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儿童户外非结构化游戏的游戏景观设计

2023-07-22孙漪南

设计 2023年11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

孙漪南

摘要:随着国家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如何让儿童健康游戏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非结构化游戏的意义、发生机制入手,总结出促进儿童非结构化游戏的景观设计思路与方法。并以月季骑士探险儿童游戏场为例,阐述了摆脱常规“重设施、轻场地”的游戏场设计弊病,从构建游戏世界观、多样空间设计及人工与自然材料的融合3个方面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包容、多样能够促进儿童非结构化游戏的游戏场设计方法。以实现吸引儿童更多从事户外游戏,减少对电子游戏的依赖,增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游戏 非结构化游戏 儿童游戏景观 游戏场设计 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1-0043-03

一、前言背景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一老一小问题是重大民生”。随着国家三胎政策的落地,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双减”“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行也全力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行为活动,是儿童本能的生存方式。[1]联合国在《儿童权利公约》中第三十一条指出,“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艺术活动。”[2]游戏一方面可以影响儿童的生理发育,另一方面游戏过程中的意义生产及其所带来的教化影响,对儿童身心会产生相互影响。[1]尤其充足的户外游戏活动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城市儿童游戏存在严重的室内化、电子化、消费化的趋势。[3]电子游戏占据了越来越多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儿童户外游戏活动越来越少,并且在一些户外游戏空间,也经常会看到许多儿童聚集在一起玩电子游戏而非户外活动的场景。缺乏户外活动让很多儿童出现了肥胖问题、社交问题、认知问题和心理问题,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4]儿童缺乏户外活动一方面要归咎于安全、教育压力等问题,另一方面城市空间中的儿童活动空间过于模式化、同质化的设计降低了对儿童的吸引力。不合理的空间设计策略往往无法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互动的热情,无法与电子游戏争夺孩子的注意力。如何通过设计营造一个能够促进儿童游戏的户外空间,让孩子们重新回到户外中游戏,成为当下设计师们的重要议题。笔者认为,非结构化游戏在儿童游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希望通过空间设计激发儿童非结构化游戏,以达到吸引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目的。

(一)儿童非结构化游戏的意义

针对儿童游戏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荷兰学者根据游戏的发展规则和目标导向,将其分为结構化游戏和非结构化游戏 [5]。其中结构化游戏(structured play)往往有着严密的规则、固定的流程,有主导游戏的组织者(如体育运动);非结构化游戏(unstructured play)是孩子们自发进行的、无组织的、自由产生的游戏行为。[6]如儿童自发游戏、追逐游戏、奔跑跳跃、打仗游戏、独自游戏等都属于非结构化游戏。结构化的游戏通常带有一定组织者的设想和目的,可能与儿童的期望存在出入,使儿童产生抵触情绪,只能对一部分儿童产生吸引力。非结构化游戏中,由于没有预设的规则和形式,儿童可以掌控游戏规则、设定游戏方式、决定游戏伙伴,拥有充分的自由,能够更大程度促进儿童的想象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样,非结构化的游戏能够更好地调动儿童们的兴趣与积极性[7],这十分有利于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电子游戏吸引至户外游戏中。因此在户外游戏空间的设计中是否能够促进非结构化游戏行为,对游戏场地能否吸引儿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非结构化游戏的发生

现阶段对于儿童非结构化游戏的发生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研究默认这是儿童的一种本能。一些研究对追逐游戏(奔跑、追逐、躲猫猫等)——一种非结构化游戏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低龄儿童(0-4岁)需在家长或其他儿童的引导和启发下,自然形成;而儿童4-5岁以后追逐游戏可以由儿童制定规则、主题和想象,并且行为受其支配。[8]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认为儿童不仅通过角色扮演、语言运用、材料使用等方式开展具体实体性的游戏活动,而且还以游戏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在生活上也体现游戏的特质。[9]可见,让儿童更容易产生主题、想象,使其联想到生活中的角色、场景、故事等,可以更容易促进儿童的追逐游戏。同时,家长与教师适当的引导、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玩耍的空间和时间更容易让孩子们产生自主游戏。[10]

(三)游戏景观对儿童非结构化游戏的促进

游戏景观空间是承载儿童游戏的物质空间载体。近些年,这些被有意识设计的儿童景观呈现出“重设施、轻场地”的设计趋势。很多儿童游戏景观场地空间十分简单,主要通过组合游戏设施吸引儿童。这样具有明确使用规则的设施,通常会限制孩子们的行为,使其更多顺应游戏设施的使用方法游戏。导致儿童更多从事结构性游戏而非由儿童自然形成的非结构化游戏。而没有获得游乐设施的孩子则因空间单调而丧失游戏的兴趣。因此,促进非结构化游戏的儿童空间不能简单地设置游戏设施,而应该从游戏的参与游戏人员——儿童与家长的需求入手,其中包含了对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两个维度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世界观、空间与材料3个方向入手。

