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ACM模型的导引健身交互设计策略
2023-07-22王一铭巩淼森
王一铭 巩淼森
摘要:針对导引健身内容普及和应用现状,依据UACM模型挖掘体验要素特征,探究导引健身交互设计策略,为相关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构建导引健身的内容要素系统,结合用户需求总结导引健身体验要素特征:目标性、统一性、文化性、系统性。基于UACM模型,从用户、行为、语境、媒介四维度提出千人千面,满足差异化需求;统一交互在场体验;智能硬件辅助用户身体感知等设计策略。
关键词:UACM模型 导引健身 交互设计 体验要素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1-0063-03
引言
全民健身背景下,以养生为核心的导引健身得到广泛关注,其内蕴的文化性和系统性具备前沿的现代价值。作为绵缓运动的典型代表,导引通过意、气、形的耦合,展现出可观的健身效果。[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扶持推广导引健身等民族传统运动,鼓励开拓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2]调研发现,对比瑜伽等健身方式,用户主动进行导引健身的意愿度较低,导引的内容普及和设计应用存在诸多困境。为此,本文将依据UACM模型,分析导引健身的内容要素及体验要素特征,探究提升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策略。
一、UACM模型概述
(一)UACM模型。David Benyon在《交互式系统设计》中提出交互设计主要因素由围绕产品的人、行为、场景、技术构成,即PACT模型。[3]UACM模型是在PACT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徐兴等人通过对交互设计经典定义的比较分析和重新聚类,提出体现交互设计本身特性维度的新模型,即以产品为中心的用户要素、行为要素、语境要素、媒介要素。[4]相较于PACT模型,该模型将“人”聚焦到“用户”,将“场景”延伸到“语境”,将“技术”延伸到“媒介”,因此其区别于工具、结果,强调用户目标和体验方式,如图1。
(二)UACM模型下的导引健身。导引健身是一种呼吸、肢体、意念相结合的健身运动,具备深厚的东方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人体生命科学基础及完整的技术体系方法,如图2。相较于西方健身,导引健身是一种适度负荷运动,以“关注身体”为养生本质,以“强身健体,防治未病”为目的,以“顺时养生”为原则,充分体现了传统养生中的整体观思想。
疫情后健身类App使用已成为常态,数据显示,75%的健身者借助健身类App记录运动行为、制订健身计划、提升健身能力等。国家体育总局迄今为止共推广了十套导引,从民生视角切入进行导引的普及和推广,但当前市面鲜有导引健身内容应用。大部分用户仍未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通过硬件、内容和场景切入,保证用户持续使用的智能化健身是未来的趋势。
UACM模型作为交互概念要素特性模型,其核心作用在于帮助设计师在产品开发阶段分析需要考虑的维度。只有挖掘用户真实需求、洞察行为特征、明确使用场景、辅助适当媒介,用户才能获得美好的交互体验。依据UACM模型,可将导引健身的利益相关者视为“用户要素”;将用户行为模式和特征视为“行为要素”;将健身场景视为“语境要素”;将交互载体视为“媒介要素”,探究4个要素有机结合的方式。基于此,本文将以UACM模型为理论基础提出设计策略,视角从“历史上的养生”转变为“传统养生现代化”,提升导引健身的交互体验。
二、导引健身体验要素特征
(一)导引健身内容要素
以八段锦为例分析导引健身的内容要素,见图3。从本质看,八段锦是在养神、理气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运动调正姿态,整理脊椎从而达到健身目的。[5]从健身动作看,“双手托天理三焦”将两手交叉上托,缓慢用力,拉长躯干与上肢各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及关节软组织,放松颈椎、肩部。其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人体不同部位的水平速度约在0.2~1.2m/s之间,动作状态无剧烈变化。从健身效果看,八段锦以“治未病”为核心,如“调理脾胃须单举”可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防治肩颈疾病。从习练人群看,八段锦适合不同年龄的人群,可单独练习,也可群体练习。从利弊因素来看,其运动介入方式多样,且不受场地、季节限制,利于普及和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从围绕内容资源的健身人群、健身方式、协作机制三个层面归纳其内容要素,见图4。最外层是协作机制层,包括开展导引健身的物理环境、文化环境、交互载体。中间层为健身方式层,包括导引动作、运动特征、健身效果,是连接目标人群和协作机制的关键要素。核心层为人和内容资源所构成的动态交互系统,在导引健身文化属性、内容分支、养生理念的支持下,实现群体间的信息流通。
