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读思言概念内涵、模型构念及实践应用

2023-07-22黄睿黄远振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理论模型

黄睿 黄远振

编者按:黄远振教授及其团队在长期深耕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于2015年提出“读思言”概念和模型,并陆续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等地学校进行推广实验。目前以“读思言”为研究内容的立项各级各类课题15项以上,参与实验和实践的学校达30多所,成效显著。本期特别编发读思言专题稿,以期让读者能整体地了解读思言的理论与内涵。

【摘 要】读思言即“阅读、思维、言语”之略,是阅读结构体系、教学过程和关键能力。读思言经历了从1.0到3.0的发展历程,旨在通过学思结合活动实现深层阅读,开发利用读思言变式拓展阅读问题域,探索“立学树人”阅读育人实践。读思言实践主导思想即学思结合、为思而教、整体推进、阶段侧重;读思言应用指导原则即运动教导观、动静学习观和证据评价观;读思言教学心理工具包括持续默读、批注阅读、词义概括、循证学习、言语支架和评价反馈。

【关键词】英语读思言;理论模型;主导思想;指导原则;心理工具

一、引言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1]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内核,发展思维成为所有学科新课标的刚性要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英语是语言学科,学英语必须学思维。阅读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对学生成长具有决定性和延展性作用。长期以来,英语阅读教学存在三种现象:一是短平快化,机械地把阅读活动分为略读、扫读和细读,倚重逐段阅读讲解的自下而上操作方式,忽略了自上而下、交互建构的认知方式,降低了阅读技能学习效果;二是知识点化,阅读教学内容仍局限于语言、词汇、语法知识,理解课文大意后照本宣科、词典“搬家”,孤立地讲解词语知识、操练句型句法,偏离了阅读素养教学目标;三是去意义化,读后逐句翻译课文,仅仅理解字面意思,未能挖掘课文的思政元素、词语的潜在意义,使学知识与学思维割裂开来、教书与育人严重脱节,忽略了阅读育人课程目标。因此,我们建构英语读思言模型,从“读思言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视角解决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试图通过思维模型的建构来改变教师教学的行为方式,发挥阅读教学的应然功能。

二、理论模型解读:读思言是什么、做什么

读思言即“阅读、思维、言语”之略,其理论依据是阅读学、思维学和语言学。阅读学认为阅读即学习,阅读力决定学习力,因为阅读能促进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思维学认为思维是读者与读物互动协同的中介,思维力介于阅读力与学习力之间[2]17-18;语言学二语习得“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输出假说”理论,认为语言学习须经历“输入→内化→输出”过程。

(一)读思言是什么?

首先,读思言是阅读结构体系。结构层次上,个体总是属于某个局部的群体,若干群体再组成更大的整体[3]。系统成分上,读思言就是“个体—群体—整体”三层级思维模型:个体即读的要素、思的要素、言的要素,群体指读思、读言、思言三个组合,整体即由三组群体构成的单位。成分关系上,读思言三要素具有互动性、协同性和依赖性等特点,它们互相关联、相互渗透、动态交互,彼此合作、互为中介、互惠共生。譬如:有了读,才有了思的知识背景和言的基本素材;有了思,才有了读的深层动力和言的充实内容;有了言,才有了读的效果评价和思的外化表达。读思言结构预设了细读深思、思到言随的学习次序,因为细读才能深思、深思才能畅言;读思言中“言”产出导向任务能够驱动输入和内化,使学生为畅言而深思,为深思而细读。

其次,读思言是课堂教学过程。读思言是结构性的,更是过程性的。过程论认为,教育过程应该是认知和学习技能发展的源泉,而不是认知和学习技能发展的结果[4]103。读思言是“有过程”的教学,它把过程作为认知发展的脉络,贯穿起一条始于读、经由思、终于言的过程链。强调过程性教学的理由有三:一是由于学习方式的连续性,读思言是环环相扣的学习环,若有读无思或有思无言,必然会造成学思割裂、读写脱节,破坏自身的连续性;二是由于学习过程的阶段性,以读为出发点、思为着力点、言为落脚点,读阶段侧重训练阅读策略,思阶段侧重发展探究能力,言阶段着重生成个人观点;三是由于学习主体的发展性,读思言逐步推进、逐级递进,形成螺旋循环上升的学习形态,使学生从低阶认知能力向高阶认知能力有序发展。

再次,读思言是学科关键能力。读即理解力,思即思维力,言即表达力。高考评价体系规定考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備知识“四层内容”,其中关键能力是获取必备知识、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的能力表征。关键能力由三个能力群组成:一是知识获取能力群,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二是实践操作能力群,主要包括信息转化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三是思维认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5]13-27。简言之,这三种能力群即①获知能力、②实操能力、③认知能力。如果将这三种能力序号①②③先调整为①③②,再把“实操能力”转换为英语实践的“言知能力”,就会得出获知、认知、言知三种能力,这与读思言的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完全一致。

(二)读思言做什么?

