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力同行,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

2023-07-21高巧玲

中国德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家长

进入新世纪,家校社协同育人受到日益关注,高质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各主体角色的责任分担,三者具有不同的责任属性。只有家校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在“关注心灵成长,润育一颗中国心”的办学理念指引下,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儿童生长规律、教师成长规律、学校发展规律,实施“润心教育”,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充分挖掘各方资源,聚力同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统筹引领大教育

学校是学生养成教育的最主要阵地,要始终坚持“传道”与“授业”并重。学校自建校就开启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以组织结构变革引导家长在学校管理中“发声”,以系统课程构建提升家长的家教素养,以多方资源整合吸引家长、社会机构或人员参与学校教育,丰富校内课程和育人活动,助力学生成长。

(一)学校引导家长在学校管理中“发声”

1.成立家长促进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校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各界意見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家长为主要力量的组织——家长促进教育发展委员会,明确其定位和宗旨、组织和职责、权利和义务,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学校实行家长代表大会和例会制度,在各个级部成立了“家长代表”分会,自下而上选举产生家长代表主席1名、各年级家长代表1名、各班级家长代表2名和1名膳食委员,为该组织规范有序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形成了有效的常态工作机制。

家长促进教育发展委员会作为一种代表家长教育意愿、凝聚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的新型教育共同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开辟了家校合作的新境界。

2.设立“家长周校长”

学校设立“家长周校长”,以长效的开放办学样态,搭建起了家校沟通的立交桥。家长走进课堂与教师共研课,让教研有了第三方视角;学校例会有了家长的旁听,家校共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真正打通了家校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二)学校为家长提升家教素养出力

1.“智慧父母”公益讲堂赋能多元教育主体

学校开设“智慧父母”公益讲堂,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利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网络平台等举办家庭与社区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做报告,转变家长的认知理念,帮助家长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观,提高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水平。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家校云中心”,在“云端”为家长和社区搭建了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交流研讨学生成长问题与经验的平台,有效提高了家长的科学育人水平和家庭教育智慧,建立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绿色通道。

2.构筑心理健康教育新样态

“心灵在线”作为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将课堂由学校延伸至家庭、社区,通过亲子互动游戏、活动、推荐读物等方式,不仅有效拓宽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更有效发挥了家庭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让家长从只关注学生“分数”的漩涡中脱身,回到正轨。

在现代化、数据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开辟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树洞先生”线上心理咨询平台。该平台一方面打破了空间、时间、环境的限制,让家长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保护了学生、家长的隐私,及时有效地关注学生和家长的情绪变化。通过“树洞先生”,家长可以随时进行咨询、交流在教育或情感方面遇到的困惑,并最终获得帮助,化解焦虑。“树洞先生”已逐渐成为学生和家长成长的知心朋友。

(三)引入家长、社会资源助力学生成长

课程改革的多样性、选择性及社团活动的丰富性,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通过家长促进教育发展委员会,融合广大家长委员及社会上丰富的人力与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广泛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借助“润心非遗馆”引入非遗文化

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努力打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空间,聘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担任课程导师,指导学生学习浓厚的地域文化和特色知识,带给学生们原生态的课堂。

2.借助“润心书屋”引入社会图书资源

学校建成了延安市图书馆的首个校园分馆,市图书馆在学校放置一部分图书,并定期更换、更新。学校全体师生人人持有市图书馆的借阅证,图书馆成了师生、家长在周末、假日里最理想的休闲阅读场所。

3.借助“北斗七园”引入丰富的创新资源

学校以“社区公民”为教育切口,将公民应尽义务和责任引进校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校园打造成“润心北斗里”,建设“北斗七园”教育阵地。学校与毗邻的延安市中医院一起共研,将中医引进校园,建立“百草园”,学生在“百草园”里种植中药材,观察药材的成长过程,学习中医药药理,学会简单的中药保健知识。“气象园”由学校和气象局共同建设,在气象观测、气象与生产关系、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教育活动。农科所的专家指导学生在“种植园”里进行当地农作物的种植。“消防园”是学校与消防支队共同打造的教育阵地,开展火灾自救自护、消防工具使用操作、火灾隐患排查等教育活动。

