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主业谱新篇
2023-07-21武汉市总工会
武汉市总工会
过去五年,武汉市工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中心大局、做实主责主业、积极开拓创新,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在奋力谱写武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武汉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取得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深挖红色资源
近年来,武汉市工会着力推动工运红色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和宣传工作,打造“职工思政课堂”品牌。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获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红色文化感染职工。武汉市总工会向全市职工推介了8个武汉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示范点,成立“武汉工运志愿讲解队”,组织先模职工到红色工运历史旧址、工运人物纪念馆、建设标志地、城市规划展示馆等开展寻访打卡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化学习,让广大职工从党领导的百年工运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肩负起新时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以创新方式凝聚职工。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工运主播探馆”等活动,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提高职工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覆盖职工100万余人次;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推出地铁“劳动者号”专列,点亮城市劳动主题“灯光秀”;全市各级工会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劳动创造幸福”等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专题报告、劳模宣讲、读书分享、征文演讲、文艺汇演等形式,开展活动1000余场次,参与人次300余万。
推动深化产改
武汉市总工会聚焦武汉技能人才需求实际,先后协调出台配套性制度文件80余项,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地铁“劳模号”
职工思政寻访活动之参观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建设先行区·打造英雄城·续写新篇章”等主题劳动竞赛,累计超过8万余家企业、660个重点工程项目、800万余人次产业工人参赛。连续5年举办“工友杯”职工创新创业大赛,参与项目1020个,带动就业38万余人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706场次,服务企业11.2万余家次,帮助18.1万人就业。
搭建技能培训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创建600余个校内外实训基地、13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5个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3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437个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选树“武汉工匠”43名、“大城工匠”228名、“武汉市技能大师”79名、“武汉市技术能手”179名。依托140家培训机构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推动新就业群体和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截止2022年底,全市技能劳动者达130.8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2.65万人,在技能人才中的占比逐年提升。
抓实维权服务
武汉市新业态劳动者人数多、覆盖广,全市各级工会精准发力破解难题,以系列务实举措提升新业态劳动者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扩大组织覆盖。以参与全市新业态党建工作、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为载体,激活用足街道、社区“小二级”工会“兜底”功能,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协同推进。建立街道、开发区、园区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795个、街道总工会17个,社区建立工会组织1506个,组建了市级快递行业工会联合会,2家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建立工会组织,新业态劳动者入会14.1万人。
提升技能素质。针对新业态劳动者工作载体平台化、劳动时间动态化等特点,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安全常识、业务知识培训。创新开展新业态群体劳动和技能竞赛,覆盖顺丰、京东、美团、饿了么等12家新业态企业5万余名劳动者。
聚力权益维护。针对新业态劳动者劳动权益维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召开行业性职代会,开展全市快递行业集体协商并签订集体合同,从源头上保障职工的劳动权益。组织新业态平台企业开展劳动用工“法治体检”,完善“法院+工会”劳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全市14个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为新业态劳动者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竭诚做好服务。针对新业态劳动者面临的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建成运行19个区域性职工之家、461家户外爱心驿站、116个市级爱心母婴室、60个市级爱心托管班,年均服务职工170余万人次。开展“工会进万家·新业态劳动者温暖行动”服务月活动,投入资金246万元在户外爱心驿站“送清凉”,斥资近250万元为41084名新业态工会会员免费赠送武汉城市圈重疾互助,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工会组织的温暖送到了新业态劳动者的心坎上。
打造心灵港湾
武汉市工会牢固树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认真落实全总、省总关于加强职工心理疏导和心理关爱工作的部署要求,制定下发《武汉市职工心理关爱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将职工心理关爱工作纳入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布局。
阵地建设保障有力。出台武汉市“职工心灵加油站”创建标准,大力开展“职工心灵加油站”建设及职工心理关爱服务活动,制定“七有”标准(有场地、有标识、有设施、有经费、有专人、有制度、有活动),推动全市各级工会创建市级“职工心理服务指导中心”1个,区、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职工心灵加油站”845个,基本建成职工心理关爱服务网络。
心理服务权威辅导。成立职工心理服务专家委员会,吸纳27名省内心理健康领域权威专家,组建职工心理服务工作团队,每家“心灵加油站”均有管理人员常态化开展工作。鼓励开展职工志愿服务,培养了一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职工“幸福使者”队伍。
心理关爱“专项定制”。针对不同职工群体的不同需求,采取“线上+线下”“专家辅导+专属定制”的方式,帮助广大职工提升职场抗压、生活解压和自我减压能力。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活动2.3万余场次,惠及职工100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