首先,蔡连玉认为,游戏是“精神”“形式”和“内容”的“三位一体”。[1]非结构化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由孩子们自发构建完成,而游戏的精神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指引。这种指引一方面可以成为孩子们构建非结构化游戏的素材与背景,能够帮助孩子们构建想象空间,进而引发游戏行为;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场地构建的精神内涵,对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科普和教化作用。而游戏精神的塑造可以通过游戏场景的提示直接展示给儿童,也可以通过游戏的协力者——家长来传递给儿童。这种游戏精神的构建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游戏景观的设计帮助孩子构建一个游戏的世界观或模拟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使孩子自觉得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第二,儿童景观的空间在设计上应能够提供丰富而自由空间以包容儿童更多的想象力与活动需求。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他们能够把思维和情感赋予那些无机的物理实体,将一切无生命的物质拟人化,即使明知是虚构也甘愿看作真实。游戏景观应提供多种不同的感知内容、营造更多样的空间体验,以促进儿童对于真实现象的虚拟想象。

不同的空间性质、空间氛围与空间感知可以激发孩子们更多的联想,让儿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不同的空间类型能够满足孩子自发形成的多种游戏需要。如追逐游戏需要充足的奔跑空间或躲藏空间;而能够提供隐匿和窥探视野小空间也符合更多儿童本能[11]的游戏需要。

另外,虽然游戏的主体是儿童,游戏景观的空间布局也需要为家长提供互动协力空间或观察看护的空间。虽然这一方面是处于儿童安全和家长社交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儿童能够更好地享受游戏。加达默尔认为“游戏的整体由游戏者和观赏者共同组成”。[9]儿童游戏需要观赏者,需要群体,需要欣赏者来展示自我。[9]因此临近儿童游戏空间的家长看护空间也是多方面更好地促进儿童自发游戏的重要内容。

第三,在儿童游戏景观的材料选择上需要注意人工材料与自然材料并举。儿童天生具有的“亲自然性”[11],这使得儿童在游戏时偏爱如沙、植被、水、石等自然材料,同时也更喜欢零零碎碎、灵活而可变性强的开放性材料。[11]研究也表明,自然元素比人工元素更容易引发孩子们自发的角色扮演游戏行为。[12]自然元素也成为了游戏场中促进儿童非结构性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游戏场的设计中,为了保障儿童的日常活动,通常会大量使用人工材料,如人工材料铺装、围挡等。而自然元素应有策略得融入人工空间内,通过自然元素的融入,丰富空间质感,同时也增加了空间使用挑战,增加了对孩子们的吸引力。

二、设计案例

月季骑士探险儿童游戏场位于南阳月季大观园之中,面积1218平方米。选址形态狭长,且场地南北存在1.5米高差。通过对场地的调研与分析,认为场地周边现状自然环境较好,有良好的基地条件,但缺乏吸引儿童注意力的场地,较少儿童在此玩耍。场地设计定位主要为幼儿和小学以下的儿童设计。遵循引导非结构化游戏的设计方法,营造一个能够吸引儿童停留,并产生自发非结构化游戏能够让孩子自由探索、创造的游戏空间。

(一)构建游戏场世界观——吸引儿童的精神内核

世界观的构建是游戏场设计的第一步。为了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与注意,选择了目标年龄段儿童喜闻乐见的勇士冒险的故事,结合南阳当地特色的月季文化,形成了月季骑士拯救月季公主的故事世界观,并塑造了月季骑士、月季公主与怪兽3个不同势力的角色,可供不同数量的儿童分配角色与设定情节。这类角色鲜明、故事易懂的情节,儿童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场景中的氛围了解故事情节与角色设定,引发精神共鸣并进而产生联想。同时,探险类的世界观能够衍生出追逐类、竞技类、角色扮演类等多种游戏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儿童的想象力。基于儿童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世界观的介绍采用直白的壁画形式展开。(图1)在空间中的关键点,用壁画描绘出故事情节,使之成为游戏发生的背景。

能够成为儿童游戏的内容指引。

与常规游戏场相比,具有世界观构建的游戏场相当于为儿童搭建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的舞台,不但能够吸引、引导儿童产生游戏行为,同时也能便于儿童形成团队式、分角色的游戏行为,对儿童的社交能力也有着显著的提高。

