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主题小说中扶贫叙事的多元话语呈现

2023-07-21王婧雯

今古文创 2023年2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要】以乡村振兴内容为主的小说《乡村第一书记》呈现出了多元的话语模式。本文依据话语分析理论,在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大众话语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从国家政治的宏大话语,到下乡干部的真实言说,再到平民百姓、贫困家庭的立体呈现,层层递进,深入探究乡村振兴主题文学作品中扶贫叙事在典型人物、事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总结中国扶贫故事与扶贫经验在文学中的多彩呈现,进而揭示写好中国扶贫故事对以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对世界扶贫事业带来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乡村振兴;话语建构;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大众话语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4-003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4.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世纪扶贫叙事的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CX20211169)的阶段性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十年来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事业的进步,也使得中国乡村振兴事业更具有整个人类历史层面上的意义和世界性的价值。文学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力度、规模和影响前所未有,以乡村振兴中的扶贫故事为主题的佳作也随之涌现,《扶贫志》《高腔》《乡村第一书记》《山海情》等文艺作品百花齐放,已然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学潮流。如今的中国已经彻底摆脱建国初期整体贫困的状态,在脱贫攻坚战略的胜利成果不断地向全球脱贫减贫事业提供经验和帮助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文学作品如何通过话语建构向世界传达出更好的中国声音。

学术界从话语建构的角度分析以乡村振兴主题中的扶贫叙事为主的文艺作品主要集中于影视剧、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当中,忽视了一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忽培元所著的《乡村第一书记》以精准扶贫为起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展开,讲述了第一书记白朗下乡,既致力扶贫又不忘扶志与扶智,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带领村民克服困难,保卫绿水青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故事。本文以话语分析理论为切入点,从主流话语的艺术表达、精英话语的真实言说、大众话语的立体呈现三个方面,对《乡村第一书记》中的多元话语呈现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解读,以期为特殊时期展示国家伟大进程带来巨大的文化价值。

一、主流话语的艺术表达

大多数与扶贫相关的艺术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它们以广大的农村为叙事空间,以党员干部和村民为主要人物,以乡村振兴和帮助乡村脱贫致富为最终目标。《乡村第一书记》历时三年完成,出版于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下沉贫困乡村,记录大量的采访笔记,艰难漫长又充满激情的用文字记录新时代,讴歌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呈现了属于这个时代独特的主流话语。

(一)精准扶贫的难度再现

新世纪的扶贫作品常用“复刻式”的写作手法真实还原落后乡村的贫困景象,将整个下乡扶贫干部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矛盾冲突赤裸直白地呈現在读者面前。第一书记白朗工作的上牛湾村是中国落后乡村的典型代表,村里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灰瓦房,连白朗下乡后住的“贵宾客房”也是由一座年久失修的老饲养院改造的。唯一美丽的牛尾河沟也因为常年的砍伐变成了人迹罕至、沙尘四起的野坡荒沟,风尘还给村民们带来了红眼病的危害。中心小学也被泄洪淹没,无人修建。作者在小说开篇就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上牛湾村环境的恶劣,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把国家和人民在脱贫攻坚战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全方位、不留余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既可以加深人们对我国贫困情况的认识,又可以和脱贫之后的下牛湾村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侧面突出下乡书记在扶贫事业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和付出的巨大。

然而苦难来源并不是单方面的,上牛湾村从兴起到落后更多的是由复杂的人为因素导致的,书中大胆刻画了新旧党员干部在脱贫致富工作上的差异。上牛湾村的新领导姜耀祖贪得无厌,不得民心。在白朗刚进村时,就指使自己人给他一个下马威,在退伍军人刘秦岭组织村民治理牛尾河沟时,他同金鑫集团签订开发合同。而姜耀祖的父亲姜建国却是典型的老派干部形象,他经验丰富,智慧精明,处理农民之间小矛盾也是得心应手。但是他也过于墨守成规,工作近四十年却不见成效。作者巧妙地将姜建国和姜耀祖设为父子关系,二者的行事作风表面上看起来大相径庭,但暗含作者从主流话语视野的详细描绘,二人形象更加突出以白朗为干部们先进性、纯洁性工作态度对脱贫事业的重大影响。扶贫作品通过第一书记的角度将下乡扶贫所面临的困难不加掩饰的全方位展现,更加凸显了精准扶贫的任重道远,以及国家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二)脱贫工作的艺术表达

