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年8月(367期)竞临:米芾《清和帖》

2023-07-21王阳君,丁国东,姜绍来

中国篆刻 2023年6期
关键词:竖画收笔弧度

2023年8月(367期)竞临:米芾《清和帖》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襄阳漫仕”,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米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世号“米颠”。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且精于鉴别,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书画自成一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清和帖》是米芾书法作品的精品之一,写得潇洒超逸,不激不励,用笔比较含蓄,与其他帖比较,温和了许多,但笔画的轻重时有对比,字的造型欹侧变化,又使此帖平添了几分俊迈之气。

释文:

芾启久违倾仰 夏序清和 起居何如衰年趋 召不得久留伏惟 珍爱米一斛将微 意轻尠悚仄余惟 加爱加爱芾顿首 窦先生侍右

临习要领:

芾:字形修长挺拔,中宫收紧。首竖先重后轻,向右下斜,横向右上提,形态较长,与右竖连写,两竖上开下合,左低右高。右短横收笔向左下,形似短撇,与中横相呼应。横逆起上斜,中段有弧度,位置略偏左。左短竖向左下斜,横折钩较宽,中竖粗壮且略向左下斜伸。

启:横与撇连写,横短撇长呈弧形,“口”小而简约。连笔上挑写横撇,横短撇长。捺改写为一横,收笔在画内,牵丝与下部相连。下“口”宽扁,竖短而向左下斜,横折上斜,末横尖起圆收。上部左纵右横,下部偏右,中间密而四周疏。

久:两撇斜纵,一捺横伸。首撇露起而直向左下行笔,调锋后向右上写横,折处方整,撇向左下,直中微曲,收笔圆转,提笔向左带尖。两撇右上开左下合。捺画起笔与撇尖接,稍向右下行笔后即转笔向右平行,捺脚圆润含蓄。

违:“韦”部取纵势,横向间距紧密,中间尤紧。先写横折,连带写第二横,紧接着写中间“口”,上横末牵丝下带为竖,横折宽扁,下横紧挨上横。下部横折与横连写,然后写下竖,形态粗壮,收笔上挑,再写最上面一竖,收笔带钩,出锋向左,与左上一点呼应。横折折撇成短竖状,平捺逆起斜行,捺脚微向右上,形状饱满且长。

倾:左低右高,中间小而短。首撇起重收轻,竖比撇长,呈向势而居右。中间先写短横,竖提偏上,提长而与右横相接。横与短撇、竖又连写,略带弧度,与提呈相背之势;横折略细,横短斜而折曲长。内三短横左接右离,间距紧密。短撇斜弧左伸,末点取纵势与竖末相接。

仰:与上一字相似,均为三个部件构成,外形上必须区分开来,左右两个部件的收放对比加大,中间部分仍需短小。首撇短弧状,起轻收重,竖短而相接于撇画中部。中间撇用逆势,形似短横。竖提与右横折钩连一笔写成。竖折折钩之笔法,取横向伸展,最后一竖上昂下伸,中间略带弧度,并向右下略斜。

夏:上纵下横,中宫收紧。首横略长,圆起折收,与下撇和竖连写。竖末上挑牵连横折,部分相叠。三短横上短下长,左右相接。下撇从横末起笔,直而向左下斜,收笔回锋向右上出锋。横撇的横画向右下斜,撇则角度较平且有弧度。捺与两撇相交,尖起平行再转向右下渐行渐按,向右平出捺脚,圆润平和。

序:点短平且较小,出锋与横呼应,笔断意连。横上仰且向右上斜,收笔迂回;撇的起笔先牵丝左引,再纵向按笔后略向左下行笔,收笔略顿后向左上出锋。下部形态较长,上收下放。横撇与点连写;横钩圆转,出钩较长。向上环绕写竖钩,竖短钩长,钩平而向左。

清:三点水向左下斜,三个点的收笔均出锋牵丝与下一笔呼应,首尾相顾。三横均上斜,上短下长;下竖从上横的中间起笔,呈向势,略向左下斜;横折钩取长势,内两横化为点。最后写上面一竖。三个部件纵横分明,交替变化,左右宽窄明显,高矮参差。

