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初高中文学类文本学法衔接

2023-07-22粟颖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粟颖

【摘 要】学习应该是前后衔接的过程,知识体系不应因学段的不同而被割裂。要保持初中到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延续性,教师可通过归纳初高中知识考点,找到初高中知识的关联点,在实践的基础上从知识框架、学习心理以及实践优化的角度做好学法衔接。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学法衔接;教学策略

初高中的学段更替使得学法上的衔接对学生的学习而言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高中教师对初中语文知识点欠缺了解,在教学中容易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缺少学法衔接的有效指导。以文学类文本的学习为例,高中阶段的文学类文本知识基本是初中所学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并由原本线性、单向的赏析方式变为立体、多面的文本解析。如果在高一学生仍沿用初中的学习经验与模式进行学习,他们对文学类文本的解析就容易流于表面,不易理解其中情绪与思想的表达。因此,做好学法衔接的指导是教师在面对高一新生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课程标准对初高中文学文本鉴赏能力的衔接要求

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课程教学的指标阐释了一个学科的课程性质,反映了应有的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广大教师教学参照的重要标准。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中,第四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方面只要求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1]14。这就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最高只要有初步的领悟和获得一定启示即可。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目标”中则明确要求:“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2]6 可以看到,在高中阶段,学生不仅要能欣赏文学作品,对鉴赏作品的时代和风格都有要求,对学生鉴赏的角度,即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也有要求,并且由初步的领悟提升到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审美品位等更高的层次。相比之下,高中的课程目标建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上,并且要求更细、内容更多、角度更明确、水平更高。

同样的衔接要求也体现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解释是“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1]5。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审美创造”核心素养提升为“审美鉴赏与创造”。其中的解释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2]5。可知义务教育阶段侧重于感受美,而高中阶段则提升为在活动中形成审美意识,并且还要掌握创造美的方法。

不限于个别技法或核心素养的培养,学习是一个前后相接,螺旋上升的过程,知识点不会因为学段的不同而被割裂。因此初中知识就是高中知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自然需要为学生建立两个阶段知识衔接的桥梁。

二、语文初高中文学类文本学法衔接的教学实践

1.立足考点,整理知识衔接表

在教学中,高中教师往往只从高中教材出发,以高中阶段为一个教学整体,忽视了学段的衔接,本质上也割裂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衔接。因此,要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快速发展,必须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进而推动他们向最近发展区发展。以现代文学类文本的知识点考查为例,考虑各方因素后,可以整理出如表1的衔接表,帮助学生找到两个学段的知识衔接处。

如表1所示,教师以中高考的考点为基准分类归纳了各个知识点可能考查的范围,并给出答题建议,帮助学生由已学过渡到将学,引导学生接纳并运用高中的知识。可以看到,在现代文学类文本中,高中阶段主要分情节、环境、标题、形象、语言表达几个要素进行考查。表格的主体部分为高中的具体考点,右边揭示了初高中考点的变化,体现出两个学段考查知识的衔接。这一栏也是帮助学生衔接学法的关键,学生经由提示了解自己初中学了什么,高中将学什么,从而回到表格主体具体查看需要掌握的新知识。表格在初高中知识点之间建立了桥梁,方便学生记忆和运用,体现出初高中知识的巧妙衔接,促进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2.消除思维定式,关注思维发展

在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实践中,不少教师侧重于新知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在学法衔接上的心理障碍。学生通常从初中阶段熟悉的角度进行思考,运用初中所学知识解决高中问题。即便教师给学生提供了高中的知识框架,如果不能在实际阅读与解题时摆脱初中阶段的影响,而是沿用原有的思考路径,学生便容易答偏答错,或是缺乏深度思考、思考不够全面,造成知识点缺漏。

比如在阅读《小步舞》一文后,教师可以提问:“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此时学生可能会从环境描写的作用去回答,但问题实际问的是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再如阅读《苔藓笔记》并提问:“文章结尾写斧子拍摄苔藓,这些苔藓也让‘我惊叹,结合全文来看,最后两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段落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解答。实际上,除了这两个角度,还缺漏了对段落中具体句子的赏析。环境作用和段落作用是中考常见考点,因此学生在看到“公園苗圃”的关键词和“最后两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的提问,很容易直接套用初中的答题模板作答。可见,从解题思路到答题范围来看,高一新生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

由这两个案例可知,学生产生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审题较为轻率,缺乏深入思考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在读题量上轻率,试图“一遍过”且抓不准题中的关键词;质上缺深思,没有把握到关键词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用操作性较强的方式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减轻思维定式对学生的影响。第一步是训练学生在审题时学会圈画关键词,借用关键词联系初中学过的知识点,再联系上高中知识点。题干中的关键词多与考点相连,由关键词可以定位到对应的考点,考点又能反过来印证关键词。同时,题干中往往有多个关键词,因此要在思维层面加强审题,还要采取第二步——对多个关键词进行思辨,思考其内在联系。是对立关系?还是相互促进、相互包容的关系?如《苔藓笔记》的问题,其中“结合全文”“最后两段”“作用”这些关键词的关系提醒了学生要从全文的角度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应该从表1中“情节作用”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环境描写”进行思考。

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注重高一新生的已有知识,绘制兼具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图表,可以为学生学习方法的顺利过渡提供支架。圈画关键词和思辨多个关键词间的联系可以为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提供帮助。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再行摸索,为学生素养的提高总结更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朱晓灿)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