想要致富,必须先要摆脱思想意识和文化知识上的贫困,扶贫的关键在扶志,扶志的成功在于自胜。国家精英话语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将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积极引导困难群众依靠自己的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乡村第一书记》以十多年前村支书搞绿化恢复生态的成果为反例,证明扶志的重要性。白朗在村里考察时深刻地意识到了做工作一定要把政策目标和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把群众干变为群众自己要干。他谢绝了民营企业家的“输血式”扶贫,反而建议政府专项投资,为村里打四口深井,改变村民长期饮用不洁客水的历史。利用绿色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环的绿色生态沼气池,实际上给每家每年增加了千元以上的收入,一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如此一本万利的事情,自然而然变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

从作者建构的精英话语上纵观全文可以发现,上牛湾村的扶贫工作呈现模式化叙事:先描绘乡村各部分穷困的现状——再概述以前失败的工作方式——白朗吸取教训后成功的扶贫工作。如此写作虽然会有许多重复甚至无趣之处,但和如今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可持续投资,坚持以发展为导向的扶贫工作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上牛湾村是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基础设施改善,恢复德育和教育发展,扭转村庄“空心化”等问题虽然是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小说创作更加集中于主流话语视角下精准扶贫的巨大任务、扶贫干部的思想变化、扶贫方法的创新突破,对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描述甚少,重始末而轻过程,呈现出扶贫叙事中特有的主流话语叙事模式。

二、精英话语的真实言说

(一)第一书记的文化书写

基层的党员干部是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先锋队,在各类扶贫作品中,精英话语的主体主要集中于基层党员干部尤其是外来扶贫干部这一群体。作家忽培元长期深入农村生活,几十年来坚持走访全国各地大量的贫困村户,积累素材,找寻灵感,白朗这一形象是作者将多年以来对乡村问题的发现与思考和众多优秀人物形象汇集呈现的艺术典型。

白朗的父亲有情义也有胆识。他从小跟随父亲下乡便自然对农村十分亲切,也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白朗的扶贫工作也充满戏剧化描写,他面对村民闹事觉得自己像《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一样沉着冷静。他没有被书面报道中残疾军人姜战斗的故事所打动,而是被满头银发的牛兰花汗流满面地为姜战斗擦洗身体的认真神情深深震撼:“人生真正是一座舞台,有台前也有幕后。不沉到生活的深处,你看不到人生的背面。其实生活的甜蜜,正在于饱尝了辛苦与忧愁之后。来到乡村以后,真正融入每一个家庭,才逐渐懂得了这个原本浅显的道理。” ①他被姜耀祖骗上“红船”之时才真正意识到以刘副县长为中心的利益集团正在浮出水面,姜耀祖已经不可挽回,他顿时感到浑身发冷,强烈的孤单感扑面而来。驻村工作也并非完全孤军奋战,第一书记们的“微信扶贫日记”也是作者从精英话语层面对脱贫工作的另一种艺术表达。作者把白朗每次的日记内容都放在章节的最后叙述,每一天无论忙到多晚,第一书记们都要在群里总结工作,分享困难与经验。“扶贫日记”从上牛湾村白朗书记视角出发,却可以让读者从一点一滴的工作总结中看见思想与社会的大变化。