和:字形略小,较宽扁,左纵右横。首撇下俯,横上斜且与下笔连写,竖画不宜伸展,起重收轻,撇折位置偏下。右部居中稍下靠,口部上开下合,两竖均斜,形态趋扁,首竖与左提相接,以免孤零。

起:左上“土”部取长形,两横上短下长,竖画居中;下部竖、横连写似一点,并与撇画相连;平捺先平后斜再向右上,收笔出锋向左上。横折取纵势,短横似点;竖弯钩取纵势,竖画尖起,渐重下行,转弯处铺毫右行,微出锋代钩。“己”部取收势,与捺放形成鲜明的对比。

居:字形较长,整体向左下斜,形斜而重心正。横折上斜,横略长而折似撇。下短横向右下斜,似点状,且收笔上挑。撇画长而曲,收笔较重,且向左出锋。横与撇相接,形态较长,收笔向左上出锋,连笔写竖,竖向左下斜。横折比上横略短,最后一横与左竖相离。

何:撇画粗重,略有弧度。竖画相接于撇画中部,略向左下斜,竖收笔上牵写横,再带出“口”部,连带似两挑点,位置上靠,与上横相接。竖钩长而下伸,比左竖略长,出钩较平。上收下放,左缩右伸。

如:撇折实连,似一弧线,收笔向上出锋与左撇牵丝相连,撇长而有弧度,起慢收快,上翻后折锋写横,向右上斜,略带弧度。右部“口”用草法,与左横连写,形态如横折钩。整个字形取横势,上开下合。

衰:点横相连,均较短小。横末接竖,呈向势,横折的横短折长,横与竖相交,中横上仰且与两竖相交,最后一短横反其形,写得特别长。横末接长撇,斜而直挺,中间没有弧度;竖提居中,撇、捺连写似两点。字形上收下放,上紧下松。

年:撇短收似点,首横起重收轻,上斜较多。第二横较平,起笔偏左,第三横略短,取仰势。最后一横长而斜,收笔与首横相齐。长竖直而挺,位置偏右,起笔与上横相接,与第二、三横的收笔相接,四横之间有不同的疏密。

趋:整字用笔轻盈流动,左疏右密,上收下放。首横尖细上仰,竖长而挺,收笔带钩;下横远出上仰,中段有弧度。下部数笔相连,平捺弧势明显,先平后斜,捺脚平出后回收上挑,与“多”部首撇呼应。首撇自右下向左上起笔,形长势直,后面笔笔相连,多次折转,长度与角度均有变化。最后一点略粗。

召:行书中“刀”常常写成一撇和横撇。首撇略弧,横撇横短撇粗,上部重心向左下倾斜。“口”取扁状,上开下合,位置偏右。左竖向右下略斜,横折上斜,转折处宜方,末横起轻收重,势态较平。

不:笔画少则用笔宜丰。首横铺毫重按,中收而折转连写长撇;撇有一定的弧度向左下斜,收笔圆润遒劲。中竖短而细,与撇的中部相接,稍向左下倾斜。最后一点远离,错落于撇竖相接处。字形上小下大,用笔上重下轻。

得:左低右高,左窄右宽。行书中双人旁的两撇往往似点状,连写时又合并为一竖提。起笔纵落后快速右按再马上转向下行,收笔调锋后向右上出锋。右上“日”用省减法,写成两个相连的点。两横上短下长,上平下斜。竖钩起轻收重,出钩较长,牵丝连带写点。

久:首撇露锋重按起笔,侧落中收,收笔直接调锋转向写横,横上斜较明显,部分与撇画相叠,转折处圆润。撇长而向左下斜行,前段较直挺,粗细变化不大,至末端渐按变粗,向左出锋;两撇上开下合。捺取反势,写成长点,角度也比较平。

留:上部用省减法写成三点,左放右收,左低右高,收笔实连写下竖,取向势,弧度较大。竖画收笔调锋向右上弧行,再转向右下斜;这样较明显的环状线条表现得很柔美。折笔处重按向左下,收笔牵丝上带写中竖,再连笔写中横。最后一横粗重。整字一笔写成。

伏:左低右高,左收右放,左窄右宽。首撇短粗浑厚,使不出锋;竖短而尖接,位置偏左。右横较上斜,出钩上带。撇长而上昂,取纵势,至尾部微按左出,收笔处比左竖略高。捺画起笔与横相接,与撇相交,收笔下带出锋。