读思言经历了从低阶到高阶三个版本的发展过程,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其中,1.0版本是一种用于深层阅读的教学模式,2.0版本是一种有丰富变式、适合多种教学目标的模型构念,3.0版本则是发挥英语学科思政功能和育人价值的“立学树人”模型。

1.读思言1.0教学模式

2015年我们创建读思言1.0教学模式,并制作读思言模式示意图(如图1)[6]。深层阅读是读思言1.0模式的核心目标;读思言三要素呈顺时针展开,其中“读”分导读、默读、朗读,内含导读虚实性、默读持续性、朗读常态化三个教学原则;“思”指思索、探究、交流,包括认知冲突、问题诱思、对话互动三种教学策略;“言”有说、写、评三种,涉及情境支架、言语生成、评价反馈三种教学方法。读思言1.0教学模式具有三种作用:促进学思结合、促成读写融合、助推意义探究。学思、读写和探究三种作用合力,能够开展知识理解、内容整合、建构反思和迁移应用的深度教学,实现深层阅读教学目标。

2.读思言2.0模型构念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思维品质”[7]5新概念。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提出读思言2.0模型构念(如图2)[8]。读思言2.0模型分内、中、外三环:内环深层阅读,指向英语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中环读思言三个要素循序推进,形成一个阶段侧重的结合体;外环分布阅读问题域,包括思维观、目的观、能力观、理解观和努力观。读思言模型可因需而变、因文制宜,从定式中派生出多种“同构的”变式。如强调阅读目的,遵循“获知—认知—言知”教学路径,从获知最低目标到认知较高目标再到言知最高目标,递进发展;培养阅读理解力,采用“表层理解—深层理解—概念性理解”教学方式[9]26,从表层学习到深层学习再到迁移学习,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10];训练文本解读力,运用“字面阅读—字间阅读—字外阅读”教学架构,让学生的认知投入逐层加大,把握文本言外之意或不言之意。

3.读思言3.0“立学树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1]中小学阶段,在思政课程之外的学科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开展课程思政,才能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12]。为发挥英语学科思政功能和育人价值,我们建构了读思言3.0“立学树人”模型。

读思言“立学树人”是双螺旋结构框架(如图3)。示意图上方左右两边分别为“阅读致知”“阅读践行”,突显阅读育人价值取向。阅读致知指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发展语言能力,实现启智增慧;阅读践行指学生在阅读探索中认识自我、形塑人文品格、树立理想信念,达至立命安身。阅读是知行博弈,知行互动合作、交织并举,有助于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实现“立学树人”目标。中轴表示课程核心素养目标,两条线环绕中轴:左边“读思言立学”右边“读思言树人”,代表阅读育人的概念框架和教学路径。立学指学生通过阅读学知识、学思维,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推进语言学习[13]6;树人指学生通过阅读形塑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亲和性等社会情感能力,使之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擔当的社会人。读思言“立学树人”反映知行合一发展逻辑,体现“人的发展”实践思维。

读思言“立学树人”彰显“语言育人”价值。一方面,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二者交织互动、互为中介,学思活动为“立学树人”、致知践行提供可持续动力。另一方面,语言使我们产生人的身份意识,我们在使用语言中认识世界、获得感知、构建现实、思考人生、指导言行,形塑品格。[14]

读思言从1.0模式到2.0模型再到3.0“立学树人”,不是一个否定一个、一个挤掉一个,而是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之上,后者将前者扬弃地包含于自身[15]234。可以说,3.0是2.0和1.0的迭代升级,即把1.0和2.0叠加起来、提炼浓缩,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三、实践应用:读思言应怎么做

读思言的实践,是教师领会主导思想、落实指导原则、活用心理工具,依据学情灵活调整的动态过程。读思言实践主导思想凝练“学思结合、为思而教、整体推进、阶段侧重”16字诀;读思言应用指导原则即运动教导观、动静学习观、证据评价观;读思言心理工具包括读的持续默读和批注阅读、思的词义概括和循证学习、言的言语支架和评价反馈。

(一)主导思想:读思言实践的16字口诀

为阐明读思言以“思”为纽带贯穿语言学习的主导思想,走出“重读轻思、言思分离”的误区,避免实践中将读思言处理成孤立静态的三个环节,我们提炼出容易记忆的“学思结合、为思而教、整体推进、阶段侧重”的16字诀。