“80后”“90后”青年干部成了近年来扶贫路上的主力军,他们充满工作激情,更富有责任心,愿意了解基层,工作中不断反思,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下,文学作品多集中于数量最多最不起眼的乡村第一书记为叙述第一视角,在将其形象、事迹进行文化书写的同时,对人物外貌形象没有太多描写,也没有过多的个人情感铺叙,对于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具体过程更是一笔带过。《乡村第一书记》中作者主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重点叙述受过良好教育正待事实磨炼的年轻书记们在扶贫工作中思想的变化与进步,在解决贫困问题的现实工作中更强调年轻驻村书记们积极进取、改革创新、甘于奉献的强大精神力量,给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增加了许多理性的思考和人类的温情。无论是黄文秀、吴应谱还是书中的王莉,对于这些用实际行动在扶贫路上践行新时代青年担当的“白朗”们,我们应该看到蕴藏在其背后关于贫困地区农村党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的思考,也应该感受到新时代年轻人为祖国建设带来的强大能量。

(二)党员干部的真实言说

《乡村第一书记》之中还对其他党员的真实话语进行了别样描绘。第一类以县驻村干部老赵为代表,此类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光辉完美,反而更加立体,充满人文关怀。驻村干部老赵踏实和气,但因妻子患病时常缺勤,没时间也没足够的能力解决村里问题,却在白朗下乡之后重新被唤起了心中的激情,在无休无止的填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老赵代表了扶贫工作中等待觉醒的党员形象,他们有建设乡村的能力和精神,但现实的诸多问题让他们困在原地无法前进,他们缺少动力,找不到工作方向,一旦得到正确领导,也是乡村振兴事业中的一把好手。

第二类以李副县长为首,作者在小说中无情揭穿扶贫工作中的关系网。姜耀祖挪用特困户的救濟金。李副县长对待上访群众态度冷漠,只图及时行乐,常常把自己喝得格外愚昧粗野。作者在建构精英话语时占据了大量篇幅描绘这些社会中的真实写照,将他们的心理活动娓娓道来,说明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为人民谋福祉的过程中,内部建设也需要直面这些现实存在,并给出真实的反映,如此才能更好地敲响警钟。

三、大众话语的立体呈现

在落后乡村这个独特的想象空间中,扶贫作品的叙事视角也以深扎泥土的平民为主,并将人与环境紧紧相连。他们是脱贫攻坚的主体,也是这个宏大任务最终的归宿。扶贫叙事将平民百姓与新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在穷困苦难的农村语境中共同完成话语建构。

(一)贫困家庭的生存认知

农村“空城化”一直是乡村振兴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今贫困乡村面临的最大的社会现实就是大量劳动力的流失,青壮年劳动人口是乡村能否脱离贫困,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吸引青壮年回乡建设新乡村,解决特困户就业都是精准扶贫路上的关键问题。上牛湾村全村五百八十九口人,有六十七户贫困户,还有十多户特困户连穿衣吃饭都成问题,青壮劳力几乎都在外打工。没有人,就没有办法开展村里的工作,乡村振兴也无法进行。

牛兰花原是先进知青下乡插队到上牛湾村,如今是村里的支部委员,妇女主任,年近花甲,但身体强壮。在家人相继去世后非但没有离开,反倒照顾起小叔子姜战斗。姜战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受伤,一个内心坚强且乐观的人被病痛折磨瘦得皮包骨,精神创伤远远超过了肉体残缺。还有特困户姜巧玲家,爸爸外出打工出了意外,她妈急得患病,两个弟弟和家务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她的肩头。家里只有三间破瓦房,连烧火都得靠自己到山上去捡树枝,国家发的救济金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还常常被姜耀祖扣下。

他们是中国广大底层贫苦人民中不起眼的存在,但是他们面临的困境却是每一位第一书记进行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贫困家庭生存状态的描写是对读者难以想象的现实生活的真实书写,相对于特困家庭如何脱离贫困并不是作者写作的重点,对造成人民贫困的原因和底层大众在贫困中的挣扎才是作品的重中之重。作者着力强调民众在贫困生活中不屈的斗争,凸显了中国人民强大的生存意志和永不放弃的斗志。贫困乡村的振兴事业不再是口头上的空话,是急需解决的每个脱贫问题,给第一书记带来的不光是工作上的重任,更多的是从精英视角无法体会到的心灵震撼与冲击。