惟:外形特征与“伏”字相近,左右之间留白较多。左部两点一纵一横,左点长而后点短,牵丝相连,右点也与一竖连写。竖向右下略斜,收笔出锋上带。右部撇、点、竖连写,竖收笔较重,上牵写横,四横连写,有长短俯仰之别。最后写一竖,两竖相向。

珍:左右均呈纵势,重心向左下斜。首横短小如点,先竖再写中横,环绕连提,两横间距较大,提的形态较长。右部撇画承左笔意,折锋而起,向势下撇后接写捺画,取反势,不出捺脚,而是向下连撇,三撇连写,先长后短;角度与弧度均有变化。

爱:首撇与上字相接,短小且有弧度。三点横向连写,第三点收笔向左,并与下点相连,部分相叠。横钩细而上斜,出钩又与“心”的左点连写;卧钩平而小,出钩与中点相连,右点高且轻盈。纵撇与中点相接,与卧钩相交。横撇先细轻再转而弧行。捺平而右伸。

米:两点先短后长,起笔处左低右高,上开下合,撇点长而与横相连。横略长而向右上斜,收笔上翻欲与竖相连。竖长而有向背变化,直中带曲,收笔出钩。撇画与竖相交,略有孤度。捺取反势成长点状,与撇接而相交于竖,增加了小空间,使分割更富变化。

一:上下两字均为长形,“一”就横势,如需短缩则为点状,有块面感,伸展则略细,且左低右高之势态可夸张一些。尖落圆转略按起笔,向右上行笔时渐行渐提,调锋收笔后向左下牵丝,与下一笔相连。

斛:牵丝尖落,渐按纵行写第一撇。横撇与下竖连写,形态长而呈向势,收笔向右下后再上挑写横折钩,横折钩弧势较大。内部先竖后两横,第二横上挑牵丝,与右点相连,两点连写成一弧,与下横实连。横粗且平,收笔向左上出锋。末竖长而右下伸展,上段直挺,下部弧曲。

将:左窄右宽,左收右放。先写点再写竖,点取仰势。上带后写竖画,略向右下斜,收笔出锋向左上,连写挑点,并与竖相交,一直连到右上方,与右撇接写。右撇较直,横撇稍短,牵丝连点,内部分割成三个小空间。横斜而偏右,竖钩向右下长伸。最后一点粗重,位置偏下。

微:笔画多而用笔较轻,三个部件均成纵势。左部先放后收。首撇最长,连写第二撇稍短;竖轻细而短,收笔上挑出锋。中间宜正。竖直挺,横折、竖连写,取横势;横、竖折连写,最后一竖较长。右部前三笔连写,上撇直细,横短而上斜。收笔连写弧撇,捺取反势,收笔较轻。

意:三个部件收放自如,均取横势,整字略长。“立”部宽而伸展,两横上平下斜,上收下放。“日”用省减法,上横牵丝带下如一竖,横折直接带下。“心”似三连点,用笔较重。上斜下正,动中求平稳。

轻:左放右收,左右相向。先写一竖,向左下斜且有弧度,呈向势,上横粗重、中横略细,提斜且重按快收。右部连笔,横短而平,撇折相连。点取横势。下两横短而斜,最后一竖偏右。整字左低右高。

尠:与上一个字势态相反,左高右低,参差错落。首横长而伸右以补空疏,两竖左直右斜,两短横成点状,第四横左伸右收,与竖相交。收笔连写竖折,取斜势,两点相连,并与右竖实连,竖长而略细。左右两点连写似横。最后撇长而斜向左下伸,尖状收笔。左右紧凑。

悚:左收右放,右窄右宽。两点左纵右横,左竖尖起圆收,由轻渐重。右部首横上斜,横末接竖。竖斜而上带;横折轻盈,下横短平。中竖长而曲,上昂下伸,收笔带钩。撇弧捺收,取反势带下。

仄:四笔一连两断,两斜两平,重心偏左。首横斜切露锋起笔,横末接竖,直中带曲,斜向左下,收笔较重,向上出锋。第二撇则短而弧,靠紧左撇。捺取反势,成长点状,角度较平,收笔出锋带下。