(二)多样空间设计——包容儿童游戏的丰富性

空间是引导儿童游戏的重要物质空间,也是儿童活动的载体。因此,月季骑士游戏场在景观空间塑造上注重契合儿童非结构化游戏的发生契机,力求为儿童创造活动的舞台,促进其游戏的欲望和乐趣,如图2。

有别于其他儿童活动场“重设施、轻场地”的策略,本案力图营造不同的空间类型与空间感受,通过丰富空间类型、模拟自然、适度设施与引入家长旁观4种策略,打造不被游戏设施限定玩法的游戏空间,减少儿童对游戏设施的依赖,在主动引导儿童不同的活动行为的同时,包容更多儿童的创新活动,使不同喜好的儿童均能够选择心仪的活动空间,尽量延长场地的使用时间。

1.塑造自由丰富的游戏空间:月季骑士探险儿童游戏场内通过丰富的空间塑造,营造不同的游戏氛围与体验。游戏场在空间的划分上借鉴电子游戏“关卡”的概念,利用场地窄而长的特点,基于世界观营造丘陵区、森林区和沙漠区3个不同特质的关卡空间。每一关有不同的空间感受。且3个关卡之间路径连续成环,孩子们可以享受逐步闯关的乐趣,也可以选择在任意喜欢的关卡内自由活动。

3个关卡在设计上包含了不同的游戏内容倾向,以适应儿童不同的活动选择。山丘区空间较为开阔,有起伏的地形,以启发儿童的登高奔跑为主要活动。森林区空间连续狭长、视线较为封闭、分岔路选择多,可以启发迷宫探险、捉迷藏等游戏。第三关沙漠区利用高差形成攀爬、滑梯与沙坑,可以启发攀岩活动和静态玩沙的选择。三个关卡的游戏空间形成“开-合-开”的节奏,各具特色。儿童游玩过程不会感到枯燥。同时,三个不同特质的空间也能够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更喜欢的空间,使整个游戏空间适合更多不同爱好的儿童使用,促进孩子们更多的游戏组合。

通过建成后的观察发现,儿童在不同空间内均发生了多种非结构化游戏行为,且游戏内容多与场地特征结合,并由儿童自发创造衍生出了如利用封闭的滑梯空间衍生的“悬崖拯救”游戏、利用不同高度的围墙衍生出观察等预想外的游戏形式,如图3。

2.模拟自然主题空间:由于3个不同的关卡以自然地貌为主题,因此游戏场主要通过地形的塑造和空间的围合来模拟不同地貌的特点。

在山丘关卡中,利用开敞的空间和起伏的塑胶地面形成连绵起伏、视野开阔的山丘风貌。森林關卡以墙体、转门、黄杨篱模拟森林中空间密闭、树木林立的效果。并利用墙体的开洞、转门,形成具有迷惑性的路径,也形成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林窗”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的藏匿选择。(图4)而在路径上,利用地形的高差起伏,结合多方向的滑梯、汀步,使不同的路径选择出现不同的行走方式,模拟林间复杂的道路与湿地景观。成为整个游戏场最为丰富的游戏空间。离开森林关卡,视线豁然开朗,来到开阔的沙漠关卡。利用地形形成山石台地和沙坑模拟沙漠戈壁的风貌,也营造了综合的滑梯、攀爬活动空间。并利用沙漠制高点设置游戏闯关结束的奖励点。

整个游戏场的内容与活动均通过地形与空间塑造,游乐设施与地形设置结合。孩子们的游戏感觉更多来自空间氛围的转换、高差地形的变化,并不局限与特定的设施游戏体验。

3.适度的设施设计:必要的设施在游戏空间中能够充当点睛之笔。

本设计中设施主要有两种类型。(图5)一类是基础功能型,如滑梯、攀爬岩点、攀爬绳等。另一类是趣味辅助型设施。基于冒险童话故事的世界观,故事中需要出现为勇士提供帮助的角色。而这类角色无法由家长或儿童扮演,则需要在游戏空间中通过辅助设施的方式实现。森林的探索过程中,在一些道路的尽头和转角空间设置了能力提示设施,儿童可以通过摇响铃铛获得钢板上提示的动物的力量,进而推动探险的进行。

