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画好最大同心圆
——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代表委员发言摘编
2023-07-22
编者按绘就新蓝图,开启新征程。今年的两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心聚力、解放思想、砥砺奋进、民主团结、风清气正的大会。大会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是做好我省今年和今后五年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两会召开期间,代表委员践行庄严使命,履行神圣职责,体现了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我们将部分代表委员在两会召开期间的发言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战略性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纲领性指引。省政协委员、省工信厅产业促进和技术合作处处长张敏说:
转型发展的落脚点在产业,产业转型的重点在制造业。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明显,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一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以数字化转型为模式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升级;以技术改造为依托推进制造业向绿色化升级;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存量,做大做强。
二是积极构建培育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政策环境。对成长性好、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在财税政策支持、金融政策引导、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差异化、针对性强的政策支持。以制度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构建新的产业增长极。
三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增强我省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动力。要主动融入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大局,加强区域合作,选取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取得率先突破的产业优先发展,打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产业。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专业镇”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等方向,搭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技术成果落地的有效平台,点线面相结合,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新引擎
1 月12 日,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太原隆重开幕。史晓波/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树牢‘项目是第一支撑’的鲜明导向。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同步推进‘两个转型’,用好资源政策,市场化运作,谋划实施总投资519 亿元、107 个重点项目,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新引擎。”省人大代表,晋中市委常委、副市长,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科创中心)党工委书记、太谷区委书记刘伟建议:
太谷是我省农业强县,拥有晋中国家农高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21 块国字号招牌,连续7 年荣膺“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要抓牢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打造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的契机,以更大更多更优好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具体为,农高区建设提质增效。要围绕“22510”行动计划,全力打造东辉牛肉全产业链、南方黑芝麻系列饮品等十大标杆项目,推进山西种业创新园、智慧农机装备园等十大园区建设,搭建中国北方林果苗木繁育中心、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十大科研平台,培育龙生种业等十大种业工程,完成好建设人才公寓(二期)等十大重要任务。城市核建设加力提速。要立足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主动对接太原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南延太谷等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太原太谷跨城公交开通,谋划金谷路拓宽快速化改造延伸工程,贯通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和晋中国家农高区两大“国家战略”,打造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构建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专业镇建设升级强链。要围绕培育特色专业镇的重大战略,发挥112 家玛钢龙头企业,遍布全国3000 个销售网点、产品出口40 多个国家的独特优势,借助专业镇资金撬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办好中国(晋中·太谷)玛钢铸造产业交易博览会,开展与宝武、中车等重点企业院校合作,加强技术、产品、品牌创新,推动太谷玛钢纳入省综改区专业板块,打造精密铸造百亿集群,实现产品由“制造”走向“智造”,建成“中国玛钢之都”。
1 月13 日,出席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长治代表团的代表们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立足工作实际、发挥各自优势,撸起袖子加油干、只争朝夕争上游,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积极创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如何在“双碳”目标下,抓住抓紧转型“窗口期”,设立转型升级“路线图”和“时间表”,努力提高发展“加速度”,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中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是各级煤炭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省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霍州煤电集团吕梁山煤电公司工会副主席张林红说:
推动转型发展,首先要深入解放思想,推进发展观念转变。用解放思想这把金钥匙打开转型发展这扇门。其次要坚持多业并举,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积极推进多行业、多领域融合发展,做好煤产业文章,推动绿色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第三要实施创新驱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推进“双创”升级,培育引进用好各类人才,为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第四要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转轨,推动煤炭企业聚焦主业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大商圈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出台我省加快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1+N”政策体系,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大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交流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省人大代表,海纳实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陶海滨说: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出台我省加快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1+N”政策体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背后,折射出了一个内陆开放大省的积极姿态,也让民营企业家倍感振奋。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加快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商圈,让山西转型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强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宽广。海纳实业控股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科技型民营通信基础网络及系统集成综合服务企业,致力于“5G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5G 综合维护、ICT 智慧城市信息产业服务”三大核心业务。随着我国5G 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公司在全国设10个大区、18 个省级项目部、81个分公司。踏着全球5G 商用的时代节拍,海纳5G 基站工程建设覆盖了31 个省(区、市)、179 个地级市,营业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超过40%。扬帆出海,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我国通信维护龙头企业,海纳的主营业务已经覆盖了我国通信业和信息业的全领域。为了让企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我们将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特征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助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而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积蓄力量。
引导更多本地人才和企业家回乡经商办企业
江利斌是一名来自基层的省政协委员。这几年,他带领黎城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的村民发展食用菌产业,从一栋大棚发展到20 多栋大棚,实现了黎城县食用菌产业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食用菌已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产业振兴的新兴优势产业。江利斌说:
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其中包括农业。近年来,我省坚定实施“特”“优”战略,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但是,目前乡村人才队伍的现状是总体数量有限、结构凸显不合理,青年人才流失严重,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就业创业,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要保持农业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不变,首先是相关部门应配套出台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通过“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方式,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双赢;其次是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将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纳为重点关注对象,把这些人发展成“领头雁”,让农村发展后继有人;第三是要营造良好的乡村营商环境,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引导更多本地人才和企业家回乡经商办企业,带动更多群众就业,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加快美丽山西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山西考察调研,对山西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擘画,对山西绿色发展寄予殷切期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减污降碳扩绿增长行动。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美丽山西建设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省在林业政策体系、生态治理、林地管护、植造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日趋向好。省政协委员、民建山西省委会常委张云鹏说:
未来工作中,要坚持国土绿化增“绿”,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和治理;实施产业升级添“绿”,探索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深化创新驱动兴“绿”,加大林业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力度;探索林业碳汇助“绿”,研究编制符合我省实际的林业碳汇技术标准;推动数字林业保“绿”,实现林草资源、林草产业、空间地理、自然社会等数据信息深度融合,推动林草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把山西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五年来,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2 年,我省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民生实事只多不少,下大力气推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人民福祉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报告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提出对17项民生政策进行提标扩面、动态调整,集中精力办好12 件民生实事。代表委员们表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质量。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忻州市委会主委、繁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漓雅说:
惠及千家万户的17 项民生政策和12 件民生实事,都是直击基层发展的“良方”。17 项民生政策中,对5 项较低保障水平的民生政策提高标准,对两项有政策要求的民生政策按规定提标扩面,对10 项已建立自然增长机制的民生政策动态调整标准。这些都是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民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作为基层干部,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两会精神为指导,紧盯民政、残联等领域,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县,细化举措,狠抓落实,用心用情办好惠民利民实事,把民生政策落实到每个家庭和人民群众身上,让老百姓底气更足、笑脸更多、生活品质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