二、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培根铸魂新课堂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性教育,以德树人、以德育人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家庭教育要把学生的品德培养放在首位,以养成教育为主要任务,以培根铸魂为核心,让学生在阅读、劳动、健体、生活中成长。

(一)在亲子与家社共读中提知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香浸润助启航。学校通过“书香读吧”的形式,让亲子在阅读中一起成长,引导家长通过家庭阅读、亲子阅读等形式,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培育良好家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和家长在阅读中共同成长。与此同时,学校还开辟了家庭社区“书香读吧”阅读角,通过“小手拉大手”,建立家社联系,进一步开展亲子共读,推动全民阅读,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和沟通,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二)在劳动中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学校不断完善“润心劳动课程”,搭建起与家庭教育共育的分层居家生活技能课程体系。居家劳动能力习得课程通过三个课堂来完成,第一课堂是学校在每周四设置的相关主题的劳动课程,由专业的劳动教师进行讲解;第二课堂是针对本次学校劳动课程,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居家练习;第三课堂是让学生承担起社区“小小劳动员”职责,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学校还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生活的小主人。低年级学生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叠衣服、扫地、拖地、系鞋带等;中年级学生学习养殖绿萝、洗红领巾等技能;高年级学生学习洗衣物、整理书架等更为复杂的技能。通过以上课程,让劳动育人真正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发挥价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服务精神、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生活、体验生活,享生活之美、学一技之长,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三)在家庭体育锻炼中修身

学校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了“家庭体育运动”计划,让父母担任重要角色。在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父母是同伴也是对手,更互为师生。该计划既有丰富多彩的锻炼方式,也有良好的锻炼效果,更能在锻炼中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从而增进亲子间的交流。

(四)在“北斗七旅”中励志

在“北斗领航,群星共辉”育人实践中,学校打造了第三课堂——“北斗七旅”,即生命之旅、生态之旅、科技之旅、革命之旅、法治之旅、艺术之旅和理想之旅。学生和家长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增进了亲子关系,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接触生活、感知生命,体验改革开放的生命力,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完善自我,全面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以社会教育为支撑,开放共享新生态

社会教育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与补偿性的特点,其方式方法又具有灵活多样性。学校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所在区域的多元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主题式的集聚共享资源课程,常态开展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化传承、兴趣培养和实践体验等活动,因地制宜地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堂,拓展学生的课外活动阵地。科技馆、图书馆、革命旧址、农科所、农场、艺术剧院等场馆为学校师生与家长开展多元社会体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拓宽红色思政课堂

学校先后与延安市杨家岭革命旧址、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南泥湾革命旧址等7个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思政教育研究。同时,与各单位共同打造思政课堂,成立思政教研小组,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思政课;与文旅部门协同教育,让思政课堂从校园到旧址,从旧址回到校园,深入挖掘延安红色育人资源,努力传承红色基因,造就一批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

(二)建设“红领巾法学院”

在共青团市委、区委的指导支持下,学校协同公安系统、法院、检察院共同打造“红领巾法学院”,旨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推动学生法治宣传品牌化、体系化、专业化,让学生在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中做到知法、学法、守法、用法,推进法治教育进程。

(三)构建多元实践基地

为了拓宽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学校不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指导下,将陕北传统农作物的种植研究引进“润心劳动课程”。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切实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农作物与时令蔬菜种植在每个阶段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为了让学生体验耕者的辛劳,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环保、绿色、爱惜劳动成果等良好习惯,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学校协调市政专业部门进校园,指导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制定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校园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知识教育和管理工作,推进垃圾减量分类教育进课堂、进家庭,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和校内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投放的收集储存管理体系,逐步规范校园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

另外,学校还联合科技馆进行共建,在学生中培养“小小讲解员”;联系延安市融媒体,培养了一批“圣地小记者”;建设延安市家庭教育培訓基地、延安市非遗传承基地学校、延安大学国培实训基地等,不断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学校教育开放共享的新生态。

从管理变革、平台搭建、资源共享到创新实践机制,学校探索出了一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之路,让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近了,让家庭和社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对学校的理解多了,从而成为学校发展最好的见证者和助力者,更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实现了多主体的“共生”。未来,学校将继续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进行探索与实践,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为家长提供更立体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形成更加多元、丰富、优质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构建高质量的教育新生态。

【高巧玲,陕西省延安市新区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实习编辑︱乔 羽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家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