这一获取力量的过程也承担了科普的作用,提升了游戏的内在精神。

4.家长看护空间的设计:在儿童的非结构化游戏中,家长的角色是看护者,同时也是儿童游戏的见证者和协助者。在本方案中,丘陵关卡和沙漠关卡两个开阔的空间中,家长的停坐空间设置在场地边缘,既是限定场地活动边界,也满足了家长成为看护者与见证者身份的需求。而在森林关卡中家长若出于安全考虑需要陪同孩子探索,其身份可成为协力者。迷宫中通道宽度满足一个成年人与儿童并行,使家长能够跟随孩子在森林中共同探索,并在特定的设施前为孩子讲解游戏背景。森林关卡还依据地形,设置高处观察点。使孩子自由在森林中探索时,家长可在高处俯瞰,以看护者和见证者的身份掌握孩子的游戏动态,保障孩子的安全,促进儿童游戏乐趣。

(三)自然与人工材料的融合——丰富多感官的体验

整个游戏场的设计中,利用人工材料营造更适合儿童活动的空间,并有意識地增加了多种自然材料,为孩子们的游戏提供更多的促进想象力的选择,也引导孩子们更加亲近探索自然。(图6)在铺装材料的选择上,为了平衡游戏场中自然材质与人工材质的比例,将能够引发孩子奔跑、打闹等活动的空间设置为柔软的彩色塑胶;在孩子可能发生原地活动的空间设置沙坑、树皮、季节性水体和湿地植物等自然材质,让孩子们探索和感知不同的质感。在空间分割材料的选择上,选择了混凝土彩绘墙、木转门、耐候钢板和大叶黄杨高篱4种材质。4种材质既有人工墙体的封闭性与装饰性,也兼具自然绿篱形成若隐若现的半隔离效果,使得儿童在游戏场中玩耍时能够在触感与视觉上均有丰富的体验感。

总结

本案设计建成之后成为备受欢迎的儿童游戏场,是月季大观园中儿童停留活动时间最长的活动空间。通过后期观察,可以发现小小场地中承载着非常多样的非结构性游戏活动。场地中没有出现孩子玩手机、电子游戏的现象,不同性格、年龄的孩子们在此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索空间、探索自然,自得其乐。真正通过场地设计激发了孩子们对于户外活动的兴趣。

总的来说,好的游戏场设计可以从促进儿童非结构化游戏的角度入手,吸引孩子从事户外活动,缓解儿童游戏室内化、电子化的问题。本文以月季骑士探险儿童游戏场为例,提出了用设计手法促进儿童非结构化游戏的思路,力求能够为儿童营造一个内容丰富、多样自然的游戏空间,吸引更多的孩子从事户外游戏。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虽然景观设计师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游乐空间,但引导儿童健康游戏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家长教师的角色、城市建设发展与社会导向都会对其产生主要影响。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高密度社区儿童友好社区环境实践策略研究”(编号:20YTC027)。

参考文献

[1]蔡连玉.游戏的“三位一体”影响与儿童成长[J].教育研究,2017,38(08):103-108.

[2]张承博,刘思毅,朱查松.儿童友好城市的国内研究进展与国外经验启示[J].中外建筑,2022(08):86-92.

[3]高雪莲.精神家园的迷失:远离自然的儿童游戏——基于柳溪村儿童游戏的田野调查[J].北京社会科学,2015(10):19-25.

[4]Dankiw KA,Tsiros MD,Baldock KL,Kumar S(2020)The impacts of unstructured nature playon health i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A systematic review. PLoS ONE 15(2):e0229006.

[5]LESTER S,RUSSELL W. Children's Right to Play:An Examin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Play inthe Lives of Children Worldwide[M]. Netherlands: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2010.

[6]傅丽清.基于农村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非结构性游戏材料的利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202-203.

[7]刘大维,胡向红,曾小玲.非结构化儿童体育游戏的价值及其开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7(12):61-63.

[8]刘丽英.国外追逐游戏研究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5(09):18-20.

[9]冯季林.加达默尔的游戏观对儿童游戏教育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85-88.

[10]邵加萍.幼儿自发性体育游戏分析与指导[J].当代家庭教育,2019(34):59.

[11]杨丹,董楠楠.基于成长认知视角下的亲自然性非结构化儿童游戏环境[J].中外建筑,2021(07):9-14.

[12]温笑然,杨艺红,浦静娴,黄蕾,余璇,邓雨婷.不同户外环境景观对幼儿角色扮演游戏的承载性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0(02):79-88.

[13]王秋菊.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以肇庆市城区为例[J].设计,2022,35(10):74-76.

[14]姚方.探索型儿童创意乐园景观设计探讨[J].设计,2022,35(10):118-121.

[15]张雯.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儿童公共空间玩具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10):149-151.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
宋亚哲空间设计作品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广州亿派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家居空间设计
《彩梦空间设计》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王佳、骆太均空间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