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2023-09-05王维荣
◎王维荣
硬笔书法的发展可谓经历了风风雨雨,笔者作为亲历者,目睹了从20 世纪80 年代的兴起到90 年代的发展再到新世纪的繁荣。
事物的发展总是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有量变,有质变,充满各种变数。如今的硬笔书法与当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良性的,有看不懂的,有惊喜的,更有惊吓的。特撰文与广大书友探讨,抛砖引玉,中国硬笔书法究竟路在何方?
一、参与人数
80 年代国内经济文化刚刚起步,百废俱兴。庞中华先生《谈谈怎样写好钢笔字》一面世,风靡全国,一版再版,总计销量超1000 万册,全国刮起练习钢笔字的阵阵狂潮。各类培训机构,各类硬笔书法比赛,各种出版字帖,各类协会,层出不穷。那时举办一次全国比赛,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参与,是真正的群众艺术群众参与。如今呢,作为硬笔书法界的国赛,扛霸子,第十四届中钢赛也只有8000 人参赛。再深入了解,近年举办的一些商业硬笔书法大赛,参与人数居然只有区区3000 人左右,这还是把少儿组加进来。发展几十年,为啥现在大赛参与人数这么寒碜,思索良久没找到答案。想当初一大批硬笔书坛的高手,也已踪迹全无了。孜孜不倦的山西84 岁李正伦老先生依旧活跃在硬笔书法各类展赛上,这绝对是真爱,几乎半辈子都在硬笔书法里上下求索。是练字的人少了?是不重视硬笔书法了?还是硬笔书法太小众了?可能曾经的参与者当了老师,下了海,改了行,加入毛笔行列。当初热血沸腾办赛办刊的邹慕白、柳长忠、张玉波,现如今不知道依旧执着否?归根结底,一个艺术门类没有经济基础,市场再繁荣也难以发展起来。以至于现在举办商业硬笔书法比赛都把目标对准学生,这个市场相当庞大,家长重视,校外培训机构扎堆,也培养出一大批学生,这是好事,传承有序。
二、作品质量
笔者品阅了近两年各类大赛的作品集,让我惊叹不已,不但装帧极其精美,版式设计、印刷质量都会让你久久摩挲,无法割舍。行书和楷书依旧占据字体主流,尤其是楷书,参赛者众多,获奖比例也非常高。这可能主要得益于这些年诞生了众多书法培训机构,教授小朋友,一定是从楷书入手。大量的师资都对着传统楷书碑帖苦苦求索,主要创作风格以魏晋为师,笔笔精到,风格多样,遵循传统,从而涌现出许多新时代硬笔楷书高手,基本都是80、90 后作者。可再一深究,居然发现了秘密。看看这些高居硬笔书法大赛桂冠的居然一多半是中书协的会员。好嘛,搞毛笔的也到硬笔书法阵营大展拳脚。这些人可称双栖人,左右逢源,毛笔和硬笔赛事都参加,拿奖拿到手软,奖金拿到手软,这种现象如何理解呢?是百花齐放?是毛硬一家亲?是真正的繁荣?不好说,参赛是所有爱好者的自由。但有一点可以说明,现在的创作水平和水准确实超越当初八九十年代大赛的高奖获得者,这是好事,一代比一代强,有传承,艺术不断深耕。但同时也要思考硬笔姓硬,正如许晓俊先生所说,去毛笔化是当下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一些专业机构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举办了相关赛事,提倡硬笔书法横写,提倡硬笔书法写规范字,毕竟硬笔应以实用为先,小朋友们上学练字不可能都去临帖,这个命题值得我们好好规划,避免让孩子们进入怪圈和误区。各大比赛也应该给实用硬笔字一席之地,不要一打开作品集,满眼望去都是毛笔化的硬笔楷书、行书。这种单一化的发展一定不利于硬笔书法的健康发展。可喜的是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出现了大批硬笔书法有识之士,大力宣导硬笔书法的实用性,比如楷书快写,写楷书不用顿笔,如何区分练字和写作业的矛盾关系。这些带给了学生和家长一定的参考,值得提倡。