1.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是理念。学习和思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二者虽属不同的界域,但可同时贯穿认知活动的过程。英语教学应学思兼顾、不可偏废。只教语言,思维能力无法提升;只教思维,导致读写能力倒退[4]49。教师可采用“交织学习”教学策略,将学语言与学思维交织起来,在教语言中嵌入认知过程,在教思维中嵌入学科知识。

2.为思而教

为思而教是信念。教师应认识到思维教学的必要性,意识到思维比知识重要,把教会学生思维作为教育使命,相信学生能够在学思中发展思维。一方面,设计思维型教学目标,在目标中体现“知识+认知过程+认知加工对象”的陈述;另一方面,在读思言各环节设计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成为培养思维和充满智慧的场所。

3.整体推进

整体推进重过程。读思言好比三根线,但不是三根线合在一起,而是像可伸缩的菱形衣架,在每一个交接点上一根线和另一根线交织然后又分开。同理,读思言的功能忽而相互交汇、忽而相互分离,读思、读言、思言在交织和分离中不断延伸、有序推进。具体而言,读中可思亦可言,思中可读亦可言,言中可读亦可思。

4.阶段侧重

阶段侧重讲程序。程序强调规定性、次序性和必然性,即事先规定好了的一套次序[16]。根据阅读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读思言教学始于读、经由思、终于言,要求读环节侧重细读文本和整体理解,思环节侧重问题探究和意义建构,言环节侧重言语生成和评价反馈。至于用什么方法教读思言,则“教无定法”,体现过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二)指导原则:读思言应用的教学评观

读思言的应用要建立在比教师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更新的基础上,由此我们提出运动教导式的教学、动静结合的学习和基于证据的评价,以生活化的譬喻式语言帮助教师迅速掌握读思言教学的指导原则。

1.运动教导观

教导观的基本定位是“教为学服务”,其教导机制是“教导作用→学生活动→学生发展”[17]。教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参与读思言活动,确保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教师既要以“教”的活动带动“学”的活动,也要逐渐弱化“教”以强化“学”。运动教导观把课堂比作田径场,强调教师应转变角色。课堂上,教师是教练员,只能做领跑、陪跑、计跑三件事,且能切换自如。领跑,以教为主,要务是“引—示—启”,即给学生引入学习内容,引导活动方式,示范学习方法,启发学习思路;陪跑,以导为主,要务是“察—辅—激”,即观察或监控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学生困惑时现场给予辅导,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计跑,以评为主,要务是“评—调—指”,在表现性评价中及时反馈、调控,以聚焦任务、对准焦点、指明方向并驱动学生继续参与。

2.動静学习观

“学是教的基础”,没有“学”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以学为中心”意味着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为学习者提供发展的机会与环境[18]。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平衡教与学的角色关系,才能让有效学习真正发生。动静学习观指向学生之学,即学生自己完成读思言学习任务,教师只能铺路搭桥、激发学习动机,而不能替代学生,因为读写课堂无论动静都是学习行为。学生之“动”即动手、动脑、动身;学生之“静”即精读、静思、静写。如默读课文时,学生静心、耐心、专心地读,同时动手勾画圈点重难点或所思所想;思索探究时,学生独立思考、静默深思,同时动脑进行词义概括、循证学习、交流分享;言语产出时,学生安静地审题构思,同时动笔书写、借助学习支架“写我所读”。

3.证据评价观

证据指甲事物能证明乙事物的真实性。与普通信息不同,证据往往是清晰的、易被理解的,且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等特点[19]。证据是评价的媒介、学习的中介、教与学的桥梁。证据评价观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要求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发现证据、创造证据、展现证据,教师收集证据、分析证据、解释证据。课堂上,教师从读思言各阶段获取学习证据,如读阶段分导读、默读、检读三个环节,检读活动可通过观察、问答和朗读获取学生读的证据,评价其阅读理解程度;思阶段分探究、循证、核查三个步骤,核查活动可通过核对答案和抽查分享获取学生思的证据,评价其意义建构水平;言阶段分设境、书写、评价三种活动,评价活动通过同伴互评和教师反馈获取学生言的证据,评价其迁移创新能力。

(三)心理工具:读思言教学的操作手段

读思言心理工具是为教师提供的“工具包”。基于不同目的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灵活组合不同的心理工具来实现读思言三者的对接。其中,持续默读、批注阅读侧重由读到思的自下而上加工,词义概括、循证学习侧重由思返读的自上而下加工,言语支架、评价反馈用于由思到言的自内而外输出。

1.持续默读

持续默读指一次性不间断细读一篇课文。持续默读一般分启动、监控、结束三个步骤,组织默读活动须考虑时间、环境和心理三个因素。时间上,根据课文长度和学生每分钟读速计算阅读时长;环境上,创设宁静空间,排除人为干扰,让学生专心阅读;心理上,营造庄重氛围,使人产生仪式感,激发阅读热情。