(二)导引健身交互内容要素及其特征。在此阶段,笔者对“一体”导引健身平台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挖掘用户导引健身的需求动机,对应内容要素系统对需求进行分类总结。在人和内容资源层面,导引健身不仅仅是运动,还有减轻压力、社交等多重需求,用户对情绪目标需求更高;在健身方式层面,用户倾向于技能的储备和动作的流畅,强调行为意识统一;在协作机制层面,认为导引健身虚实结合的情景更有氛围。
结合导引健身要素构成系统,笔者依据UACM模型总结导引健身的体验要素特征:用户主体的目标性、健身行为的统一性、健身语境的文化性、导引媒介的系统性,见图5。
1.用户要素—目标性:用户层面的核心特征是目标性,体现在导引健身满足个性需求、群体协作达成双向消费。首先,导引健身可通过不同方式介入健身,作为剧烈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舒缓健身核心运动、关节疼痛者的舒缓放松活动,满足用户个性化目标。其次,个体借助导引健身内容达成自我健康管理的目标,并对内容资源进行消化吸收,在文化语境中赋予其新内涵,并传播至健身群体,形成双向消费。
2.行为要素——统一性:统一性是导引健身的基本内在要求,健身行为和认知一致能提升用户体验。[5]导引健身注重意、气、形的结合,在引导身体各部分相协调的同时,借助呼吸平稳情绪。由于现代社会的快生活节奏,人们焦虑、烦躁等精神紧张问题已成为常态,健身者进入“放松入静”的状态,各种刺激的感觉阀限提高,能够减少外界信息干扰,舒缓情绪。
3.语境要素——文化性:健身语境的文化性表现在人—社会—环境复杂互动关系的构建中。导引健身以“因时制宜,顺时养生”为原则,如夏季养生以“夏长”为主旨,导引动作舒缓,运动量适中,适合夏季练习,与现实环境相对照。同时,各个时期养生文化的积淀引发健身者的文化认同,构建起文化语境中的个人存在和文化形象。[6]4.媒介要素——系统性:系统性是导引健身的支撑性因素,其把握的是用户如何在不同导引健身模式中转换,从而使体验过程变得流畅。
导引健身中肢体、呼吸、器物运动需要多样化的媒介,同时丰富的线上线下社群活动对媒介的协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UACM模型的导引健身交互设计策略
综上,结合导引健身内容要素及交互特征,依托UACM模型从用户、行为、语境、媒介4个维度提出以下设计策略。
(一)基于用户目标的设计策略。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处于身体忙碌、精神紧张的亚健康状态,于是在构建文化体验时,不仅要满足用户差异化健身需求,還应重视导引健身过程中的情绪价值。在目标导向设计中,主要分为建立目标、实现目标、衡量目标三个阶段,闭环的目标管理能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1.标签匹配,建立个性化用户画像:在建立目标阶段,通过标签的集合建立用户画像,包括情绪特征标签和能力特征标签,便于内容资源的精准投放和信息匹配。结合用户画像,通过个性化推荐、匹配度评估等方式,帮助用户明晰自身能力,从而建立个性化的健身目标。
情绪自身具备组织能力,对认知、行为有驱动作用,影响用户决策。
建立情绪目标时,适当模糊健身场景,将健身目标融入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积极情绪,帮助用户长期坚持健身。[7]
2.千人千面,满足差异化健身需求:在实现目标阶段,利用千人千面的内容资源精准投放,在每个目标阶段设置不同的情绪触发事件。对触发事件的认知反应是决定情绪的核心因素,可在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调整用户的认知反应。在健身前,结合用户画像采用“理性-感性”梯度文案引导,降低抗拒健身的负面情绪;在健身中,用形状、颜色等基础设计语言表现状态变化,表示差异化的目标进程;在健身后,用可视化方式激励用户,提供心情图标供用户自主选择。
3.社群效应,引导激励型情感满足:在衡量目标阶段,采用社群激励的反馈机制给用户带来情感满足,通过健身打卡和交流奖励用户对应的文化勋章,以社区内容模式强化文化认同感。在健身社群中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能够让健身者得到及时的情感满足,个体健身者自身吸收后将感受传达至群体,这样的信息流动能够使健身社群活跃起来,形成不断更新裂变的圈子。[8]例如“PAUSE”App通过指尖太极帮助用户恢复能量,即用缓慢连贯的手指运动辅助放松身心。在开始前,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时间,避免产生情绪负担;在过程中手指轻按屏幕上的小圆点,跟随圆环缓慢移动,最终变成自由移动,圆环会根据手指移动的速度、方向不断变化并吸纳周围的圆环,将情绪可视化。结束后,用户选择感受标签并分享至社区,有良好的激励效果,如图6。
(二)基于行为统一的设计策略。辛向阳提出交互设计的对象是行为的设计,用户动作和所获得的反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互行为。[9]行为认知一致需要较高的技能能力,因此针对行为统一的设计,需从行为引导入手,从动机、能力和触发机制三个角度,强化在场感,提升用户的积极情感体验。
1.动机增强,统一交互在场体验:在增强动机层面,从社会认同切入,利用健身者的社交需求营造健身在场感。提供线上虚拟社交功能,统一采用AI识别个人形象、虚拟形象合影等交互流程,让用户获得社交真实感,从而在良好的健身氛围中获得强烈的动机。
2.能力提升,统一任务流程范式:在提升能力层面,中国人更崇尚运筹帷幄,当技能略高于挑战时拥有更好的体验。主要交互步骤采用统一的任务流程范式,用清晰的图标和语音提示导引术式和动作的切换,帮助用户快速理解健身任务、储备技能、保证健身动作流畅,并保持积极的情绪反应,提升能力。