三、作品形式
硬笔书法究竟是实用艺术还是纯艺术,我想但凡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朋友都可以做出判断。参看这几年的获奖作品,着实被精美的装帧深深震撼。最出彩的是作品纸,五花八门,五颜六色,长短相间,染色,做旧,拼接,参差不齐。笔者参加一个硬笔赛事的评选,看着满桌花花绿绿的作品,瞬间有种进菜市场的感觉。有的写了2 米长,有的装裱成毛笔书法的样子,试问你挂哪?谁看?艺术不是朴实的吗?艺术不是纯粹的吗?和我们当年一张白纸就参赛相比,确实精美、确实好看、确实与众不同。这些从某宝、某多多就可以买到的作品纸确实刷新了我对参赛作品纸的新认知,好马一定要配好鞍。但万事都有度,过于注重用纸用色就会本末倒置,失去艺术光环。笔者愤愤不平,就用一张普通复印白纸参加一个商业比赛,结果得了优秀奖。事后一知情评委告诉我,字确实不错,但纸也太普通了,最终评委意见不统一,没有进入等级奖,就差没说我太不尊重比赛了……果然输给了潮流。想起十几年前毛笔书坛国展就曾对过度装饰、过度装裱、过度拼接、过度用色做过大讨论,做过大争鸣。想象一下,写字本身是一种自然流露,一种心性表达,崇尚真情实感。如果写字前准备的不是笔墨纸砚,而是尺子、美工刀、胶水、双面胶、电吹风,不知道书圣王羲之看了做何感想……也许为了名利争夺,为了获取评委喜好。想想,这也是一种悲哀,人类文明进程到今天,科技发达到现在,就是喝着国酒茅台,也写不出《兰亭序》这样的千古风采。所以对于作品的装帧要恰到好处,用纸也要古朴大方,虽然属于小品,但同样可以做到以小见大,精彩纷呈。
四、作品章法
自古章法布局是非常讲究的。一幅作品先看用笔再看结构终看章法。看看如今硬笔书法的章法布局一定让你大开眼界。这么说吧,如果你按传统的方式从右往左书写然后落个款,你获高奖的概率几乎为零。现在这些作品在布局上可谓煞费苦心。一篇A4 纸上星河密布,竖排纵列,字体忽大忽小,小字密密麻麻,像极了补窟窿,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可谓不择手段。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好不好看呢,好看,效果怎么样呢,确实别出心裁。但这种人工经营,矫揉造作,大多还是破坏了章法自然协调之美。我不是老夫子,更不是顽固不化。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依旧烫着奶奶灰,打着耳钉,身穿哈伦裤,哼着周杰伦。文化品位也自诩可以追随潮流,时常去听音乐会看美术展,在香港也做过几年总监。出新当然好,但一味追求怪异、追求博人眼球,这样的作品只会喧宾夺主,被视为下品。笔者最近亲历了一场网络书法比赛的评选,评委都是当前硬笔书法炙手可热的青年代表,现场在群里打分评论。在评选高奖作品时,各评委说得最多的评语是,作品形式不够新颖,章法太普通,用纸太随意,着力点居然在外在形式上,让人哭笑不得。硬笔书法的章法还是要简单化,明了化,清新自然,如果一味与毛笔章法靠拢,也就失去了硬笔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
书写这篇文章,我也深思熟虑,也非常清楚靠一两篇文章根本无法逆转硬笔书法发展途中的一些怪现象。基于目前硬笔书法的现状,我们究竟是该往哪走?左边传统,右边实用,往前到哪,谁也不知道。但导向非常重要,作为硬笔书法最权威的刊物,应该多发声,多探讨,多多为硬笔书法未来之路做好指引。欣喜的是中国篆刻书法教育专家委员会首批委员已经花落各家。一大批有识之士团结在一起,共商硬笔书法学科建设大计。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硬笔书法一定会按照基于本质的硬笔美学之路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