余:左低右高,左收右放。首撇形似月弯,尖起尖收。上点短而与横折、横连写,似横撇弯钩之状。竖提较长,与右上长撇呼应。右撇先重后轻,收笔与左提尖接,捺取反势,收笔带钩。两横上短下长,上平下斜。竖钩居中。两点向左右伸展。

惟:左斜右正,上开下合,中间留白较多。两点相离,一纵一横,竖斜向右下,与右点相接;撇、点、竖连写,竖略向左下斜。先写四横,上下较短,中间略长,间距有大小。最后一竖呈弧形。整字左疏右密,左低右高。

加:左纵右横,左放右收,左疏右密。横折钩取长形,横斜而转折处圆润,出钩较平。撇画从横的右侧穿过,与下钩相接。右部首竖斜向右下,起笔与转折处相接。横较上斜,折向左下。最后一横短小似点。上开下合,右下空疏较大。

爱:首撇取纵势,位置偏上,在上一字的中下部,以补足上字右下空疏。三点横向连写。左点取纵势,收笔连写横钩。横钩形长势宽,横向右上斜势较大,出钩连点。卧钩较长,两点连写后接长撇。长撇形长势弧伸向左下。横撇圆转,两撇上开下合。捺画伸展圆润。

芾:首竖粗重,逆锋尖起,短横偏下,右竖细长,右短横向右下斜,收笔向右下带出。中横短而细,略带弧度。左竖斜向左下,收笔向上,牵丝连写横折钩;出钩粗重,上带写长竖,与钩部分相叠。

顿、首:草书两字相连形似一字。“顿”字先写横,收笔上带写竖提,收笔向左写竖折、竖,并与右部“页”连写,数笔并写似一横画,带下弧撇即为“页”部草书写法。“首”字两点连写再写横后接撇折,幅度变小后形似连续的弧线相连,即为此形态。

窦:穴字头取宽扁横势,下部则取纵势。首点圆转,左点饱满,均粗壮有块面感。横钩用“跳笔”,横与钩之间断开,下部撇短,竖弯轻细。“土”部扁宽,间距宜密。“四”比“土”更宽一些,上开下合,中间两竖与上横相接。“贝”取纵势,左密右疏,数横相连,与左右两竖一接一离,下两点撑开。

先:上收下放,左缩右伸,上紧下松。首撇短而似点,接写短横,收笔上挑接写短竖。下横较斜,起笔比撇偏左,收笔与上横齐,横末折转写撇,用笔细而弧行,收笔略重,向上出钩。竖弯钩取横势,竖短横长,出钩较长。

生:撇尖起圆收,转而写横,形似竖折,横长而略上斜。收笔上挑接写长竖,收笔环绕写两横。弧形圆转,末横短斜。整字上大下小,居“先”字左下,似托住上字;整体求平衡。

侍:左右宽窄对比悬殊,左收右放。首撇方起侧落,提而转中锋尖收,使不出锋。竖画细而与撇相离,竖短撇长。右部三横长短参差,均向右上斜,俯仰交替。上竖斜向左下,出钩侧向右下,起笔位置在一条纵向线上,出钩较多而短。末点与横相交。

右:先写撇画,弧势较大,中间略轻,收笔较重,向左上出锋。横比撇长,切落重按,向右上渐行渐提,收笔下带,牵出细丝。短竖起轻收重,略向右下斜。横折较宽,尖起细行,折笔处变重。末横较粗,与两竖相接甚密。

(参考形式)

丁国东(江西九江)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

姜绍来(湖北宣恩)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蒲秀泉(广西南宁)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蒋明刚(福建厦门)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占亚雄(湖北黄石)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方存双(上海)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马宏明(甘肃天水)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陈川生(四川都江堰)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何亚龙(甘肃兰州)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张治富(江苏昆山)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黄学武(安徽淮南)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陈义军(上海)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袁尤庆(江西南昌)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冯才权(广东湛江)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张思勇 (贵州黄平)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曾文轩(湖南娄底)

高晓宏(海南海口)

朱永强(四川成都)

猜你喜欢

竖画收笔弧度
第二讲 基本笔画写法
收笔笔法势和收笔笔法分析研究
软硬兼施(二)
书法启蒙·隶书第三讲
《颜勤礼碑》名迹赏析(二)
《蜀素帖》单字选析(五)
不自由
弧度制的三个基本应用
南瓜
希腊:日落最美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