3.触发机制,统一行为触发反馈:在触发机制层面,结合体感交互形式,合理设置行为触发点。界面统一设置与健身者位置相对应的人体轮廓和骨骼映射物,引导用户完成肢体动作。注重让用户感知身体动作的准确性,在屏幕中显示用户肢体动作所对应的映射元素,对用户动作隐喻式引导,并结合映射元素的状态变化给予用户及时反馈。[10]例如悦动圈采用AI健身模式和多种记录模式,用户可以在AI健身中选择多种运动方式,设置快速减脂、跑后舒缓拉伸、办公室减压等多种场景目标供用户选择。健身过程中通过AI识别动作准确性,伴随语音和界面图表反馈,及时告诉健身者当前运动状态,充分发挥了在场感对于交互行为的引导作用,如图7。
(三)基于语境文化的设计策略。交互设计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人与产品、社会、文化对话与互动的过程。[11]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居家健身成为核心场景,而导引健身设计需要多语境协同,具体分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两个角度。
1.多语境协同构建导引健身体验:通过搭建交互体验系统,完善交互链路,提高用户对导引的整体感知;融入多重语境的设计理念,增强现实与虚拟的协同,以叙事方法促进健身过程的沉浸感。帮助用户在文化语境中实现人格映射、文化认同,强化用户的健身动机。
2.丰富感官渠道,引导人与自然相适应:在人与自然层面,采用多感官交互帮助用户感知季节语境。视觉上更换主题颜色、季节特征元素变化,愉悦的视觉感受能帮助用户进入健身状态。听觉上结合自然音效营造氛围感,用声音的强弱和节奏与健身节奏相适应。
3.塑造文化形象,引导人与文化相映射:在人与文化层面,在用户使用产品初期,便为其建立个人档案,设置个人形象,不同形象对应不同健身任务情节,收集任务情节对应导引文化阐述。文化认同是群体间凝聚力的核心要素,用户在虚拟语境中找到同好者,增强文化认同感。
“Wild Journey”App中用户在健身时选择自然主题,聆听高品质自然环境背景音,在视觉和听觉中探索未知的景观;同时用户收集已探索的自然景观,以趣味收集、社群分享的方式让用户在冥想文化中自我定位,见图8。
(四)基于媒介系统的设计策略
1.智能硬件辅助用户身体感知:结合智能硬件形成多模态互动,引导用户调整呼吸节奏、感受动作反馈。设置用户个人健身记录模块,结合产品记录的运动速度、心率等个人信息,形成可视化追踪图表,展现导引健身的专业性和信任度。例如任天堂推出的Switch健身环将虚拟游戏和现实动作相结合,并利用控制器和配件健身环作为媒介,满足成年用户“运动+健身+减重”的核心需求,构建了一站式的健身体验。
2.软件界面引导用户注意集中:在健身过程中,交互界面和硬件产品应有效结合,界面中可展示硬件产品状态,硬件产品的操控及时反馈至界面中,形成一个交互体验系统。交互界面的信息需要区分优先级,突出关键信息,隐藏冗余信息,让用户集中注意力,获得更优体验。
结语
导引健身由于内容资源、健身方式、协作机制的特殊性,正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需更典型的设计策略。通过UACM模型视角,分析导引健身的体验要素特征,从目标性、交互性、系统性、专业性四个维度构建特征框架,从用户、行为、语境、媒介4个维度提出创新交互设计策略,旨在提升用户意愿度,豐富体验意义,并为未来的导引健身交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田麦久,徐伟军,胡晓飞,刘柏,梁承谋.中华绵缓健身运动导论[J].体育科学,1998(06):47-50+63.
[2]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2016-10-26(001).
[3]David Benyon. Spaces of Interaction,Places for Experience:Places for Experience[M]. Morgan& Claypool Publishers,2014
[4]徐兴,李敏敏,李炫霏,等. 交互设计方法的分类研究及其可视化[J]. 包装工程,2020,41(4):43-54.
[5]王震,邱丕相,李志明.从导引图与养生功法的流变探研中国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J].体育科学,2005(07):49-52.
[6]朱上上,郝铮远,董烨楠.基于情境的移动健身应用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06):104-109.
[7]廖诗奇,沈杰.心流理论下的家庭智能健身产品创新设计思考[J].设计,2020,33(23):141-143.
[8]金晶,鲍懿喜.基于CUBI模型的女性健身俱乐部用户体验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23):20-22.
[9]辛向阳. 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J]. 装饰,2015(1):58-62.
[10]孔翠婷,潘沪生,张烈.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博物馆体感交互设计研究[J].装饰,2020(03):90-93.
[11]娄永琪. NHCAS 视角下的人机交互、可持续与设计[J]. 装饰,2017(1):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