(二)平民百姓的立体呈现

《乡村第一书记》打破了一些扶贫叙事中对农村人民的刻板书写,也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那些平凡而伟大的百姓身上。以刘秦岭为代表的复员军人们和以江翠花为代表的改过自新的人民形象就是作者呈现的另一个话语层面。退伍军人们不忍看到家乡的封闭落后,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的伟大号召,自发地和村民们一起承包荒山荒沟,恢复乡村自然生态,发展绿色经济。刘秦岭善良也有些鲁莽,在上牛湾村多种势力纠缠不清之时,他敢于站出来揭露真相;在得知姜耀祖大肆款待刘副县长后,他立马联系吴记者曝光其行径;当得知金鑫集团在牛尾湾的项目擅自开工时,他感到再也无法阻挠。退伍军人是正义与勇猛的代表,刘秦岭一行审时度势,明白振兴家乡是如今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明白自然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们头脑清晰,意志坚定,是村民自觉进行乡村建设中坚实可靠的力量。

江翠花本是姜耀祖找来专门接待领导的,然而江翠花没有冲昏头脑,反而拯救白朗于危难之中。她本就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女子,在迫于生活压力的无奈选择下,让她彻底认清了姜耀祖一行人的嘴脸,再也无法麻痹自己,开始偷偷给村领导报信。一个出身贫寒的弱女子,孤身一人谨慎地阅读着人世间,捍卫着自己的尊严,辨别着灵魂的真伪,“可见高贵与卑贱,的确不在于贫富与地位高低,而在于人格。” ②她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正如大多数人民无法预测和掌控自己的命运一般,但是他们都有自己可以选择如何生活的權力。我们在《乡村第一书记》大众话语的建构中可以看到这些人在生活中的勇敢斗争,艰难前行,江翠花用自己的坚决抵制来捍卫女人的人格尊严。

四、结语

以《乡村第一书记》为代表的新时代扶贫叙事作品记录了许多现代性社会变革与传统因循守旧观念,精英干部与平民百姓之间的话语碰撞。在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大众话语的多元话语框架下,作者紧紧跟随国家政策的要求和落实,关注社会环境的变迁,重视党员干部的力量,重塑人民精神的自强。

布尔迪厄的建筑主义结构观认为,个体具体话语首先要遵循社会活动的规约,然后才根据自己在社会的位置不断建构对世界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生产,反过来对社会结构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新世纪扶贫叙事将朴素又不失浪漫的中国扶贫故事展现在世界面前,让大众看到主流话语对乡村现实生活的关照,看到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看到精英话语对不懈奋斗的党员干部精神成长的强调,看到大众话语对底层人民从挣扎奋斗走向富裕的演绎。扶贫叙事中多元话语的个性化呈现生动诠释了脱贫攻坚战略的精神动力和现实意义,展现了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提供了工作经验和心灵洗礼,也为全球消贫减贫事业的文学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创作范例。

注释:

①忽培元:《乡村第一书记》,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年版,第128页。

②忽培元:《乡村第一书记》,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年版,第204页。

参考文献:

[1]忽培元.乡村第一书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

[2]施旭.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理论、方法与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魏佳.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从《山海情》谈中国扶贫题材电视剧的话语框架建构[J].传媒观察,2021,(06):29-35.

[4]范剑鸣.“是燃烧的灯,而非温顺的镜子”——扶贫题材文艺答卷的美学审视[J].创作评谭,2021,(03):51-56.

[5]李朝全.脱贫攻坚主题文学:国家大事的时代表达[J].中国文艺评论,2020,(09):20-30.

[6]范玉刚.脱贫攻坚 文化不可缺位[J].理论视野,2018,(08):36-41.

[7]刘铭.纪录片《人间世》的话语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8]张院萍.忽培元:写给乡村第一书记的深情赞歌——访国务院参事忽培元[J].中国畜牧业,2019,(15):30-32.

[9]汪政.忽培元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真实的力量[N].文艺报,2019-04-12(002).

[10]张陵.努力塑造新一代共产党人的时代形象[N].文艺报,2019-02-01(005).

作者简介:

王婧雯,女,河南平顶山人,湖南工商大学数字传媒与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