2.批注阅读

批注阅读简称批读,指读者默读时动笔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批注文字。批读是一种“超书写”认知活动,能够促进阅读理解、训练学思结合,提高学习效率。训练批注阅读可分批读、批阅、分享三个步骤:批读即学生现场边读边批;批阅即教师评阅学生作品;分享即展示作品,让“作者”说出批读心理活动。

3.词义概括

词义概括即把符号结构内化于心的认知活动,也就是说,用一个词或一个词语代表很多的意思,不用讲那么多,只要抓住一个关键性要点,把它提取或提炼出来,就可以把所有的内容都概括到里边[15]40。词义概括亦即用词义给信息打包,打包信息通常经历“细读文本→激活思维→情境匹配→概念聚焦”四个步骤[20]72。

4.循证学习

循证学习即基于证据的学习,它是解决特定问题时运用一些证据来呈现学习结果,并证明学习活动已经发生的学习方式[21]。循证学习是在词义概括“抽象上来”之后再“具体下去”的思维活动,即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支撑某个词义的细节信息。这种心理工具能够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使之养成用事实说话的习惯。

5.言语支架

言语支架即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导引和协助,帮助他们独立完成产出性任务,使其思维从简略、电报式的“内部语言”水平提升至观念精确、逻辑严密的“外部语言”水平。搭建支架一要打开言语切入点,给学生指明思路;二要用创设意义关联点,让学生有话可说;三要提供可用知识点,使学生言之有物。

6.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即师生对学习结果进行“产品检验”的教学活动,它通过聚焦任务引起注意,使学生发现问题、认识自我、缩短当前成就与成功之间的差距,从而获得成功。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和评阅标准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估的活动;反馈是对评价对象、学习方式、改进方法做出积极回应或提出修改建议。

四、小结

读思言结构体系是思维的创造物,它概括了经验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读思言教学过程以读为出发点、思为着力点、言为落脚点,强调学习过程与结果;读思言之阅读力、思维力和表达力,是获取必备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读思言1.0模式能够促进文本细读和意义建构,使学生在能动的学习中达到深读目标;2.0模型能够拓展阅读问题域,衍生出更多同构变式,扩大其应用范围;3.0“立学树人”能够推动学思结合、发展社会情感能力,体现阅读育人价值取向。读思言16字口诀是实践应用的主导思想,也是理论模型的“压舱石”;读思言教、学、评指导原则,有助于教师化教为学、以评促学;读思言心理工具既有语言属性也有工具属性,使用工具可内化于心,使用语言可外化于言,教师需要提供并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使之在深层阅读中发展学科关键能力。

读思言实践探索正在路上,期待英语同仁认识读思言、发展读思言,为阅读育人添砖加瓦。

【本文系福建省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编号2022B0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EB/OL].[2022-04-10]. https://www.sohu.com/a/400436889_100194097.

[2]曾祥芹,韩雪屏.国外阅读研究[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3]杨鹏.有机建筑与俄国王子[J].读书,2021(11):168-176.

[4]柯祖林.心理工具: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M].黄佳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6]黄远振,兰春寿.初中英语深层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2):11-1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8]黃远振,黄睿.英语深读教学读思言模型构念与实践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4):62-67.

[9]哈蒂.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教师版)[M].金莺莲,洪超,裴新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10]KENNEDY M M. Attribution error and the quest for teacher quality[J].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0(8):591-598.

[1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9(01).

[12]汪瑞林.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0(11):77-8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4]黄廷,黄远振.英语读思言立学树人教学实践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3(5):34-38.

[15]邓晓芒.哲学起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6]姜宇辉.游戏何以政治?[J].读书,2022(9):3-12.

[17]陈佑清.以学为中心 教为学服务:素养导向育人过程的特征[N].中国教育报,2023-03-17(05).

[18]凌宗伟.好的教学是一种艺术[N].中国教育报,2020-12-30(09).

[19]薛二勇,李健,田士旭.循证教育政策研究:一个应然命题的实然问题[J].教育研究,2022(12):141-150.

[20]萨伽德.心智:认知科学导论[M].朱菁,陈梦雅,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1]LAIBHEN-PARKES N,BRASCH J,GIONCARDI L.Nursing grand rounds:a strategy for promoting evidence-based learning among pediatric nurses[J].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2015,30(2):338-345.

(责任编辑:周彩珍)

猜你喜欢

理论模型
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综述
基于MCFT方钢管混凝土柱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
间接技术进步效应的获得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老年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构建和验证
“三角协调模型”与“力量均衡”
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大学的国际合作关系
词汇飞跃的本质:命名洞察力的实证研究
纤维吸液芯平板微热管理论分析与验证
国外沉浸体验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