。这些剧目用贴合时代地域的演绎,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誉,充分体现了蒲剧剧目创新发展的无穷活力,很好发挥了文艺工作的引领力和向心力。
让蒲剧艺术在新时代大放光彩,贾菊兰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